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6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架势、动作,却让吴广书都吓了一跳,还想着,莫非是有人在重压之下,想要铤而走险,拿住自己做个人质,要挟杨宋?
  但紧接着,他就知道是自己想错了,却见那人飞扑过来之后,居然直接就在吴广书的面前跪下,便在那恳求起来,让他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上下僚属之义上,能拉兄弟一把。
  此人带头,其他人的情绪顿时也悲怆起来,只是到底很多人在城中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即便知道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但到底是抹不下脸,但那放低姿态、曲意逢迎的意思,却很明显,都是一阵细语哀求,希望吴广书能替他们求情。
  “诸位,”吴广书看火候差不多了,便抬起双手,虚压了一下,“请听我一言。”
  顿时,整个屋子里一片安静。
  这种如臂使指的变化,立刻让吴广书体会到了一种难言的舒畅之感,这才感到权柄的甘甜所在。
  要知道,他虽为县令,也有背景来历,过去看似政令通达,但细细追究起来,下面的人其实并非完全贯彻,总归要打点折扣、讨个商量,哪里如眼下这般爽快?
  要知道,眼前这些人仗着宗族势力,以及世袭吏胥,平时不过表面上尊重吴广书,背地里一样还有非议,这些他吴广书都是知道的。
  现在却都是由衷的听话,一个个恨不得竖起耳朵,仔细听吴广书的每一句指示。
  这种感受,当然让人迷醉,但吴广书很快就惊醒过来,意识到了眼前这些人之所以在如此,并非是由于自己,更不是自己代表的朝廷官职,而是因为当他他身后的那位征北将军!
  于是,他在心里又坚定投效之心后,这才道:“咱们名人不说暗话,我虽有些薄面,但若说想让你们完全脱灾,想来你们也是不信的,所以咱们就直接说了吧,你们也是知道,当初那郑家、刘家得罪了将军他老人家,然后是如何脱罪的,心里是有点数的吧,既然如此,便准备准备吧。”
  “这……”
  众人你看看我,我望望你,都是一脸肉疼。
  郑家、刘家的家财直接减半,用元气大伤都不足以形容,这还是两家家底子厚,换成了寻常人家,怕是一下子就彻底散架了。
  这些宗族之人又不傻,怎么会同意,但是他们也明白形式。
  “你们如果不同意,那也就算了,”吴广书洞悉众人心思,又开口说来,“只是战时通敌,而今还是军管之时,真要是有个什么意外,恐怕你们不光一丝家财留不下来,便是这身家性命,也要丢掉,孰轻孰重,且自私量,吴某人的话放在这里了,到底要不要遵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果然,这话像是一根针,直接扎心,众人满脸苦笑,都点头说要考虑,却是没有立刻表态。
  吴广书也知道,这种事也不是这些个人能决定了,而且自己就是个传话的,没必要多掺和,于是便告辞离开。
  而后,这院子里便传出一道道消息,前往当城内外的一个个大院、庄园、坞堡,激起波澜。
  与此同时,这北地消息也传入了京城洛阳,只是军情如火,里面所说的,却只是王浚与陈止两家开打的事,紧随其后的,是来自江都王的一封奏疏。


第911章 两王争,势如火
  洛阳朝堂,肃穆堂皇。
  朝堂之上,正有一人侃侃而谈——
  “琅琊王请北上之事,决不可开,当下冀州局面本就复杂,但有江都王坐镇,终究不会太乱,有个底线在,但若是在多一位郡王,到时候政出两门,才是真正混乱的开始。”
  这人说完,便低下头去,长须垂胸,颇有一点出尘、淡然的气度。
  这人正是张应,如今已经坐稳了,尚书令的位置,大权在握,又有大族撑腰,当然是意气风发,即便如今朝堂之上,几王争雄,这宗室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却也让那些身居要职的大员越发重要。
  张应这位张家话事人,本来就是借着广汉王之手,掌了尚书事,巩固了权力之后,正好迎来了几位亲王、郡王入京争权的事,使得他一下就脱离了广汉王的掌控,地位越发重要,自是神色不同了。
  此时,是因为朝廷接到了青州方面的奏疏,说是琅琊王知道冀州局面,有心想要过去相助,于是那位皇帝便拿出这件事讨论。
  琅琊王是什么样的人,其实朝廷上的众臣多多少少知道,这位先帝最小的儿子,如今说是少年都颇为勉强,正是爱玩闹的时候,这两年弄出了好几次白龙鱼服的事来,因此受了宗正斥责。
  若说这位有心跑到战乱的冀州玩耍一番,然后被时候发现,众臣不会觉得意外,但说他主动想要去承担责任,还要领兵相助江都王,那恐怕就没有几个人相信了。
  所以只要一想,就知道这其实是青州方面,几位宗室王族的态度,琅琊王只不过是一个幌子。
  但青州的鲁王等,并非没有敌人,是以就有人出来反对,而张应对此也不支持,因为他和江都王可是有联系的,如今江都王在冀州干得本就不好,再来一伙宗室抢饭吃,那冀州真没江都王什么事了。
  于是就有了眼前的这一幕。
  等张应的一番话说完,在文武百官最前头的广汉王冲着他微微点头,算是表示感谢。
  两人如今的关系可不算融洽了,对于算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尚书令,广汉王本来是打算让此人做个传声筒,来贯彻自己的意志,也算是个遮羞布,省的被人说是乾纲独断。
  没想到,却被张应左右逢源、借力打力,一番操作下来,脱离了掌控,从原本的从属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关系自然也冷淡了。
  若不是张应还有心交善,而广汉王也深知不能轻易树敌,也难以将张应撸下去,怕是连这个冷淡的联系,都维持不住。
  这时点头致意,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毕竟,江都王和他广汉王之间,虽然有一点小矛盾,但大体上是利益攸关的,毕竟江都王前往冀州,也是广汉王首肯的,过去之后也在联系,还给出了几次利处。
  若非如此,只看江都王之前的那番表现,早就该灰溜溜的滚回来了,哪怕是宗室,也不例外。
  自然不希望有人过去捣乱。
  只是这边张应的话刚刚落下来,便又有一人出列,居然是田曹尚书展期,这人依着一番礼仪,见过了皇帝之后,就道:“如今冀州的局面,可以说相当凶险了,若不是有幽州的大司马震慑,恐怕这乱局都要波及司州和京城了,江都王固然用心用命,但那羯人贼匪着实狡猾,背后又有匈奴暗中支持,有越发做大的迹象,不可不防,若是能有人前往支援,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这话没有明说,但显然是在和张应唱反调,当即就让张应的脸色有些难看了。
  田曹尚书乃是尚书台下的官职,为他从属,结果这个下属却敢出来,正大光明的和自己抬杠,这换到李朝历代都绝不正常,只是就像他借外力,平衡了与广汉王的关系一样,随着尚书台的权柄大增,他个人威望的增长,慢慢成为实权人物,必然会让各方忌讳,于是就有手伸进来了。
  展期也只是这个表象罢了,无非是急于表现忠心,这样一来,就算再尚书台争权失利,但明确站队之后,还是会有其他好处的,更何况,此举说不定还能赢来名望——
  已经有人开始造势,说他张应乃是权臣了,那作为属下,直言犯上的反驳,岂不是还能有个不畏强权的名号?这就是资历啊!
