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败家子-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可不得了了,于是无数的商户、百姓都急了。
  去打渔呀,快去打渔呀!
  大家都是靠着大黄鱼和鲸鱼吃饭的呢。
  多少人的生计都在这上头,怎么今日……突然就不打了呢,这还让不让人过好日子了?
  要知道,宁波港是因水寨而繁荣。
  通过对鱼的加工、贩售以及制蜡、制衣,乃至于造船以及各种船上的设备,而欣欣向荣。
  前几日还有好消息,不久之后,朝廷还会调几艘舰船至宁波水寨,有了这么多海船,就意味着更多的鱼,更多的鱼,就意味着更多人可以从事加工,更多人日进金斗。
  人们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未来孕育着无限的可能,他们甚至幻想,未来这里的船会越来越多,他们要将这里的蜡烛,这里的腌肉、鱼干,卖到天下各个角落。
  那白花花的银子,会堆砌成山。
  因而,不少人已经开始扩大生产了。
  招募更多的人手,购置更多的土地,兴建起一个个加工处理的工棚。
  所有事情都预想得很美好,可今日……它咋不挪窝了?


第0484章 除倭
  事实上,这一回,当初痛斥备倭卫的士绅们又都急了。
  这些人在宁波有银子,有粮,有地。
  一看商贾们贩售鱼赚了大钱,怎么可能不冲进去分一杯羹呢?
  有的士绅,是亲自出面,收购鲸鱼,进行处理。
  也有的,则是让自己家里的下人以经商的名义出现。
  还有的人,是偷偷入了私股,与商贾合流。
  总而言之,他们在这买卖中,有巨大的投入,也生出了巨大的利益。
  譬如鲸油,只需加工,转手之间,获利就是五倍以上,还有鲸肉、鱼干、腌鱼。
  这日进金斗的感觉,很爽。
  突然一下子,水寨里的船不出海了,对于他们而言,可是灭顶之灾啊。
  多少的货物,都与人洽商好了的,交不出货,咋办?
  到底什么时候出海,出了什么事,以后还会出海吗?
  寻常人是不允许下海捞鱼的,大明有海禁令,只有水寨的人才有资格。
  而且,就算你能私自出海,你能有本事一两天时间里,满载而归这么多大黄鱼,敢去捕捞巨鲸吗?
  他们这才意识到,没有了备倭卫,他们的财源就断了。
  于是一群老少士绅,坐不住了,个个急红了眼睛,到处去打听,随即便风风火火的赶去了知府衙门。
  毕竟,备倭卫的后台,他们打听好了,好像……惹不起……
  算来算去,还是知府温艳生好欺负一些。
  于是上百人气势汹汹的将知府衙门围了。
  这是年纪大的一部分人。
  接着,还有不少闻讯而来的读书人。
  显然,大家脸色都很不好看,不过毕竟他们还是很客气的,推举了陈太公为首的十几个士绅进去。
  温艳生真心很不喜欢这些人,这些人在地方上的能量很大,而且还特喜欢搞小圈子,一群人以乡情为纽带,你娶我女儿,我孙女嫁你侄子。
  总而言之,这么一群人,几乎把持着地方上的一切,他们还特喜欢供养自己的子弟读书,读书读的好的,中了进士,入朝为官,这是他们在京师里的凭借。资质平平,勉强中个秀才,在地方上呢,和一群读书人厮混一起,每天鼓噪各种舆论,今天骂这个,明日骂那个,嚣张跋扈,官府都制不住他们。
  若是资质再平庸,连秀才都不中的,要嘛就暗中经商,要嘛就管理着家里的数千亩地。
  官府里凡有什么不合他们心意的事,他们便炸了,一窝蜂的来。
  若是一个两个这样的人,温艳生堂堂知府,自然不太看得上他们,可若是三十个、五十个这样的世家大族呢?
