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1592-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底是为什么?是为什么?
  他越想越气,拔出剑来砍了眼前这两个混账的心思都有了。
  不行,不行,个人的怨气事小,国家的事情是大,必须马上做出补救的措施,不然真要等北京城被围攻了,可就真的颜面尽失了。
  朝廷不久之前才打了那么多胜仗,向天下宣誓盛世的到来,刚刚才宣布完没有多久,国都就被蒙古人围了起来,这脸打的啪啪响,上到皇帝下到群臣都颜面不保,更关键的是,百姓不会觉得这是群臣的错,他们只会从心底里埋怨皇帝。
  正是所谓群臣作孽皇帝背锅。
  朱翊钧坐回了自己的椅子,深深的喘了几口气,好容易平静下了内心。
  “你们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蒙古人为什么寇边,大同为什么失守,现在又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给朕仔仔细细的说,敢有隐瞒,定惩不饶!”
  赵志皋和沈鲤稍微松了口气,继而赵志皋直起上半身,开始解释。
  “陛下,此事皆因这两年入冬过早,气候严寒所致,根据以往惯例,气候严寒之年多为灾荒之年,人尚能穿棉衣御寒,这粮食却无法穿棉衣御寒,于是粮食纷纷冻死,北地粮食大面积绝收,造成饥荒和混乱。”
  “这种陈词滥调朕听的多了!”
  朱翊钧怒喝一声。
  沈鲤连忙开口道:“陛下!陛下请息怒!赵阁老的话还没有说完,这天气严寒,是越往北月冷,越往南越暖,咱们大明的北地尚且如此寒冷,就更不要说比咱们还要更北的蒙古人。天气一冷,蒙古人也无法过活,他们的牛羊纷纷冻死,没东西吃,无法过冬,被逼着向南劫掠,这就是绝大部分时候蒙古南下劫掠的原因之所在,他们也没有东西吃,所以天一冷,他们就要来抢咱们的粮食回去过冬。是以这就是灾荒之年蒙古反而寇边次数更多,而丰收之年蒙古不见踪迹的原因,咱们有东西吃,他们也有东西吃,就犯不着拼命来抢粮,但是如果没东西吃了,为了活命,就一定会南下抢粮,这一次也是一样。”
  朱翊钧听了沈鲤的解释,稍微平静了一点,继续开口问道:“那为何四十年间没有叫蒙古人南下成功,这一次却叫他们攻破了大同?”
  “之前有隆庆和议在,和议刚刚结束,尚有效力,等再过几年,土默特部被王崇古引为臂助,成为大明在关外的唯一盟友,土默特部有铁骑数万,足以为大明戍边,所以自那以后十数年,土默特部不断为大明挡灾,大明也与之互市不止。”
  “这个朕也知道,三娘子的事情朕知道的很清楚,朕就想知道,十几年了,为何这一次顺义王就背叛大明了!三娘子何在?为何一点消息也没有?”
  朱翊钧咄咄逼人的询问。
  赵志皋和沈鲤意识到皇帝是做了功课的,对大明周边了解不少,不容易糊弄,当下也不敢妄言,赵志皋便老老实实地讲实话。
  “边关军报里只说了扯力克的事情,并未谈及三娘子,所以我等不知道内情,但是土默特之所以叛变,是因为没有粮食吃的原因。”
  “大明与土默特互市,怎会没有粮食给他吃?”
  “灾荒之年,大明自己也没有粮食吃,关中和山西土地大面积绝收,粮食供应不上,大同太原和宣府三镇都缺粮食,只靠着江南漕运粮支撑一时,如今上一批消耗殆尽,下一批却还没有启程运往边关!”
  “混账东西!”
  朱翊钧真的恼怒了,一站起来唰地一下将一个茶杯摔得粉碎。


第四百九十六章 朱翊钧感受到了浓浓的危机感
  碎成渣渣的茶杯横在赵志皋和沈鲤面前,看得两人心惊胆战。
  “边关将士连饭都吃不上,还打什么仗!站都站不起来,难怪兵败如山倒!你们这些混账躲在京城里大鱼大肉,却敢叫朕的士兵饥肠辘辘!你们到底是何居心?!是不是嫌脑袋待在脖子上太久了不舒坦!”