  不过,张应同样很清楚,现阶段自己还真动不了展期,因为他背后站着的,乃是一位亲王……
  这样想着,张应目光微微移动,落到了广汉王刘出身边的那道身影上——
  甘陵王刘袤。
  甘陵王,乃是玄武帝刘敏所册封的郡王,当朝的这位郡王,乃是先王兄长,宣武皇帝的二子,更是当今皇帝刘岱的皇叔,同样也是广汉王的叔父。
  随着广汉王专权,朝中暗潮涌动,更隐隐有怂恿皇帝打压太师广汉王的迹象,在这种背景下,先后几位宗室被引入京城,先后担任了官职、军职,以此来平衡广汉王的影响力,防止他有更进一步的企图。
  实际上,这大半年以来,整个京城迎来了不止一位的宗亲王者,却好像走马灯一样的沉浮,经过一番波折之后,如今还留下来的,却是不超过无人,其中权势最大的,就是这两位了——
  广汉王刘出与甘陵王刘袤。
  但不同于坐太师之位,位于权利顶点,还处处插手的广汉王,这位甘陵王乃为少府,为九卿之一,司掌颇杂,涉及众多,是以与各方交好,无形之中也有大权,加上他的资历、辈分,又懂得拉拢人,将城中其他几位郡王隐隐笼络,背后更代表着一个巨大的世家利益网络,是以能与广汉王分庭抗衡。
  展期的话,无疑就是在这甘陵王的属意下发出来的,此时朝他看过去的,可不止张应一人,几乎满朝文武的心思,都汇聚了过来。
  都在想着,今日的这件事,要如何了结。
  但就在此时,宫门之外,忽然有鼓声响起,一连七下,声音甚急!
  而此声落下,殿中群臣面色皆变,知道这是宣武在朝时立下的规矩,指的是边疆有战事,军情甚急,要赶着朝会禀报!
  这声音,让始终沉默的皇帝刘岱都不由精神一振,立刻就宣人过来。


第912章 正是拉拢之时!
  伴随着皇帝令下,这殿中顿时安静下来,不过细微的嘈杂声却没有根绝,不少文武都窃窃私语,讨论着到底是什么消息传来了。
  毕竟,两王争锋这事,不管是已经站队的,还是观望的,都不好在这肃穆殿堂之中讨论,况且听着刚才两边人的意思,已经明显是针锋相对,大有要借着琅琊王这件事,好好斗法的味道。
  况且这事背后暗流不少,表面上是广汉王与甘陵王对峙,但实际上是两个权力集团的斗争,更不要说那琅琊王本身又代表着了另一派的宗室势力,可谓复杂。
  但其他文武官员其实并不想要掺和,因为当今局势已经够复杂的了,正好这时来了个消息,随说是朝会七声鼓,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的,但至少能转移一下话题。
  “陈公,你说这次会是什么事?”
  文武官员里面,有那大司农杨结,站在太仆陈永的边上,小声询问着。
  他们都是位列九卿之人,位于百官前列,不过由于当下这朝廷上渐渐显露党争苗头,带来一连串的权利结构变化,九卿的权柄越发衰落,因而关注两人的反而不多了,因而倒也没有什么人留神听着。
  况且,因为陈止的原因,杨家、陈家亲近也都是人尽皆知了。
  不过,比起大半年前,陈永这位太仆、陈家的顶梁柱,却显得苍老太多了,一双眼睛都已经深深凹陷下去,仿佛苍老了十岁一样。
  这是因为他的儿子陈迭,不听劝阻,参军入蜀,结果因为李家反叛,早就生死不知,基本上确认是折在其中了。
  老年丧子之痛,便是陈永亦难以承受,若不是考虑到当今陈家还离不开自己,恐怕已经告老还乡了。
  不过,经此一事,陈永整个人却越发显得苍老起来,朝中遇事也不怎么积极,慢慢的受伤的权柄也就随之黯淡下来,平时遇到了事,也就站着和杨结探讨两句,并不会牵涉其中。
  这时听得询问,陈永轻轻摇头道:“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