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萧敬依旧不大明白怎么陛下突的发火了。
只见弘治皇帝冷着脸道:“让你打听西山书院的事,打听了吗?”
“打听了,是太子殿下和方继藩……”
萧敬的话没说完,弘治皇帝就冷冷地看着萧敬,打断道:“太子就是太子,为何要扯上方继藩!这事儿,除了这个混账,还有谁能折腾得出来?方继藩前些日子都在折腾他的红薯,这天底下的人,谁不知道?朕就不信方继藩为了这红薯已经殚精竭力,还能分出身来,主动去弄什么书院。不是这逆子总想着胡闹,方继藩会陪他闹?哼!”
弘治皇帝是真的气啊。
看看屯田所的那些孩子,不都年轻嘛?方继藩不说,那个张信,那个杨达,人家都是拼了命在为朝廷,为社稷效劳,个个默默无闻,在田埂里为朝廷精耕细作,太子是未来的诸君呀,可干的是什么事?
这样想来,太子就更不是东西了啊。
说再难听一点,就算是那些学童,比如说这个XXO,看看人家写的多好,朱院长教我们骑马了,可我们觉得,朱院长这般骑马,践踏农地,是不对的。
连八岁大的孩子都知道,这是……不对的。
还有另一篇,朱院长说山高皇帝远……
弘治皇帝一脸阴沉,想要发作,拼命想要忍住。
倒是这时,有宦官碎步进来道:“禀陛下,兵部尚书马文升求见。”
“……”
一股怒火,终究还是消了一些。
弘治皇帝不经意的,将几封书信收回了袖里,才面无表情地道:“宣。”
马文升兴冲冲的疾步进了暖阁,一见到弘治皇帝,便拜下道:“陛下,大喜,大喜啊。”
“喜从何来?”弘治皇帝微微皱眉。
马文升立马道:“诏狱里有了消息,刘大夏招认了,当初所谓焚毁三宝太监的文牍,其实是假的,虽是烧了一个库房,可实际上,里头的文牍,都已事先搬空了,他只是想要绝了项公的下海之心,留着那些文牍,是为了防范于未然,这些文牍就在刘大夏的老宅里,陛下啊,这是天佑大明啊,臣已命人前往刘大夏老宅,只要取回了这些资料,兵部这边就好办了,能省下的钱粮,不知凡几。”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振奋了起来:“好,你说的不错,真是天佑大明。”随即,他又冷笑,道:“那刘大夏,实是无耻之尤。”
只一句这么轻描淡写的评价,却没有继续说下去。
似乎,也没有要求对刘大夏做出其他的指示。
马文升心里却唏嘘起来,审是审出来了,可又如何,陛下说的是无耻之尤,宫里没有不透风的墙,北镇抚司自然知道应当怎么做了,只怕接下来,刘大夏的余生都将会在那令人恐怖的诏狱中度过,永远生不如死。
“对了。”弘治皇帝突然道:“马卿家,为何诏狱的事不是牟斌来报,而是你这兵部尚书先报来。”
这确实是令人奇怪的地方,既然是诏狱那儿来的消息,和兵部尚书,实无关联,就算来禀奏,那也是锦衣卫的事,你兵部怎么可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马文升苦笑道:“臣前几日与方继藩交谈,方继藩说,极有可能,这些文牍还留着,还说所谓的烧毁文牍,对刘大夏而言,只是手段,而绝非目的,刘大夏定会留一手。”
弘治皇帝一听,颇为震惊。
只是手段,绝非目的。
当时弘治皇帝都没有想到,却万万料不到,方继藩竟是想到了。
此时,马文升又道:“兵部眼下的当务之急,便是拟出下西洋的章程,有和没有这些文牍,都是至关重要,臣心里存着希望,所以……索性在诏狱那儿蹲守,一有了消息,就来禀奏了。”
弘治皇帝不禁感慨:“哎……方继藩是个多聪明的人啊,太子若有他的一半,朕也就放心了。”
“是啊。”马文升也不由感慨:“臣当初,常常听人说他不堪为人子,败家荒唐,猪狗不如,前几日臣和他倒是打了一些交道……虽是觉得他有些……”
马文升努力的想到了一个词;“有些不近人情,却远非传闻中如此,臣以为,外界的传言,一定不是现实中如此,还是眼见为实才是真切,现在的人哪,搬弄是非,误信谣言,真是没法儿说。”
他摇着头,一脸为方继藩很是感慨的样子。
弘治皇帝自也是深以为然的颔首道:“确实是这个理。”
只是,他心里又忍不住的怒了起来,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啊,所以说……
太子这个畜生真不是东西,他朱厚照想要胡闹,自己作死就算了,偏还要拉一个方继藩,让天下人都认为是方继藩让太子殿下去胡闹的,可事实呢,方继藩才是受害者,最终又将方继藩的名声弄坏了,而太子这始作俑者,谁敢竭力批评他?
弘治皇帝越想越是唏嘘,这些日子,方继藩到底为太子背了多少黑锅。
只是……弘治皇帝却绝不会向马文升提及这些事的。
这种事,只适合找个机会,关起门来,将太子狠狠惩治一番,打到他服气为止。
弘治皇帝便道:“现在好了,等文牍一来,立即在兵部挑选人进行好生研读吧,此后再上一道章程,下西洋之事已是迫在眉睫,这不只是朕的期望,是天下万民的期待。”
马文升颔首点头:“臣遵旨。”
等马文升告退,弘治皇帝冷着脸,跪坐在御案之后,纹丝不动。
萧敬小心翼翼地看着陛下,安静地等待着皇帝思考国事种种。
突然,弘治皇帝道:“太子的性情,为何和朕一丁点也不像啊。”
萧敬沉默了片刻,才道:“奴婢斗胆一言,陛下的性情,也不似先皇帝。”
“……”
弘治皇帝哂然,摇了摇头道:“真希望,这小子,不要耽误了别人,否则,朕心难安。”
第0233章 请战
朱厚照似乎很喜欢这样的日子,每日清早都来西山。
看着这些孩子们个个稚嫩的脸庞,他脸上洋溢着笑容,对方继藩感慨道:“都是一群孩子啊,瞧瞧他们稚嫩的样子,就令本宫想起了当初稚嫩的自己,本宫从前也是这般……”
不等朱厚照说完,方继藩就接口道:“这般单纯?”