  皇帝真的暴怒了,两人吓得一起再次跪伏于地,赵志皋连忙解释道:“陛下,还记得之前老臣和张位在您面前辩论过的事情吗?老臣主张立刻调漕运粮往大同边关,但是张位横加阻挠,老臣无能,没能压住他。”
  朱翊钧猛然想起十几天前张位和赵志皋吵到自己面前的事情,顿时一愣。
  当时赵志皋力主将粮食运往边关,而张位力争不可,主张要将这批粮食运到京城外面赈济京畿百姓,理由是京畿百姓一旦因为饥饿而民变,将直接威胁京师,而大同那儿多少还能再撑撑,就等下一批。
  当时自己也是考虑到京畿百姓距离京城更近,万一闹事,怕是京城不安全,皇帝颜面尽失,所以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事情后来居然就给忘了。
  可是……
  现在回头想想,百姓的威胁怎么比得上蒙古人?百姓闹事调京师禁军管控场面就足够了,还有挽回的余地,大不了全部送到缅甸,可是蒙古人……那是要命的啊!
  朱翊钧在心中暗暗谴责自己糊涂的同时,也更加痛恨误导自己的张位。
  “张位何在?”
  “陛下,老臣要参奏张位一本!”
  赵志皋忽然这样说道,把朱翊钧弄愣住了。
  “国难当头,你们还要斗?!”
  “陛下,老臣已经年老了,时日无多,真心不是为了权位争斗,而正是为了这次的国事!那张位因为看着老臣年老,身居次辅之位的同时也在觊觎首辅之位,一门心思想要做出政绩,得到群臣的支持,也能得到陛下的青睐,便肆意妄为!此番老臣本要户部按照老臣的要求,即刻调拨粮食到大同,不去理睬张位,可是张位从中作梗,愣是要和老臣唱反调。可恨下面官员,看着老臣老迈不堪用,以为张位定然是下一任首辅,来不及的讨好张位,居然对老臣的命令阳奉阴违,视老臣的命令如无物,老臣无能,居然无法为陛下办事,还请陛下斩了老臣,以泄此愤!”
  沈鲤一听这话就瞪圆了眼睛,稍微一琢磨,更是惊讶——真看不出来,老赵好狠的心,好刁钻的能耐,这是要致张位于死地啊!
  寻常时节皇帝要杀人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眼下不同,蒙古寇边,大同溃败,群臣人人自危。
  最大的苦主朱翊钧要杀人,谁也不敢拦,谁也不会拦,不至于连个发泄的窗口都不给,生怕皇帝发飙彻底和群臣闹翻,那就完蛋了。
  这时候皇帝要杀谁,群臣只会把他当作替罪羊,期待着皇帝杀了他,大家的日子就好过,即使他是内阁阁臣。
  正好,一个萝卜一个坑,死一个,咱们就能再上一个,搞不好即使皇帝不杀,他们也要四下活动,非要干掉一两个阁臣腾出一两个位置不可。
  这就叫在危机当中寻找机遇,把不利的局面扭转为利于自己的局面,成熟的政客很善于这样做,这是非常可贵的个人觉悟。
  现在赵志皋祭出苦情牌,让原本只打算把张位赶走的朱翊钧更加确定此事张位负主要责任,欺凌年迈首辅,作威作福,肆意指使下官犹如自家家奴,条条都犯皇帝的大忌讳。
  更别说张位此前曾经率领群臣逼迫皇帝立太子,又在想要做首辅的时候急于讨好皇帝,脑袋一晕,居然惩治了几个试图骚扰皇帝的言官,两面不讨好,搞得里外不是人。
  要不是他没有有力的竞争者,而朝中江西一系的文官都支持他,搞不好还真的没有当首辅的希望。
  可是事情就坏在张位太想当首辅太喜欢权力这上面,甚至于他喜欢结党营私,似乎是朝着张居正靠拢,皇帝那么敏感的人,怎么会察觉不出来张位的野心呢?
