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复易州南部之后; 大衍皇朝按惯例设郡县,又给当地的居民开出了非常优惠的政策。
就是他们愿意当朱夏人,可以带着自己所有能带走的财产南下过红河,朝廷绝不阻拦;他们要是愿意当大衍人,那就登记造册,该分田地就分,该服徭役就服,一切就跟易州其他地方一样。
脱离帝国直接统治两百多年的故土,上面生活的人来源非常杂乱,有大衍人,有朱夏人,有南越人,还有各国血统都有说不清是什么人的,真要全部搞清楚是不可能的,只能看各人的想法了。
但是有一点,是让成祖皇帝父子感到非常兴奋的,那就是比起人多地少的易州北部,新回归的八个郡称得上是地广人稀了,土地的人口承载量远远没有达到上限,可以安置大量的失地人员。
允许原来生活在易州南部的人成为大衍人是一回事,可让他们在哪里生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中宗皇帝吸取之前开拓灵州的经验和教训,把易州南部的原住民大量迁居到了内地,给他们安排土地和房屋,再从内地各州迁了大量的失地人员去往易州,从而达到安抚民心稳定边疆的作用。
易州是大衍境内最靠南方的州之一了,多山多水,雨热同期,粮食产量并不算低。
以前的易州粮食紧张,时不时就闹饥荒,主要还是人太多地太少,单位产量却是不低的。易州彻底光复以后,迁进的人员较之迁出的略多一些,可是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却是大量增加了。
刚开始,中宗皇帝不仅不收易州的粮,还不收税,这是参照灵州的先例。
可是没过两年,兼任太子内君的昭阳侯就说了,易州可以不缴粮,但是不能不纳税。中宗皇帝看了儿婿递上来的折子,马上就准了。灵州苦寒,不特殊照顾不行,易州还是算了,条件太好了。
然而就是这样,易州越积越多的粮食还是让人头疼。据说当时去了易州南部的内地农民,每个到了那边都是大吃一惊,这么好的天,这么好的地,以前怎么就不产粮呢,是不是朱夏人不会种。
这样的猜测大致是正确的,朱夏人的确不是很会种地,至少和中原人比起来是这样的。肥沃的易州南部在他们手里,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们似乎认为,一块地一年种一茬儿就不错了。
可在中宗年间,易州不要说一年两熟了,一年三熟都不稀奇,粮食可不就越来越多了。
如果易州的对外交通发达一些,这么多的粮食肯定是要运出来的。易州不缺粮,总有地方缺,互通有无是件双赢的好事。可惜易州周围的山太高太险了,空手走都不容易,如何还能运重物。
最早让易州人酿酒的就是成祖皇帝,这在当时的朝堂上还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因为大多数时候,朝廷是不鼓励民间多酿酒的,有时候还会直接下令禁止,就是害怕浪费粮食。酿酒要用粮食,越好的酒用的粮食越好,用量还不小,都把粮食拿去酿酒了,不够吃怎么办。
成祖皇帝那时还是太子,监国理政总揽朝局的那种,他不顾众人反对,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成祖皇帝的理由很简单,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当然不能鼓励酿酒了,可易州的问题恰恰相反,他们是粮食多到吃不完,还运不出去,不如酿成酒再运出来卖,总比粮食白白放坏了来得好。
成祖皇帝的初衷是很好的,在当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说易州的东西不好运,并不是真的运不出来,而是路途艰难成本高昂,若是粮食这样体积大分量重单价低的,运送起来毫无价值。
可是酒就不同了,尤其是好酒,利润高达几十倍乃至上百倍,是能给朝廷增收的。
从中宗后期开始,一直到整个成祖年间,再到睿宗前期,易州上上下下都在忙着酿酒,官家在酿,私人也在酿,还出了“碧玉”和“秋水”两种贡酒,声名远播大衍各地和周边各国。
当然了,成祖皇帝在给易州特权的同时也是给他们划了死线的,必须无条件遵守的死线。就是每年用于酿酒的粮食不能超过当年粮食产量的一定比例,且各地常平仓的存粮必须超过一定数量。
要是有人做不到这两条,那个郡县以后也别酿酒了,粮食再多也要老老实实放着。
睿宗皇帝上位后,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管控,他或许是在担心,酿酒业的利润太高了,底下的人会阳奉阴违铤而走险,不把他们管得严点,所谓的死线根本就守不住,那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睿宗皇帝的担心不无道理,没有成祖皇帝强大的威慑力,有些事的确应该合理收缩。
但是到了先帝登基,由于易州上缴的利税减少,他又放宽了对这方面的要求。
于是,睿宗皇帝曾经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可是直到现在,朝廷也没意识到这点。
仅从易州上缴的利税判断,他们每年的酿酒量是合理的,绝不影响正常的粮食储备。可事实上,现在的易州已经不是当初的易州了。成祖年间,上缴朝廷的是大头,当地人得到的只是小部分。
而从先帝年间到现在,朝廷收到的那部分利税,之于易州人已经不算什么了。更重要的是,以前易州人酿酒,那是用吃不完的粮食,酿的也是普通酒,颇有点变废为宝的意思,当然值得鼓励。
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过去了,易州人的酿酒技术越来越好,彼此争奇斗艳推陈出新,对粮食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高,而且很多人用的是最好的粮食,差的反而不肯要,都怕影响了自己酿的酒。
