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复国-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荣景瑄瞪了他一眼,憋着气说:“你就不能学学戴显?人也是诱敌深入,怎么没见受伤?”
  他语气不好,手上却十分轻柔,飞快拆开纱布给谢明泽那道已经结痂的浅红伤口上了药,又仔细包上。
  “好好好,我错了我错了,陛下恕罪。”谢明泽还是有些不以为然。
  荣景瑄见他油盐不进,只好下了狠招:“你下次要是海这样不顾自己,我便再也不派你上战场。”
  谢明泽哭笑不得。
  “我的陛下,您都多大了?”
  荣景瑄还想再加两句“重话”,却不料房门突然响了:“陛下,永安急报,陈胜之派兵了。”
  
  ☆、  第67章 陈帝
  
  陈胜之反应这么快,也是在情理之中。
  荣景瑄既然能打下广清,收复永乐。他也能进而收复罗平、凤羽、合庆吉与崇北。只要他们打下罗平,那永安便近在咫尺了。
  陈胜之怎么可能不慌?
  早朝之时,大殿之上,陈胜之面色苍白地坐在龙椅上。
  这鎏金的龙椅镶嵌着各色珠宝,看起来金光闪耀,可坐起来却冷冰冰的,一点都不舒服。
  就算再不舒服,他也还没坐过瘾,根本不想还给荣景瑄。
  陈胜之脸色很不好,昨夜接到战报之后他辗转反侧,竟是一夜未眠。
  “依众位爱卿所见,此事该当如何?”他沉声说。
  下面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肯出来回话。
  陈胜之皱起眉头,也没耐心等他们在那打眼神官司,直接点了名:“盛爱卿?”
  中书令总令,跟随陈胜之一路挥兵北上的盛忠孝听令出列,微微一躬身:“陛下,依臣所见,乱贼如今尚且势薄,根基不稳,陛下当即刻派兵,绞杀乱贼。”
  陈胜之一向对他十分信服,这话也着实说到他心里去,便不住点头:“爱卿所言甚是,依你所见当令谁为大将军?”
  盛忠孝沉默了,他想了想,还是没把话说出口。
  如果孙昭在,派孙昭是最合适的。
  他能打下广清一次,便能打下第二次。
  可孙昭……
  盛忠孝十分了解陈胜之,这话他没敢说。
  当上皇帝之后,那些错综复杂的政事几乎要了陈胜之的命,他还没来得及享受长信宫的金碧辉煌,便被逼着没日没夜批改奏折。
  他不识字,看不懂那些漂亮端正的馆阁体,只好听了盛忠孝的谏言立中书令。
  中书令立起来后他确实觉得轻松许多,中书令的人数也从一个变成两个,最后定为五个。
  有他们五个在,政令便可以顺利通达下去了。
  陈胜之很高兴,按照他原来计划好的,他把不会威胁到他地位的人放到要职,而那些在军中有大声望的却外遣各地,离开了永安这个帝京。
  奏折有人替他批,国事有人帮他干,他似乎可以就此舒舒服服地享福了。
  然而很快地户部尚书就跟他说:“陛下,国库已空,无半分存银。”
  陈胜之有些傻了。
  在他的想法里,大褚有二百多年的基业,他们统治这个偌大的国家那么久,怎么会没有钱?
