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大宋-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煦也知杨畏德行有亏,可水至清则无鱼,他也确实有些才干,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可就是没想到此人竟如此狭隘龌蹉,胆大妄为,只因被贬出京就心怀怨恨,背叛国家! 

    “唉……你亲自去给申王府报个信儿,就说行刺申王的罪魁祸首已经查明。让王妃放心,朕定为九弟报仇,必不会让九弟枉死。”赵煦叹息一声,吩咐刘琦去趟申王府,行刺这个事儿也得给申王妃一个交代。“算了,最后一句就别说了,就说抓到罪魁,朕定严惩。去吧。”

    “是,臣领旨。臣告退。”刘琦完成汇报任务,又得了官家的圣旨,赶紧下去办事儿去了。去抓捕杨畏的人早就安排好了,就等官家一声令下,就下手抓人了。于是刘琦就直接去了申王府。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根本就没见着申王妃,倒不是申王妃架子大不见他,而是人家正忙着生孩子,实在没空……(干脆直接掉头回宫报信儿的刘琦:我今天就是个全自动智能人形移动电话……)

    “珍儿,先忍忍,这是阵痛,还没到生产的时候。来,先吃些东西,垫垫肚子,攒好劲儿。”申王府正房里,马老夫人拉着申王妃的手,给她鼓劲儿。马二夫人则快速从丫鬟手里接过蛋羹、糖糕,递给自家大嫂,示意她赶紧让王妃吃下。

    马大夫人是真的着了慌,自己头一次生孩子时都没这么慌乱过。此时已经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好了,就呆呆的站在床边。直到被马二夫人拍了两下手臂,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接过吃食,喂到马珍儿嘴边儿。“珍儿,就算难受没胃口,也好歹吃些东西。来吃口蛋羹。”

    马珍儿强忍着阵痛的不适,艰难的吃着蛋羹,不断为自己打气。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想着自己的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再艰难都要挺住,一定要让孩子平平安安的降生。

    马珍儿环顾四周,看到自家祖母、母亲、婶娘都在,两个经验丰富的稳婆早已就位,还有太后亲赐的康嬷嬷和李嬷嬷在一旁看护,自家情同姐妹的大丫鬟玉珠正仔仔细细地检查置办好的待产物品,生怕出现纰漏。外间儿太医院的太医也早就准备好了,宫里也已经得了信儿,估计用不了多久太后也会赶到。

    这么多人都在为自己为即将降生的孩子忙碌着,但是唯独没有他的身影,那个最期盼孩子降生的人,那个每天都跟孩子说话,给孩子讲故事的好父亲、好夫君……

    泪,不自觉的落下,滑落两腮,凉到心底。





第36章 双生子
    九月初九,重阳辰时。申王府内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让所有人心头一喜。“生啦,生啦!太后,王妃生了一对儿小公子。”康嬷嬷第一时间跑出来报喜。“一对儿,两个?果真是双生子!赏!重重有赏!”向太后脸上乐开了花,金孙呦,还一下就是两个,真是要拜佛酬神呦。

    太后莲步生风,快速走进内室。李嬷嬷手里抱着大公子,行礼之后,正想给太后看看孩子,却见太后径直走向了王妃床边。“珍儿,你感觉怎么样?身体可还有不适?”太后拍拍王妃的手,轻柔的问到。女人生孩子,那就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个中艰难,太后自然能够体会。

    “母后,妾无事。母后看看孩子们吧。”马珍儿眼眶含泪,激动之下竟握住了太后的手。马老夫人和两位马夫人小小的紧张了一下,不过太后并不在意,而是再次拍拍王妃的手背,安抚到:“你放心,他们是哀家的孙子,哀家定然会好好看顾。”

    太后也为人母,曾为神宗诞育周国长公主,虽长公主早逝,但为母的心境她是明白的。女子为母则刚,担心孩子远胜自身。如今她贵为太后,皇帝都要尊她为母,然而……唉,亲生的女儿早逝,自己喜欢的孩子却不知身在何处,只留下这两个小孙子。还好有两个小孙子,佖儿也不至于绝后。

