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宁为长生-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定北又想起他阿爹提到过的事,问宁衡道:“我听人说,这个不知道在哪儿的宝藏里藏着太祖帝后开国的秘密,也是大靖皇室最大的秘密。你可有听说过?”
    “秘密?”
    宁衡显然没听说过这个说法,莞尔道:“太祖帝后本来就有许多失传的秘密,不过涉及皇室传承的,却从来没有这个说法。”
    朱定北点头道:“我也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太祖帝后真有什么秘宝会不留给子孙后代,反而找一个地方藏起来?依我看,这宝藏至多有金山银山,留给后辈应急用罢了。”
    宁衡认同他的说法,问他道:“这秘密之说,是从何人口中听得的?”
    朱定北顿了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怎么,有什么不妥吗?”
    宁衡将破烂羊皮卷起来,抬手摸了摸他的头发,摇头道:“只不过觉得他的说辞并非空穴来风,有些好奇。”
    “哦。”朱定北对宁衡比旁人更多一分天然的信任,因此也未隐瞒:“是我阿爹麾下的军师。”
    “洛京人士?”
    宁衡曾听朱定北说起过两次,不过他一直以为这位军师是北境人,可若能知道这样的消息,想必出身不简单。
    朱定北却是愣了下,才道:“这……我不清楚。”
    古朝安,与朱三管家,朱响他们大同小异,都是双亲俱丧的孤儿,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朱家军收养,都是朱家人可以绝对信任的人。
    区别只在于,古朝安不是战争遗孤,被朱家军收留时也有十五六岁。
    朱定北两世以来,都知道他是举家逃难到北境,后来遇祸,全家只剩下他一个苟活。他以文弱身体来投军,因为年纪不够又没有人保荐的缘故被朱家军拒收,而后辗转被朱家军一个老兵收留,坚忍十数年才闯出一番天地。
    他此前经历,却是他最大忌讳,等闲提起便会低落许久,渐渐他们也不再触他逆鳞。
    因此,对他的来历,朱定北知道的却不多。
    宁衡掩下了惊讶,轻声道:“还是回去问一问你阿爷,毕竟能知道这样密辛的不会是一般人。”
    朱定北点了点头,倒不是怀疑古朝安什么,而是他对这位来历神秘的军师也有几分好奇。
    
    第81章 奇怪面相
    
    宁衡言出必行,十一月二十休沐这日一早就上镇北侯府拜访,要接朱定北去护国寺拜会慧清高僧。
    到了才知道,朱定北提了此事后老夫人便坚持要陪他去。宁衡在老夫人面前一直以晚辈礼相待,便弃了长信侯的车架,上了镇北侯府的车马与他们同行。
    路上老夫人难免对宁衡一番感谢,要知道慧清高僧不是那么好见的,若不是托了宁衡的福,他们没这么容易这么快见到这位高僧。
    宁衡早便妥善只会了护国寺,到寺前便有主持的高徒相迎,先招待他们用了斋饭,才一路送到慧清高僧的院落。
    那主持高徒见这几位富贵人和善,没有世家人的浮华傲慢,其中一位又是面熟的长信侯爷,于是便话便多了一句,指点说慧清高僧不喜吵闹,尽可长话短说,高僧定会用心帮忙解惑。
    慧清高僧面容看起来一点都不似老夫人的同辈,年轻文雅,隽秀出尘,只有那双眼睛透露出非年龄不可沉淀的睿智与宽和。
    老夫人恭敬地行了个佛礼,道:“打扰高僧了,信女朱王氏,这是我孙儿,长生,与高僧见礼。”
    朱定北中规中矩地行了礼,与宁衡坐在一旁,老夫人不敢耽误高僧时间,言简意赅道:“今日劳烦高僧,便是想请您看一看我的孙儿身体可有不足之症?他前几日已满十岁,这身体却比同龄孩子瘦小了些。”
    慧清的目光落在朱定北身上,分明慈善平和的视线却让朱定北不知怎么背后爬起一层疙瘩来,仿佛被此人看透了什么。
    慧清看了朱定北的面相却是心中一惊,因那面相过于异常,他没有说什么,而是保守地让朱定北上前为他诊脉。
    “没有大碍,夫人与小侯爷不必担心。”
    这般说着,他心里却隐隐松了一口气,面对老夫人殷切的目光详细说起朱定北身体的状况:“小侯爷的身体状况并不不妥,不过神魂有伤,每日静心养气,起居定时,戒骄戒躁,便能补全。”
    他让小沙弥取了他的菩提子手珠来,亲自戴在朱定北手上,拍着他的手背,温声道:“孩子,这串珠子戴足三年方可取下,对你有好处。”
    这说法倒与宁衡请来的大夫说的大致相同。
    确定不是沾惹了什么阴诡,老夫人心中安定,千恩万谢过后,带着朱定北说要去拜佛请愿。
    宁衡没有陪同,而是留在了慧清高僧的厢房。
    “阿衡想问什么呢?”
