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好,我们相信。”刘纲笑嘻嘻的说着,那表情分明是半点都不信。
  陈止无奈的摇摇头,跟着才道:“至于孙特的这篇文章,理应不是最近写成的,里面有两个句子提到了一年多以前的事例,其介词却表现出近似之意,所以这篇文章,其雏形至少不是这几日才写就的。”
  陈止的解释并不复杂,众人都听的明白。
  高疆眉头一皱,有些不解的道:“其实我也能想通里面的道理,这文章堪称上佳,短短三天,怎么可能写得出来,而且其中笔锋老道之处,怕还有守拙书院的师长指点吧。”
  马选点头说道:“这种情况是难免的,孙特他们今天过来,代表的乃是书院,那书院长者岂能不重视?根本无须从细节处分析,就可看出。”
  他们当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刘纲朝着窗开看了一眼,就有些不解的说道:“咱们能想通这点,院中都是书院学子,见多识广,没理由看不出来,怎么一个个却不见半点疑惑。”
  “他们不是没有疑惑,而是没有必要疑惑,”陈止笑着回答,同样朝着窗外看了过去,“对这些人而言,此事真假并不重要,他们本来也不是真心过来看品评的,只是想知道结果罢了,现在被气氛感染,觉得事情新奇,就当成是一桩逸闻,想要一探究竟,对他们而言,孙特说的是真是假,根本就不重要,也不会有人深究,更没有深究的理由。”
  这番话让众人陷入沉思。
  “我有一是不明。”忽然,陆映却开口了,“先前的一番布置,让这太乐署中气氛不同,肃穆许多,其实已经足够,为何还要在让陶兄询问那孙特这些呢?品评的乃是文章,孙特生平,众人也多有知之,岂非多此一举?”
  陈止闻言,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指着窗外,说道:“陆兄,你再看下去,差不多就能明白了,品评书院高低,只是今日的一个环节,我说过要根治书院争执的乱局,单纯品评高低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
  “什么观念?”刘纲好奇起来。
  陈止笑而不语,而此时那窗外,则进行到了新的环节,在一番问答过后,陶涯将孙特的形象突出出来,在陶涯的口中,这孙特赫然成了一位品学兼优、孝敬尊长的有为青年,连孙特自己都不由挺起胸膛,觉得自身的形象高大了几分。
  随后,五位大家就都得到了孙特的这篇文章,开始品评,而且让在场众人意外的事,刚才朗读文章的时候,这太乐署还配了专门的书吏在旁边听写,那边念完,这边也抄写完毕,成了四篇,加上孙特带来的那篇文章,正好五篇,五位大家人手一篇。
  孙特的本篇,被交给了王衍,毕竟是资历最老的。
  随后,在陶涯的引领下,五位大家开始品评,首先说好的,说文章的结构,说遣词造句,然后又说了不足之处,说了改正之法。
  不知道,是不是先前的介绍起了作用,那孙特为了附和陶涯总结的“谦逊好学”这个特性,在面对不足的时候,居然没有像之前那样性急,反而是低头受教,表示改正。
  当然,这也有面对几位大家,他不敢太过放肆的原因。
  只是这样的行为,多多少少让旁人对他生出了改观和好感,引得院中不少人窃窃私语,评价颇高。
  这些议论声传入了卢阡的耳中,顿时让这位南山书院的佼佼者眉头皱起,暗暗握紧拳头。
  “我可不能让这孙特比下去了……”想着想着,他的目光落到了陶涯的身上,想着刚才情景,料到自己也会被询问写文章的情形,不由盘算起来,“等会问我的时候,我当如此这般的回答……”
  渐渐的,他投入到了编造写文环境的思绪中,连本来担心的事,以及答应了徐府的事,都抛之脑后了。


第334章 此计大妙!
  “来了!来了!”
  百家茶肆,热闹非凡。
  伴随着一名名怀揣消息的青衣家丁,不断在茶肆和太乐署之间来回,这三层楼阁之中越发热闹,本来里面的人就不少,现在更是人满为患,不用走进去,只是在外面瞥上一眼,就能看到门中人来人往,很多人连坐着的地方都没了。
  要知道,能入百家茶肆听说书的人,少说也是一家书院的学子,在普通人眼里,那都是有身份的人,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连个坐着的地方都没有,换成其他时候,立刻就会有人爆发不满了,但现在这茶肆里面的人,却不见有人抱怨。
  这是因为,这很多无处可坐之人,实际上是在接到了消息之后,连忙赶来的,为的就是听一听,有关太乐署的消息。
  所以,每当有家丁模样的男子,挟着消息到来,就会被众人围起来询问,要好不容易才能挤出人群,将消息交给说书先生。
  这些说书先生都是专业人士,很多人都是家传的本事,再怎么简单的事,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经过前后编排,都会散发出别样的风采,引人入胜。
  这普通的事尚且如此,如太乐署中这般变化,被他们一说,就更加传神了,所以这新消息一来,本来还乱哄哄的屋子里,顷刻间就安静下来,虽不能说鸦雀无声,但基本上不听有人言语了。
  随后,就是几个说书先生的声音先后响起。
  “这次谈及的,却是那南山书院的卢仟卢先生,还是那江东陶涯开口,说是卢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其祖可追溯到昭烈帝之师卢植公,而今为学,也是用功,自小离家,辗转多地……”
