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1592-第7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传国玉玺在历史上的确非常受到重视。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到传国玉玺为正统,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但凡做皇帝而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的,则被嘲讽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但是就萧如薰设身处地的在这个时代生活那么多年之后,发现大明朝中后期,人们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大为转变了,甚至很多时候都引为笑谈,而不把它当真了。
  或许是历史上因为传国玉玺出现太多次,造假太多次,让人们已经逐渐失去了对传国玉玺的迷信态度,甚至连基础的信任都不存在了。
  你也造假我也造假,大明朝更是压根儿就没有传国玉玺,好端端的过了二百年,现在大秦朝也没有传国玉玺,开国三征如日中天,何其强大?
  传国玉玺……
  还很重要吗?
  而且从唐代以后,就没有真正的传国玉玺的消息出现,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都出现过传闻,但是统统都是假的。
  目前最可信的传国玉玺的下落流程是说传国玉玺最后出现在后唐末帝李从珂的手上,和他一起自焚,然后就此消失。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布延进献传国玺(下)
  自此,传国玉玺就失去了踪迹,再往后,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再往后,就到北宋哲宗年间,有个农夫宣称自己在地里刨出了传国玉玺,献给了哲宗皇帝,哲宗皇帝下令十三个大学问家一起诊断,最后由蔡京做出了论断,说这是真的。
  至于这个玉玺是不是真的,以及古代王朝对祥瑞的迷信,还有哲宗时代北宋朝廷面临的种种问题,弄个传国玉玺的祥瑞来证明宋朝的统治合法性以渡过危机估计是不错的手段。
  这方传国玺后来被金人掳走,再后来就是元代,出现在了元大都,也就是北京,被权相伯颜所得,这是最后一次算是比较靠谱的记载。
  元末大乱,朱元璋脱颖而出,但是朱元璋立国之后没得到传国玉玺。
  他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就派兵十五万八次北伐,意图打击北元残余势力的同时,也要抢回传国玉玺,但是终究没有成功,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刻了十七方玉玺聊以自慰。
  此之后嘉靖年间也有出现传国玉玺的传闻,但是已经没有太大的反响了。
  人们已经不太在意传国玉玺了,就算出现又能如何?拿到传国玉玺的王朝不也是灭了吗?
  萧如薰对此更不在意,否则立国之初就该自己刻一方传国玉玺骗骗天下了。
  主要还是传统的“天下人”——读书人被他掀翻了,该杀的都杀了,话语权被他抢过来了,没人敢说他的不是了,所以有没有传国玉玺也不重要了,他要做皇帝,谁敢反对?
  以前人都是为了得到士族豪强们的支持才需要传国玉玺做幌子,萧如薰并不需要,所以也不担心这一点。
  不过这个布延忽然说要赠送传国玉玺给他,他还真的很感兴趣。
  布延手里的传国玉玺,应该就是北宋哲宗时代的那一块,那一块估摸着应该是假的,但是要是能看看,萧如薰也很愿意看看。
  其实如果他想要,只要说一声,估计全国各地会瞬间出现无数的老农民、老兵、老牧民之类的从地里河里井里弄出无数的传国玉玺给他,全看他想不想要。
  但是这些都没什么意义,可是蒙古人亲手送上的,就算没有实际意义,政治上的意义却有不少。
  明朝太祖朱元璋八次北伐蒙古都无法得到的传国玉玺,却在今朝建国不到两年的时候由蒙古大汗亲手送上,这难道不是最明确不过的政治寓意吗?
  大秦远胜大明。
  萧如薰手下的御用文人们可以造出无数华美文章对他一顿歌功颂德。
  而且就算是假的,他们也能吹成是真的,然后说“这是先秦祖龙所有之物,如今传到陛下手中,岂非天意?天意要大秦取代前明一统江山啊!”
  这种话还相当的有市场。
  所以不管真的假的,在意还是不在意,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萧如薰都要见一见这枚“传国玉玺”。
  第二天,萧如薰宣布接见布延汗,由叶向高把布延汗引入皇宫之内见他。
  拜见萧如薰的时候,布延汗自己躬身行礼,随从则全部下跪行礼。
  萧如薰接受他们的朝拜之后,亲自离开座位扶起布延汗,亲切与之交谈,表现大秦帝国的善意。
  随后就是赐坐,布延汗坐下,随便扒拉几句,布延汗就说到了正题。
  “大蒙古没有大秦那么富庶繁华,本汗也拿不出太好的东西给大秦天子贺寿,想来想去,就把先人所传下来的一枚传国玉玺赠送给大秦天子,为大秦天子贺寿。”
  布延汗让身边人出列,奉上了传国玉玺。
  大秦臣子们那边顿时骚动起来,一群人迫不及待的想要一睹传国玉玺的面容,也是因为知道他们的想法,所以萧如薰今天带着三名辅臣和朝中有学问的老学究们,一起观看这枚“传国玉玺”。
  今人对传国玉玺的误解有很多,最普遍的就是认为传国玉玺的体积很大,需要两只手拿,或者最起码也要一只手抓起来的那种,反正体积要很大,符合四四方方的概念。
  但是,传国玉玺还就不是那个样子的,据记载,刘邦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是把传国玉玺佩戴在身上的,类似于佩戴一枚玉佩,因此,传国玉玺的实际大小可以参考今天的火柴盒。
  布延汗的手下将这枚玉玺装在一个小盒子里面献给了萧如薰,萧如薰让李胜上前接下,并且打开盒子,然后进献给萧如薰。
  一枚小小的玉印躺在盒子里。
  萧如薰伸手拿出这枚小小的玉印打量了起来。
