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3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络之后,竟是让太乐署、秘书监一同出面,说是要组织个佛评,一切按诸评之章法,但请来品评的,却是那佛家宗师,而且这佛评首倡的名头,还落到了明法僧的头上,赵君至此便十分恼怒,转而过来辩论,反而被竺法师辩败,至此结下梁子。”
  “我倒是知道个听闻,说的是那明法僧与陈监正,之前有过节,在青州还有冲突,因而这位法师怀恨在心,陈监正来洛阳为官,而那明法僧却在青州讲学,这才结识了王家的竺法潜,二人商定之后,又走通了佛图澄的路子,来到洛阳讲学,竺法师是真心要弘扬佛法,而明法僧的目的,可就不是那么单纯的,因此这甫一来到,就横挑陈监正所留诸评的不是。”
  这两人先后说完,边上几个侧耳倾听的人,也不由恍然大悟,他们很多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会才算是知道了前因后果。
  但接下来,又有人问那最初询问的人,道:“对了,兄弟,这些事,咱们百家茶肆里,基本上都知道了,看你的这身装扮,也不是布衣,怎么就不知道?”
  那就就答道:“不瞒几位,我最近去了北疆一趟,在那边待了一段时间,这不是刚回来么?”
  “从北疆回来的,难怪啊。”
  其他几个人这才明白过来。
  而这个一直询问的人,赫然就是陈止的心腹幕僚,苏辽。
  原来,这苏辽先后拜访了陈永、秘书监和赵府,结果都没有见到人,却一连听到了几个大消息,不由凝重起来,因此径直就来到了百家茶肆,想要打探消息,结果正好碰上了赵远和明法僧互怼的一幕。
  这边问完,那边的对话也有了结果,却不是赵远和明法僧的争论有了高低,而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出来打圆场了,这个人苏辽还有印象,正是之前做过丹青评品评的王览。
  他也是王家之人,而且还曾经给陈止、赵远做够评判——
  赵远最初曾与陈止比拼丹青之技,当时就是这王览作为见证和品评,最后的结果,是赵远自己把画给撕了。
  王览一出来,众人就纷纷行礼,随后就听他对赵兴道:“贤侄,岂能这般说话,佛家之学高深,我等当广纳其理,杂糅各家,方可明道,岂能一味排斥呢?”
  “王公所言甚是,”赵远面对王览的时候,这态度自然收敛了些许,“不过,我那好友离去之时,曾经再三嘱咐过,他说诸评有引领风潮之能,更有倡导为学之责,如今不光是洛阳,就连其他地方,也有效仿之事,可见陈止并非信口开河,这般局面,倡导华夏之学,尚嫌不足,百家之分,才涉及几个?岂能放着中原学问不理,反而去倡导胡学,岂不是本末倒置?”
  王览眉头微微皱起。
  赵远却如无所觉,依旧说着:“若要学佛,本可在闲暇之余参悟,晚辈于佛也有心得,但却不认为这佛家之说,可以入诸评,其余诸评,为书法、为音律、为丹青、为文章等,皆为华夏之学,君子六艺,而佛家之说妙则妙矣,但侍佛之人却要毁父母所赠之发肤,绝祖宗之宗庙,是以佛学可以参悟,佛家却不该侍奉,若是以诸评倡导,扭转了风气,岂非毁了华夏根基?”
  “太过了!”王览终于露出了一点不快之色,“你的话,难免让人举得危言耸听,竺法师之学问,也不独在佛学,他为琅琊王氏出身,我虽是太原王家,但也有耳闻,其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经学高深,而佛图澄大师也说他,是统般若之学,结诸家之所长,算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年龄虽不大,但纵观中原各家,怕是没有一个人,能像他这样,在这般年纪,就学有所成!可称宗师!”
  这般评价一出,人群顿时有些骚动,因为这群人虽然推崇竺法潜,但也不过是觉得他年纪不大,就能开坛讲学,为一方大师了,但现在听王览这么一说,才知道连那位名满洛阳的佛家大宗师佛图澄,都说竺法潜乃是集大成的人物啊!
