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将军,这王进现在仍在晋州吗?”周德威显然是对王进很满意,立刻就开始询问他的情况。
“尚在晋州,不过有些麻烦!”
“哦,什么麻烦?”周德威有些惊讶,晋州能有什么麻烦,现在大家的主意力全部集中在这里,晋州那边朱温怕是根本就没有什么心思去管。李嗣源把晋州发生的事情跟他详细说了一下,包括强抢大户的粮食。听的周德威有些发愣,过了好一会儿,才抚掌笑道:“这个向前,还真是有些法子,晋州军有千余人,每日消耗粮草甚多,晋阳又没有多余粮草供给,只能自己想办法,他这样做也是无奈!”周德威为王进开解,说王进是无奈之举,其实他的内心里面还是很认同这样做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就是要狠辣,才能成就大事业。
“好,明天我就让人将他调到帐下听用!”李嗣源不了解王进,既然周德威吩咐,那就去做好了。
王进也在烦恼,他如今在晋州已经算是********了,这做城池根本就没有人在意,而且兵力很少,要还要防止朱温突然心血来潮的进攻。
…………
梁晋对峙的时候,晋军屡派骑兵去梁营挑战,并击其阵的两端,俘梁军百余人,周德威认为,梁军远师而来,气势非常好,朱温给爱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
而且周德威考虑到成德、义武两镇之兵善守城,骑兵不便进攻营垒,建议按兵持重,退守高邑(今属河北),诱梁军离营,以逸待劳,乘机出击。
每天就在这样的算计与反算计中度过,细作探马到处飞奔,探听敌军消息。
第八十六章 决胜柏乡(四)
出征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王进着重对晋州留守的士兵醉了整编。千余人的军队,大概三个指挥的编制,其中马军的数量不足两百,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步军。
王进在来晋州的时候,官职并不仅仅是晋州刺史,还兼任晋州防御、团练二使,知本州事,权利十分的大,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晋州土皇帝,再加上罗克敌身死,根本就没有人能够跟他争夺什么,所以他下令对军队进行整编还真没有人出来反对,因为对他不满的人基本上都死了或者忌惮王进的淫威,不敢出声。
上次那两个在茶馆刺杀王进的刺客仍受不了酷刑,都在狱中自尽,这下子彻底死无对证,不过王进也没有打算立即去把这个场子找回来,面前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等着自己去做呢。
王进在河东众人眼里十分的有传奇色彩,此人开始了在河东藩镇内部奇迹般地崛起时,刚进入义儿军中时居然就被擢为都头,佐领一都数百人,随即在后面的驰援潞州的路上,又消灭盘踞在官道附近的山匪黑风寨,抢夺山匪财务,分给军中将士。
晋州之战中,一箭射死杨师厚,把梁军原本大号的局面给破坏殆尽。后来被提拔为晋州刺史,有专门与高门大户作对,开仓放粮,做下了许多骇人听闻的大事,就在今天这位传奇人物大手一挥便给守卫晋州的全军将士发了拖欠半年地粮饷。这件事一经发布,王进在军中就被夸的如同菩萨显灵一般。如今谁都知道,晋州城中原先权势是这位年轻的有些过分的刺史大人在总理全局,谁都知道此人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一年之间由籍籍无名的一介匹夫成为一方刺史,这位王刺史想不出名都难,特别是他还有一个十分有名的义父。
王进平日里在晋阳也是军营家中两点一线,见过此人的人不多,在传闻中,此人身长九尺。生得虎背熊腰,巴掌伸开有蒲扇大小,眼睛瞪起来像两个铜铃,声如雷鸣,天生神力,能用双臂生生将人撕成两半,在黑风寨中,一个就砍死了百十个山匪,在晋州用弓箭杀了数百人,反正是怎么夸张怎么说。
这个说法有很多人相信,因为河东许多百姓家过年时贴地门神就是这副样子,据说今年的门神不是敬德和叔宝两位传统大佬,有要该王进的架势了。
据说今年四月份,他带着一营兵在芦子关外一次便砍翻了三百多党项人,拉回来的人头足足堆了五辆大车。
若说如此凶狠的角色长得一副文质彬彬个的书生模样,恐怕河东的百姓谁也不会相信的,这反差着实大了些。
说起军队整编,不得不说一下五代时期的军队名称。以前地军镇名号要么强调大义的名分要么强调其军镇使命或者武勇,比如宣武军、彰武军还有一些名字十分有王霸之气的比如卢龙军。而自诩为中原正朔的朱梁的军队就更加的高大上了,什么龙骧军、虎骧军,龙捷军、虎捷军,反正就是十分的具有王者气息,一听就知道是精锐之军。
不过以地名命名的军镇倒也不是没有。比如朔方军,再比如河东军。不过这些军镇多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藩镇,大多自天宝年间便开始设镇了。
只是这晋州的一千人,本来就是从河东军中留下的,尚没有什么正式番号,王进也不想简单的用晋州军来称呼,如果问其他人,肯定又是一堆永胜军、永定军这些毫无营养的名字,王进觉得打仗不能靠名字吓唬别人,也不用取这种名字麻痹自己,仿佛真的就永远不败了一样。
王进是现代人穿越过来的,自然没有什么太多的忌讳,但是也希望能讨个好彩头,便开始想有什么又有内涵又霸气的名字,无奈,他想象力实在是贫乏,总不能在晋州就叫晋绥军吧,阎老西的不对战斗力可不咋地。想了半天,王进一拍大腿,不如就叫革命军,不过转念一想,这样叫在这个世界肯定怪异了一些,而且名字杀气太重,并不吉利。
