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实话,赵润拍手的声音并不是很响,但却立刻就制止了殿内的喧杂吵闹,使殿内再度恢复鸦雀无声的寂静。
在几乎所有人皆躬着身,侧目偷偷观瞧赵润脸上的神色时,却见这位君主笑着说道:“好了,朕在这十几日里,不声不响看诸爱卿为此事争论不休,也看厌了,也轮到诸爱卿听朕说两句……”
听闻此言,殿内的诸臣纷纷摆出洗耳恭听的模样。
此时,就见赵润环视了一眼殿内的诸臣,平静地说道:“朕,决定御驾亲征!……就这么决定了,诸卿且讨论一下具体的章程。”
骇然听闻这番话,殿内诸大臣纷纷一脸惊骇地抬起头来。
礼部左侍郎朱瑾的反应最快,闻言连忙劝阻道:“陛下,万万不……”
刚说到这,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原因在于赵润扫了他一眼。
只见赵润环视了一眼在场的诸大臣,平静地说道:“朕并非是跟诸爱卿玩「谁反对、谁附议」的那一套,朕就是告诉你们朕的心意,不允许任何人提出异议!”
『……』
殿内诸位朝臣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
不得不说,赵润在这方面继承了他父王赵偲为人处世的风格:在无伤大雅的事情上,先王赵偲的性格非常随和,随和到仿佛没有脾气,就像当年顽劣的赵润百般挑衅,赵偲也从未用君主的权势在压制儿子的叛逆。
而这些年来,赵润亦时常与礼部尚书杜宥等朝臣‘斗智斗勇’,这早已经成为宫内朝中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了。
可话说回来,倘若见赵偲、赵润这两代君主平日里为人随和,就误以为两位君主柔弱,那就大错而特错——事实上,这对父子都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主。
尤其是赵润,他的霸道、强势,更甚其父。
就好比那句「不允许任何人提出异议」,他父王赵偲是绝对说不出口的。
『陛下……』
礼部尚书杜宥神色复杂地看着眼前这位君主。
作为朝中百官之首,他理当率先开口阻止这位君主「以身犯险」的举动,但是……他不敢。
别看杜宥曾经为了赵润惫懒一事而几番劝谏,最终让赵润这位君主陪着笑脸道歉——虽然始终不见悔改——但其实杜宥心中也明白,这只是这位君主让着他而已。
否则,以这位君主一言可决千万人生死的权势,用得着在他面前赔笑脸么?罢黜了他的官职,还不就是这位君主一句话的事?
不止是杜宥,事实上在场的诸位朝臣心中也清楚:只要不触及这位君主的底线,那么,这位君主或许是他魏国有史以来最宽容的君主。
而此时此刻,「御驾亲征、救援大梁」,这就是这位君主的底线——任何胆敢在此时提出异议的朝臣,虽不至于有性命之危,但必定会被这位君主所恶。
“怎么都不说话了?”
环视了一眼殿内的诸位大臣,赵润笑着说道:“看来诸位爱卿皆附议朕的决定,很好,很好。”
『……』
殿内诸朝臣面面相觑,忍不住在心中一阵腹诽:您都明说不允许提出任何异议了,我们还能说什么?
在寂静了片刻后,性格老实持重的礼部右侍郎何昱开口说道:“陛下不允许臣等提出异议,臣等不知该说什么。”
『这家伙真敢说啊?』
殿内诸多朝臣,吃惊地看向礼部右侍郎何昱,吃惊于这位何侍郎居然敢在这个时候顶撞那位君主。
然而,坐在王位上的赵润却并未动怒,反而笑呵呵地说道:“诸卿可以祝朕击溃诸国联军、凯旋回师……至于那些朕此刻不太听的话,都给朕憋在心里!”
殿内诸朝臣相视无奈:他魏国的君主,一旦霸道起来就是这般让人无法招架。
良久,礼部左侍郎朱瑾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臣支持救援大梁,但臣认为,御驾亲征之事,或有商榷的余地……当然,臣绝非是认为陛下不能成功,相反臣认为,只要陛下出马,虽诸国联军有百万之众,亦难挡陛下之威,臣只是觉得,似楚水君那等人物,还不需要陛下亲自出马……”
『不愧是礼部出身,瞧这话说得。』
殿内诸大臣闻言暗暗称赞。
旋即,兵部尚书陶嵇亦开口道:“朱侍郎所言极是,楚水君何德何能,需劳烦陛下亲自率军出征?臣以为,南梁王可当此重任。”
一听到「南梁王」这三个字,殿内诸臣就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般,你一言我一言地劝说起来——当然,是以恭维的方式来劝谏。
也难怪,毕竟魏国曾有三位拥有灭一国能力的统帅,即魏王赵润、南梁王赵元佐,以及禹王赵元佲。
论在统帅方面的才能,南梁王赵元佐并不会逊色赵润多少,充其量就是赵润比赵元佐多一些灵光一闪般的妙计而已,就比如当年攻伐秦国时的雪橇战车,使魏军创下了「十万大军在短短数日内奔袭八百里、兵临秦国王都咸阳城下」的壮举,或者说是奇迹。
『南梁王……么?』
赵润微微思忖了一下。
其实近几日,他也考虑过南梁王赵元佐,但很快就被他否决了。
原因有三,其一,南梁王赵元佐自禹王赵元佲过世之后,身体状况就大不如前,近些年更是一年不如一年,命其率军出征,赵润实在担心他因为劳顿而死在半途。
其二,对于南梁王赵元佐的信任,赵润至今仍有所保留,尤其在当前这种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他岂敢将希望寄托了前者身上。
至于其三,此事关乎赵润自己心中的愤怒。
这十几日来,频繁收到前线己国军队战败、诸国联军侵入国内的消息,赵润心中异常愤怒。
他不敢去想象,至今为止已有多少魏人惨死在诸国军队士卒的兵器下,亦不敢去想象,日后还会有多少魏人受这场兵事牵连而死。
所谓国,无民不立、无王不兴,他赵润作为魏国的君主,他允许自己偷懒,但前提是,他能使这个国家持续富强,使国内的子民能安居乐业、安享和平。
可现如今,他魏国的子民正在遭受屠戳,这让赵润备受怒火煎熬。
击退诸国联军、保卫国家?
