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一厨-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任何时代都是恒定不变的定律,好在兴善寺乃是佛门重寺,与仁善太子李治的关系也很好。
  莫文远进门后就直奔大兴善寺,他走了三年,门口扫地的小沙弥又换了一批,差点就不让他进门了,好在有一翻译僧路过,热切地招呼莫文远,才令他进来。
  慧远和尚此时并无大事,在僧寮中整理寺中杂务,莫文远进门后直奔僧寮,令他吃一惊。
  “大郎你何时归京的?”
  莫文远风尘仆仆道:“今日才归京。”
  慧远和尚将他上下打量一通,就知道莫文远怕是才入京城就来找他了,以往他都会在家中歇息一日再来,如此火急火燎,定然有大事,便即刻招呼他坐下道:“大郎有何事?”
  莫文远也不客气,他虽说没有剃度,与慧远和尚的感情却很亲密,可说是他最喜爱的弟子,开门见山道:“圣人身体如何?”
  慧远和尚叹口气摇摇头道:“怕是不好,若非有灵丹妙药,扭转乾坤之力,也就是这几日的事情了。”但他们都知道,那些卖长生不老药的都是诓骗人的江湖道士,殷商之后,神仙便不插手凡间权利更迭之事,尤其是帝王家之事,更是不可触碰。
  莫文远闻言叹口气,只能道:“那太子性情如何,可关注农事?”
  “太子李治性情纯善,对民间疾苦多有关注,然仁厚有余,魄力不足,需人从旁协助引导。”此房间中只有慧远和尚与莫文远两人,故而他所言多为辛秘之语,旁人是绝对不能听见的,“你可有甚事要报予帝王家?”若是没有,为何匆匆归京,又为何询问太子李治之性情。
  莫文远道:“我确有事要言,而且此事之要胜过印刷之术。”
  慧远和尚闻言,腰板伸直道:“乃是何事。”
  莫文远也不避讳,正相反他需要慧远和尚帮他一起出主意,故而便将自己在江南所做之事尽数说出:“我从安南以安的占城得到了一袋种子,乃是稻谷种,此种在江南种植,可一年三到四熟。”
  “什么?!”
  慧远和尚惊讶道:“三到四熟?”
  莫文远道:“没错,而且其产量颇丰,除稻谷口感不好之外,似无甚缺点。”他又道,“听行商所说,此种稻谷还有保持水土,防止洪灾之功效。”
  “若此谷得以推广,粮食不足等问题定然有所改善。”
  慧远和尚了然点头道:“如此,确实需要圣人帮助。”
  莫文远道:“而且不仅推广,我还欲带人往占城去,据说此地之稻谷种类多样,或许能够找到更加优良的品种。”此外,东南亚等地也有些现在中国没有的食物,比如说香蕉,就是后世从东南亚传入的,他想若自己去一趟,说不定能和张骞一般,丰富中国人的餐桌。
  此些事情虽不是厨子的原本职责,但他要是能起到推动作用,也是极好的。
  慧远和尚道:“此事可为,然不可太过焦急。”他道,“太子心思纯厚,虽对农事无甚兴趣,但若告知于他此事之好处,想来也会组建使团队伍,往占城去。”
  “然现在京城风起云涌,正欲变天,还需等局势稳定之后,再议此事。”
  莫文远听懂了慧远和尚的潜台词,他们需沉得住气,等待圣人身体康复,或者驾崩,此后再能议此事。
  “哎,先等等吧。”
  ……
  京城的气氛不知不觉变得凝重起来,大明宫中的重臣日日绷着一张脸,而下面听见风声的小官也来去匆匆,就怕出事。
  官员们如此,平头百姓却无甚感觉的,还是该吃吃该喝喝。
  店铺中新上的罐头被一抢而空,油浸鱼的美味被众人所知,他们不由交头接耳,夸赞莫文远之功绩,而当事人则在家里,和羊一起带小孩儿。
  “咚咚咚——”
  “咚咚咚——”
  拨浪鼓被敲得左右摇摆,吐泡泡的小孩儿稳稳地坐在羊背上,拍手朝莫文远笑。
  大黑羊对小孩儿并无甚慈爱之心,他抬头和小婴儿一起,盯着莫文远看,还裂开羊嘴傻笑,似乎也被拨浪鼓逗到了。
  莫文远看他的样子还挺无奈的,刚想让大黑羊正经些,别盯着自己傻笑,就听见门口吵吵嚷嚷。
  发生何事?
