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个令人尊敬的公司领导者十几年后也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现在一个巨大的机会摆在了约翰的面前,他立刻认定自己和公司都不能错过。

    “您确定您不是开玩笑吗?”

    但是约翰还是有点不确定,任谁在这突如其来的利益面前也不跟随意。

    但是赵书礼显得很轻松,似乎在说着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且非常随意的再次刺激了约翰一把。

    “当然不是开玩笑了,只要你们有这个能力,而且供货让我满意的话。而且我可以告诉你,中国对钢铁的需求量不止如此,我们的计划是四年后钢铁生产能力至少达到千万吨级,你说说这一百万吨还是个问题吗。”

    “不是,当然不是了。我,我保证我们的供货一定会让您满意的,我们可以提供最低廉的价格,最优质的产品!”

    “好了,大话不用说那么多,我们现在确定了一家美国公司,他们给我们的供货合同待会我会让人拿给你看看,我的要求是,你们必须比美国人的价格低百分之十,而且质量上不能比美国产品差。”

    “这个——”约翰有些犹豫了,他知道如果去掉百分之十的话,恐怕就没有利润了。但是要是能够得到这么大的份额,生产力扩大的话,成本还会降低,也许还是有利润的,毕竟美国人把钢铁运到中国也不可能不赚钱,要是他们能赚百分之十的利润的话,那么澳大利亚也可以,因为这里距离中国并不比美国远,加上庞大的优质的铁矿生产,应该会比美国成本更低才对。

    赵书礼看到对方犹豫,却不肯给他反应的时间,用施加压力的口气道:“怎么?不行吗!”

    约翰真的有些决定不了,这么大的事情,一百万的销量不是个小事情,如果达成意味着必和公司的钢铁厂不但要开足马力生产,而且还要扩大一倍的规模。这牵扯到的资金实在是太大,但是对方的口气让他担心不已,要是这时候不抓住机会答应下来,那么恐怕就失去了。

    终于他狠了狠心道:“好,我同意您的要求。”

    约翰说完内心充满果决的感觉,这仿佛是当初他做决定想要参军一样,当然最后没有成行。此时他还在赌,赌美国人的利润高于百分之二十,那样的话,无论如何他都为自己公司争取到了一个有利可图的生意。

    看到约翰·达令同意后,赵书礼心里满意了,挑选必和公司虽然有点前世影响的因素,但是也不是完全如此。他知道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储量不但非常丰富,而且品质是世界一流,矿脉开采条件也非常优良,拥有大量的露天矿场,发展铁矿业简直是得天独厚。可是二战前却都没有发展起来,原因就在于市场。要是澳大利亚在二战时期就拥有世界一流的铁矿,那么当二战爆发后,日本人是不是会觊觎这里呢。他可是知道,二战时期日本的海陆军对于战略是有争论的,陆军想要攻打澳大利亚,可是海军不同意,因为攻打这样的大陆海军的作用就小于陆军的,因此最后日本人选择了在太平洋上跟美国人争夺那些没什么价值的岛屿。要是这个时空,因为赵书礼的干预,澳大利亚的铁矿业开发起来,那么那时候对钢铁极度渴望的日本海陆军会不会摈弃分歧,合力攻占澳大利亚呢。日本人一旦攻打澳大利亚必然要投入大量的步兵,是不是可以分散在中国的兵力呢,甚至一旦美国人到时候跟日本人提前在澳大利亚发生陆军大战,那么日本是不是会遭受更沉重的打击呢。

    此时终于趁着这个机会,把澳大利亚的铁矿也向前推动了一小步,但是赵书礼并不满意,对于利益上他还是贪婪的,现在布局澳大利亚还是早了点,那是十年后才会有效果的,现时的利益他也不想放过。因此很快就又有了主意,对约翰·达令说道。

    “好吧,既然你同意了,那么我也要提一个要求。”

    约翰此时心里复杂,还有点忐忑,但是已经立志自己回去后,大力促进本国的钢铁业,他要继羊毛业后,在澳大利亚打造另一个世界级的产业。这不但是他,也是公司领导领袖德尔普拉特,同时也是整个必和公司的野心。

    此时面对赵书礼的要求他不敢大意,诚恳道:“您请说吧。”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一百八十四节 东北迷 T

一百八十四节东北迷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一百八十五节 各方纠结

    一百八十五节 各方纠结

    赵书礼的密电一发,在东北的塞北军指挥官们立刻就嗅到了阴谋的味道,每个人也都开始绷紧了神经,他们也感受到了压抑,这时候他们才发觉自己是在别人的地盘上战斗()。虽然赵书礼没有明告他们到底是什么情况,但是梁镜斋等人也已经琢磨过来了。

    在沈阳外的高凤举则是最煎熬,他当初之所以那么热心占领沈阳,主要原因就是功劳的问题。塞北军的制度跟国内的其他势力有些不同,那就是各种规章十分严格,尤其是执行起来更是一丝不漏半点都不马虎。像现在整个塞北军也只有两个将军,一个是赵书礼中将军衔,另一个是宋远少将,赵书礼的军衔是南京国府授予的,宋远就不用说了,怎么说都是塞北军的元老,参与建军的主要人物。