    不同于面对朱家祖孙时素雅温淡的气质,此时的慧清高僧眉眼带笑仿佛一时间沾惹了尘世的烟火般,变成了一个普通的长辈。
    宁衡也不和他拐弯抹角:“你刚才观长生面相,看出了什么?”
    他看人一向观察入微,哪怕慧清方才没有显露异色,但他还是捕捉到了他看长生时眼睛闪过的那丝惊讶。
    慧清不答反问:“我听太后娘娘说,你与那孩子感情非同一般,他又有何特别之处,让你如此珍重?”
    宁衡眉峰动了动,不冷不淡地说了一句:“没想到你们还有空闲谈论我。”
    慧清默了下,无奈地答道:“我只是看那孩子面相神魂不附,有离体之象——”
    “你说什么?!”
    宁衡险些坐不住了,失礼地打断了慧清的话,冷冷地盯住慧清。
    慧清失笑,继续道:“这种面相通常只有在濒死之人脸上才会出现。我又探了他的脉象,奇异的是,他的身体十分康健,非短命之态。那他的面相便做不得准了,或许那孩子曾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所谓九死一生,魂魄受了阻滞与身体不能完全相和,也会呈此面相。”
    “你给他的菩提子够用?”
    宁衡直接问重点。
    “那是我手里最拿得出手的——”
    “你需要什么?”
    知道还有更好的,宁衡不愿让长生将就。
    慧清不由停住嘴,仔细看眉头紧皱的宁衡,好似要从他脸上看出一朵花儿来,直到宁衡不耐烦地催促他,这才拿笔写了一纸的物品——宁家家主开了口,他用不着客气。
    “这些东西备齐了,也需要一年时间准备,就让那孩子先凑合着戴着菩提子吧。”
    若是让外人知道慧清高僧戴着养了十几年的菩提子只能给人凑合,可让那些等了十来年都见不上慧清高僧一面的信徒情何以堪。
    见宁衡小心将干了字迹的纸折好收入袖中,慧清纳罕道:“你对那孩子是否太过用心了?”