  他将拨浪鼓放在羊的背上,对他道:“带小一会儿他。”就把头从门口伸了出去。
  “圣人驾崩了。”
  “啊!”
  小吏的声音飘进了莫文远的耳朵里。
  无论哪个朝代,通知皇帝驾崩的速度都很快,先是官员们被招进宫中,随后传信之人便一层层向下通知,官府衙门,集市乡镇,还有底下的村庄,不出三日,所有人就会知道这一消息。
  莫文远听后,叹口气,贞观之年,终究结束了。
  ……
  贞观后的下一个年号是永徽,在李世民离世后,举国哀戚,官员交接。
  悲伤而沉重的气氛维持了几个月,百姓们的生活便又回到了寻常节奏。
  李治正如同慧远和尚所说,宅心仁厚,并且好研究佛法,在他成为了圣人后,大兴善寺在宗教界的地位并没有下跌,甚至他还有更加倚重此寺庙的意思,偶尔还会找慧远和尚进宫,研讨佛理。
  慧远见时候差不多了,便提了一嘴莫文远,李治果然很感兴趣,眼中闪烁着光芒。
  “莫大郎,法师说的便是那长安城中,进可降妖除魔,退可烹饪美食的莫大郎。”
  李治也是有娱乐活动的,比起看歌舞表演,他更喜欢听故事性很浓的俗讲,平日里没事还会看看传奇,有这些爱好,他对莫文远自然熟悉。
  “正是。”
  李治感叹道:“自我登基以来,诸多事物,纷繁杂乱,已很久未听说莫大郎之事,既说到此,不免问询发生,他近日做何事?”
  慧远和尚微笑道:“大郎已归江南几月有余,近日并未外出降妖除魔,也少钻研新菜。”
  “那他做何事。”
  “圣人有所不知,大郎近日一头扎进农事中,吃住在城郊,研究种地。”
  “哦?”李治闻此言,睁大了眼睛。
  ……
  在慧远和尚的示意下,莫文远给长安城县令送信,言占城稻一事,李治十分重视,此信不日便上他案头。
  在封建时代,农业为国家之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有了这样一种可以产量翻倍的稻谷,不被重视都没甚可能,农官带着小吏,奔向城郊的田地,而莫文远早已在此地恭候多时。
  容易分辨内容的表格,精准的产量计数,还有稻谷一季成熟需要的时间,种种数值陈列在一起,给农官带来了震撼。
  “若此稻能在全国上下推广开,大唐境内,或无灾民。”
  莫文远却道:“我尚未到过占城,现只能说此稻很好,却不能断定他们最好。”
  农官一愣:“莫大郎的意思是……”
  莫文远羞涩笑道:“我听闻占城有六谷,稻之种类尤多,欲往占城去,看那地有甚好物。”
  农官将莫文远的话传递给圣人,李治大为感动,自是答应了。
  不仅答应了,还试图给莫文远找些队友。
  ……
  大黑羊趁夜翻墙入僧寮。
  “咩咩咩咩咩!”
  菩萨菩萨,我要与莫小远一同去占城了!
  观音菩萨面无表情捂住耳朵,翻个身准备继续睡觉。
  “咩咩咩咩咩咩咩!”
  菩萨菩萨,莫小远好厉害呀,不仅吃食做得好,农业也略有涉猎,竟然找到一年四熟的稻谷啦!
  真不愧是莫小远!
  观音菩萨放下捂耳朵的手,一年四熟?
  有点意思,神农先前所研究的,不也是稻谷吗?