朱厚照眨了眨眼,颔首点头。
方继藩咧嘴,笑了:“臣也很单纯。”
嗯,这笑意太有深意了!
朱厚照像是找到了共鸣般,点着头道:“本宫也是。”
二人相视一笑,却是各怀心事。
朱厚照喜欢骑马,喜欢射箭,西山这儿,土地开阔,既可满足朱厚照在此放肆,又可打着教授学童们弓马的名义。
朱厚照练兵,其实很有一套,先是送来马驹子,后面有让人送来了木刀。
方继藩倒是生怕学童们吃不消,这种高强度的操练,靠吃白米饭和红薯是不成的,所以等学童们上了晨课之后,先带着学童们围着西山小跑一圈,热了身子,给他们弄了一些马奶,这马奶发酵之后,制成了酸奶,此外,还有红薯、鸡蛋当做早餐,才将学童们交给朱厚照。
正午朱厚照走了,学童们中午加了餐,让疲惫的他们美滋滋的睡上一觉,下午则是继续读书。
王守仁等人已经选官了,他们的殿试成绩,即便是最渣的徐经,也有了入翰林的资格,欧阳志授翰林院六品修撰,唐伯虎与刘文善授了七品修撰,其余如王守仁、江臣、徐经,则为庶吉士。
一下子,他们做了官,连方家都清冷了。
唯有到了傍晚,门生们纷纷下了值,偶尔王金元也会派人抬了轿子,在翰林院门口等着,请他们来西山给学童们上上课。
王守仁天生就有好为人师的潜质。
傍晚的时候,烛光冉冉,王守仁还穿着一身官袍,头戴着翅帽,当着诸少年的面,他一字字的跟学童们讲解着何谓大道至简。
进士们上课,便连那些启蒙学童的举人和秀才们,也极认真的坐在下头听,西山的月夜里,格外的凄冷。
这山下的村落和千户所,已燃起了一盏盏的灯。
张信的妻子跑了,所以也索性的就住在千户所了,他需要将所有抄录下来的东西汇总起来,将种植的心得编练成一部农书,只有成了书,这些宝贵的经验才能继续推广开去。
此时,在这烛光冉冉的值房里,张信正趴在案上,他的眼睛熬得已经有了一些近视,所以方继藩给他配了一副眼镜,小四眼的张信,显得有些滑稽。
方继藩蹑手蹑脚的进来,张信极认真,对外界的事充耳不闻,甚至方继藩站在了他的身后,他也恍然不觉。
“咳咳……”
远处,连读书声都停了,学童们已被家长们一个个接回了家,方继藩咳嗽道:“张千户,夜深了。”
张信这才愕然抬头,发现方继藩就站在跟前,连忙起身道:“见过千户大人。”
“都是千户,不要有这么多规矩。”方继藩很随意的在一旁落座。
张信感激地看了方继藩一眼,他是老实人,一见到方继藩,顿时局促不安。
方继藩道:“马上就要入冬,要农闲了,暖棚交给下头的人去做便是,你该去开封一趟。”
张信的脸上露出了几分苦涩,踟蹰道:“家父不肯我去,说是奇耻大辱。”
方继藩忍不住道:“你爹,真是个精明的人哪……”
张信幽幽的叹了口气,转而道:“方叔父呢,不知方叔父可好……”
这是转移话题了……
方继藩则是哂然一笑:“人在贵州,天知道现在如何了,料来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一想到方景隆,方继藩便没意思了,甚至心情莫名的有点低沉。
自值房里出来,只见天上挂着一轮明月,中秋将近,银月如盘,方继藩心里想,贵州的月儿,想来也有这般大吧,现在的贵州,许多地方还不曾开发,瘴气重,到处都是荆棘,哪里都散落着与大明并非一条心,各怀鬼胎的土人。
月是一样的月,可环境不一样呀。
却不知自己的父亲是否在此夜深人静时,也在仰头看月,思念着故乡,思念着自己。
方继藩记得起初的时候,突然多了一个爹,总觉得有些不习惯的,可渐渐的习以为常,也不知道从何时起,竟是产生了相依为命的感觉。
后来呢……后来真正到了别离,相隔千里时,偶尔心里突然多了几分心事,在外人面前,无论多么光鲜,夜深人静时,看着天上的明月,便想起了一个人,那个远在千里,如方家祖先的宿命一般,四处征战的父亲。
想着想着,方继藩的眼眶竟有些红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竟也有了多愁善感的毛病,或许……是被唐寅他们所感染了吧,嗯,一定是的,明天打死他们。
……
贵阳。
一封自京师抄来的邸报送到了贵阳城。
总兵方景隆近来的心情不好!
其实他刚刚来此上任,整肃了山地营,带来的不少老兄弟,都是老兵,对他忠心耿耿,很快便在山地营中将这山地营牢牢控制。
这山地营本就是从各军抽调的精锐,粮饷的供应都很及时,战力不低。
方景隆见火候差不多了,开始向巡抚和中官请战。
认为此时正是最好的时机,叛军这么僵持下去,实在不是办法,不如让自己带着山地营四处寻觅战机,给予贼军重创,如此,到了来年开春,再一鼓作气,就可将其尽歼。
方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