    (远在千里之外,被认为差点儿绝后的赵满连打两个喷嚏,“阿嚏!阿嚏!”赵满揉揉鼻子,继续哼哼歌儿:“高兴,今儿真高兴……”岳家兄弟看着仰面朝天,大步向前,一路哼哼唧唧哼哼不名调调的赵满,都是莫名其妙。总觉得小满今天莫名兴奋呢。)

    ‘宝贝孙孙,快点儿长大,估计你们长大了也和你们的父亲一样,是聪明淘气的小子。’向太后看着襁褓里的两个小家伙儿,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呦,这还真是长得一模一样哦,哪个是大孙子?哪个是小孙子呦?”

    太后调笑的话语,让整个儿屋子里的氛围都欢快了起来,冲散了王妃因申王不在而低迷的情绪。

    “回太后,奴婢抱着的是大公子,玉珠抱着的是小公子。”李嬷嬷笑着解释到。一旁的玉珠跟着点头。“呦呦,你们可得给看好了,抱混了可就弄不清楚喽。”太后笑着说,摸摸两个孩子的小胖脸儿,又道:“可也无妨,反正是双生子,谁大谁小也都一样,都好,都好。哀家只要这两个小家伙儿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就好。”

    太后不能久留,看过儿媳和孙子,就匆匆出府回宫了。临走还不忘叮嘱一干下人好生伺候王妃和小公子们。众人应诺。马家老夫人也带着二夫人回去了,家中不可无主母。留下马大夫人继续照顾申王妃。

    王妃产后虚弱,喝了些甜汤,便沉沉的睡了。梦里依旧没有许久未见的夫君,只有那片飞舞着萤火虫的草地依旧……小公子们早已被乳母们带到申王爷早就精心准备好的婴儿房,喂过奶便躺在小小的婴儿床上睡熟了。小小的婴儿脸蛋儿红扑扑,肉肉的小腮帮子随着呼吸一颤一颤的,实在是太可爱了。一旁看护小公子们的乳母们都忍不住捂着嘴偷偷的乐,生怕声音大了,会吵到可爱的小公子们。

    一阵兵荒马乱之后,申王府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申王妃一举生下两位小公子的壮举已经传遍了整个儿汴梁城。

    “这申王爷可真厉害呀,一下就让王妃生下两个儿子呀。”“可不,王爷该不会有什么秘方吧?”几个商人在茶馆闲聊,其中一个还露出点儿略微有些猥琐的眼神儿。“别瞎说了,我看是人家少年人身体好啊,咱们这一把老骨头的就别指望喽。”大宋民风开放,皇室成员往往会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对象。近些天汴梁最大的新闻就属申王妃一索得男了。

    但是普通民众不知道的是,申王爷至今仍然没有找到,所以如此大的喜事,申王府也并没有大肆操办。不过小公子们的洗三宴还是要隆重置办的。李林作为王府的大总管,往日赵佖在时,总是如少年般跳脱。如今赵佖不在,便突然间变得沉稳许多,与玉珠一起,把王府事项打理的井井有条。

    玉珠是王妃马珍儿的陪嫁大丫鬟,比王妃年长两岁,从小跟王妃一起长大,名字原本不是玉珠,还是马珍儿长大后给改的名字,珠,是珍珠的珠,珍珠珍珠,寓意两人姐妹同心。可见玉珠与王妃感情之好。

    改名儿这个事儿本来马大夫人还不同意来着,一个婢女怎可与小娘子互称姐妹。还是老夫人说到:“珍儿自小只有兄弟,如今有个知冷知热的姐妹,又有什么不好?”马大夫人方才没有出面阻止。

    此时的玉珠正忙的脚不沾地儿,额头冒汗。微微有些胖的身体跑前跑后,淡绿色的襦裙衣袂飞扬。玉珠原本不胖的,小时候也是个瘦瘦小小的小女孩儿。谁知道从十二三岁开始发育的时候起就开始个子与肉同长了,由芦柴棒迅速变得珠圆玉润,真真儿是照着自个儿名字长的。

    弄的马珍儿还内疚了好一阵子,总琢磨要不要给玉珠再改个名字。玉珠倒是豁达,爽朗的应声到:“娘子难不成是嫌弃奴婢长得不好看了?那奴婢可不依。奴婢还打算照着杨家玉环的样子打扮呢,怎地?娘子觉着不好?”