  据传,秦始皇命令李斯在传国玉玺上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篆字,后来王莽篡汉,玉玺缺损了一角,被用金子补缺,他得到玉玺之后又在上头雕刻“汉传新王莽”的字样。
  等曹丕称帝后,得到传国玉玺时加刻“大魏受汉传国之玺”,佐证自己天子之位的名正言顺,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表示自己的正统。
  所以传国玉玺除了李斯的八个字外,还应该有王莽、曹丕和石勒留下的印记。
  萧如薰看了看底部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又看了看玉玺的侧面,见到侧面刻有“汉传新王莽”“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和“天命石氏”只剩下一侧是干净的。
  萧如薰面露喜色,把这枚玉玺递给了王锡爵,让文臣们互相传看,而自己则端起酒杯和布延汗喝起了酒,喝的及其愉快,布延汗都给喝醉了,然后才被萧如薰送走。
  他离开的时候,布延汗将传国玉玺献给大秦天子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
  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很快,京师民间都开始议论这件事情了。
  大家都知道前明立国之初朱元璋派兵北伐抢夺玉玺而不得的事情,但是现在,玉玺却被蒙古大汗主动送还,前明和大秦的高下,立刻就分辨出来了。
  于是朝野和民间都开始了新一轮针对传国玉玺的热议。
  而当天晚上,萧如薰将三名辅臣秘密召集到了自己的书房内。
  他手里把玩着这枚玉印,饶有兴趣地问道:“你们说,这玉玺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李廷机和叶向高不说话,王锡爵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回陛下的话,眼下时日尚短,我们还无法断定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萧如薰点了点头,然后随手一抛,把这枚玉印丢到了桌案上。
  “依我看,它既是真的,也是假的。”


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朕与你们的遮羞布
  这既是真的,也是假的。
  萧如薰这话一说出来,三位阁臣就完全知道了萧如薰的意思。
  皇帝说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皇帝说它是假的它就是假的,它就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儿。
  “朱元璋十几万大军北伐都得不到的东西,轮到我了,却给人自己送回来了,这难道不是一则很值得流传下去的佳话吗?”
  萧如薰笑眯眯地看着面前的三位辅臣。
  三位辅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连连称是。
  “前明太祖皇帝八次北伐未能得到传国玉玺,前明成祖皇帝五次北伐也未能得到传国玉玺,而陛下如今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蒙古大汗亲自将传国玉玺送回,这传出去,世人都该知道,大秦远胜大明。”
  王锡爵率先开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萧如薰点头。
  “是这个道理,得叫人好好的宣扬一下,叶阁老,记着叫底下的州县乡的官员都张贴布告,告诉他们,叫他们宣扬,前明太祖成祖都得不到的东西,朕得到了,还是蒙古大汗亲自送来,不管识字的不识字的,朕都要叫他们知道。”
  萧如薰目光灼灼的看着叶向高,叶向高连忙领命。
  “臣遵旨。”
  如此一来,天下人都知道消失了很多很多年的传国玉玺,大明历代皇帝求之不得的传国玉玺,重新回到了汉家皇帝的手里,还是敌对的蒙古大汗亲自送来的。
  然后萧如薰看着这枚小小的玉玺,又伸手拿了起来,端详了一下。
  “就这么一个小玩意儿,惹得华夏大地千百年来动荡不安,得到就是正统,得不到就是伪朝,你说这个东西它真的能代表正统吗?”
  萧如薰又把目光投向了三位学识渊博的辅臣身上。
  王锡爵又开口道:“回陛下,传国玉玺从始皇帝开始传承,其中的寓意非常深远,其意义远远不止一枚玉玺那么简单。”
  萧如薰一笑。
  “依照朕的看法,这枚玉玺,不代表权力,也不代表正统,更不代表人心,它只是一张遮羞布。”
  三名辅臣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
  “不明白?玉玺在谁的手上,就听从谁的号令,汉献帝当真是愿意禅位吗?当真是大汉气数已尽,一定要禅位给曹丕不成?那些食汉禄四百年的士人们就不知道曹丕是怎么坐上皇位的吗?
  不过是曹丕和他们达成了一致,曹丕能给他们更多的东西,而汉献帝给不了,底下的世家大族觉得汉献帝已经没有价值了,所以一起抛弃了汉献帝,抛弃了四百年大汉。
  与其说曹丕篡汉,不如说是当时的那朝廷里所有的人一起篡汉,但是篡汉需要理由啊,需要遮羞布啊,不能明目张胆地说,我就是要造反,我就是要篡汉,传国玉玺就是最好的遮羞布了。
  汉献帝献上了传国玉玺,曹丕接受了,传国玉玺到了曹丕手里,底下的世家大族们就给传国玉玺加上了一点神秘的色彩,让所有人都觉得得到传国玉玺就是真命天子。
  其实这不过是只是一枚玉印罢了,方圆数寸,还不及朕的手掌大,这就是国运?这分明是一张千百年来所有叛逆之人的遮羞布,大家要的不是玉玺,而是遮羞布,不想让自己的卑鄙和无耻暴露于世人眼中罢了。”
  萧如薰握掌成拳,将这枚小小的玉印握在了手心里。
  “不管是真是假,它终归是对我大秦有意义的事情,前秦失去,传来传去又回到了大秦手里,这是何等完美的寓意啊!朕的皇位更稳当了,不是吗?后世读书人也不敢妄议此事了,不是吗?”
  三名辅臣忙跪下,口称“陛下圣明”。
  “圣明?呵呵呵呵呵呵……圣明?”
  萧如薰摇头低声地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