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一个让蒋价石心生歪心思的原因是。他势力强大了。抗战中。蒋价石得到了大量美援,还有大量的塞北武器装备,这些足可以他武装五百万军队。而蒋价石却扩张到了千万部队,当然其中是有战斗力很强的部队的,比如从印度回来的一百万远征军,这显然是王牌。还有薛岳跟杜聿明掌控的一百万湘军,这也是战斗力不错的。加上蒋价石之后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将武器装备优先补充了一些部队。还有一百万战斗力强悍的军队,这些军队看成蒋军中的王牌部队,足可以跟塞北军抗衡。
尤其是由74军整编而来的整编74师,张灵甫任师长,这个师在日本投降后,空降南京,接过了南京防务,被称作御林军。这个师中装备了大量的火炮,支援火力,甚至还有上百辆坦克,在火力上甚至优于塞北军。这也是蒋价石手里王牌中的王牌。
问题就出在这个整编74师身上了,此时它过江了,到了长江北岸,而北岸是塞北军的控制区。
这是挑衅,或者说是蒋价石在试探。手里武装的强大,让蒋价石开始不能满足于眼下的局面了,中央偏安一隅,而地方势力却做大,这跟中原大战前的情形类似,蒋价石相信他有足够的权谋可以改变这种局面。
他不但向塞北军挑衅,向其他势力也在挑衅,而且还在塞北军之前。
在完成了军队的整编后,蒋价石第一个目标是桂系。此时桂系掌控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四省,在蒋价石眼里格外扎眼。驻印军从缅甸打到云南后,跟云南的滇西远征军汇合,进行了整编后,组成了一只将近一百五十万人的强力部队。这只部队基本上都是美式,火力强大训练充足,又经过跟日军的正面血战,战斗力之强悍,不输于塞北军中的主力部队。
这只部队就是蒋价石用来对付桂系的刀,而且蒋价石深信,就这一只部队,就足以摆平桂系了。唯一担心的就是,塞北军会不会就此干涉。蒋价石的思维模式跟其他人不一样,当年他要打桂系的时候,先打冯玉祥,现在也是如此,他想吞并桂系前,却偏偏挑衅塞北军。
他的想法是,只要塞北军在摩擦中,退却了,那就意味着,他们暂时不会跟中央对抗。塞北军向来强硬,一般情况下不会对挑衅置之不理,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塞北军有大量部队在境外作战,在新疆又部署了大量的军队防范德军,这可是一个机会。
于是蒋价石果断的试探了,试探的部队是他的王牌军,他认为这只部队即便是打不赢塞北军,也可以全身而退,总之不至于吃亏。
赵书礼受到消息的时候,心情还不错,因为高凤举传回的消息显示,德军的战斗力也就那样,没有他想象中强大。其实想想也是正常的,塞北军的精锐部队,经过抗日的洗礼,一点也不输于日军的精锐,而日军在训练上,也未必就比德军差。差的恐怕就是作战素养了。但是却在战斗意志上完胜德军,而塞北军的作战意志同样坚定。这样的情况下,塞北军其实并不比德军差。加上数量的绝对优势,胜利一点也不稀奇。
心情不错,对待中央军的挑衅,赵书礼是采取了容忍的态度的。他让沿江部队主动后撤。让开部分地区给中央军,此时赵书礼认为,中央军之所以在南京北岸挑衅无非是想彻底解除塞北军对南京的维系,于是才忍让了。而中央军也适可而止,试探到了塞北军的态度后。见好就收。开始专心进行南方战争了,军事频繁调动,兵锋直指李宗仁桂系势力。
————————————
高凤举的部队提前到达了比塞大港,因为美军他们休整了。高凤举不明白,打了那么一场仗,休整个毛线。
在比塞大迎接他的是坚固的德军要塞,这些防御工事原本是法军建的,法国人很热衷于建设这些东西。也很有经验。马其诺防线就是例子,可以想象这里的防御有多么稳固了。
掩体钢混结构,深埋地下,有数层。大炮炸不开,飞机更没辙,只能采取地面进攻。坦克部队是第一波。可惜被德军打退了。德军在这里的装甲力量,比之在的黎波里更强。第一是这里是他们的后勤总中转,物资最为丰富。第二的黎波里的装甲军团竟然早已经退到了这里,留给美军炮轰的只是一座空城而已。
察觉到这点后,高凤举反应很快,他意识到中计了。
德军在的黎波里根本就是在做戏,放弃这里,引诱盟军聚集到比塞大港,然后聚而歼之。而为了抢夺优势,此时在比塞大港的高凤举兵力只有十来万人,而美军还在三百里之外呢。
果断撤退,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埋伏在各处的德军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出现,把他们的退路切断了,一个包围圈凭空而来。
进入近代后,中国的军事战术或许因为兵器而落后了,但是军事战略却始终不曾输给西方。孙子兵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纵横时空都有用,高凤举看到了对手的计策,可是已经晚了,此时才开始懊悔,不该为了抢攻,先锋部队狂飙突进。
高凤举的副手陈驰也窝火,大骂高凤举傻×,陈驰是先锋部队也就算了,高凤举你玩什么刺激,你也跟着前锋走。一向谨慎的高凤举,难得一次热血了一把,没想到就中了德军的计。这也是命中该有,军事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麻痹大意。
高凤举:“让我走?”
