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外军团的战士就算得上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了。他们在永明城接受补给后,就马不停蹄的直奔台湾的台南而去。
  清军在台南只有3000不到绿营,不仅武备松弛,还因为俸禄微薄,许多还要多方经营以维持生计,战斗力可想而知。
  华夏海军从盐水溪直接插入台南市区,炮轰台南城墙。
  不久,城破,以海外军团为先导,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攻下台南,余文仪被俘。叶向德率领残兵逃窜至嘉义,华夏人继续追击,再战再败。然后就是如同猎狗赶兔子,一路从台湾西南追到西北的台北,叶向德自杀,剩余的1200多名残兵投降。事实上,华夏人从未将台湾的军事实力看在眼里,所担心的无非就是如何安抚民心。
  1767年4月16日,延平王祠内,按照宋丹丹的说法,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只是缺少人山人海。前明遗民代表王秋,以及新华夏外交部长林航等人拜谒郡王祠。
  只是,有些尴尬的是,普通汉人还是围观看把戏的心思来看着表面上声势浩大的外来者的表演。他们最感兴趣的是,郡王祠内那震耳欲聋的大广播,声音之大,前所未见,如同仙乐。更有甚者,是即使在夜晚,郡王祠依然亮如白昼。他们就如同好奇的猫,只是远远旁观,绝不靠近。
  事实上,清廷对于台湾人算不上友好。自从铲除了郑氏家族,统一了台湾,清廷将大多数的郑氏及郑氏部将直系迁徙到了大陆,然后对于明郑时期的台湾人就执行了惩罚性的税收政策,让台湾老百姓苦不堪言,这也是1786年十一月,台湾彰化地区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领千余人起义,然后队伍得以迅速扩大,成为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的原因。
  郑成功的后代并没有全部迁到大陆,有一支在台中县,听闻明朝后裔拜谒郑成功,自己是郑成功的后裔,即使想要低调也不能够,毕竟那是自己的祖宗,如果别人拜祭了而自己去人不参与,那他们还敢承认自己姓郑吗?接着,郑成功的部将比如陈永华、林凤、杨朝栋等人后裔也纷纷前来。
  这才缓解了这些外来者的尴尬,让拜祭活动得以继续。
  这些人虽然也拜祭了郑成功,也感激了这些外来者。然而,他们对于清廷的残暴记忆犹新,不敢答应王秋等人的邀请,共同反抗满清。
  王秋有些无奈,人心不古啊。不过,林航倒是想得开,在没有见到这些外来者的实力之前,这些台湾人是不可能参与反清活动的。林航深知,只要有战胜清军的实力,就不用担心这些对满清心怀不轨者不跟随。
  台湾大张旗鼓的举起大明旗帜,这可比当初新华夏在外东北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举起反旗造成的影响大多了。满清即使想当鸵鸟也是当不成了,这就如同秃子头上的虱子,晃眼得很,必须加以剪除。
  乾隆汲取了前几次失败的教训,并没有下令立即进军,而是加紧战备,尤其是战舰的建造。虽然大型舰船建造不易,但是满清体量巨大,多处开工,仅仅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建造了大小舰船500余艘,然后分批开拨到台湾对面的厦门。
  对面的华夏人舰队就呆在澎湖列岛,静静的看着,根本就没有任何举动。只让明、清双方都看不懂,这些华夏人是否太过托大?直到6月份的大海战,才让人明白,新华夏海军是根本没有将大清的近海水师看在眼里。
  清军水师由新任福建水师提督吴必达率领,兵员过3万,舰船600余艘。但是面对新华夏的钢铁巨舰,就如同玩具般的脆弱。华夏人甚至没有开炮,直接就以虎入羊群之势,冲进了清军舰队里面,左冲右突,轻松将清军舰队阵型冲散,然后接连撞沉无数清军舰船。
  吴必达倒是有些骨气,见事不可为,拔剑自杀,同时自杀的还有十三名中低级军官。
  新华夏俘虏了超过两万清军,剩下的大多是救援不急而溺亡,更有极少数幸运儿逃回了厦门。
  乾隆自然不甘心失败。攻克台湾就必须动用海军。但是屡次大海战的结果告诉乾隆,华夏人海军不可敌。接受了广东巡抚的建议,向西方国家借兵,比如葡萄牙、荷兰等国。
  但是,此时新华夏海军声势正炽,即使是当今第一海军强国大英帝国也不敢轻易开战,更何况二流海军强国荷兰与三流海军强国葡萄牙?
  葡萄牙人只敢答应售卖军舰给满清。如同鲨鱼闻到了血腥,这时候的西方国家才纷纷冒头,抢着要销售军舰给满清。
  他们有两个心思,一是赚取大量的金银,二是测试一下西方的主流战舰是否能够对抗新华夏的舰船。毕竟新华夏屡次战胜的,都不是西方的主战舰队,都是相当于西方主流战舰中二流甚至三流水准。
  因此,纷纷将装备70至80门火炮的千吨级三级风帆战列舰卖给了满清,蔫坏的大英帝国甚至将2艘90门炮的二级风帆战列舰也卖了出去。这些基本都是从现役舰船中抽调的,直接划给了清军,因此交付十分迅速,仅仅两个多月,满清就拥有了19艘西式舰船。
  67年9月,双方在澎湖列岛附近再次展开海战。
  在西方葡萄牙教官的指挥下,清军水师19艘西式舰船排成了西方海军最常见的一字阵列,以一侧舰舷对准新华夏舰队。
  新华夏还是老样子,在定远舰的带领下以契形阵冲向对方阵型的中部,那里正是两艘二级战舰所在。虽然对方火力却是凶猛,毕竟新华夏舰队已经进入了对方的射程。
  但是,新华夏舰船皮糙肉厚,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实心弹不痛不痒的撞击。但是新华夏的*却充分发挥了威力。由于炮弹里面添加了白磷,只要磕上就是一片火海。他们又是木船布帆,正是最好的助火材料。
  两艘二级战舰首先丧失了战斗力,想要退出战场。但是,他们失算了。新华夏舰队根本没打算放过他们,穷追不舍。在接连遭受了数十法炮弹后,其中一只二级舰首先被击沉,另一艘很快也被撞沉。
  满清舰队阵型大乱。说来也是天不绝人,此时正是夏季,突然一阵东南风大起,清军鼓起满帆,速度大增,因为都是体型较小的三级战舰,竟然不下于新华夏的蒸汽船,得以分散逃逸。新华夏只击沉了7艘战舰,又俘虏了2艘,剩余的10艘竟然逃到了厦门。
  不过,他们的幸运也只是暂时的。新华夏海军继续追踪至厦门,封锁港口,还是将这些舰船一一击沉,并炮轰厦门港。接着犹不解气的新华夏海军一路北上,分别炮轰了泉州、莆田、福州、台州等处。
  满清东南沿海的糜烂,也让整个满清动荡起来,毕竟,江南可是满清的财赋重地啊,容不得的有失。只是,实力啊,才是硬道理。
  至此,新华夏掌握了制海权,满清与新华夏及大明一方攻守易位,满清东南沿海已经成为了新华夏的狩猎场。


