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有人提出战胜之后拥戴老人成为新的国王,建立新的国家,这是他应得的。
他非常高兴。
然而同盟军一方知道一旦失败,等待他们的将是毫不留情的血屠。
这些被压抑了很多年的家伙是绝对不会放过哪怕一个孩子的,估计只有年轻女性会留下来繁衍后代,而男子,就算是幼儿,都会被杀。
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为了妻子不被掳掠过去过上悲惨的生活,他们决定拼死一战。
在新上任首领的演说之下,同盟军也具备了哀兵的气势,第三次大战,双方投入了超过七万人的兵力。
一场血战之后,居然是同盟军占了上风,联合军自出兵以来第一次被击败,势头被挫败,连续后退了十里路才停下来稳定阵脚。
强弱对换,立场对换,此时此刻的联合军已经不再是哀兵,而是盛气凌人的强兵,倒是同盟军成了新的哀兵。
对于这样的细微变化,部落老人显然没有意识到,他继续不断的出动强大的战士和同盟军血战,但是收效甚微。
进入十一月之后,天气稍微的凉快了那么一点点,战斗的双方进入了对峙期,双方都没有再次出动绝对实力,而是不断用小股部队和小型战役击杀对方的有生力量,试图积小胜为大胜。
双方的力量趋于平衡,战斗也趋于对峙,双方每天都血战不止,却非常难以分出胜负。
这样的情况让部落老人和同盟军的新首领非常的忧虑,但是却非常的让萧如薰开心。
战争一旦进入对峙期,那就不是轻轻松松可以结束的了,整个菲律宾的人口大概不会超过三百万,在吕宋岛上的土著人口萧如薰估计最多百万。
他们的青壮人数也将非常有限,按照原始部落的动员能力,他们大概能一共出动十几万青壮征战,而现在的战场青壮基本上就是他们手上全部的青壮了。
这些人要是损失过重的话,菲律宾的土著就无法反抗任何外来殖民势力了。
“萧侯,他们打了大半个月了,咱们是时候出动了吧?再不出动的话,都快赶不上回去过年了,将士们可都盼着过年呢!”
陈龙正站在萧如薰的身后,如此建议道。
“不急,再等一两天,他们现在还有七八万人手,等下一场大战之后,他们的青壮人数降低到三万左右,咱们就可以出动了,出其不意,以火器破敌,三千对疲惫三万之师,尚有一战之力,咱们只有一次机会,可别阴沟里面翻船了。”
萧如薰面色轻松,十分愉快的饮茶。
陈龙正苦笑连连,萧如薰这借刀杀人的本事是越来越纯熟了,几十万土著给他玩的血都快流光了也没发现这是个局。
思来想去,陈龙正决定不聊这些,而要聊一聊之后的事情。
“等这里的事情处理完之后,萧侯打算任命谁去做那个吕宋国相?”
萧如薰顿了一下,开口道:“袁俨。”
陈龙正皱了皱眉头。
“袁俨的确有经验,有能耐,还能带兵打仗,但是他是不是太年轻了一些,面对吕宋国这么大的烂摊子,属下是担心他无法很好的处理这里的问题。”
萧如薰也是略有些无奈的。
“可是本侯也没办法啊!本侯手底下没什么人才,大多数都是只会打仗的将军,文人没几个,袁黄公需要留在我身边为我出谋划策,我离不开他。你呢!又要天南海北的到处跑,明年还要去欧罗巴大陆,一来一回一年多就没了,那些新招募来的南洋海商子弟,我不是很信得过,这样一看,也就只有袁俨那小子了。”
第四百七十八章 徐光启
对于缺少人才这一点,陈龙正也没有办法。
萧如薰是武将,想招募文人幕僚倒不是太难,但是大明境内但凡有些能耐的文人都是举人功名以上,秀才和连秀才都不是的读书人里面,还真找不到一两个有能耐的。
识人之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而举人以上的文人,分作两部分,一部分单纯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为了家里面获得土地,减免赋税而读书,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事情,这些人大多都成为了乡绅豪强。
而另外一部分志向远大的自然也会选择继续读书考科举,将来做大官。
大明朝的科举制度好啊,一举把文化人的有能耐的全给笼络了,萧如薰一介武将,本就受歧视,就算打出了个万历第一名将的名号,也不管用,文人照样看不起你。
而且关键的是,萧如薰在大家眼中是被“发配”到边疆戍边的,而不是他自己主动来的。
缅甸是什么鬼地方?
流民走投无路,朝廷又担心流民造反,这才想办法把流民给送到缅甸去,在读书人眼里,缅甸就是和以前那些发配到雷州之类的地方差不多,是流放地,山穷水恶,谁愿意来啊?
凡是举人,就没有穷的,谁也不缺一口饭吃,就算考不上进士,当一地豪强,坐拥千万亩良田,吸食帝国的血液,舒舒服服的,别提多快活了,谁愿意跟你在缅甸吃苦受罪啊?