  ……
  莫文远去见自己的南行伙伴,既是圣人指明,便不会让他一人寒颤地走,寻稻队伍中还有农官等人。
  然而等他真见到同行之人却睁大了眼。
  孙悟空挥手:“许久不见,莫大郎可好?”
  猪八戒露出一抹自认玉树临风的笑容,白龙马与沙和尚站在他们身旁,皆打招呼。
  一如既往帅气的俊美僧人唐玄奘道:“阿弥陀佛,南地开化不足,妖魔丛生,此次南行,贫僧与莫大郎同往,沿途传播佛法,普度众生。”
  莫文远:“……”
  我一定不是去找稻谷的!
  我是去占城拍西游记后传的!


第101章 
  唐玄奘加入南行之队; 实属偶然。
  自贞观十九年归京之后,他的生活分外充实; 退则在长安庙宇内翻译经书; 进则扫荡四方妖魔; 还大唐一清明盛世。此外还经常接受其他僧人的邀请,去别的寺庙宣讲佛法; 信徒盈门,来听他讲经之人络绎不绝。
  孙悟空和猪八戒他们也闲得慌; 经常呆在长安城中无所事事,唐玄奘看不过他们的悠闲之举,便也令他们跟着,惩治为祸人间的妖物; 时间久了; 竟没有妖怪胆敢外出作乱。
  唐玄奘:劳逸结合,如此甚好。
  别看法师长了张禁欲的帅脸,却真有颗普度众生的心; 眼见大唐内信徒众多,到哪都可听见梵音,百姓又生活安乐; 他也想放下心来,一头扎进佛法之中。哪里知道与他交好之游僧从南地归来; 感叹蛮荒之地同内陆相差远矣,原在唐内生存的妖魔,见势不妙; 便脚底抹油往安南等地跑了,又在那里安营扎寨,为祸一方。
  玄奘闻此言,眉毛一竖,表情无甚变化,声音却冷清了,从一汪清冷的泉水,变成了冰冻三尺的寒涧。
  “都往安南逃了?”
  “难怪近日不曾听闻有妖孽作祟。”
  僧人在他身边,觉得有些冷,不由回头看玄奘,摸不准是冷风吹过,还是杀气凛冽,他斟酌道:“既已逃到安南,便无法约束他等。”
  玄奘法师的声音从身后幽幽传来:“那倒未必。”
  僧人:“……”
  “法师的意思是……”
  唐玄奘笑了下没说话。
  不就是到安南千里追杀?
  天竺都能去,安南还远吗?
  ……
  从孙悟空那儿听得玄奘法师的出行原因后,莫文远看他的眼神便充满了敬佩,以前他就敬法师多矣,现在更不用说,看他的眼神就知在感叹什么。
  莫文远:玄奘法师,乃真男人也!
  玄奘法师自请加入,圣人李治不会不同意,当即就许了,故而出使队伍之人员配置,很令人神往。
  但莫文远没想到的是,出行之前,他却又看见一眼熟之人,加入队伍。
  有古铜色肌肤的高壮男人同他打招呼,他的体格像是希腊的雕塑,健美而充满了力量,小臂弯曲时甚至能够看到长条块状的肌肉,神农道:“莫大郎,许久不见。”
  莫文远见此人也很惊讶,他道:“连山兄,怎会在此?”以唐代的日常称呼,他更习惯呼别人为“某某郎”,但此人不同,初见时便说“称他连山即可”,又言连并非他的姓。
  大唐是多民族混合的国家,往远了说,此地甚至有一身黑肤的昆仑奴,莫文远以为连山是少数民族,便依他的意思称其全名。
  他记得连山应该和慧空一同研究蒲公英胶的用法,哎,几月不见也不知道他们的研究进行到了哪一步。
  想着想着,莫文远的思维就开始发散了,他立刻摇摇头将那些古怪的想法从脑海中摇出去。
  神农氏回答莫文远的上一个问题:“鲁班之术我只是略通,真正钻研的乃是农事,先前我钻研多年,就为寻高产之粮食,现听闻占城有我梦寐以求的稻谷,自是要去的。”
  莫文远点点头,接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