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科学发展观-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对于边缘的少数民族区域,在大明朝有个制度,称之为羁縻政策,但这种制度并不能长久的维系,到了最后也只是空挂个虚名。
  包括俺答这些鞑子在内,都是明朝的羁縻藩属,但并没有任何做臣子的自觉。
  如今的这张地图,与记忆里的那只雄鸡形状截然不同,虞璁看着并不熟悉的标记方式和边界线,还在略有些费力的把这些东西,和自己已有的记忆做一个重合。
  首先这蒙古,其实有众多的游牧民族,他们姓氏不同首领不同,只是金朝时被统一了而已。
  名字又臭又长肯定记不住,但是皇帝看了一圈,明显发现些不一样的东西来。
  原本的蒙古草原,被朱棣完成了一波大的战略安排。
  奴儿干都司、兀良哈内附两大藩属国,加上明朝自己的军队,三方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将众部落隔离,包围住核心位置,逼迫鞑靼本部退至了呼伦贝尔的位置。
  虞璁拿着几张新旧地图反复比对,越看眉头皱的越紧。
  他能够看到,朱棣当初的战略安排,是十足警惕的在防止蒙古各部势力融合,并且在维稳的同时持续蚕食东蒙。
  但是到了朱瞻基这里,他裁撤了松花江造船厂,消减了给奴儿干都司的经费,同时对各部落之间激烈的兼并视而不见,造成了瓦剌势力的做大。
  到了自己这里,想要再回到当初环环相扣,互相制衡的程度,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所以靠外交手段和挑拨离间完成吞并,很难很难。
  “走吧,阿彷。”他抬起头来,微不可闻的叹了口气:“我想看看神机营军火。”
  有关明朝的火器强度,历史学家们纷说不一。
  皇帝亲自过来一看,都督们又慌了神。
  这要阅兵,也完全不提前说一声的啊。
  虞璁本身对军事科技方面并不熟悉——毕竟化学和物理在高中时都是低分飘过,更不用谈这方面的东西了。
  皇上穿着龙袍昂首阔步的走进三大营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了许多渴望的眼神。
  许多士兵用看到财神爷般的眼神看着他,毫不保留自己渴望的目光。
  陆炳神情一冷,握紧了刀柄。
  “把所有的火器都领着朕去看看,都有哪些种类。”
  虞璁进了军械库,只转悠了两圈,便大致明白了情况。
  现在的火器,一共有六种。
  火铳鸟铳,炸弹地雷,火箭火炮。
  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一体化的大炮,而且相较于宋朝元朝,已经在工艺和设计上好了许多。
  皇帝看着不够放心,又吩咐将领带着士兵来,在校场上操练给自己看看。
  在统领去吆喝着让士兵准备的同时,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名词。
  虎蹲炮。
  这虎蹲炮,比起自己身侧这种巨型大炮,更为轻便而适合复杂地形征战。
  这打仗讲究因地制宜,在草原上、在丘陵中、在城市里的武器和战术,都应该灵活变通。
  可是眼下戚继光不知道生出来了没有,暂时堪用的将领也没找到。
  无论如何,这火器要先行改良,经费充裕的情况下,肯定能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虞璁瞥了眼外头嘈杂的各路人马,扭头对着陆炳道:“你知道诸葛连弩吗?”
  陆炳点了点头。
  “朕要十连铳。”虞璁不紧不慢道:“你的那五千个执罡军,不仅要能武听令,训练有素,也同样要精通火器。”
  虽然眼下自己的国库里已经多了近六百万,但除去给执罡军的五十万银子以外,想要强化国防,给每个士兵都配备锁子甲甚至更好的铠甲,也是一笔不低的开支。
  “十连?”陆炳仅嗯了一声,淡淡道:“臣傍晚去下令,督促他们尽快造出来。”
  谈话之际,都督恭恭敬敬的进了军械库,请皇上去高台上看看他们演武的样子。
  皇上迎着风站在高台上,连坐下来的心思都没有。
  他要看看,这明朝的神机营,到底是怎么打仗的。
  只见马阵骑兵在后,神机营士兵在前,三排火铳手动作僵硬而迟缓,连填装的动作都有些生疏。
  直到整套操练看完,虞璁都说不出来一句话。
  ——你们有用你们可爱的小脑瓜想过到底该怎么做吗???
  为什么马阵这种高机动性的部队要躲在火炮手的后面,火炮手就站在前面等死?!
  陆炳明显能感觉到皇上又开始生闷气了,想了想还是没有开口。
  “朕问你,”虞璁一开口,果然又开始冒森森的寒气:“你们这个布置,考究的原因是什么?”
  将领们左右看了一眼,只硬着头皮道:“成祖有令,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
  这金科玉律一下来,竟然就硬生生拗了接近两百年!
  虞璁只觉得血都在往脑门冲,恼火的简直想揍人。
  真踏马成也朱棣败也朱棣!
  这火器填装时间这么久,真的到了战场上还站在前面,不是送人头是什么?!
  蒙古骑兵讲究个轻骑冲击,人家快马扬鞭唰的冲过来,你这边还在低头填弹药,打得赢才怪了好吗!
  他知道文官们愚昧迂腐,没想到武官也好不到哪里去!
  虞璁闭了眼睛,深呼吸了三遍,跟自己反复念叨道:“莫生气……莫生气……”
  “既然朕来都来了,那把那些花里胡哨的火器都搬出来,全都操练一遍。”
  后世的文人在描述军火之威时,往往都极尽辞藻,说爆炸声‘可闻百里’,说手铳只用三钱火药就可以伤敌于三百步之外,还能一箭双雕。
  皇上屏息凝神的坐了下来,看着那帮士兵哆哆嗦嗦的开始打火炮。
  这设计的都是什么玩意。
  装填量小,炮膛不能正确的引导方向,发射也飞不了多远。
  完全都是些花架子!
