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力战死之。泽闻捴急,遣王宣领骑五千救之。捴死二日,宣始至,与金人大战,破走之。泽迎捴丧归,恤其家,以宣权知滑州,金人自是不复犯东京。
非常遗憾,在以上这一段记载中,有着明显的删减和修改过的痕迹。
高宗皇帝的后期,为了掩盖岳飞的功劳,突出高宗皇帝的光辉形象,当时的执宰秦桧对历史记载进行了大规模的删减和改写,内容遍及宋史中的本纪列传等等,甚至连一些相关的地方志史也不放过。
结果是,当后来宋孝宗赵昚继位,要给岳飞平反的时侯,竟然难以找到有关岳飞抗金平寇的文献记载资料;无论是朝廷的各种传记还是各地方州府的志史,相关的资料一概欠奉。
但是,在那个时候,岳飞的丰功伟绩依然活生生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无奈之下,孝宗皇帝只好让岳飞的儿子岳珂撰写了一本《鄂王行实编年》,并以此为据,对岳飞进行表彰。
但是,区区一本《鄂王行实编年》,又如何能够完整地记录下岳武穆的丰功伟绩,只能是道听途说,挂一漏万而已。
为什么会认为《宋史宗泽传》中的这段文字曾经遭人删减和修改?
其一攻打西京这种主要戏份,完全没有提及,反倒是在滑州郑州等外围小地方落墨甚多,喧宾夺主。
其二在这里出现了一个不应该出现的名词:“部将”:宋朝的官职是文官体质,对各级官员的描述是非常精准的,比如某某尉某某郎某某大夫某某史等等,而部将只是民间的一个通俗说法,不应该出现在正史当中。
其三宋朝是个文官体质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特点就是阶级森严,办事情需要逐级进行,不能够越级。
此时此刻,岳飞已经被宗泽提拔为统制。统制的职位在战时仅次于主帅,比方说岳家军成军以后的二十四个统制。如果宗泽有任务,肯定会先下令给统制,而不会直接下命令给低级将领。
那这段文字中所提到几个部将………李景良阎中立郭俊民刘衍,张捴王宣,他们有没有可能是统制?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直接隶属于宗泽的赵宋家禁军的数量太少了,士兵的数量不足,何来那么多的统制?
那统制是一个什么级别的官职呢?
《挥尘录余话》卷二:明清壬子岁仕宁国,得王俊所首岳侯状子其家云:左武大夫果州防御使差充京东东路兵马钤辖御前前军副统制王俊
由此可见,副统制起码相当于左武大夫是正六品或以上的职衔,而统制官肯定是五品或以上的职衔。
更何况,在其后杜充所引发的汴梁城内讧中,又或是在以后的历史中,这些人物都没有再出现。
宗泽终于还是去世了。
在多次劝谕高宗皇帝把首都搬迁回汴梁城,组织民间力量攻打金国无效之后,这位古稀老人忧愤成疾,背生毒疮而死。
而在他临死之前,还高呼着要“过河”攻打金国,迎回二帝。
《宋史。宗泽传》中记载道: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宗泽死后,朝廷的封赠是“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这个封赠一出,朝廷内外为之哇然:这个封赠也太低了吧!
不得不说,相对于宗泽对朝廷做出的贡献,这种待遇明显是有些凉薄。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陈钟大大三牛aa大大大大的打赏,独孤飒霜大大的首赞和其他书友的订阅和点赞支持。