    玉珠如此打趣,马珍儿实在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周围婢女也都掩着嘴角儿偷笑。“好吧,好吧,我的玉珠怎么样都好看,我哪儿敢觉着不好。小婵,下回领夏衣的时候,让针线坊给玉珠专门做两件儿唐代样式的,可看她敢不敢穿。”言罢,又是一通闷笑。小娘子取笑自己,玉珠不依,与马珍儿闹做一团,闺阁之中欢声笑语不断。

    玉珠正在忙的是小公子们的洗三宴,自家王妃如今产后不久,身体虚弱,不好安排主事。马家夫人们又属于外家,不好参与,只能背地里指点一二,面上还是要玉珠和李林出面。

    俩人分工合作,对外宴请宾客、采买等事由李林安排,对内操持宴席,安排洗三用品等则由玉珠主理。俩人都是年轻人,共同在王府当差也有一年多,彼此熟悉,交流沟通比较容易,又都是心思单纯的人,互相配合,再加上马家夫人们从旁指点。该发请帖发请帖,该置办东西置办东西,事情倒也办得妥帖顺利。

    转眼间已过两日,申王府门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府门被装饰一新,红绸鲜花热闹非凡。赵佶带着赵俣、赵偲几个早早就来到申王府,巴巴儿的偷偷看过睡得直流口水的小侄子们,就赶紧站在门口帮忙迎客。

    赵佶看着特地都穿了红衣裳的小哥儿几个,心里暗自好笑。这群小家伙儿们是头一遭当叔叔,听说有侄子了乐得直蹦高儿。这会儿一板一眼对着前来道贺的宾客颔首相迎,也不嫌枯燥,可见几位小叔叔们为了小侄子们确实是尽心尽力喽。

    看到申王府门口这阵仗,前来道贺的宾客也都受宠若惊,自己今天这是走了什么大运,竟然能得到被当朝几位殿下同时接待的待遇。朝中官员姑且不算,跟赵佖要好的商人朋友们可都是大开眼界喽。大家都打起精神,揣好礼单,严肃认真的跟几位小殿下行礼问安,跟端王殿下(前不久,赵煦册封赵佶为端王,已经准备出宫建府了。)寒暄几句,进入王府,准备赴宴。

    别看大家表面很严肃,其实内心很复杂。至于怎么个复杂法?刘尚书:“呀!太搞笑了有没有?官家的弟弟们排排站,穿着统一服装,还是按大小个儿排的。”
李翰林:“嗯,论长相,皇室的皇子们还真是都不错呀,兄弟几个长得还挺像。”
周大官人:“我今天真是见了世面喽!看见了好几位皇子呐!”魏中丞:“哎呦,那个是十四殿下吧?真可爱呀,看那肉嘟嘟的小肥脸儿。嗯,真想捏捏。”(突然觉得有冷风吹过的赵偲,浑身一抖。)

    宾客陆续到来,几位小殿下很快就被舅舅外公们包围,好不容易能见个面,总不好不让人家叙叙亲情吧。于是乎,剩下值班的只有业已成年的端王殿下。可叹来得晚些的朝臣们再没有看到按大小个儿排排站的小殿下们。可惜可惜呦,苏辙苏侍郎后来听同僚隐晦的说起当时情景,直拍大腿,恨自己去的晚了,没看到这等难得一遇的热闹。

    苏轼、章惇自然不会缺席。看着立在申王府门口代为接待宾客的端王赵佶,俩人心里都不大好受。来参加孩子洗三本是喜事儿,奈何孩子他爹失踪,生死不明,真是无法言说的复杂感觉呀。

    待到门前,三人对面打招呼,目目相对,眼神中都带着物是人非的感慨。想起赵佖,三人一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见文采出众的端王殿下讷讷不语,纵横朝野口若悬河的章相公只顾叹息,公认的才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