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1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上他们利用盐池丰富的资源,这些年没少挣钱,因此这几年引进了相当多的化工生产技术和生产线。现在永利化工和永华联合化工在东亚化工业,可以进入前三,在报纸上可是一个明星企业,算是给中国企业界争光了。

    同时永华联合化工也是赵家在遇刺事件后存留不多的企业之一,这也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当时掌控在范旭东和高星桥手里,赵书礼只是股东之一,傅清荷没有权利从这里调动资金。而出卖股份又被范旭东和高星桥两人联手抵制,没有人敢于接手,这才保留下了这个赚钱的企业。

    赵书礼一回来,范旭东和高星桥立刻就赶来看他,同时谈论化工的发展方向。

    现在三家化工公司彻底垄断了塞北的市场,同时整个中国的市场也几乎被他们垄断,原因是抵制洋货的行为让他们的市场大增,加上本来就有成本优势,运输上除了日本外也没有哪家西方企业竞争的过他们,而日本的化工这时候并不算强,不是没技术,而是缺乏原料,即便自销自用的一些产品,原料相当多还是来自塞北的供应,所以日本的化工产品在中国也没有竞争力。

    这么庞大的市场,自然是让三家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可是中国的市场,尤其是化肥市场实在是太过庞大了,拼了命的扩张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可是资源不是无限的,总是要面临一个发展瓶颈的问题。尤其是一个四年建设大纲后,他们的规模更加巨大,煤炭还好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最优质的产煤国,可是盐就不好办了,要是在海边还好,可是光靠盐池,尽管成本比滨海还要低,但是地方总是有限,而且公共设施不好解决,现在在二连盐池畔的永利镇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人口八万人,在增加实在是压力很大,因为这里不管是用水还是其他生活必须资源都是要从外地运来,而当地是无法生产的,因为这里现在是盐池而千百万年前则是大海,这意味着现在永利镇所在位置原来是海底是海床,现在海干枯了,但是土地是盐碱的。

    同时靠着一个盐池,而两个巨型的化工公司原料的采集上有些跟不上生产的速度了。

    所以必须开辟出新的资源地。

    经过考察,范旭东认为往西部还有不少盐池,而他最后被青海的察尔汗盐湖打动了。

    二连只是一个盐池,而察尔汗却号称盐湖,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察尔汗盐湖,面积广大,长达一百多公里,宽也有二三十公里。站在岸边看着拍岸的蓝色湖水,不知道的人还会以为是在海边呢。而且这里的湖水浓度一点不比盐池差,富含的矿物质更加丰富,唯一的顾虑是这里是高原,而且这里的道路情况很制约。

    但是几年过去了,一切都解决了。是该到了开发这里的时刻了,相比于日本人,我们的优势就是资源丰富,让资源成为我们的力量吧!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二百三十节 大盐湖

    察尔汗盐湖比美国着名的盐湖还要大几倍,其中蕴含的资源量也比美国要大,不开发出来实在是可惜了。

    范旭东盯上这里已经有好几年了,只是没有能力开发,这不是资金和技术的问题,还牵扯到政治问题。因此只有赵书礼的回归才是解决的契机,因为跟青海沟通,不是赵书礼出面,他范旭东的面子显然不够看。

    赵书礼一回来范旭东就来游说他,说这里富含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等无机盐资源,总储量达20多亿吨,足够他们化工企业开采一千年。但是赵书礼考虑的更多,第一是当时塞北还不稳定,第二开发青藏高原他有些顾虑,这里的生态是不是能承载化工行业,这里的局势够不够稳定,这里的当局是不是配合等问题,都需要认真沟通。

    结果很乐观,马步芳马步青兄弟俩很配合,在他们打青藏战争和拒孙战争的时候,塞北给与了很大的支持,加上地理上毗邻,他们也不敢得罪塞北,毕竟他们依仗的不过是高原的环境,万一塞北较真了,拿下他们不过是翻手之间。更重要的是,马家兄弟很羡慕塞北经济的发展,只是一来他们基础太差,二来太偏远,想发展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啊。但是作为本地人,发展当地的经济是真心和迫切的,就像阎锡山经营山西,张作霖经营东北,李宗仁经营广西一样,贪归贪独裁归独裁,能让乡里乡亲日子过的好点,谁不想啊。况且自己地盘的经济发展了,也能养活更多军队,增加自己的本钱,提高在中国说话的声音不是,这不也是每个军阀的追求的吗。

    所以一拍即合,青海方是很热心的,最后需要解决的就是青海落后的基础设施了,尤其是道路问题,现在他们只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从西宁通往兰州。至于铁路根本没有,而要开发盐湖,不可能小打小闹,否则也不用白费周折来青海了,随便在蒙古开发一个盐池就有了,而大规模的开发离不开铁路。

    所以从三年前也就是1933年开始,塞北就开始在青海投资修建铁路和公路了,公路从西宁通往大盐湖附近的城市格尔木,这里也是西藏跟内地经济交流的纽带,是一个商业重镇之一,铁路则还要从兰州经西宁同到格尔木去。

    其实塞北对青海的援助早在中原大战时候就开始了,当时给与了马家兄弟资金援助,希望他们修建通往塞北统治区的公路,可是最后是钱花了,路也修成了,可是没法走。马家兄弟可是够狠的,他们要来了钱,可是没打算好好修路。把资金都挪用到了军队中,青海太穷困了,好不容易突然多了一大笔钱,哪里舍得扔到路上呢,当时他们认为青海都是骑兵,要什么公路啊。