  何为集大成?
  那是《孟子》中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集大成也者!
  是将前人的学问、学术,演化出成熟的体系,然后融会贯通,加持一身!
  但是,这竺法潜满打满算,不过而立之年,这就成宗师了?
  所以连赵远一听这个说法,都是深色微变,脸色又郑重几分,下意识的去看竺法潜,却见后者神色如常,不见得意,也不见慌乱,没有趁势自满,亦没有故作谦虚。
  王览说完这些,稍微出了一口气,看着赵远,语重心长的道:“我知道,你这心里怕是还有不信,这也无妨,待到几日之后的佛评之日,一切自然可见分晓,这也是此次佛评之所以召开的缘由!”
  佛评,居然是因为这竺法潜才召开?
  众人的目光,再次落到了那位儒雅僧人的身上,但后者依旧有如清风拂面,神色不变。
  “如此看来,这佛评是怎么都要召开了,也好,那赵某就到时候去见识一番,到底这位佛家大师是怎么个集大成法!”
  言罢,甩袖就走,那人群也自觉的让出了一条道来。
  王览看着赵远的背影,微微摇头,随后对竺法潜笑道:“法师不用担心,赵君亦是为学人,佛评之日,见了法师所统之书,自然就会明白。”
  竺法潜默然不语,只是点头,却看的旁人不由暗叹,果然又大师气度啊,这般年龄,若是评价为真,怕是中原最年轻的宗师了吧。
  学部分先后、内外,能自成一家,引领成就者,皆可称之为宗师。
  “可惜,这洛阳城中之人,都忘了皇上还在外评判,一个个都等着所谓佛评,若是这佛评真让那竺法潜闹出什么动静,再有江都王相助,怕是洛阳诸评,至此以后都要改换门庭了!想来,陈止走的时候,也没有料到会有这般变化吧。”
  茶肆之外,赵远边走边想,等他上了牛车,正要离去,却有一人过来相见。
  “在下苏辽,奉主上之命而来,见过赵君。”


第474章 暂避锋芒两三月?
  “原来是这样,是陈兄派你回来的,他居然弄了一个纸坊,想要在洛阳贩纸,还真是不与常人同啊,只是这个想法,恐怕难以实现了,就算是能贩,怕是那收获,也与陈兄所想不符。”
  赵家宅子里面,赵远招待苏辽,双方见过礼后,他便说出了这么一段话来。
  苏辽是陈止的幕僚,不是仆从,如今的身份也算是士,赵远的乡品更高,但也得礼贤下士,因此在和苏辽说话的时候颇为客气,二人也是以主客之位而坐。
  苏辽听了这话,便问道:“可是因为这都城士人,对北疆所产之物,有什么成见,因此不愿接受么?我家主上所造之纸,可谓世所罕见,我亦带来了样物,赵君可以观之。”
  赵远摇摇头道:“陈兄的本事,我是知道的,他既然要贩纸,定然是有自己的考量的,那所做之物,必然足以让人惊叹,但我所说的问题,不是南边成见,也不是都城之人对外物的傲慢,归根结底乃是立足于陈兄本身,在分析这洛阳士人罢了。”
  “还请赵君指点于我,”苏辽起身相拜,“我行之时,主上就曾吩咐,说赵君乃是好友,见识广博,我若是在洛阳有什么难事,就可以过来请教赵君。”
  “陈兄谬赞了,太过高看我了!”赵远嘴上谦虚着,可这脸上却忍不住露出笑容,整个脸上,每一寸都透露出欢喜。
  边上正在侍候的仆从见了,都是不由暗暗点头,知道自家这位主子,这两天接连碰壁,辩论被人驳斥,这才华也被人比下去了,还被前辈名士训斥,当真是不顺心至极,现在听到了被他所推崇的陈止,用这样的话评价自己,两边这么一对比,当然是顺畅至极,在百家茶肆中的不愉快,似乎都削减了几分。
  但赵远当然不会因为一两句夸赞,就得意忘形,所以在笑过之后,就转而讲解起来:“其实你说的是不错的,都城也好,江左也罢,对于北边边疆所产之物,是不甚看重的,因为在我们这等人的看来,边疆所产,都是给草原塞外的胡人用的,那胡人是什么样的?别看他们现在也传华服,说学问,但在不少人看来,依旧是沐猴而冠!”