这是从上到下的一股风潮,人们根据本能追寻着利润而行,起初也有官员感觉不妥,但是酿酒行业涉及到太多人的自身利益了,有官家有商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是个人力量可以阻止的。
于是成祖皇帝昔年划下的死线成了虚设,易州每年酿酒用的粮食远远超过了那个数。
更糟糕的是,每个来易州赴任的官员都会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个旋涡,谁也抽不开身。前任的亏空不可弥补,告发上去恐怕别想活着离开易州,所以后来人越来越疯狂,什么存粮都敢动用。
今年地动发生之前,朝廷保守估计易州的粮食够吃三年,救灾根本不是问题。
可实际上,易州这个冬天的粮食够不够吃还不好说,他们的存粮已经没了。
李县令口才不错,从头到尾说得清清楚楚,君律和姜源听完什么疑问也没了。
大衍总共有十三个州,易州算是比较富庶的,可就是这样一个易州,竟然名不副实。又或者说,易州的表面还是很光鲜亮丽的,但是他的里子,真的是没法看了,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君律不想评价易州这群没有立场随波逐流的官员,但是他觉得,最大的错不是他们的。这是先帝的错,这是今上的错,没有成祖皇帝的魄力和威望,你们老老实实学睿宗皇帝不好么。
易州是成祖皇帝自己带兵收回来的,他随便说句话,易州谁敢违背,根本没人。
睿宗皇帝或许不如他的父亲强势,可是他看得清自己也看得清形势,该放弃就放弃该收缩就收缩。
易州太远路又太险,很容易就形成所谓的国中国,这是地理条件决定的,人力不可改变。成祖皇帝压得住,他让易州自由发展没关系,睿宗皇帝担心失控,就加强了控制,不许他们自由放飞。
先帝和今上却是看不透这点,若是他们御下多用点心,易州的问题不可能拖到现在才爆发。
“易州真的一点存粮都没了?”姜源不死心地问道,这是个比粮食被人私藏还要可怕的结果。粮食被人藏了,找到也就行了,易州人起码不会饿肚子,可粮食真的是没有了,易州的麻烦大了。
李县令耷拉着脑袋,老实道:“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反正我的云山县,也就能撑一个月。”
刘县令也跟着点头道:“石南县和云山县差不多,全部人喝粥的话,勉强能喝个把月。”
姜源听得目瞪口呆,低声吼道:“那你们之前有没有想过今天?说话呀!”俗话说得好,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他小时候在密道里被饿过,后来走到哪里身上都要带点吃的,就怕重温旧事。
“想有什么用,我来云山的时候,这里的粮仓差不多就是空的了,我能有什么办法。”易州的气候条件太好了,就是年景不太好的时候,粮食也有结余,从而慢慢地磨掉了人们的忧患心。
反正每年的粮食都会有剩的,不过是剩多剩少的问题,那么他们使劲存着粮食做什么,陈粮不好吃,酿出来的酒也没有那么好。少数人这么想没什么,大多数人都这么想,那就很可怕了。
姜源很不爽地瞪了李县令一眼,他承认,以易州的大环境而言,独善其身很不容易,搞不好还有性命之忧,可这位李县令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就是换个地方当官,估计也比现在好不了多少。
前任的亏空注定是补不起来的,无数个李县令干脆就学前任了。易州的酒全国闻名,要是酿出新的贡酒,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就不愁了,仕途注定是没有指望了,那还是多挣点银子傍身好了。
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易州的产粮再多有什么用,全都去填无底洞了。
君律记得以前有人跟他说过,“琼浆”这种酒有多难酿制,稍有不慎就全部废了。
这意味着,每酿成一桶“琼浆”,背后消耗的粮食数目都是非常可观的。“琼浆”如此,“碧玉”和“秋水”估计也差不多,更别说那些一心想要超越前人,换着花样折腾新酒的人了。
易州人拼命追求酒的品质,以期一朝成名,其间的浪费想必是非常可怕的。
“普通老百姓手里也没粮?他们就不怕发生点什么?”在君律的概念里,一般老百姓的忧患意识还是很强的,他们总不至于把余粮全部拿去酿酒吧,那也太疯狂了点,他简直不敢想象。
“粮食放在手里有什么用?白花花的银子谁不喜欢?有了银子还愁买不到粮食?”李县令自嘲地笑了起来,官员中饱私囊,偷拿仓库的存粮去酿酒,老百姓就把余粮卖给高价收购的商人。
如果易州人只是老老实实酿酒,那么易州今天的情况可能还会好点,但是易州已经不缺普通酒了,他们要酿名酒,就需要各种实验,遇上运气不好倒霉催的,从此倾家荡产都有可能。
总之,在如今的易州酿酒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就是家财万贯声名显赫,比如以前酿出“碧玉”和“秋水”的人,也比如以后酿出“琼浆”的人,他们的投资得到了极其丰厚的回报。
但是这样的全民追逐实在是太可怕了,这次的地动让易州积累的问题来了个大爆发。
示意手下人先控制住两位县令,姜源把君律叫到了屋外,问他有什么想法:“小朋友,事情比我想象中棘手多了,我现在脑子里乱糟糟的,你有什么看法,我发现处理他们根本不解决问题。”
发生在易州的事真相并不复杂,就是所有的粮食都被人用去酿酒了,以至于大灾来临,所有人都没得吃。只是查到真相对姜源和君律的此行帮助不大,易州真的没粮了,他们以后要怎么办。
这个时候,君律突然就想到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