陈驰:“没错,联合坐飞机走吧,死了我没关系,死了你,他妈我们这支军队可就完蛋了,还不给老外笑话死。”
高凤举:“你开什么玩笑,此时我能走吗,我走了军心岂不是更乱了。”
陈驰:“你当你是谁啊,你走了还有我,有我在,军心就乱不了。听我的,赶紧滚蛋,看到你就烦。”
被围之际,部队两个主官却激烈的争吵着。
高凤举:“我不可能走的,这次是我决策失误,我会承担的。”
陈驰:“你承担个屁啊,你他妈跟我一块死到这里,那么谁给我报仇啊。”
高凤举:“你胡说什么呢,我看是应该你走,你懂装甲军作战,我更精于步兵,留下步兵部队殿后,你带装甲兵快速突围吧,对方应该留不下你们的。”
陈驰道:“放屁,老子之前的队伍可是王牌中的王牌,那时候你在哪里,我打着望远镜都找不到。不过现在我有一个策略,这样这样如此如此。”
听陈驰说完,高凤举在沉思。
陈驰冷哼道:“你爱听不听,反正老子是打定主意,在这里再摆德国人一道了。”
高凤举听从了陈驰的建议,跟着大部队往西南突围而去,而陈驰带着两万步兵,部署大量火炮和机动火力阻击掩护大部队撤退。
大部队最终成功撤退,而陈驰战死了,最后还有八千人在高凤举突围后,打电话给他们让他们投降。高凤举本来是想保存这些人的性命,他觉得德国人不是日本人,始终比较文明,日内瓦战俘公约德国人还是发起国呢,他相信德国人会遵守这些善待俘虏的。
这个决定最后让高凤举悔恨了一生。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四百三十九节 噩耗
不能让中国再次发生内战,这是赵书礼的底线了。
能怎么办,加入?干涉?只能斡旋。
中央军已经在颠桂边界频频挑衅了,交火事件频有发生,双方的舆论战打的更加激烈。你说我搞割据,我说你想独裁。你指责我过界挑衅,我指责你寻衅滋事。
内战一触即发,谁都看的出来。
各界民主人士,发起了浩浩荡荡的反战you行。
赵书礼率先代表塞北通电表示反对内战,杨虎城、阎锡山跟进,马家兄弟符合,连身在日本正享受太上皇待遇的张学良也明确反对内战。
桂系立马借势,表示桂系热爱和平,一直致力于恢复重建,是坚定的反对内战的,但是如果遇到挑衅则会坚定不移的予以反击。同时李宗仁还派出使者,秘密请求援助,至少希望购买塞北的军火物资。
赵书礼拒绝了,如果公开的支持桂系,把塞北卷入进来,那么局势势必更加复杂。
这是他软弱了,如果他此时摆明站在桂系一边,或许蒋价石不敢异动也说不定。可是在塞北军还在境外作战,时刻关注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蓄势待发以求在关键时刻巨石压顶的一击,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成果的时候,赵书礼很不想卷入中国的内战漩涡。
于是赵书礼既不实质性的支持桂系,担心桂系得到支持后,也趋向于发动内战的心思。但是又给中央施压,表示希望中央以恢复大业为重,暂熄兵戈。
此举自然给了蒋价石压力,但是也让这个权谋好手,看到了塞北的顾忌,他更坚定此时是一个最好的时机。不解决南方的势力,蒋价石就没有能力腾出手来跟塞北军一较高下,武力统一自军阀时代起,仍然有市场。
一方面蒋价石对塞北的斡旋虚以委蛇。敷衍了事,一面加紧摩擦。对内部的和平反对者,则采取拉拢。分化首领,不合作者甚至采取暗杀的手段。
军队调动却没有停止,一百多万远征军部队在云南集结待命,湖南部队则进入江西。浙江的部队也南下,桂系四面受敌完全处于包围之中。李宗仁甚至做好了,一旦失利则退守台湾的打算。
赵书礼看事不可为,没有转圜的余地了,不来硬的恐怕没人会听你的吆喝。于是摆开了威慑态势。从东北、山东河南等地,抽调了一百万人南下,部署于苏北地区,一副随时可以渡江攻打南京的架势。本以为蒋价石会慎重,可没想到他的整编74师却更进一步,向北前进了上百公里,将塞北军控制的十几个县占领。
“难办啊难办,蒋价石这是摆明了态度。他攻打桂系的决心不可改变。看来他是吃准了。我们现在不敢跟他动手啊。”
赵书礼愁容满面,叹息道。
“司令,那我们真的要这样坐视不管吗?”
李忘川问道,李三江等高级军官也直视着赵书礼,他们觉得这场战争把他们的老大打的没了锋芒,做事开始畏首畏尾。顾忌太多了。
赵书礼道:“不是不想管,实是无能为力啊。德国人已经占领了中亚。重兵压境,随时可能进攻新疆。我们的大部分兵力都在新疆集结待命。此时在中国内地的部队人数还不到两百万。国内局势也还不稳定,经济问题很严重,实在是没有能力在加入这场内战了。”
李忘川叹道:“司令所虑极是,蒋军拥兵千万,抗日结束后,却不思裁减军队与民生息,反而继续穷兵黩武,收编伪军吞并军阀,罔顾民生啊。令人费解的是,美国人的态度,中央军没有参与对德战争,他们却继续大规模援助中央军,甚至最近传出了他们提供了一批军舰给中央组建海军。司马昭之心啊。”
抗日结束后,塞北军进行了几次裁军,塞北军最多的时候,有一千两百万军队,可是其中数以百万计的是都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部队,尤其是兵员中四五十岁的士兵相当多。于是战后,第一步塞北军裁撤了两百万人,将四十以上的士兵都复员回家从事生产,接着又收编了大量的伪军,又裁撤了两百万人,进入生产领域。目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