虽然在陈龙正的眼里,缅甸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甚至是有别于中原的世外桃源,每个人在这里过的日子比在大明内地过得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萧如薰手上的钱也不知道有多少,缅甸也不知道有多繁华,但是在中原人眼里,缅甸就是流放地。
中华自古不缺人才,奈何人才都不到缅甸来,平心而论,陈龙正最初要来缅甸,完全是因为老师袁黄相招。
要不是袁黄言辞恳切的劝说,他也不会来,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发自内心的认同萧如薰成为自己的主上,自己是他的幕僚。
而且当初他南下的原因还有一条更重要的,那就是陈龙正自己只是一个秀才,还不是举人。
袁俨虽然是举人,但是之前一次考试没考上进士,而且袁黄认为袁俨的性格太直,不适合在大明官场生存,就让他一起来缅甸给萧如薰当幕僚,耳提面命,才培养出了现在威震仰光二十万黎庶外商的袁市长。
说到底,萧如薰手下真正的文人人才只有一个袁黄,正儿八经的进士,在朝廷当过官,和萧如薰在朝鲜结缘,认定萧如薰有救时之能,这才不惜动用自己的名望在家乡为萧如薰招募人才。
可是,再大的名望也敌不过现实,慧眼识英才的人太少,大多数人都选择按照既定的道路走下去,读书,科举,进士,做官,没有别的想法。
萧如薰这才被逼无奈选择了投奔他的南洋海商子弟来做官,这些海商子弟读书识字,做过生意,比较精明,关键是无处可去,只能来缅甸,勉强算是可靠,这才勉强构筑起了缅甸的官僚体系。
现在萧如薰手底下都极度缺乏官僚,袁黄为此不得不付出双倍努力协助萧如薰处理政务。
“萧侯,有些话,属下也不得不说,虽然举人不愿意来缅甸追随您,但是,您也未必要盯着举人进士不放,有些人才,未必是举人未必是进士,甚至未必是秀才,但是就是很有才华,这样的人,您也应该去多多寻访。”
萧如薰不住的叹息。
“我何尝不知道多多寻访呢,但是,我是武将,又在戍守边关,寻常人等一听这两件事情就已经打了退堂鼓,秀才都找不到,何谈举人进士呢?能得袁公辅佐,已经是我之大幸,但是袁公年岁已高,我总需要为他寻找一些可以培养的年轻人来帮他分担压力,但是就是找不到啊!”
陈龙正开口道:“您说过,在南京城有一位很欣赏您的南京兵部尚书叶梦熊,您为何不通过叶公的关系寻找一些可用的人才呢?”
萧如薰开口道:“我找过叶公,叶公给我推荐过一个不错的人才,叫做徐光启,但是他今年才中了举人,正准备去北京参加会试,我写了一封信,派人去京师寻他,之后如何,我也不知道。叶公对我说,他对徐光启提了一下缅甸的事情,徐光启倒没说什么不好,只是说自己想去会试看看,所以我打算明年等消息,若他中了会试,我也不去了,但是若他没中,我倒要去见见他。”
陈龙正皱眉道:“徐光启?这是何人?竟能得到叶公的看重?那岂不是仕途大盛?他会愿意来缅甸吗?”
萧如薰笑了笑。
徐光启是何等人也,现在的陈龙正自然不知道,但是萧如薰却很清楚的知道。
徐光启堪称是明代末期最伟大的一员干吏,一位实干主义的干才,也是救时宰相,在崇祯年还出任过内阁首辅。
徐光启的确中了进士,甚至还是庶吉士,最后才做了首辅,但是萧如薰也知道,徐光启的官途相当不顺,相当的坎坷,他和朝中主流势力不合拍,他想要实干,而朝廷主流却要大兴政治斗争。
东林党主流只知道政治斗争,于国策却没有半点意见,最后成功坑死大明。
徐光启的为人处世和他们格格不入,但是势单力故,无法抗衡他们,只能屡次辞官归隐,花费大量时间在实干和著书立说上。
这样一个实干型的一心为国的人才,还能走到政坛最高峰,在整个明末尤为可贵,可谓是上天留给明朝的一大希望,但是这希望到底没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萧如薰给他的信里面写着——京师是一个巨大的漩涡,有无数机遇,也有无数足以威胁他的生命的危险,更关键的是,此时此刻的京师,危险大过机遇,他若要想实干兴邦,在目前的京师是做不到的。
萧如薰稍微透露了一点儿自己为什么选择南下缅甸而不回京师争取京营统帅的原因,希望脑袋清楚认识弊端的徐光启能够明白他的意思,多少考虑一下,不要一门心思钉在京师,而失去一个可以让他大展拳脚的地方。
徐光启来或不来,萧如薰没有任何把握,一切只能看天意。
第四百七十九章 拜访徐光启(上)
万历二十五年的冬十一月,北京城冷的锥心刺骨。
乎乎的寒风卷着冰彻心扉的寒气呼啸着吹向了北京城街头的每一位行人,催逼着这些行人加快自己的脚步,一边暖暖自己的身体,一边赶快回家,以免生病。
十月下旬以来,北方气候陡然转寒,到了十一月如今的尾巴上,已然是冷的裹上棉衣棉裤都难以御寒了。
达官贵人家都是用棉衣加裘袍裹起来御寒,寻常百姓穿不起裘袍,棉衣也不甚厚实,便只能尽量缩在家里面取暖了。
徐光启便也是这缩在家中取暖尽量不外出的普罗大众当中的一员,作为南方人的他,在得中乡试启程来京师之时,还未曾想到京师居然如此寒冷,冷的他这个南方人大为不适应。
大冬天的,别说外出赏雪抒发胸臆,就算是站在窗边呼一口寒气都能叫牙齿给冻着。
没有锦帽貂裘这些上等御寒之物的徐光启只能缩在自己的小屋当中,好在炭火还是旺盛的,屋子里暖洋洋的,让他还能坚持读书,不至于缩在床上难以读书。
他家在祖父时曾经富有过,不过到了父亲手里,经商失败家道中落,只能转而务农,多年积蓄倒也不至于一朝散尽,还是多少有些积蓄的,也算是殷实之家,支撑他一个读书人并不难。
而且眼下他得中举人,家中已有田亩可以免赋税,功名在身,已无后顾之忧,当然,志存高远的他可不愿止步于举人,就此过上地主豪绅的生活。
他的目的是要在朝堂上施展自己平生所学,将大明带回正轨,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