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李璋听后也是心中一沉,他也是懂医术的人,像王曾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身体的正常衰老,一场小病就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由此可知王曾的身体情况已经到了十分糟糕地步。
当然李璋嘴上肯定不会直说,而是再次安慰了王曾几句,不过王曾这时却忽然主动问道:“听说陛下最近想要整顿吏治?”
“不错,吏治的问题由来已久,陛下想要趁着现在这个机会,将吏治好好的整顿一番。”李璋也点了点头道,他就知道王曾会问这个问题。
只见王曾听到这里沉思了片刻,随后这才开口道:“陛下做此决定,是不是与宋祁等人有关?”
“也不全是因为宋祁等人的奏折,而是陛下也看到了国内的种种问题,所以决心趁着扫除外患的这个机会,前几天陛下召集我和吕相,询问了一下我们的意见,最后吕相建议从吏治下手,所以才有了整顿吏治的事。”李璋倒是没有隐瞒,当下将整顿吏治的原因讲了一遍。
那天吕夷简在见到赵祯决心扫除国内的弊病后,也帮赵祯分析了一下国内的种种问题,然后建议从吏治入手,因为官员是皇帝统治天下的工具,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赵祯想要对国内改革,就必须有一支行之有效的官员队伍,所以整顿吏治的事也被提上日程。
“原来如此,想来这应该是吕夷简的建议,虽然我不喜欢吕夷简这个人,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在政务上的才能,此人眼光毒辣,有能力有手腕,只是德行却让人不齿!”王曾不愧是吕夷简的死敌,哪怕在夸对方时,最后也不忘讽刺一句。
“王相猜的不错,的确是吕相建议从吏治入手,对此王相可有什么建议?”李璋并没有评判吕夷简的人品,而是再次开口问道,赵祯请他来探望王曾,除了询问一下他的病情外,也有让李璋听一听王曾对整顿吏治这件事的看法。
只见王曾这时再次沉吟了片刻,随后这才开口道:“大宋的吏治问题十分复杂,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讲政绩,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一职多官又导致官员相互推诿责任,不肯干实事,明明一件小事就可能扯皮数月,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官员的升迁,以及职位的权责!”
所谓“磨勘”制度,其实就是论资排辈,一个官员想要升迁,并不是你做出政绩就行的,而是要讲资历,比如之前被弹劾的陈尧佐、王随等四人,如果只靠政绩的话,这四人其实是没有资格担任执政这么重要的职位的。
“王相所言不错,对于这些吏治上的问题,陛下也十分忧心,官员的升迁制度肯定要改,磨勘制肯定也要废除,到时一切按政绩来升迁,同时派出专门的官员考核官员的政绩,并且由此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章程,从而彻底的改变现在的情况。”李璋这时也点头道。
“可是这样一来,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陛下可做好准备了吗?”王曾当下却是面色沉重的道。
磨勘制虽然有大问题,但毕竟实行了这么多年,有许多官员都是磨勘的受益者,甚至晚有不少官员熬了这么多年的资历,如果一下子废除,肯定会引起这些人的不满,如果这些人闹起来,朝廷也将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甚至一个搞不好就可能前功尽弃。
第六百六十章 官场大地震
差遣院,本由当初宋太宗赵光义所设,负责少卿、监以下考课、注授差遣事务,后来又设磨勘京朝官院,次年改名为审官院,而差遣院也随之并入审官院中,负责考校京朝官员,分拟内外任使等职务,简单来说就是负责就官的考核。
审官院一般设知审官院两人,分别负责文武官员的考核升迁等事务,主要是由侍御史兼任,职位虽然不高,但却掌有实权,属于那种在官场上人人争相结交的那种官员。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审官院其实是行使着六部中吏部的一部分职能,只不过在大宋这个朝代,六部早就被架空了,连吏部尚书都不管本部的事,所以对官员的考核自然要单独立一个部门,这也就是审官院,由此也能看出大宋的官场架构从一开始就到处都是漏洞,后来发现漏洞就直接打个补丁,于是就诞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行政机构。
不过今天的审官院却引来一场官场上的大地震,因为就在今天早朝之时,赵祯下旨将审官院并入吏部,负责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虽然这本来就是审官院的职责,但关键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审官院竟然被并入到吏部这件事。
六部从大宋立国之初就已经名存实亡,甚至连六部中的官职也只能成为官员品级的寄禄官,而不掌管官职本身的权力,直接的实职需要由职事官来定,这也几乎成为大宋官场上的定例。
然而现在审官院并入吏部,其实也就相当于把吏部原本的职能归还了过来,使得吏部从一个虚设的衙门变成实权衙门,恢复了吏部本来的职能。
其实如果仅仅只看审官院并入吏部这件事本身,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事,无非就是变动了一些官职而已,但这件事的影响却极其重大,因为这是自大宋立国以来,吏部第一次掌握实权,而且现在虽然只变动了吏部,但其它五部会不会在接下来时间变动。
毕竟在一般人眼中,六部虽然职能不同,但其实却是一体的,现在吏部有实权,那么其它五部实权化也就不远了,但如果兵部有了实权,那枢密院又该怎么办?户部有了实权,三司又该如何自处?