    但是表面文章是要做的,路还是要修的。可他是怎么修的呢,强征民夫,超负荷劳动。这里可是高原,连他们强征的藏人百姓最后都受不了了,工地上的劳工,最后鼻孔眼睛里都流出血来,进了工地就没有在出来。最后是路修成了,人也死够了,可是道路却完全不能使用,只是一个表面工程。为了瞒过塞北方,马家军禁止青海百姓使用这条路,只有中央和塞北的官员来视察的时候,他才允许车辆通行,就这样还是坑坑洼洼的。

    事发后,赵书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他给马家军发了最后通牒,要求重修道路。结果马家军一阵紧张,摆开防御架势,同时联络中央请求裁决和调解。赵书礼当时也不想把他们逼死了,逼到中央一方也不好,真打起来也不好,说实话那块地方他还真是不想要,穷不说了,即便打下来不付出比马家军多数倍的牺牲是不可能的。

    最后赵书礼要求修路,不在要马家军掏钱了,从这穷鬼腰包里掏钱比要命还难。塞北继续出资,但是这次修筑要塞北自己来修。就这样马家军还是有顾虑,历史上的有先例。当年秦国想灭掉巴蜀,于是说要送一个女儿给巴蜀国王当老婆,巴蜀国王信以为真,帮着秦国修建了一条道路,结果路修好了,国也灭了。这还有一个着名的典故,叫做五丁开山。因此马家军也害怕这是想进攻青海的准备,但是不修吧,挨揍就是眼前,修吧好歹能拖后几年。

    最后是没办法才允许了修路,路通了,但是战争没有来临,反而是青海牧区的各种产品源源不断的从青海输出到了塞北地区,青海经济大发展了起来,这下子才放下心来。因此这次赵书礼再次提出修路要开发盐湖,他们表里面里,发自内心的支持。甚至不惜自己也出资三分之一的资金来,这对只有两百来万人的青海来说难能可贵啊。

    用了两年时间,塞北展现了塞北速度,修建了一条建议的公路和一条单线铁路线。

    尽管运输能力不算太大,但是开发盐湖的契机成熟了,只是一个盐湖来使用的话,这些交通设施就足够了。

    赵书礼现在就坐在这条铁路线上,随行的有上千名专业的警卫人员,编制为一个警卫旅,比普通的旅要小点,但是战斗力未必就小,从装备到待遇都是冠绝全军的,人员素质那自然也是全军第一了,除了赵登禹的空降师没有望其项背的。

    因为要视察自然是看的越多越好,赵书礼才没有选择坐飞机,而是坐这条通车没多久的铁路。一路上几乎没什么人迹,不是荒山隔壁就是枯草原,偶尔见到的活物不是草原上的黄羊,就是仍旧在铁路上后续完善施工的工人。

    火车在晃动着,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

    赵书礼想到了青藏铁路,他要不要也修一条青藏线,现在这条铁路既然都已经通到了格尔木,那么何不干脆延长到拉萨呢。技术上的难度说大也大,说不大也不大,说大不是不能修,而是修建困难其中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修建工人的生命代价,说小吧也不小,这么条铁路可不是在平地上铺轨,不说修建的时间恐怕比之平地要多耗费几倍,花费的金钱估计也是天价。而修建这条铁路的意义在哪里,后世是因为跟印度的领土问题才修建的,算是一条战略铁路,经济意义上只能说是一条扶贫路,效益上并不划算。现在修这条路有必要吗,耗费巨额资金,最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不过也许应该提前布局了,二战后印度独立,然后跟中国争夺边境的土地,那时候这条铁路不但能起到增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也能起到威慑作用。赵书礼决定不下来,想着想着他突然笑了。为了印度阿三也要如此布局,实在是太可笑了,不服气就打呗。有争端不应该只防御,进攻手段改用还是要用的。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二百三十一节 资源啊

    好容易到了盐湖,这里的气象第一时间就征服了赵书礼。

    一望无边的蓝色湖面,常年不停的草原风一吹,碧波荡漾。

    “那是什么?”

    指着远方湖中一道道白色的条带,赵书礼问随性人员道。

    “那是大盐桥!”

    随性的是一个带着黑小帽,留着小山羊胡子的半百老人,他是青海比较有名的学者。

    “大盐桥?”

    赵书礼还真的没见过这玩意。

    “哈哈,是啊,赵司令。这湖里不是高低不平吗,高的地方有些接近甚至露出湖面的一些湖底慢慢就有盐出来了,就形成这厚厚的盐桥了。”

    马步芳笑呵呵的卖弄着,他表达的并不准确,不过是临时恶补的知识,他才不会关心这几把是怎么形成的呢,只要能变成钱咋弄的都不要紧,反正是阿拉送的礼物。

    赵书礼倒是明白了:“哦,是结晶吧。”

    “对,就是结晶,赵司令就是厉害,这玩意儿都知道。”

    面对马步芳的马屁,赵书礼笑了一下没有回答。

    “现在动工的是什么?”

    赵书礼指着远方的施工人员,那些人员没有被通知有人来视察,因此还在安心施工没有受到影响。这是赵书礼的作风,他是很喜欢到工地视察的,那让他能感到在自己的掌控下,各种工业一点一点增长的感觉,就想是玩战略游戏。但是当他开始一视察就发现了不对了,他所到之处,彩旗票票,人群聚集,夹道欢迎。他后来问一个欢迎的憨厚民工,问他喜不喜欢他来,老工人说很喜欢,因为赵书礼来了,他们可以放假一天。这不是耽误工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