不不不,他此番出征,可不仅仅只是如此。
他要通过这场仗使天下明白,他魏国绝非柔弱可欺!
与魏为敌者,便赐其亡!
正文 第238章:亲征【二合一】
历代中原诸国,极少有君主御驾亲征,除非是必胜的战争。
其中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君主御驾亲征的危险性太大,万一这位君主不慎死于战场上的流矢,搞不好就连必胜的战争都能打输,甚至于,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使国家陷入动荡。
退一步说,就算这位君主最终并未死于战场,但若是仍旧打输了这场战争,亦会大大降低这位君主的威望。
其次,一般的君主,论率军打仗并不见得就强过本国的将军,万一这位君主做出错误的决定,就很有可能打输这场战争——当年魏韩上党战役,就是因为魏王赵慷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尽管他并没有御驾亲征。
其三,君主御驾亲征,此事对前线己国士卒的鼓励那是毋庸置疑的,但反过来说,这位君主也会成为敌军的目标。
综合以上种种,是故历来中原各国的君主极少亲自出征,尤其是在己方落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
但话说回来,魏国当代君主赵润,他与一般的君主却又有所不同,这位君主本来就是以武功著称,因此,倒也不必担忧这位君主会做出错误的决定,相比较之下,魏国的臣子更担心这位君主在战场上遇到危险。
毕竟此番魏国面临的敌国军队,那可是多达一百五十万军队。
不过,既然这位君主已做出最终决定,魏国的臣子们也只能默认此事——劝谏?当这位君主真正拿定主意之后,所谓的劝谏都是不存在的。
古往今来,有几位君主会直接了当说出「不允许提出什么异议」的话?
“看来诸位爱卿皆支持朕的决定,这很好……”
在朝会上,赵润颠倒黑白地说道,旋即他端正了脸上的神色,沉声说道:“既然如此,朕希望朝廷立刻行动起来,给予朕协助……”
殿内诸人面面相觑,最终只能默认这个结果。
主持完早朝之后,赵润便来到了垂拱殿。
此时在垂拱殿内,似蔺玉阳、虞子启、介子鸱、温崎等内朝大臣,也已经得知了发生在宣政殿内的事,得知魏王赵润欲御驾亲征,皆大为震惊。
震惊之余,内朝诸大臣各有态度。
温崎是支持他魏国君主御驾亲征的,他觉得,在国家动荡的情况下,君主御驾亲征非但能鼓舞士卒的军心,还能激励国人自发保家卫国——这是除魏王赵润这位君主以外,任何魏国将领都办不到的。
倘若君主的出征能使举国上下团结,使国家能渡过灾难,那么,温崎认为君主就必须出征——这是君主的职责。
因此,温崎对于魏王赵润提出御驾亲征,持高度的认可。
但蔺玉阳却不这样看待。
他觉得,国家越是动荡不安,君主就越发需要坐镇在王都,更何况,太子赵卫尚且年幼,不足以承担国家重任,万一君主不慎战死沙场,这可如何是好?
别看魏国近些年来非但日益强大,而且内部高度稳定,但这是基于当代君主赵润的威势,他的存在,使王权膨胀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彻底盖过了国内一些原本会影响到国家稳定的问题,比如宗府、陇西魏氏、川雒羯族、国内王贵,再比如士族与王族的矛盾、士族与士族的矛盾,等等等等。
基于魏王赵润的存在,魏国国内各方势力都不敢造次。
但倘若赵润这位强势的君主不幸在这场极少胜算的战争中亡故,还有谁能压制这些人呢?
难道靠年仅十余岁的太子赵卫?
很大的可能是,一旦赵润这位强势的君主不在了,魏国很有可能会因此四分五裂,就像十几年前的韩国那般,王权被国内王贵架空,成为傀儡。
倘若事情真到了那种地步,别的事暂且不说,至少魏国的崛起、以及对于中原的称霸,怕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但遗憾的是,纵使内朝首辅、百官之首的礼部尚书杜宥,都无法使那位君主改变主意,更别说蔺玉阳、虞子启等人。
内朝诸臣,也只能默认这件事。
片刻后,待赵弘润来到了垂拱殿内时,他亦感受到了殿内的凝重气氛。
“陛下,臣有事启奏。”
待赵润坐到王位上之后,蔺玉阳最终还是按耐不住,走到前者面前,沉声说道。
赵润看了一眼满脸慷慨正气的蔺玉阳,微笑着说道:“爱卿请讲。”
只见蔺玉阳躬身施礼,正色说道:“恳请陛下收回成命,放弃御驾亲征!”
殿内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更为凝重,毕竟,赵润方才在早朝上时,那可是直接说明不允许提出异议的,没想到,蔺玉阳居然还敢提起此事,而且是直接了当的劝阻。
就在殿内诸臣以为赵润会勃然大怒时,他们却意外地看到,赵润一脸疑惑地抬起头看向蔺玉阳,问道:“爱卿方才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