第七十四章 大明台湾府

  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虽然早就有土著民存在,比如最有名的高山族,接着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但是,自明末清初始,伴随着战乱,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民涌入,汉人移民战舰占了人口的大多数。尤其是乾隆时期,随着人口大量增加,沿海的失地农民大量涌入人少地多的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汉人移民主要聚居在农业条件良好的西南部平原上,比如较大的嘉南平原、屏东平原都在台湾西南部。
  汉人移民在台湾西南开垦荒地的过程中,按照全国通行的《户部则例》规定,上报开垦。
凡报垦者,必开具界址王名,听官査截。出示晓谕后五个月,如无原主呈报,地方官即取结给照,限年起科。

  所谓
报垦
,就是需要办理的一系列手续,从而得到开昼土地的权力,由地方官审批之后,颁发
垦照
。得到垦照之后,便可开垦土地。由于获得垦照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对于一般的平民来说,报垦的成功概率并不高。因此,只有富豪、官僚这样有一定实力的人才能够得到土地开垦的权为,而处于底层的平民只能受雇于土地的主人,成为佃农。那些取得土地所有权的富豪与官僚称为
垦首

垦户
,而受雇于他们的佃农则碌为
佃户
或者
佃丁
,而这样的制度,被称为
垦佃制
。在这样的制度下,佃户租种垦首的土地,并定期向垦首缴纳租谷。一般来说,租佃的前两年采取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待产量稳定后,改为收定额租。
  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台湾地区的租佃关系受到福建和广东的影响,主要采用
永佃制
。即佃户由于参加过土地的开垦,因此获得了对于土地的永佃权,业主不得将土地再转租他人。并且,佃户在不欠业主租金的条件下,对于自己耕种的土地,享有继承、转让、抵押和买卖的权利。如果不愿意继续耕种,也可以选择退租。由于早期的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饱受山海交错,人多地少的闽粤人民来说,绝对是理想的去处。
  但是,土地是有限的,人口却是不断膨胀的。台湾在郑氏末期大约12万汉人,由于福建沿海山多地狭,在台湾被统一后,百姓开始向台湾大规模移民,此时已经接近百万的人口。
  由于大部分荒地早已经开发,这些新到台湾的移民已经没有机会再获得主地的永佃权了,只能临时租种土地或者受雇佣,再者就是进入到城镇中,成为手工业者或是小商贩。由于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直受富豪的歧视与官府的欺压,使得这些人具有发动起义的原动力。林爽文起义中大多数首领与骨干成员多是如此。新成立的大明台湾府政权,所能依靠的就是这批人了。
  在新华夏的指点下,台湾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根据法令,台湾的现有居民,尤其是原本的地主家庭,人均不得超过二十亩土地。凡是超过此土地限额者,由国家赎买,基本上相当于土地的5年收益。
  至于原本的永佃家庭,只要不超过人均十亩土地,可以无偿拥有这些土地。
  剩下的就是贫雇农家庭,基本上是以人均3亩土地的政策授田。根据推算,人均三亩土地,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基本上能够满足家庭在缴纳赋税过后的基本上的生活所需。
  不过,台湾西南沿海平原地带荒地已经基本开垦完毕。即使按照人均3亩的极限土地份额授田,依然有超过15万的贫雇农无法获得自己的土地。
  对于这些人有三个选择,一是继续在远雇主家干活以获得报酬;二是到台湾其余地区垦殖,比如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此时开发度较低,可以到此垦荒,人均授田五亩;第三个选项是到遥远的新华夏,获得人均十亩土地。
  崖山人从来不是舍己为人之辈。既然有大量人口在眼前,不将他们转移一部分到新华夏,怎么甘心。因此,新华夏为台湾人开出了第三个选项。
  按照华夏人天花乱坠的描述,那新华夏简直是遍地黄金的富饶之地,土地肥沃,四处河流,随便捡起一块石头,就有可能是黄金。而且最妙的是,新华夏不限制土地兼并,只要有钱,就可以获得任意数量的土地。
  经过崖山人的宣传,令人惊异的是,响应最热烈的并不是崖山人想要吸引的贫雇农,而是地主阶层甚至富裕农户。因为他们在台湾损失了大量土地,正在心疼不已。听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