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一厨-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上老君新炼制出来的丸药是酸菜味的,莫文远供奉给他的汤饼竟然也是酸菜味的。
  他原本还挺喜欢吃酸菜的,现在真是爱不起来。
  ……
  回长安后,莫文远的时间又变得紧张起来,在洛阳时他也会温习慧智师父交予自己的佛经还有降妖伏魔的手段,温习费得时间并不是很多。学习新知识就不同了,他年轻、勤奋好学、接受能力强,这些优点让他的学习效率比寻常人更高,但莫文远依旧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寺庙里,他每天跑一趟藏经阁,市场与其他伏魔僧人交流心得、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推敲琢磨所学的新知识。
  高强度的学习带来了身体的疲惫以及精神上的充实,便是李三娘看了都心疼,认为莫文远太苦了。
  他本人倒觉得不错,原因有几,一是莫文远忙活惯了,放慢了节奏不动脑经其乐融融的日子,他过不惯;二是明了妖魔对他有很大危害,为了自我保护,他得尽可能掌握更多技能。
  中黑羊无疑是被莫文远表现出的学力震撼了,他更努力地吃,也花大量时间冥想,饕餮成长的方式就是吃吃吃吃吃,血脉中的力量会让他茁壮成长。
  那么,学习法术让莫文远放慢美食探索的步伐了吗?
  当然是没有的,不仅没有,他又找到了新的忙碌点,慧空和尚带给他的天竺豆类触碰到了莫文远灵感的火花,他的美食菜单得以更新。
  慧空和尚拿来的豆类,正是莫文远心心念念的绿豆!
  ……
  绿豆是在北宋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唐代时还没有绿豆,不过后世有学者在云南一带发现了绿豆存在的痕迹,证明此种豆类在两千年前或许存在于中国,却没被人所知。
  慧空和尚对绿豆的了解来源于天竺的僧人还有常去的西市天竺店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莫文远呆久了总会主动或被动了解许多关于美食的知识,慧空和尚对吃食作法不感兴趣,但探知食物的药用价值,以及它们何时传入中国的前世今生,却很有趣味。
  莫文远曾经想过,如果慧空和尚发挥他特有的谨小慎微、字字落实、究其根源的本领,并将这些特征用在学术研究上,怕是能把“考据党”这词提前成百上千年发明出来。
  他将一袋绿豆展示在莫文远面前道:“前几日我一天竺的友人远到而来,随身携带此物,还用糖混豆子煮水给我们喝,我饮后发现其味甘甜,远胜黄豆煮水之味,便特意要了几粒豆子去天竺商铺询问,有店家卖了一袋豆子给我。”
  盯着大小颗粒与现代别无二致的绿豆看,莫文远几乎要祭出星星眼了。
  慧空看见莫文远表情道:“莫小郎君你知此豆如何吃?”
  莫文远从善如流道:“知道知道,菩萨在梦中告知我。”
  菩萨:呵呵呵。
  慧空莞尔一笑,这理由他已经听过多遍了,相不相信目前存疑,谁叫菩萨每次都收下莫文远给的供奉,是个肉眼可见的真吃货。
  “此物可以做何吃食?”
  莫文远嘟嘟囔囔道:“可以做好多吃食。”比如说什么绿豆汤、绿豆糕、粉丝、绿豆饼、绿豆粥,等到冬天有冰了做绿豆雪糕绿豆冰沙也很妙,是非常非常棒的食材。
  “不知我可有口福?”
  “当然!”
  ……
  仅靠慧空买的绿豆是不够的,所以等有空闲时间后,莫文远带着中黑羊一同到西市晃荡,企图收到更多的绿豆。
  绿豆恐是天竺较为常见的豆类,凡是见到的天竺商人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随即却摇摇头告诉莫文远他们的店里没有卖,最多就有点自家吃的。
  “此物价低,比糖还低,与黄豆价格相仿。”黄豆几乎是最不值钱的玩意儿了,他们何必千里迢迢把绿豆弄到长安来卖,利润实在是低。
  转完了所有的店铺,他也只收了五大袋,还包括把商人自己留吃的绿豆也买回来了,他只能寄希望于中黑羊能够找到绿豆。
  然而无所不能的中黑羊也郁闷了,他的鼻孔上悬挂着忧郁的鼻涕泡泡,咩咩咩的声音也不是很有底气。
  天竺啊,我不能随意前往。
  莫文远这才知道神仙之间心照不宣的规定,像是西天取经只能由唐三藏亲去携带经书回来一样,便是神通广大的饕餮也只能碍于规矩在中国的领土上四窜,高丽之类的附属国倒是可以光顾,然天竺实在不算是附属国。
  莫文远道:“所以你们不能出国?”