  当时他有些愤怒,认为是户部官员贪墨了银子,就要下令处罚。
  盛忠孝听说这事,赶紧过来给他讲了大褚末年的事情。
  他只说了大褚国库为何是空的,没说别的话。
  说了陈胜之也不会信,他大概以为自己能当皇帝是因为百姓都很钦佩他,所有人都站在他这一边,他才能赢。
  其实并不是。
  如果不是连年赈灾而未涨农税,大褚不会走到这一步。
  陈胜之听了之后也沉默了,国库没有钱,他自然也没有。
  打仗时搜刮来的金银珠宝,当时为了激励士兵大多都赏了出去,他以为打下永安就能得到一切,所以根本没有在意过。
  后来恰逢丰宁雪灾,文武百官问他对策,问他到底要发多少赈灾银的时候,陈胜之也只能说让丰宁自己想办法。
  丰宁能有什么办法?丰宁自然也没钱了。
  有些许大臣想要再劝一劝他,却听到陈胜之冷冰冰的话:“他们自己解决不了,就饿肚子吧。”
  他没读过书,说话从来学不会文绉绉。
  这一点在当初众人跟他打仗时显得平易近人,可当了皇帝却不是那么回事了。
  也并不是说不识字就要低人一等,永远只能当下等人。只是他现在当了皇帝,举国上下所有的进士都是他的臣子,他想要谁教他读书识字都可以,如果有心,学一学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不要求他像荣景瑄一样自小便被大家教导长大,文韬武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总归能会写自己的名字,看得懂奏折也好。
  可他却从来不觉得不识字是个问题。
  他甚至还得意洋洋,说过“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在我面前跪着”这种话。
  要不是这样,还没那么多人辞官。
  既然觉得我们读那么多书没用,那我们便索性真没用到底。
  剩下还在朝中的,有不少其实都被谢怀信登门拜访过。
  他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让他们继续在朝中撑下去。
  因为那是陛下交代的。
  “朝荒政乱,受苦的还是百姓,便是为了百姓,也要等朕之重归。”
  他把荣景瑄这句话原样说出,倒是让不少大臣落了泪。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这一对比,高下立见。
  所以当听说荣景瑄已经在广清立旗复国时,有一小半大臣心里是相当高兴的。
  只不过这种高兴不能表现出来,只能默默站在朝上,听现在的这位皇帝每天发脾气。
  如果被问如何对付荣景瑄,他们就会惶恐地表示“臣鲁钝,实不知如何应对”来敷衍过去。
  所以这一日的朝政,气氛相当沉闷。
  当然除了他们,也有忠心于陈胜之的出来提意见,可提的意见大多都被陈胜之驳回,最后还是问盛忠孝:“当年是谁打的广清?现在还派谁去。”
  盛忠孝错愕地抬起头,他不敢直面圣上,只是偏过头去看大殿上的鎏金博山炉。
  “回陛下,是孙昭。”
  陈胜之的手顿了顿,他突然想起昨日那封战报上,写着孙昭已经投降。
  “该死!”陈胜之一巴掌派在龙椅上,大喊一声。
  朝臣们赶紧跪下,异口同声道:“陛下息怒。”
  陈胜之重重喘着气。
  怎么当初跟随他一路打天下的忠臣将领都变了?他们有的辞官有的致士,更有如孙昭者,居然降敌叛国了?
  “果然位高权重乱人心,”陈胜之难得说一句这么文雅的话,末了又补充道,“乡野庶民就是庶民,上不得台面。”
  孙昭跟他一样出身草莽,便如他口中庶人也。
  下面大臣们都不知道怎么回话了。
  是说陛下说的是?还是说陛下不应如此鄙薄自身?
  然而无论说哪一句都不对,他们只好沉默地低着头,期盼早朝可以早点结束。
  陈胜之似乎有些累了,他面无表情看着那群臣子,终于道:“行了,都散了,盛爱卿留下。”
  他这话刚一说出口,站在他身后的总管大太监忙唱诵一句:“退朝。”
  大臣们刚站起来,这会儿又得跪下给他磕了三个头:“谢主隆恩。”
  然后便沉默地退出去了。
  盛忠孝陪着陈胜之去了上书房。
  这里是陈胜之平时“批改”奏折的地方,也就是说另外四位中书令此刻都在这里。
  除了盛忠孝这个中书令总令位列正四品可以上朝,其他几位中书令只不过是正七品,根本没分量往大殿上站。
  今日他们见陛下破天荒来了上书房,不用想就知道是为了长乐郡立旗造反的事。
  哦,在他们这叫造反,在长乐那叫收复失地。
  四位中书令赶紧站起来给陈胜之请安,然后便跟盛忠孝一起站在屋中默立。
  陈胜之也不废话,问:“罗平还有多少兵?谁驻守的?”