枢密院和三司都是大宋中央核心机构,如果动了它们,几乎可以说要把整个官场都给推倒重构,而这已经不是官场地震了,而是重建整个大宋的统治机构,所以当审官院并入吏部的消息传出来时,整个官场都轰动了,官员们几乎全都在讨论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比外界的震动,处于权力核心的赵祯、吕夷简这对君臣却表现的十分淡定,甚至除了赵祯下达的圣旨外,再也没有其它的解释,也没有动其它的五部,吕夷简对这件事也是三缄其口,似乎并不怎么关注这件事。
对于赵祯和吕夷简的反应,也让大宋的许多官员摸不着头脑,于是他们就把目光转向了李璋,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李璋才能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结果一时间李璋府门前也是宾客云集,所有人都想从他这里打听到一些有用的消息。
“关门谢客,就说我这段时间病了,暂时不见外客!”李璋直接对府中的管家下令道。
其实这次审官院并入到吏部之中,不仅仅是赵祯整顿吏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他们整个大宋官场的一次试探,主要是看看他们对这件事的反应,不过无论官员们是支持还是反对,这场变革都会推行下去,区别只是变革力度的大小而已。
不过李璋闭门谢客能挡得了别人,但却挡不住真正的朋友,比如这天有人前来拜访,李璋也只能将对方请了进来,而韩琦看到他时也是笑道:“李兄,我的来意你肯定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告诉我的?”
韩琦是李璋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而且两人是少年相识,这些年也经常往来,所以肯定不能把他拒之门外,当然韩琦也十分体谅李璋,直接问有什么能告诉他的,如果不能他也不强求。
“别人肯定没有,不过对韩兄你我还是可以说上几句,不过据我所说,韩兄你的官职最近恐怕要动一动了!”李璋当即笑着回答道,韩琦也是坚定的变革派之一,这也引起赵祯的注意,再加上韩琦本就是官场上后起之秀,所以韩琦这次也将得到重用。
“哦?要我去哪里?”韩琦听到李璋的话也是眼睛一亮道,之前他参加了收复燕云的事,并且为之后稳定燕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他和刘平一起被调回京城,并且才刚刚担任右司谏,所以他也没想到自己的职位会再次变动。
“枢密院。”李璋笑呵呵的开口道。
其实之前韩琦在收复燕云立了大功,本来就应该得到重用,只不过大宋的官场按资排辈,上面的官员没有退下来,下面的官员自然也升不上去,所以只能暂时将他安置在右司谏的位置上,现在随着陈尧佐、王随等人被贬,位置自然空了出来,再加上赵祯需要提拔一些年轻有为的官员为将来改革之用,所以韩琦自然是第一批的人选。
“枢密院!”韩琦听到李璋的话也是露出狂喜的表情,以他现在职位,以及之前的政绩,去枢密院肯定不会一般的职位,当然枢密使肯定不用想了,但就算是副使,那也是可以入政事堂议事的,相当于成为大宋的相公之一,而这也是大宋官员最终极的梦想。
“韩兄,你年纪轻轻就能进入政事堂,虽然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其实也要背负巨大的压力,另外陛下日后还会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处理,到时有你劳心劳力的时候!”李璋当下再次笑呵呵的道,顺便指明了韩琦这次去枢密院是担任枢密副使一职。
韩琦也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听到李璋的暗示当即也再兴奋的大笑一声,随后也向李璋道谢,虽然他升迁主要还是他自己的功劳,但如果没有李璋从中出力的话,也不可能升的这么快。
第六百六十一章 赵祯的布局
韩琦来见李璋可不是问他自己的前程,而是想问一下赵祯到底是怎么想的,把审官院并入吏部又有什么打算?对于这些问题,李璋挑了一些能说的解释了一下,不能说的就暂时没告诉他,不过以韩琦的身份,以后迟早都会接触到这些。
当韩琦得知赵祯已经下定决心,扫除国内积累的种种弊病后,也是高兴的差点蹦起来,这正是他之前上书的目的,现在总算是得到了赵祯的采纳,其实从李璋说他要被升迁到枢密院时,他也已经有所猜测了,毕竟陛下大力提拔自己这么年轻的官员,肯定是要有大动作了。
送走了兴奋的韩琦后,李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又陆续见了一些官场上的朋友,或多或少的泄露出一些赵祯的想法,虽然在这些人离开时,李璋一再叮嘱对方要保密,但正所谓人多嘴杂,有些消息还是慢慢的泄露了出去。
回味斋二楼雅座,只见一群人正围在一起讨论,其中一个胖子神秘兮兮的道:“都听说了吗,朝廷要出手整顿吏治了!”
“这有什么新鲜的,朝廷每隔几年都会叫嚣着整顿吏治,可每次不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吗?”只见旁边一人却是有些不屑的道。
“这次可不一样,我听说朝廷要重整六部,把六部重新架构起来,说不定连三省的权力都要恢复,如此一来,朝堂上可就要大变样了!”没等胖子开口,旁边的一个老者就抢先道,他也是消息灵通之人,这段时间也打听到不少的消息。
“我也听说了,另外我还听说,以后官员的升迁需要考功,也就是看官员的政绩、品行等方面,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熬资历了!”这时再次有人开口道,结果他的话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惊呼,当下讨论也更加热闹了。
雅坐背后的一个封闭的雅间里,李璋和赵祯听到外面那些人的讨论,当下也不由得相视而笑,之前李璋放出那些消息也是故意的,同样也是想借那些消息来试探一下朝野的反应,现在看来十分成功,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到处都是在讨论着整顿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