  中黑羊咩咩咩咩咩道:可以是可以,但我们得亲自前往,脚踏实地。
  神行千里、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的神通当然是不能用的,他只能迈着小羊腿一步一步朝前方走,考虑到中黑羊全力奔跑的速度,他依旧比骑马推车行驶在路上的商人们效率更高。
  莫文远道:“那国内是否有绿豆?”
  很可惜,中黑羊给了他否定的答案,若想找绿豆只有两种方法,一是找商人进口,二则是自己种。
  种植绿豆的最好时间是五月底到七月初,换算成农历最早也要到四月上下,莫文远花了很短的时间考虑获得绿豆的方法,他准备双管齐下,走进口种植并行的两条路。
  先找到熟悉的天竺商人尽可能地收购绿豆,一部分用来做相关的吃食,一部分则为了明年的耕种提前做准备。
  他们家是有大片田地的,一部分是先代遗泽,还有一部分则是圣人作为奖赏赐给莫文远的,这年头赐田地比赐油粮米面银钱方便多了,漫山遍野都是没有开坑的荒地,只要派吏员丈量之后就可以赐给他。
  帮莫文远收绿豆的商人就是当年买给他蔗糖的商人,他一方面通知商队下次来长安时要带大量绿豆,已经找到了买家,一方面则是练习自己在其他城市谋生的老乡,看他们手上有没有自己吃的或者多余的绿豆,莫文远是大主顾,在长安城更是知名人物,与他交好有百利而无一害。
  ……
  莫文远扛着大量绿豆回家后,就磨刀霍霍欲做吃食,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心念念的粉丝,说来也巧,前些日子炖鸭煲的时候他还想怎么没有粉丝,否则就能做鸭血粉丝汤蒜蓉粉丝酸辣粉丝肉沫粉丝蒜茸粉丝娃娃菜炒粉丝了,没想到俩月不到竟然就搞到了原材料。
  后世,粉丝已成为了中国的常见食物之一,其制作材料多种多样,有用绿豆淀粉做的,玉米淀粉做的,还有用地瓜淀粉做的。绿豆粉丝被认为是最好的粉丝,用其他材料做的粉丝较之它,口感以及通透程度上都有所不如。
  在做粉丝之前,他还要准备一小工具,粉丝之所以是丝,是因为每根的直径在0。5毫米多左右,所以他需要专门的漏粉丝勺。
  这玩意儿想要打造也不是很难,他画了设计图给相熟的匠人,很快便制得了。
  制得过后工作就只有一样,那就是做粉丝。
  ……
  粉丝的做法并不难,比豆制品要简单,莫文远直接找了熟练的豆制品工人做帮工。
  店内人对莫文远很信任,纵使绿豆是没有见过的新食材,有了慧空和尚还有天竺商人现身说法,他们也不怕有问题。
  先把挑选出来的绿豆放在冷水里浸泡十二小时,进来之前在沸水里烫一两分钟。
  泡完后磨浆,磨浆后发酵,发酵后析出的淀粉就是粉丝的原材料。
  等把淀粉再磨一遍后加水成糊糊,莫文远一手持漏勺一手装满了勺子的糊糊,糊糊从漏勺经过,拉出条流线型的液体,此液体一入鼎中立马煮熟,伙计在下面等着,长竹筷一捞,粉丝入冷水,再用发酵的酸浆洗涤一下,最后挂在竹竿上晒干,粉丝就成了。
  绿豆粉丝悬挂在架上,随风飘荡,路过的李三娘、中黑羊还有伙计们路过,都不由抬头一看,他们都在心中想,此物味道如何?