  随后,就是对卢仟的一番介绍,话至一半,就已经转而谈及他写文章时候的情景了。
  这次的品评,两家书院都很是重视,基本上都拿出了看见本领,在品评会上拿出来的文章,都是经过多次推敲的,不光是文章本身的遣词造句华美,那文章的立意和主旨,更是力求贴合实际,言之有物。
  卢仟所写的文章,正是贴合时政,谈及的是北疆的民生,说的是匈奴反叛、官军出击后,给河东并州之地的百姓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与孙特不同的是,卢仟结合着前面几人的经验,仔细的组织了语言,而且为了避免漏洞,很干脆的表示,这文章写好了也有一个月的时间,这几天反复修改,这才定稿。
  按照他的诉说,为了写下这篇文章,他搜集了诸多消息,询问了来往的商贾,就差亲自前往北疆考察了。
  这些话,经过说书先生的嘴,娓娓道来,更是让卢仟多了一丝踏实忧国的气息。
  等说书先生说完了这一段消息,重新安静,等待着下个消息条子从来,这屋子里的其他人,则打破了安静,兴致勃勃的谈论起来。
  “这位卢仟,平时温文尔雅,未料还存有这样的忧国忧民之心,他这文章写得好,不说这官军北上,是赢是输,那遭殃的都是百姓啊。”
  “是啊,不过过去还真没怎么在意过来,原来这卢仟也是家学渊源啊,只是家道中落了。”
  “这绝对是我大汉脊梁一般的人物啊。”
  ……
  随着时间推移,有关卢仟的议论,竟然渐渐有改过孙特的趋势,要知道在这之前,那太乐署中其实已经介绍过多人,而且是按照一名守拙士人,一名南山士人的顺序来介绍。
  前面介绍的几人,除了李特之外,两家书院都不见有什么出彩的人物,以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倒是李特和他的那篇文章,被越来越多的讨论,而且讨论人的次数,要远远超出对文章的讨论。
  现在,随着卢仟的登台,情况终于有了变化。
  只不过,这茶肆里面,也有人闻到了一丝不对的味道。
  “怎么回事?怎么这太乐署的品评进行到现在,这群人反倒更多的在讨论李特和卢仟本人了,难道他们都忘了么,今天的重头戏,分明是陈止口中,所谓两家书院,谁高谁低啊!”
  “确实有些古怪,本以为在这百家茶肆,可以听到更多的分析,也可以较为及时的得到消息,毕竟这里的东家背景不凡,在这洛阳各处都有眼线,消息来源可靠,也代表着城中风向,但是现在看来,这势头不太对。”
  “先别说了,把这里的情况给老爷那边汇报一下吧,否则将来出了偏差,我们是要负责任的,明不明白?”
  这交谈的几个人站在角落,约莫三四人的样子,一番争论后,就有一人离开,然后一路疾奔,直达徐府。
  “怎么样了?百家茶肆那边如何议论的?是否已经有哪家书院的高低之争了?”
  见了来人,徐吉的那个管事徐皮先迎了上来,淡淡的问着,但眼睛里满是关切。
  “这……我们也不知道那边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们没有讨论书院高低。”那报信的人迟疑了一下,这般回答。
  “没人讨论?”徐皮满脸诧异,“难道都在谈论两家书院学子写的文章?”
  “那群人甚至都没怎么谈论文章,”报信的人还是迟疑,但想了想,又道:“他们好像更多的是在谈论孙特、卢仟等人,说这两人哪个人更胜一筹。”
  “谈论孙特和卢仟?”徐皮眉头一皱,“这两人不就代表着守拙书院和南山书院么?这么说,他们还是在谈论书院高低啊。”
  “这……在下也说不清楚。”那报信的人摇摇头,他能够感到,那些谈论之人所说之言,和什么书院无关,单纯就是关于个人的!
  不过,没有亲身在场,是无法明白个中三味的,所以那徐皮让报信之人退下,自己转身就朝院子走去,在正堂中,徐吉和王布正等候在那里。
  王布不用多说,乃是张应的幕僚,平时多方奔走,并没有固定的职位,而徐吉被陈止撤职之后,也已经是正儿八经的无业游民,这两位白天都可以等在家中,就等着太乐署那边的消息了。
  一走进来,徐皮就注意到气氛有些凝重,那两人都似乎眉头紧锁,似乎碰到了什么难事。
  心中疑惑,徐皮还是将得到的消息禀报出去:“老爷,百家茶肆那边正在谈及两家书院,哪个高,哪个低。”
  “你确定?”徐吉微微一愣,似乎是松了一口气,“那就好,看来这情况还是正常的,只有太乐署里面的变化有些不对。”
  徐皮愕然,下意识的问道:“怎么了?太乐署那边有什么不对么?”
  徐吉摆摆手说道:“这个你无须多问,且先下去,继续主意多方消息,若有什么变故,需及时来报!”
  “诺!”尽管心里颇多疑惑,但徐皮还是强行按耐住心底的好奇,恭恭敬敬的低头行礼,然后顺势退去。
  等徐皮一走,徐吉长舒一口气,对王布说道:“陈止是有些手段的,那品评会被他们这么一搞,竟然真的有了几分肃穆气氛,但终究只是局限在他太乐署一隅之地,不可能掀起大浪,只要这外面的民言再加强几分,我就不信他的些许手段,真能凑效!”
  原来,徐家不光是在那百家茶肆安插了人手,在太乐署也有人随时传播消息,更不要说他徐吉的亲弟弟徐谷也身在其中,所以对太乐署中的气氛变化,感受的尤为强烈,稍微感觉到有些不对,就派人过来通报。
  徐吉和王布得到了消息后,反复推敲,看出了威胁。
  不过,陈止所做的手段,虽然在后世司空见惯,但这个套路在当今世上,还真没有出现过,里面涉及到的社会学应用颇为浅显,其实就是对大众心理的消费,但偏偏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