  一看皇上神色大变,一众人都自觉地安静如鸡,生怕又被拖出个谁来砍脑袋。
  陆炳站在他的身侧,开始思索之前的那几句话。
  皇上难道想造出,能够单人使用和填装的手铳,并且给执罡军的每一个人都配置上?
  这样的军队一旦被打造出来,当真会成为一支铁骑!
  “朕决定了。”虞璁抬眸,咬着牙开口道:“如今三大营不堪一击,倒不如都领了俸禄,来为朕造军火厂。”
  讨回河套宜早不宜迟,越往后拖,蒙古人就越养的膘肥体壮,更打不过。
  这些官兵如今操练也只是摆个花架子,屯田也不需要他们来忙活。
  倒不如把原有的军器局给扩充搬迁,壮大发展。
  明朝和元朝,在这方面的投入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
  明朝的军器看似井然有序,兵器制造分给工部和内府监局主管,下辖军器局、火药局等分局,其中工匠有接近几万人。
  但是分散而杂乱,到最后根本没有系统的管理和统筹。
  相比之下,元朝的中央依次由军器局、军器监、武备监、武备寺、武备院等主管造兵,机构品级越提越高。
  就连军队都自带工匠,随军制造各种应急的兵器。
  眼下工部完全忙不过来,根本没时间来主持新的兵工厂的建造。
  倒不如因地制宜,分出一波——特别是这些对火器一窍不通的瓜皮士兵,让他们去听指挥摞砖盖房造仓库,给工匠们更大的施展空间。
  至于待遇问题——那就采用项目制好了。
  手铳一个项目组,火炮一个项目组,地雷一个项目组,把内府监里的工匠们重新分配规划,全部都增加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
  虞璁当天晚上回去,直接把三大营和兵部的高管们拎来开会,连喝茶带黑板指挥讲到了子夜,完全没给这帮老头子任何偷懒的时间。
  你们划水了几十年,现在也该精神点起来干活了。
  整个北京城,依旧是四九的构局,但是无论是功能区的分布,还是居民区的扩张,都做了充分的考虑。
  虞璁哪里学过什么城区建设管理学,他完全是把曾经对北京的印象,和自己一点点的记忆,全部都迁移过来,再按照实际情况修改。
  人口是必然要扩张的,各个区域包括云禄集在内,都会不断扩大化。
  皇帝三更半夜的抱着一盏茶对着京城地图枯坐,隐隐感觉出不对劲来。
  怎么这商业都开始日益显赫的发达了,外来人口增加的并不多啊。
  城区扩张和人口发展的速度,完全慢于自己的预计。
  他一抬头,就瞥见陆炳依旧守在自己的身侧,连半分困意都没有。
  “阿彷,我有个事不明白。”
  虞璁琢磨着其中缘由,一五一十的跟他把这问题说了。
  陆炳听完,无奈着低笑一声道:“陛下,因为有路引啊。”
  别说这藩王们没有自由,在虞璁下旨前都被拘在府里。
  这天下的子民,也完全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
  所谓路引,就大概同通行证一样。
  这古代的明朝子民,怎么可能跟《倚天屠龙记》里描写的那样,可以轻松的穿梭往来于各省。
  但凡想要离开本土的,都必须找官府开具文件,并且必须带在身上——那便是所谓的路引。
  官兵们在路上看到闲逛的百姓,如果盘问出是本地人还好说,若不是本地人还没带路引,那是要坐牢的。
  ——也正因如此,只有门路处处通,跟官府能打好关系的大商人能够携家带口的往京城来,真正需要的流动人口却被禁锢着,还被钉在老地方种田。
  虞璁听到这话,坐在龙椅上想了半天。
  这都是老祖宗们留给自己的一番心意啊。
  可以说脏话吗?
  这前几辈之所以这么设定,是因为他们需要稳定政治。
  农民们安安心心的种地,国家就能稳定许多。
  问题就在于,之前的地都被藩王们占了,可如今的农田已经悉数归还,国家税收也在不断恢复。
  皇帝想了许久,才郑重道:“我觉得,可以开启新的一轮全国降税了。”
  他把赋税的改革交给了王阳明和杨一清,重点在于把实物的税收都转化成银两,加强全国的货币流通。
  但是当务之急,是在巩固农耕的基础上,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不发展,科技就进步的慢。
  虞璁知道,等再过二三十年,可能就有第一批资产阶级出来,到时候自己的儿女们又得费一番手腕,完成新一步的调和。
  可眼下,如果不能带动全国富裕起来,自己也不可能去安心打仗。
  他最期望的,就是能看到国富民强,同时又政治昌明,无风无雨。
  总的来说,这个方向应该是没有错的。
  眼瞅着国子监的工作即将收尾,杨慎总算松了一口气,想找老朋友杨一清去喝喝茶。
  没想到杨王两位大人都忙得脚不沾地,听说午饭都只是匆匆扒了两口。
  你们两也有今天啊。
  杨慎忍不住一笑,示意那满脸为难的小吏不必过去通报了。
  多亏皇上分来的这些新抄录使,整个修书的进度都快了许多。
  因为《永乐大典》中已有对工、农、医三科的修撰,加上文思阁和几大藏书楼的倾囊帮助,国子监只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二道的精修和第三道的统修。
  杨慎呼吸着难得的清新空气,伸了个懒腰,突然想写两首诗庆祝一下。
  他一扭头,却瞥见陆炳站在那里。
  “陆——陆统领?”他被吓得心里猛地一抖,条件反射地想起那天陆大人面不改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