    宁衡起身道:“人生难得一知交之人,自当珍之重之。”
    说完也不管慧清还有没有没说完的话,径自离开去寻朱定北祖孙了。
    慧清高僧看着宁衡背影,心中隐约升起一些不好的预感,但具体却又说不上来是为什么,半晌才叹了口气道:“罢了,缘起缘灭自有天定,是福是祸也须得他自己历经。老头我还是离得远远的,不给他添堵便好。”
    老夫人跪在佛前虔诚许愿,朱定北见状也不敢怠慢,陪了一路。等宁衡寻过来总算有一个人作伴,不至于让他一人如牵线木偶一般完全是依葫芦画瓢的无趣。
    临走时,老夫人还捐了一大笔香火钱。
    上了马车还紧紧抓着他的手,虽不敢碰触那菩提子,眼睛却片刻不离,反复地叮嘱他仔细佩戴不得离手,得了他的几番承诺,才放心。
    老侯爷虽不近鬼神,但事关孙儿安危却也格外留心。总算把他们祖孙俩盼回来,得知孙儿安好还得了慧清高僧的宝物,也难得念了两声佛祖。
    两老热情地留了宁衡用晚膳,自然又是一番感谢不提。
    送宁衡出府的时候,朱定北这才低声问起他留在慧清高僧房中单独问了什么。
    宁衡看他,朱定北扭了扭脖子,活络了下,不甚在意道:“若是与我无关,你就不用说了。”
    宁衡难得踌躇,片刻后还是将慧清见他面相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朱定北好生吓了一跳,差点没自己将自己绊倒,宁衡忙将他拉到自己身边,轻声安抚道:“应是你回京前坠马重伤留下的隐患,慧清和尚说了,你这不是大病,温养两年,神魂定府就好了。”
    朱定北完全没被安慰到,僵着一张脸把他送上了马车,在门口盯着自己手腕上的菩提子看了好半晌,才缓缓地舒了一口气。
    果然与佛祖打交道的人,自由他的厉害。
    虽则没看出朱定北重生的经历,但那面相之说,朱定北却已经全信了。
    想必是他二十七岁的魂魄托在年幼的身体里未能融合,才有了这个毛病。朱定北从前完全没想过还有这样的可能,对自己之前的不经意不由有些后怕,还好宁衡生性固执,拿了许多安魂温养的物什助他入眠,否则现在只会更糟糕。
    朱定北至此不敢怠慢,那串菩提子一直戴在手上,后来宁衡从慧清高僧手中取得更好的玉坠他也没取下来。
    休沐这日过后没两天,鲜卑府关于徙民定居的喜报终于呈上御案。
    徙民在鲜卑十月飞雪之时入驻鲜卑府,如今十一月快过去,总算在鲜卑落地生根。虽则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老弱妇孺因酷烈寒冬伤病离世,但百万徙民总算有九成都保住性命。
    贞元皇帝接连高兴了好些天,这段日子鲜卑府实在是喜讯连连。先是年轻气盛的匈奴王被斩落马下,后又有徙民有惊无险的定居。皇帝陛下心头大石落下,连带着对朱家军的那些不满都暂时被搁置一旁,当朝夸赞兵马大元帅办的好差事,又厚赐了镇北侯府许多金银锦缎。
    眼看着腊月将至,这兵荒马乱的一年总算要在这喜气洋洋中度过,谁也没想到皇帝陛下还是放心得太早了!
    洛京的第一场雪兆丰年的祥瑞才落在京城,便有人不长眼地在这年关时期,敲响了大理寺的鸣冤鼓。
    这是贞元皇帝登基以来,第一次有人击响大理寺的鸣冤鼓——不同于京兆衙门供给平民百姓的鸣冤鼓,直接向大理寺鸣冤那就是只呈御前的大案。
    而这个二十一年来的第一人,也果然没有让提心吊胆的大理寺卿“失望”,将那滚完刀子挨完仗责的原告人押进堂内,师爷接过状纸一看脸色都变了,大理寺卿看过之后,脸色比他还要难看几分。他边命人将原告看押在大理寺囚牢,命人请来大夫给他止血疗伤,一边马不停蹄地带着状纸赶入宫中。
    一纸状书差点没把贞元皇帝气得再病一场!
    大理寺卿跪在底下恨不得自己不存在,面对皇帝陛下的盛怒大气不敢出一声,埋着头不看不听。
    “去,去把这个钱悔召来,朕要亲自问他!”
    贞元皇帝砸了砚台,接着吼道:“把军机处三品以上的即刻给朕找来,还有宰相两相中书令,户部和兵部那两个也统统给朕叫来,今日朕倒是好好问一问他们平时怎么办的差事!……还有镇北侯。”
    东升太监夹着尾巴,连声吩咐殿外太监去各府宣纸。
    “请陛下息怒,千万保重龙体啊陛下。”
    东升太监战战兢兢地收拾御书房里被砸的笔墨砚台,贞元皇帝双眼阴鸷,捏着那状纸又看了一边,几乎咬碎了一口银牙。
    这个年,终究还是过不好了。
    
    第82章 钱悔御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