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师好不容易,靠你有了点好名声,你这家伙,怎么这么耿直呢?
当然,可能这耿直,是从自己身上传染的。
方继藩心里有点急,他呵呵一笑,道:“不错,在我看来,正当如此,这哪里是开玩笑,欧阳志乃我最得意的弟子,他敢在陛下面前开玩笑嘛?陛下,要推行新政,非需要一批如田镜这般的人不可!”
此言一出……
瞬间,那诧异的百官们顿时哗然了。
果然如此啊。
难怪这老实忠厚的欧阳志,会说出这般不得体的话来。
十之八九,是他的恩师方继藩教他说的。
原本,对于欧阳志的反感,瞬间都转移到了方继藩身上。
也只有方继藩这种人间渣滓,方才敢做如此犯忌讳、破天荒的事。
简直……就是岂有此理!
欧阳志又一愣。
他像一个短路的机器,顿时脑子有点懵逼了。
片刻之后,他回过了神,深深的看了自己的恩师一眼。
眼眶却是红了。
提出这个要求,他是抱着身与名俱灭的勇气来的。
在他看来,这是正确的事,既然是正确的事,再多的艰难险阻,都必须要去做。
所以,他鼓起了勇气。
可谁知,却在此时,恩师这么大声咧咧,这还不够明显吗?恩师这是想要保全自己啊,却将所有的仇恨,都拉到他的身上。
人们很快,就不会记得一个叫欧阳志的老实人,突然要刨进士和举人们的根本,却只会记得,一个叫方继藩的人,依旧又在胡闹,这个家伙,已经臭不可闻,缺德啊,缺大德了。
欧阳志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会被人认为,是被他的恩师方继藩所胁迫。
人们不会憎恨欧阳志,只会觉得欧阳志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欧阳志要哭了。
恩师……对自己……实在太贴心了,便是自己的亲爹,只怕也不过如此吧。
他咬着唇,正想说什么。
方继藩却是振振有词,继续道:“陛下,新政要推行,就是要用非常之法,任何事,都可以在新政的区域之内去尝试,哪怕尝试的错了,将来,一样可以去修改,可以去改正。陛下既然让保定府,成为新政的推行区域,那么在这个区域之内,就该当无视旧规,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去尝试的,儿臣这些年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恳请陛下,试一试,若是对了,这是陛下圣明之故,可若是错了……”
方继藩拜下,心里咬牙切齿,以后就算最心爱的弟子是王守仁那个家伙,也不是你欧阳志了,你坑我啊:“若是错了,臣一力承担,臣有六个门生……不对,七个……又不对,加上皇孙等人,数之不尽,要不……一并……”
弘治皇帝脸色一变,怎么着,你还想让朕把你的门生弟子们都砍了?朕的孙子怎么办?
他立即道:“此事……从长计议。”
弘治皇帝自然知道,此事的严重,这几乎是捅了马蜂窝,方继藩这个小子,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
只是……既是新政区域,一切都可以尝试,错了可以去改,可若是不尝试,那么……还谈什么新政呢?
这话……竟是令弘治皇帝心念微微一动。
“陛下……”百官之中,有不少人跃跃欲试。
这一次,算是彻底的砸人饭碗了。
这么多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寒窗苦读,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想做官。
现在若一个吏员都可以做官,那么寒窗苦读,还有什么意义?
弘治皇帝压了压手:“好了,都不要争执了。”
他压下了群臣们的不满。
而后,深深的看了方继藩一眼:“方卿家,朕只来问你,新政的推行,当真非如此不可吗?”
方继藩看了欧阳志一眼。
这家伙……显然还在死机状态,这理应是Dow系统了吧,还是连了电话线的那种。
方继藩道:“正是。”
弘治皇帝沉默了片刻,看向刘健:“刘卿家,是反对吗?”
刘健苦笑,他能看出,自己的身后,已是怨气冲天了。
他点点头:“陛下,国朝百二十年,不曾开此先河。”
弘治皇帝道:“若朕只是格外开恩呢?田镜诸人,立有功劳,朕赐予他们同举人出身呢?”
“这……”
弘治皇帝又淡淡道:“那里是保定府,没有正定县,没有新政,今日,户部的亏空,谁来弥补?方继藩说愿意作保,那么……朕若是让他们以同举人出身的身份,代持县政,如何?他们并非真正的实官,这样的话……理应可以试一试吧?”
群臣们窃窃私语。
有人摇头,有人的情绪,却渐渐平静了一些。
同举人出身……当然不属于真正的举人。
这似乎是两全之法。
不过……大家心里还是没底啊。
毕竟……这个先河,算是开了。
想想多少真正的举人,现在还在吏部待选,等待着朝廷补缺,给一个地方小官做做,可一群吏员……
弘治皇帝正色道:“朕以为,既是新政,试一试,也没什么不可以,做的不好,朕先找方继藩是问,做的好了,也不是朕的功劳,是田镜他们的功劳,新政、新政,这新政推行之外的地方,自是断然不可冒进,可在这保定府之内,朕信任方卿家,信任欧阳卿家……田镜,你上前来说话。”
田镜已是痴了……
他浑浑噩噩的,突然有一种做梦一般的感觉。
“小人……小人……”他泪水如雨帘一般垂下。
一个小小的贱吏,平时,都侍奉着官老爷,可他万万想不到,居然有人……为了自己这么个贱吏,来求官。
有人如此这般,认可自己的能力!