  盛忠孝低头扫了一眼身边的中书令,那中书令立马机灵道:“回陛下,罗平还有六万大军,大将军是严文涛,左右将军为姜伟、章晟。”
  严文涛也是跟着陈胜之一路打进永安的,他跟孙昭孙昭同样是大将军,正一品武将,按理说应该跟孙昭一样去随便守个什么大营。
  然而陈胜之却让他安稳留在了新设的顺天大营里,守卫帝京。
  为的什么?就为他不识字,不懂兵法,跟陈胜之很像,所以他留了下来。
  如果孙昭知道是这么简单又让人无法理解的理由,一定会气笑。
  陈胜之一听位于罗平的顺天大营还有六万兵马,也有严文涛这个他很赏识的将军,顿时放下心来。
  “下旨,命严文涛率三万精兵南下,去广清绞杀乱贼。”陈胜之飞快下达军令。
  盛忠孝低头微微皱眉,却说:“陛下,臣斗胆,广清大营本就有万人,加上里面看守的大褚旧兵和废帝的兵马,怎么也得有两万余人,派去三万人,恐怕不太稳妥。”
  他这还是保守估算的。
  以荣景瑄的能耐,几天过去肯定已经开始征兵,那个数就没法说了。
  陈胜之也不是傻子,听了也是沉默良久。
  “卢鸣大营还有多少人?”
  他当年打进永安,号称带了二十万大军。可实际上也不过十五万左右,还算上了勤杂兵。
  这十五万人有五万去了广清、卢鸣、金熠,一万驻守永安,其余的四万分散在大褚二十郡的郡府。
  剩下的五万人都在罗平。勇武大营他早就放弃了,连兵都没派。
  后来他又从广清、卢鸣调回来一万人,都归罗平的广清大营统辖。
  “回陛下,卢鸣大营只有一万人。”
  一万人的意思,就是不能再少了。
  陈胜之有些烦躁,他不知道为何能用的兵这么少,广清那一万人还叛变了,真是讨厌。
  “再征兵来得及吗?”他又问。
  盛忠孝有些无奈,他还是回答:“陛下,国库不太乐观,士兵再多就没军饷了……况且,罗平用不了留那么多人,不如派去四万可好?”
  留两万人,总归够用吧?
  陈胜之被他噎了一句,有些不太高兴,可事实如此,也只能这样了。
  他只好随意摆摆手:“行了行了,你们安排吧,告诉严文涛,要抓到荣景瑄。”
  陈胜之站起身来,整了整腰上的金镶玉腰带,慢吞吞往外走。
  “告诉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一次不能再让他跑了。”
  
  ☆、  第68章 出兵
  
  荣景瑄接到战报的时候已经是星夜时分,此时也顾不上别的,立即下令升帐。
  一刻钟后,目前在广清的几位将军全部进了大帐。
  荣景瑄和谢明泽一起坐在主位,表情十分严肃。
  几个人中,掌管信兵的宁远卫将军宁远二十早就知道来龙去脉,刚一进来便听荣景瑄道:“二十,讲一讲吧。”
  宁远二十起身行礼,然后便道:“刚刚接到战报,今日陈胜之下达军令,命身在罗平顺天大营的严文涛率四万人南下平乱。哨兵出城前往罗平,罗平大营已经开始清点人数,做战前准备。估计三日内便会出师广清。”
  国库虽然没有存银,但刚立国时陈胜之还是有银钱的。这些钱他大半都给了各地的驻军,那是他还算清醒。
  当时罗平驻扎五万人,军饷给的最多,此时还能支撑四万南下出兵。
  就算军饷不够,陈胜之也想了别的办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