第二百三十四章:同人不同命

顶级的大将,特别是象老帅宗泽这种胜率极高的大将,宋朝并不多见。所以,当这种级别的大将死后,往往都会得到朝廷丰厚的封赠和恩恤。
参照一下朝廷对之前几位主战派顶级武将死后的赠谥:首先是种师道,朝廷对他先后做出了两次的赠谥,一次是钦宗皇帝所赠,另一次是高宗皇帝所赠。
《宋史。种师道传》中记载道:钦宗亲临祭奠,悲痛哭泣,赠开府仪同三司……建炎年中,加赠师道少保,谥号叫“忠宪”。
这是一个正一品的封号,可谓是位极人臣,无以复加。
其次是张叔夜,《宋史。张叔夜传》中记载道: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仪同三司意为非三公官而得亨受三公的竺遇,三公者,司徒司寇司空也。
开府仪同三司在宋朝是个从一品的官位,也就是说,张叔夜死后的封赠仅仅次于德高望重的种师道。
可是,老帅宗泽死后的赠谥仅仅是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在宋朝,观文殿学士只是一个正三品的头衔;而通议大夫,更只是一个区区正四品下的职位。
令人难堪的是,在老帅宗泽生前,已经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府的副元帅,身居武将之首,位同一品太尉。
一般而言,官员死后,朝廷都会做出升迁的封赠,让官员死得风光体面。
但是,宗泽死后。不但得不到朝廷的升迁。还降了好几级。这种待遇。可以说是对老帅宗泽的一种变相的侮辱。
这种做法,可谓前所未有,闻所未闻。假如老元帅在天之灵得知,情何以堪!
中国人都习惯于盖棺定论,也就是说,对于官员死后所做出的封赠,代表着朝廷对这个官员的态度,以及对这个官员生前所作所为的评价。
朝廷如此对待宗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皇帝对宗泽是多么的厌烦,才会在他死后,做出此等下作的报复行为。
单从职位功劳资历等方面比较,宗泽绝对不输于种师道和张叔夜两人,但为何最后朝廷的评价相差这么远?
又或者可以这样问,宗泽到底做了什么,让高宗皇帝感到如此的厌烦。
宗泽与种师道和张叔夜这两人相比较,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既入见,上曰:今日之事。卿意如何?
师道曰:女真不知兵,岂有孤军深入人境。而能善其归乎?
上曰:业已讲好矣。
对曰:臣以军旅之事事陛下,余非所敢知也这段对话的背景是在金兵第一次包围汴梁城的时候。
当时种师道勤王救驾,皇帝问种师道:“你对金兵的看法如何?”种师道的回答是:“金兵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难道要放他们走吗?”钦宗皇帝提醒种师道说:“我已经和他们讲和了。”而种师道对此的回应是:“我只是帮你打仗的,其余的事情我不想问,也不敢知道。”
好一句余非所敢知也,这就是种师道和张叔夜这两人共同拥有的态度。
这种态度,详细来说,就是当皇帝提出询问的时候,适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旦皇帝立定了主意,就无条件执行圣意。
对于这样的干部,哪家皇帝不喜欢?所以朝廷对他们的高度评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那宗泽又是怎样的一种干部呢?从《宋史。宗泽传》中记载的三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宗泽的品性和所作所为。
第一件事情: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宗泽在进士考试的时候,对时弊直言不讳,引起考官的厌恶,把他排在榜末。
第二件事:时康王开大元帅府,檄兵会大名。泽履冰渡河见王,谓京城受围日久,入援不可缓。会签书枢密院事曹辅赍蜡封钦宗手诏,至自京师,言和议可成。泽曰:“金人狡谲,是欲款我师尔。君父之望入援,何啻饥渴,宜急引军直趋澶渊,次第进垒,以解京城之围。万一敌有异谋,则吾兵已在城下。”汪伯彦等难之,劝王遣泽先行,自是泽不得预府中谋议矣。
靖康之变的后期,康王赵构不愿出兵到汴梁城勤王救驾,而宗泽一再坚持,最后赵构不得不让宗泽起兵先走,而自己就逃到镇江去。
第三件事情:时金遣人以使伪楚为名,至开封府,泽曰:“此名为使,而实觇我也。”拘其人,乞斩之。有诏所拘金使延置别馆,泽曰:“国家承平二百年,不识兵革,以敌国诞谩为可凭信,恬不置疑。不惟不严攻讨之计,其有实欲贾勇思敌所忾之人,士大夫不以为狂,则以为妄,致有前日之祸。张邦昌耿南仲辈所为,陛下所亲见也。今金人假使伪楚,来觇虚实,臣愚乞斩之,以破其奸。而陛下惑于人言,令迁置别馆,优加待遇,臣愚不敢奉诏,以彰国弱。”上乃亲札谕泽,竟纵遣之。言者附潜善意,皆以泽拘留金使为非。
金人出使张邦昌的“伪楚”,被宗泽抓住,奏请高宗要斩首,高宗非但不允许,还要宗泽把金国使者送到外国使馆中去。
而这个时候,宗泽的回答是:“臣愚不敢奉诏,以彰国弱。”
逼于无奈,高宗只好回复宗泽:“你自己看着办吧,随你的便。”
当然,除了这三件事情外,宗泽还干了许多引起皇帝强烈不满的事情,包括了“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让高宗皇帝北上,等等。
而高宗皇帝实在不知道如何去回复宗泽这个倔老头,只好用了历史上昏君才会使用的一招:“每为潜善等所抑”。
总之,用一句话来总结宗泽的品行,就是“不听话”。
正是这种的不听话,才使得老帅宗泽死后,得不到高宗皇帝和应天府小朝廷应有的尊重和厚待。
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真的很神奇。
正所谓“善恶之报,若影随形;收因种果,以彰报施。
高宗皇帝和他的幕僚们为了出一时之气,对已经死去的老帅宗泽做出了一些不应该有的举动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些反常的举动,给年轻的高宗皇帝带来了历时数年之久的连场劫难。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错花心大大繁花看尽心依旧大大大大书剑…笑大大横断江山大大的打赏;淡若神风大大横断江山大大错花心大大的魔法蛋糕和靓女007大大的时光戒指。

第二百三十五章:树倒猢狲散(1)

开封府汴梁城是如今应天府小朝廷的门户和屏障,事关重大,不可一日无帅。因此,老帅宗泽的接班问题就放在了高宗皇帝的龙案案首之上。
严重缺乏国家管理经验的高宗皇帝又迎来了一次考验。
汴梁城和相关州府的意见,一致性地倾向于让宗泽的大儿子宗颖接班。
理由是:宗颖熟悉开封府汴梁城的业务,与附近的各个州府以及地方团练的关系良好;最重要的是,得到各路义军豪杰的信任和支持,这一点,对于现在汴梁城的防守体系而言,至关重要。
在开封府汴梁城的相关人士看来,这些个理由相当的有力,而且充分。然而,同样是这些理由,在高宗皇帝眼中,却是那么的刺眼,感觉不舒服。
到目前为止,经过老帅宗泽和一帮部属的不懈努力,开封府汴梁城已经号称拥有百万大军,随时可以对金国发出进攻,迎接徽宗钦宗二帝。
然而,在高宗皇帝所在的南京应天府,虽然经过多番征集,才总共招募到几万兵马,与汴梁城相比,相形见绌。
还有,如今驻扎在开封府汴梁城周围的,大多是无法无天,桀骜不驯的江湖人士绿林大盗等等,万一他们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后果岂非无法预料?
此时此刻,在高宗皇帝的脑海了,突然又出现了宗泽老帅之前的一篇奏折,在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臣愚不敢奉诏,以彰国弱。”
一回想起这句话。高宗皇帝又有些咬牙切齿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