突然一个词汇跃入王进的脑袋,不如就叫国民军。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名。王进的军队就要有这种侠义精神,而且意义深远,为了国为了民,这种军队那是代表百姓的,肯定会得到普通百姓支持。
想到这里,王进就跟旁边的幕僚将官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本来这种军队命名的权利只有晋王李存勖才有,王进哪里有资格自己决定军队叫什么!可是现在王进抢了大户官员家的粮,全部发给将士们,他的威已经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旁人没有办法挑战。再加上这种事情肯定会有人来挑他毛病,自己也就不要触这个霉头了。
随后的几天里,大家总算见识了王进脑袋里的奇思妙想。王进在这个新地军镇中改革了指挥编制体系,在营之上设置了团的建制,规定一个团下辖二到三个营不等,团军事主官称指挥使,团中还设行军参谋,相当于指挥使的首席幕僚,但是这个幕僚也是有话语权的,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向王进报告。
王进设计的新军制中,国民军作为一个军镇是一个编制不固定的军事单位,军下面直接为团,把那些辅兵杂役也集中起来编成后勤营,每营编制四个队,一个对一百人的规模。从下往上,各级指挥官分别为队正、营指挥、团指挥使,此外军中行军参谋兼任监军的位置。
作为基本的作战单位,每营都要设参谋军官,自下往上地参谋军官分别为营指挥参军、团虞侯、师都虞侯。全军的总参谋长称为八路军都虞侯使。
按照王进的设定,国民军草创,这只是粗略的军事编制,等到以后军队扩充,还要建立师一级的军队,那时候师长就叫都虞侯。
自下往上,国民军各级军官所对应军衔分别为:队副军衔为陪戎校尉。监军军衔为仁勇副尉,队正军衔为仁勇校尉;营副监事军衔为御侮副尉,营指挥参军军衔为御侮校尉,营监事军衔为宣节副尉,营指挥军衔为宣节校尉;团副监军军衔为诩麾副尉,团虞侯军衔为诩麾校尉,团监军军衔为致果副尉,团指挥使军衔为致果校尉。
第八十七章 决胜柏乡(五)
这些事情就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完成,这种军制上的巨大改变当然让所有人都有些接受不了,特别是那些军中小军官们,从入伍那一天起接受的就是五代十国的军衔制度,现在突然改变如此之大,也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毕竟团什么的听都没有听说过。
但是在王进超强的个人威望和动荡的时局下,没有人能够拿他怎么样,五代十国藩镇只要有足够强大的兵力或者天高皇帝远,没有办法征讨,一般都是听调不听宣,任何不利于自己的命令一概当作放屁。
对于这样的情况,中央也是对这帮阳奉阴违的节度使们没有一丝办法,而且天下有样学样,就是节度使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照样有割据势力的存在。
现在的晋州就是这样尴尬的存在,从梁国手里抢夺下来,立马就开始了大战,后晋基本上是无法顾及,后梁也是孤注一掷的想要集重兵攻打河北,以断绝李存勖外援和缓冲,为以后直取晋阳做铺垫。
王进就成了博弈中的幸运者,五代十国就是这么荒诞,有些人莫名其妙的就成了一方诸侯,然后官位就越来越高。
晋王下诏,五天内出发,王进花了三天时间整编了一千军队,共一个团,三个营的兵力,总计一千人。但是随他出征的只有五百人,剩余的兵力仍然要守备晋州,所以说兵力是十分吃紧的。
出征前的一天,王进召集了晋州数得着的世家大户,请他们吃饭。这顿饭明摆着是鸿门宴,恐怕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进去了不一定能出来,一时间,晋州富户人人自危,许多家住都纷纷称病,把族长让给年轻人。
…………
宴席间,王进一落座也不客气,对着几桌世家子弟便道:“此战诸位恐怕也是知道的,关乎我河东存亡,不可不用命。然河北路途遥远,粮草马匹、缺乏严重,今日找大家来就是想让大家出出主意,看看有什么办法能为我国民军弄些粮草辎重。”王进开门见山,十分霸道的说出了这次宴席的目的。
王进觉得自己说的已经很委婉了,不希望有人不识抬举,可是这些世家子弟听在耳中却十分不是滋味,心中狂骂王进不要脸,尽会敲诈大户,迟早有一天要被这王进给吸干,连骨头渣都不剩下。
可他们也没有办法去反抗,他们在城中的势力早就在梁晋大战中消耗殆尽,现在控制晋州的人是王进,手下有千余兵力,不是自己家中那些家丁能够摆平的,但是前几次已经被王进搜刮够多的财物了,再这么下去,恐怕是要破产。
这年头,兵荒马乱的,生产破坏严重,而且官道损破,商路艰难,他们的收入来源也锐减,实在是难以承受王进一次次的压榨。
瞬间,本来是气氛热烈的饭桌上鸦雀无声,所有人的脸上都透露着为难、痛苦、怨恨的表情。
王进当然明白他们的顾虑,不过这次他没有准备明抢,二十准备搞一点看起来有些保障的凭证,他想要模仿后世的债券,先行跟晋州世家大户举债。就叫战争债券,利息一分,回报非常高,回报就要看王刺史去柏乡的结果了,胜了皆大欢喜,双赢,输了这钱就算打了水漂。
王进详细的把他的战争债券的计划跟在做的人说了一下。对于这些世家来说可以作为一种稳定的投资,国民军借债进行战争并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以晋州五年税收作为担保,按照一比一的模式发行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