他更想不到……陛下居然会力排众议。
从前……他觉得庙堂距离自己很遥远,官老爷们,也距离自己很遥远。
而现在……他忙是拜倒,磕头,脑袋磕在瓷砖上,淤青了一片。
弘治皇帝道:“方卿家和欧阳卿家保你们,朕希望……你们不要让他们失望。”
弘治皇帝轻描淡写,却是目光凌厉而冷冽。
“若是卿等,办事不利,那么……朕也难辞其咎,朕自会让英国公在岁祭祖庙之时,向列祖列宗,宣告朕的过失,卿……明白了吗?”
“明……明白!”田镜咬着唇,唇上咬出了殷红的血来,一滴滴,滴淌在了瓷砖上。
弘治皇帝见百官们个个还是有些不甘,欲言又止的模样。
弘治皇帝手指方继藩:“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也罪在方继藩,错了,朕认,方继藩也认,方继藩由你们处置吧。”
方继藩:“……”
为啥是我由他们处置,不是我的门生们由他们处置?
这不科学啊。
弘治皇帝说罢,拿起了簿子:“欧阳卿家,明日之前,上一道章程,保定府诸官的人选,明日送来,朕要斟酌,谁还有异议?”
弘治皇帝的目光,格外的冷峻,这冷冽如刀的眸子,扫视着群臣。
“朕再问一次,谁有异议?”
第1045章 大喜呀
奉天殿里,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
赐同举人出身,让他们去保定府任官,陛下一言而决,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固然许多人并不满,可在此刻,却只能沉默以对。
陛下变了。
当初还说士大夫与朕共治天下,现在……
好在,这只限定于保定府内。
何况先赐同举人出身,似乎……也算是对这些吏员们功劳的赏赐。
刘健没有吭声。
这却令不少人为之不满。
可就在此时……
却有人打破了这沉默:“陛下……臣请为保定府县令,推行新政!”
众人俱都看去,却不禁惊讶。
站出来的人,连方继藩都有些不自在。
这个人……是杨一清!
群臣见杨一清站出来,不少人眼前一亮。
这杨一清乃成华八年的进士,而后授中书舍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改陕西副使督学,在陕西任职八年,平时空闲时考察边疆战事。
此后入朝,任太常寺少卿,进南京太常寺卿。弘治十五年,杨一清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担任陕西巡抚,负责督理陕西马政,期间平定边疆进犯、弹劾贪庸总兵武安侯郑宏,并裁减镇守中官费用,使得军纪严明。
在他的巡抚任上,杨一清可谓是政绩斐然,声誉极高。
鞑靼人覆灭,这位陕西巡抚,又重新召回朝中,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凭着这个身份,杨一清已经差不多要一脚迈入内阁了。
杨一清是个刚烈的人。
且政绩卓然。
只是谁也料不到,他竟是在这个时候请命,要去推行新政。
此时,只见他继续道:“陛下,若是胥吏尚且可以为官,推行新政,非胥吏不可,那么……臣何妨,就任保定府一县令,臣并非只是想要证明什么,只是想为天下的读书人正名,恳请陛下恩准。”
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许多人已经在心里为杨一清喝彩了。
这位杨都御史,可是巡抚之才,想不到,他居然主动请缨。
显然,这是他对陛下启用吏员为官,有着极大的反感了。
杨一清这样的人,乃是人杰,何等的出众,能文能武,有他出马,那些区区县中小吏,还不是手到擒来?
杨公此时肯挺身而出,实是令人钦佩啊。
弘治皇帝却是皱眉道:“杨卿家为左都御史,怎可甘居区区县令?”
杨一清正色道:“欧阳志为侍学学士,尚可以任一地县令,推行新政。方都尉不是口口声声说,既是新政,那么就一切求新,什么都可以尝试吗?那么……臣也可以,臣恳请陛下……恩准!”
无数人倾慕的看向杨一清。
方继藩心里也是十分诧异。
论起来,这位杨一清,倒算是他上一世比较钦佩的人,确实是个能臣,可这家伙……算是准备要打他的脸吗?
为啥偶像们都不喜欢他?
方继藩有点忧伤,自己不就是卖了点房,给人取了点小小的绰号,偶尔砸砸别人招牌?我做错了什么,上天这样对待我。
弘治皇帝沉默了。
刘健等人似乎意识到,此时百官具都精神一振。
作为百官之长,似乎是该说点什么,于是刘健道:“陛下,左都御史杨一清,既想尝试新政,并无不可,他历任地方官,至陕西巡抚,官声极佳,政绩斐然,这新政,乃是最紧要的事,老臣以为,若只任为县令,实是委屈了啊,何不开辟出一府,同样推行新政?老臣以为,不妨通州府亦可推行新政,以左都御史杨一清,领通州知府职衔,效仿定兴县,推行新政!”
“陛下,臣附议。”
“陛下,臣也附议。”
“陛下,既是新政,那么就需行非常之事,通州府与保定府,俱在京畿,何不都尝试一番,有何不可?哪怕是错了,也可改正。”
许多人跃跃欲试的站了出来。
不少人眉飞色舞。
有了杨一清,事情就妥当了。
杨一清是什么人,那可是巡抚之才,做一个区区的知府,还不是手到擒来。他们可以搞新政,我们也可以搞。再至不济,也比一群吏员搭起来的草台班子,要强。
何况,通州府本就是京畿之内的第一大府,连接大运河,自身的条件比之保定府不知强了多少倍。
礼部尚书马文升笑吟吟的道:“陛下,老臣以为,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