  赵志皋刚才又卖老卖惨,狠狠的推了一把本来已经在悬崖边上的张位,彻底把他打入了无底深渊。
  沈鲤悄悄的看了看面色极其不好的朱翊钧。
  皇帝年纪还是轻了,没经过官场的磨练,道行浅,一搞就被忽悠的不要不要的,不过赵志皋做的也没错,沈鲤心里面也是觉得张位的确该死,为了他当首辅,他几乎是拿整个山西的百姓来做祭品。
  哪个首辅是要靠几百万的百姓来做祭品才能当上的?如果有,大明朝早就完了。
  只是如此这般,多少有些兔死狐悲的感觉。
  “着东厂锦衣卫速速拿下张位,将其革职下狱,抄家,所得家产充公,家中男女老幼一并下狱,待日后查明事实之后再做决断!”
  盛怒之下的朱翊钧虽然说着“日后查明事实”,但是事实就在赵志皋的口中,就在朱翊钧自己的心中,张位必死无疑。
  “赵志皋,朕别的也不说了,张位,朕已经拿下了,蒙古人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办?别再给朕整些虚的,朕要听切实可行的计划,否则,你就可以回家养老去了!”
  朱翊钧盯着赵志皋就像是盯着仇人,把赵志皋给看的浑身不自在。
  “陛下,惟今之计,首先要护住根本,万万不能叫北虏破了平型关,需速速派遣大军支援平型关,若是情况不妙,平型关失陷,则无论如何也要力保紫荆关不失!这些北虏的胃口不小,否则将大同劫掠一番就该北返。结果攻雁门关不止,居然还要攻打平型关,走俺答的老路,一看就是欲图不轨,朝着更富庶的京畿一带而来。这些北虏显然事先就有准备,不是仓促之下的南下劫掠,老臣建议,立刻选精兵强将驰援平型关,同时分兵支援雁门关,将此二关保住,则情况尚可控制!”
  “精兵强将?朕哪里知道什么兵什么将?把石星叫来!朕要亲自问清楚!”
  身边太监立刻冲了出去喊人,朱翊钧则坐在龙椅上心急如焚。
  这下子事情可大了,真的大了!
  大同八万驻军,居然一触即溃,短短几天之内兵败如山倒,防线如同纸糊,大同既然如此,那山西呢?那宣府呢?那蓟镇呢?
  朱翊钧感受到了浓浓的危机感。


第四百九十七章 选将
  朱翊钧是个没有军权的皇帝,就如同字面意义上的事情,成化以后的明朝皇帝对军队现状基本上是两眼一抹瞎,啥也不懂,军队人数,武器数量,粮食数量,军饷数量,这些关乎帝国命脉的东西,一概不知。
  有些皇帝得过且过,有些则不甘心。
  比如正德皇帝不甘心被忽悠,瞒着文臣偷偷跑到边关亲自查看实情,然后趁机打了一仗积累了不少威望,之后连续几次打仗,更是趁着宁王造反的时候御驾亲征揽威望,以期彻底掌握军队。
  没成想宁王太废,王阳明太猛,没几下就被收拾掉了,正德一看不行——御驾亲征就是为了增加威望掌控军队,增加皇帝和军队的相处时间,让士兵知道皇帝的存在,心向皇帝。
  你把人打完了我这样算什么?我御驾亲征不是就成笑话了吗?
  所以他才逼着王阳明把宁王放了继续打。
  朱翊钧打从登基以来,除了东厂锦衣卫,就没有一支可以掌握的武装力量,连京师的禁卫军都不在他的掌握之下。
  历朝历代皇帝都把禁卫军紧紧抓在手里,但是几位明朝皇帝是没有的,他们只有指使太监和特务,也只能指使太监和特务。
  边关出了事情,北京城都遭到威胁了,赵志皋说要选取精兵强将驰援平型关和雁门关,此时此刻,朱翊钧对自己的帝国的将军和军队是两眼一抹瞎,什么都不知道。
  哪位将军能打?哪支军队善战?哪些军队距离战场近可以紧急调动?
  这都是内阁和兵部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