  苏辽一听到这里,就神色凝重起来,他正打算搜集,有关南北观感诧异的情报。
  赵远的话,还在继续:“我曾与在京城求学的异族贵族相交,如那拓跋部的等人,就是在其中结识的,当时这洛阳圈子里的人,对他们表面尊重,背地里却时常说他们茹毛饮血,这也是很多异族之人,来过洛阳之后,反而心怀怨念的原因,恐怕与最初制定这般政策的初衷,早已违背,但也是因为这样,都城的人对北疆之物看不上,不愿意用,就是为了防止被人说,是与胡人同!”
  苏辽眉头紧锁,不由问道:“这么说来,我家主上的打算,要落空了?”
  “若是其他的人话,难免有落空的可能,”赵远跟着话锋一转,“但既然是陈兄出马,当然不一样,他的名号在京城还有流传,那洛阳诸评的余韵还未散去,百家茶肆时常会提及,世家大族、平民百姓也常常念叨,以陈兄这般名望,他所造之纸,来到洛阳,不管纸质如何,都会有人图个新鲜,买来一观,引为谈资。”
  苏辽听明白了,却道:“既然如此,赵君还是说,收获会与我家主上所想不符,莫非是因为那佛评。”
  “你之前是在百家茶肆外面与我见面,那肯定是看到里面的情况了,不错,正是因为这个佛评!”
  赵远点了点头,露出遗憾之色,口中则道:“不错,最近这城中风尚,依然被佛家引领,那明法僧与陈兄有嫌隙,是以处处诋毁,依然引领了洛阳舆论,陈兄的纸此时拿出,被他们以佛评,借题发挥,反而要有了反效果!”
  苏辽有些疑惑,问道:“嗯?我家主上在离去之时,就有布置,有董绪等人留在秘书省和太乐署,又有几位列卿保持局面,这诸评大势不可更改,便是有什么变迁,也得按着主上留下来的章法,怎么一个佛评,就能动摇许多?”
  “这事说起来,也是意外造成的,”赵远叹了一口气,“蜀地的混乱,促使皇上前往西都,现在掌控洛阳局面的,乃是那江都王!”
  苏辽则道:“这位江都王,我在下邳听过他的名声,也是个尊重名士之人,他来主持,不见得是坏事。”
  江都王的封地,其实就紧挨着广陵君,其实是广陵君的一部分被特别分出来,和周围几个郡的县城,沟通组成了一个江都郡。
  这位江都王的来历,也不简单,初代的江都王,乃是那位一统中原的宣武皇帝的同胞兄弟,是宣武帝的三弟。
  宣武皇帝统一中原之后,为了加强控制,将封号在北地的几位亲王、郡王迁了地方,将他们的封地放回北方,但同样也重视南边。
  毕竟这江左之地,乃是新汉的基本盘,也是赋税重地之一,迁都洛阳之后,对南边的控制难免衰弱,于是就将自己的两个弟弟,刘政和刘攸都分封在了江左门户,大江之滨。
  那刘政为广陵王,最终绝嗣。
  而刘攸为江都王,谥号为定,是为江都定王,其子刘会承袭王爵,是为第二代的江都王,也就是眼下主持洛阳政事的那位。
  当今皇帝的父亲,汉孝僖帝刘衷若是活着,还得关这位江都王刘会,叫一声皇叔,而到了当今皇帝刘岱这一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