  “可似馎饦?”
  “外形相仿,味道就不知了。”
  连续晒两日后,褪去了黄绿色的粉丝在阳光折射下呈现粉白,晶莹不剔透,莫文远看后与有荣焉,心道其质量怕是能与龙口粉丝相提并论。
  中黑羊:“咩咩咩咩咩。”
  此物可做何种吃食?
  “我欲作一鸭血粉丝汤,再烤几只扇贝,以粉丝为佐料。”
  想到它们的滋味,便是莫文远都想流口水啦!


第54章 
  鸭血粉丝汤是南京名吃; 更是金陵小吃中重要的代表,其做法简单; 很适合在自营小店中卖。莫文远相信; 一旦绿豆成功耕种; 粉丝实行量产,这道菜一定能成为镇店之宝。
  而且; 与其他不宜保存的食材不同,晒干后团成团的粉丝很方便旅客随身携带; 价格不高,烧开吸水后抵饱,比起生硬的干粮,粉丝几乎就是人间美味。
  鸭肝是莫文远几天前卤的; 颜色呈灰色; 他把鸭肝切成一小块一小块,装入盘中;油豆腐果与鸭血在鼎中盘桓,眼看时间差不多了; 大漏勺接着粉丝,在煮开的锅里过一圈,也就一两分钟的功夫; 粉丝就烫熟了。
  从大鼎中盛汤,捞鸭血和油豆腐; 把粉丝往碗里一倒,再加上翠葱香菜,香喷喷的鸭血粉丝汤新鲜出炉。
  李三娘在门外看着莫文远做; 她和儿子想法一样道:“我看这菜适合在铺面卖。”方法简单,速度又快,她估摸做碗鸭血粉丝汤的时间和做一碗豆花差不多,而且配料的钱也不多。
  “等绿豆多了就可以,现在绿豆太少了,自家人吃吃都不够,更不要说卖了。”
  “等到四月份种些。”
  “你会种?”李三娘奇了,他家儿子农田都没怎么下过,怎么会种新式产品?总不能又是菩萨告诉他的吧!
  “不仅我会种,只要是田里刨食的都会种。”他道,“和种黄豆的方法一样,不难。”黄豆的生命力顽强,收成也不少,便是再贫穷的家里,只要没有遭遇连年的天灾,就能靠吃黄豆挨很久,他也挺能理解为何无人把绿豆带回中国的,就饱腹感而言,黄豆确实比绿豆强,便是在种植此类豆的天竺,也仅用它烧水或者煮熟了吃,并不抵饱。
  李三娘听后也道:“这么容易?”那样确实可以种。
  说话间她从莫文远的手上把托盘接过去了,矮桌前众人已在坐着等,中黑羊又变成了少年人的模样,他这段时间人型控制得很好,可以稳定地长时间出现,吃饭时经常以此种形态端坐在桌边,家里人已习惯了他的存在。
  莫小狗先吸一口粉丝道:“此物口感与馎饦相去甚远。”劲道,不易咬断,藕断丝连,富有弹性,容易吸收汤汁。
  馎饦吸多了水也会涨,但两者的吸水不太一样,面吸收了水后体积涨大,质地变软,味道却还一个样,粉丝的吸水能力还要强,也更易染上汤汁的味道。
  总的来说,新吃食很受家里人喜爱,他们吃得满心欢喜,并一致认为此物可以量产,他们家的田终于要有用武之地了!
  ……
  在莫文远离开长安的半年内,李三娘等人也没闲着,尤其三娘,下了好几回江南,充分考察了当地的市场,不断修改令李三娘食肆入驻江南的方案。
  长安与江南之间距离不近,然行走两地却不要花太多时间,从隋炀帝时期起,江南就被称为长安粮仓,供给粮食。没法,长安虽有关中沃野之称,然长安城中的市民实在是太多了,本地的粮食实在无法自给自足,朝廷众人选择从江南走水路运输粮食。
  谈到两地之间的水路,李三娘便有说不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