  惹不起啊。
  “来,喝茶。”温艳生压下心底的不喜,脸上笑容可掬,在他们见过了礼之后,笑得很和蔼。
  “茶就不喝了。”陈太公的手上拄着拐杖,他已年过九旬了,一头的白发,此时冷着一张脸,显得有些烦躁!
  说起这九十岁的高龄,在这个时代有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他有十六个儿子,七十多个孙子,枝繁叶茂。
  更更重要的是,他的儿孙和各家的子女们都成了亲,自己的女儿、孙女们,几乎嫁的,也是这样的士绅人家,这还没有算上他家里出了一个进士,两个举人,进士在京里做御史,逮谁骂谁。两个举人呢,现在也求了个官,虽只是县里不入流的官儿,不过有这个家底撑着,日子并不太坏。
  他在宁波府,无论走进哪家的府邸,这当家之人出来见了他面,不叫他伯父,就得叫他外父。
  宁波府里拿得出手的家族,也就这一百多号而已,这是有名有姓的大家族,这时代通婚,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从太祖高皇帝时期开始,一百多个家族彼此建立的血缘关系,可谓是牢不可破。
  陈太公的脸色不好,脾气也糟糕,他有脾气糟糕的资本,坐下后,双手拄着杖子,便沉声道:“老夫来此,就问一件事,那备倭卫,今日为何不出海?”
  “就为这个?”温艳生汗颜,为了这个,他们就来了这么多人,还气势汹汹,兴师问罪?
  这啥意思?摆明是欺负我温艳生是外乡人,妥妥的要给自己立马威啊。
  温艳生倒是表现得冷静,笑吟吟的打开茶盏,吹着漂浮在茶中的茶沫,顿了顿,才镇定的道:“噢,原来是这事?难道陈老先生不知?备倭卫……近来都出不了海了。”
  “啥?”陈太公后头的众士绅,一个个脸都绿了。
  都不出海?
  那鱼咋办?
  没有鱼,投入了这么多银子的工棚和作坊咋办?招募了这么多的人手,就这样解散了?
  最重要的是,在其他各府,不少人早就约好了,都等着货呢,许多人甚至连定金都交了,若是缓交个几日,还说得过去,可你备倭卫都不出海了,交不出货来,是要惹来官司的。
  其他各府,敢来大批买你货的人,人家敢给你下定,就绝对不怕你们跑了,人家在地方上,那也都是抖抖腿,地皮要颤上颤的人。一旦惹来了纠纷,而且惹得也不是一家两家,这是告罪能解决的问题吗?
  当然,最麻烦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大家躺着挣了这么些日子的银子,快乐无边,突然有人说,人家不陪你玩了。
  这啥意思?
  “何故?”陈太公死死的盯着温艳生,眼睛要吃人。
  备倭卫若是不出海了,大家还真是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来头太大了,压不住啊。
  “台州为倭寇所袭。”温艳生慢悠悠的道:“此事,陈公不是不知吧?”
  “倭寇?”陈太公对这倭寇,显然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其实倭寇肆虐,对陈太公这样的人,却没多大关系的,倭寇和某些人走私,自己虽然没捞到好处,可也没害处啊。
  再者说了,就算偶有倭寇袭击内陆,对陈太公而言,那也距离自己太远了,陈家是大族,倭寇是游寇,陈家的宅子是高墙大院,家里还有数百庄户,有百来个孔武有力的护院,凭借着高墙,就算有倭寇来,又咋样?他们有本事跟自己死磕啊?
  陈太公绷着脸道:“这倭寇和备倭卫出不出海,有啥关系?”
  温艳生叹了口气道:“陈老先生,莫非不知吗?备倭卫的职责就是防备倭寇啊,这倭寇袭了台州,难保他们不会袭宁波啊,备倭卫是为了保卫咱们宁波的,这时候怎么能出海?”