    而其他的最高的军衔则是第二军军长李三江的上校了,而他高凤举同样是上校。他比李三江要晚一些,但是此次东北事变,李三江的部队部署在边境,并没有立功的机会,这意味着他有望超越李三江成为塞北军第三个将军。而这不仅仅是荣誉的问题,他的军衔升到了将军后,没理由在职位上还低李三江半级,恐怕他那个代理军长的代理二字就可以去掉了。这样的话,占领不占领沈阳就有很大区别了,尽管事前因为东北军的搅局,似乎他没什么机会,只能退而求其次,让赵书礼明白自己有能力占领沈阳,是赵书礼不让他攻击而已,让赵书礼觉得亏欠他。但就算赵书礼再亏欠他,他没有足够的功勋,想要升级也很难。因为塞北军的记功体系是从德国人那里学来的,而赵书礼又比较支持,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干涉过。也就是说,只要自己有攻占沈阳的功劳在手,那么就算赵书礼对自己不满意,自己也有很大希望成为少将,相反没有攻占沈阳,那么就算赵书礼再亏欠他,他升级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所以他那么着急,最后占领后自然很狂喜,但是现在沈阳在他心里成了一根刺,放弃吧,舍不得,不放弃吧,城外就是十几万东北军大军,还有背地里可能有日本人的存在。并且糟糕的是,情况似乎在向他们预想的最坏处发展,当梁镜斋的部队往南北大营攻击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日本人早已经不见了,换成了东北军在占领,而两个大营的情况并不是发生过战斗的情况。所以基本上都可以确定了,东北军跟日本人有勾结,只是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还弄不清楚,因为他们占领了南北大营,在南北西三方包围了沈阳,但是却没有攻击沈阳,而是任由塞北军占领这里()。

    高凤举试图派人去东北军哪里打探,但是却被告知,东北军正在进行整编,不方便见外人。于是高凤举除了在沈阳备战外,没有其他办法,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继续稳固沈阳东门阵地,好给塞北军留一个退路。

    事态保持着,几方都在观察,三天后依然是这种诡异的情况。

    赵书礼搞不清楚状况,但他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他喜欢主动,喜欢一切都掌控在自己手里的感觉。他觉得不能让人把自己给坑了,他这时候有些理解蒋价石了,为什么他要先案内在攘外,掣肘太多了。

    赵书礼决定主动出击,一方面给脱欢下了死命令,要他不顾伤亡,务必要在十二个小时内攻占长春。另一方面通告苏联公使,告诉他们自己允许他们进入东北,但是要求他们十二小时内往东北调派十万大军。可苏联人却扯后腿了,他们表示要得到南京整府的正式外交回函,否则不能采取行动,以免引起国际纠纷,把苏联至于不利地位。

    赵书礼又加紧跟蒋价石整府沟通,他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蒋价石,同时把东北这些天发生的诡异事情告诉了他,向他解释,有可能张学良已经跟日本人达成了密议,要是此时不采取果决的措施,恐怕东北将在日军的控制下,再次脱离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区。

    在这种关乎国家根本利益的情况下,蒋价石没有拖泥带水,终于强忍个人感情,同意了苏联实力进入东北的事情。于是苏军大举进入,但是他们没有派出十万人,只有三万人,他们说三万苏军足以应付东北发生的任何事端了,丝毫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这就是老牌强国的底蕴和自信。

    就在苏军踏入边境那一刻,脱欢终于传来了好消息,长春城破,日军战死一万三千,俘虏人数不足百人。高级将领无一俘虏,本庄繁、林仙之等师团长级别的高官除了此前切腹的多门外,全都乘坐飞机趁夜逃离了长春城。而己方伤亡四万多人,很多是在跟日军在逐街道争夺的巷战中战死的()。

    苏军的入境引发了一些列的外界反应,日本第一时间表示抗议,说这是干涉东北军面,这严重损害了中日双方的利益,尤其是对日本在东北利益是一个极大的不尊重和冒犯,日本表示要增兵,而且很快就落实了,朝鲜的二十师团终于跨过了边境。

    英法此时站在了日本人一方,他们强烈抗议苏联人在东北部署军事存在,要求苏联以国际准则办事,不要在东北局面如此混乱的时候介入,并且要求中国整府对苏联交涉要求他们退兵。美国对此的态度是希望各方克制,表示东北的冲突规模如果在加大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积极的斡旋各方政府。意大利叫嚣苏联这是侵略行为,要求他们立刻撤兵,并且在没有得到中国方面回应的情况下,意大利军队坐上了开往中国的战舰,他们说要维护东北和平。而苏联人则表示,他们此次进兵东北是为了维护东北的稳定,以防影响到苏联边境地区的稳定,而且他们是得到了中国整府的同意的。

    英法的回应开始变的强硬,也开始积极起来,英国要从香港抽调几百士兵派往东北,法国则从越南调兵,同时两国联络美国,希望美国也派出军队,加入国联的维和行动。但他们表态的出兵却迟迟不行动,反而是他们在态度上开始支持日本出兵,似乎希望再次借日本人的手,把苏联扩张的爪子打断。就像日俄战争那次一样,英国人坚决支持日本,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但是日本人不是傻子,不能永远被人当枪使啊,自己当枪才有前途。他们在派了一个师团后,后续的增兵计划没有达成,尽管因为三个主力师团的覆灭,已经让国内沸腾了,叫嚣战争的声音越来越大。可是这时候日本整府却出奇的冷静了,军部不在发表任何言论,反而是指示自己办的报纸,开始预测跟苏联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后果和损失。他们放出了,牺牲一百万人,税收加重一倍,失业加重一倍,工资降低一半的悲观言论,让民众开始担忧起来,继而开始恐慌。而这时候,朝鲜的韩国独立分子,有再次积极起来,四处发动恐怖袭击,攻击日本各地的警察所,暗杀独自行动的日本侨民,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