  陈太公梗着脖子道:“咱们不需他们保护。”
  “那也不成,这不是陈老先生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他们若是这时候出海,有个闪失,朝廷自然要过问,是不是?”
  陈太公却是急了,道:“那总得说个准数吧,难道永远不出海?总有要出海的日子,是不是?”
  “没有定数。”温艳生好整以暇地道:“这不是虚词,这是实话。倭寇一日肆虐,备倭卫就得龟缩在水寨里待变,什么时候,这伙袭击了宁波的倭寇被剿灭了,到时再出海不迟。”
  陈太公觉得头有些眩晕,说来说去,还是不能出海啊。
  可是他陈家在海湾那儿,砸了几千两银子购置的土地,如果这备倭卫一直不出海,买的工棚,招募的人手,不都没用了?从前靠这个,一月能赚来上千两银子,现在……也没了?到时……又怎么跟其他人交代?还有……
  想到这么多的问题,他觉得头晕得厉害,一旁的人见状,低声道:“母舅,无碍吧,要不……”
  这时,陈太公正是怒极攻心,猛地拄着拐杖,磕着衙堂里的青砖咚咚的响,他撕心裂肺,虽是年纪大了,却憋红着脸大吼道:“杀千刀的倭寇,我操你祖宗!”
  陈老先生乃是乡老,其实也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出身,平时还是很斯文的,也不知是年纪大了,倚老卖老起来,见了小辈们动辄喝骂,所以盛气凌人,还是因为,这时怒及攻心,真是恨透了倭寇,巴不得这些该死的倭寇挫骨扬灰,碎尸万段,因而一怒之下,直接爆发。
  他红着眼厉声道:“这些倭寇,若是不除,就永远不出海?那我等吃什么,这是与民争利……”
  他本想说与民争利,可细细一想,这杀千刀的倭寇与民争利不是该当的吗?
  他像拉风箱一般,气的咻咻的样子,接着拼命咳嗽,手里的拐杖不断的敲打着,一旁的小辈要搀他,他用杖子挥开,气恼地道:“倭寇肆虐,欺负咱们百姓,我们与他不共戴天哪,这些该死的贼,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咱们能袖手旁观吗?为了保护百姓周全,为了宁波府上下军民的福祉,温知府,你说句话,这些该死的倭寇,怎么样才能剪除?宁波上下,有钱的出钱,有力气的出力气,你要多少壮丁,需多少银子,怎么募集乡勇,你是父母官,有没有主意?”
  “对,杀千刀的倭寇一日不除,宁波军民,一日不安。”
  “我这有七十多年壮的庄户,温知府,你开了口,任官府调遣。”


第0485章 宁波儿女皆抗倭
  士绅们很踊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对他们而言,这倭寇一日不除,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从前他们主要是靠土地长出庄稼为生,偶尔,也会背后经营一些榨油、酿酒,养桑的买卖。
  其实他们之所以对倭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因为他们所产的丝,往往会被某些莫名其妙的人收购。
  据许多人暗地里流传的消息,这些人,极有可能就是私商。
  当初海禁严格的时候,其实对于士绅们是有害的。
  毕竟这汪洋大海里,自己捞不到一点好处。
  可等走私开始出现时,却对许多士绅或多或少有些好处,因为人们发现,市面上对于丝绸和瓷器的需求增加了。
  毕竟走私的商人,需要带着大量的丝绸和瓷器出海。
  一旦这两样东西紧俏,为了制度丝绸和瓷器,对于蚕丝和黏土的需求自然而然,也就增加。
  蚕丝是需要种桑才能生出来的,谁家地多,谁家的桑树就多,手里就有蚕丝。
  黏土是从山里挖出来的,可谁家有山呢?
  所以本质而言,所谓的走私,绝不只是简单的几个胆大妄为的走私商的问题。
  这是一条隐秘的利益链。
  在海外,一群活不下去的倭国武士,以及某些亡命之徒,被招揽起来,这些人,是走私的基础,也是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