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知是因为天太热,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所有人的火气都有点大,原本只是单挑,随后演变成了群殴乱架,整个缓冲集市一片混乱,双方不得不派出衙役弹压。
混乱中,也不知道是谁射的箭,一名晋帝国的衙丁中了冷箭,惨呼倒下。
“砍死这些狗娘养的!”晋帝国这边带队的衙役怒吼一声,率先拨剑冲上去,一剑捅倒唐帝国的一名衙丁。
民间争斗演变成了流血事件,最后又升级成国际事件,双方的衙丁都在玩命砍杀,一个个都杀红了眼,到处是尖叫奔逃的百姓。
混乱中,一支晋帝国铁骑突然杀出,一下子把唐帝国的数十名衙丁碾压成肉饼。
“杀!”
统率骑军的郎将铁剑朝前一压,率铁骑朝黑石关冲杀过去。
“敌袭,敌袭……”把守城门的士兵愣了半晌才惊慌失措的尖叫起来。
此时,周帝国的许多边民和商人正没命的往洞开的城门奔逃,一些人摔倒在地上,无数只脚从身上踏踩而过,一些人则被挤得惨叫着摔进护城河。
“赶快关闭城门,关闭城门!”
巡值的小校挥舞铁剑,嘶声呼吼,但手下士兵却无动于衷,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在城外呼救的百姓当中有他们的亲人,谁能狠下心弃亲人不顾?
“城内着火了……”城头的士兵惊慌失措的尖叫起来。
这种时候,也不知道是谁放的大火,而且数处之多,滚滚浓烟遮天蔽日,到处是呼救声,黑石关内的百姓和守军乱成一团。
黑石关依铁岭山脉绝壁而建,只有南北两座城门,地势险要,城墙高厚,易守难攻,是唐帝国的东西险关。
关内常年驻有五千常备军,但晋周两帝国已经多年没有发生什么摩擦,舒服的日子让守备松懈,突如其来的战事让守关将领在惊慌失措中没有采取果断措施。
巡值的小校非常尽职,果断的喝令手下士兵关闭城门,但士兵担心城外的亲人,没有执行命令,小校气怒之下,挥剑砍倒两名士兵,却被人抽冷子从背后捅了一剑,倒地气绝。
只是耽搁那么一点时间,城外的百姓拼命的往城里涌,平时宽大的城门通道此时显得非常的狭小,都挤在过道上,守城的士兵就算现在想关上城门也没有办法了。
晋帝国的铁骑由远而近,守在城头的几十名士兵虽然拼命的射箭,几轮箭矢虽然射倒了数十名骑兵,但根本无法阻止铁骑的丫锋。
数千铁骑如滚滚钢铁洪流碾压而至,挤在城门过道的百姓惨呼飞抛,再被无数铁蹄踩踏,尸骨无存。
镇守边关的周军将士根本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很快就被击溃,拼命的往南门奔逃,逃命的人潮把整座南城门都堵塞住,自相踩踏死亡的人数比被晋军砍死的人数还要多一倍,踩踏现象直至晋军铁骑杀至才结束,逃脱无望的溃兵只好乖乖的抱头蹲下。
随着晋帝国的步军涌入城内,黑石关最后的零星抵抗被肃清,晋军占领黑石关后,并没有因此停歇,大军源源不断的越过边界,涌进关内,穿过南城门,向周帝国的腹地挺进。
这场突如其来,又莫明奇妙的战争与其说是因为一只公鸡引发的,倒不如说是晋帝国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公鸡越界只是没有借口的借口而已。
晋帝国大举入侵,石黑关失守,令周帝国朝野震惊,同时也令整个苍云大陆为之震动,各帝国的君王都在严密关注战事的变化。
当消息传遍苍云大陆时,周帝国的莱芜、建业等重镇已相继失陷,十八万晋军把晋阳重镇团团围困,直接威胁周帝国国都晋安城。
周王楚望江发诏书,全国总动员,号召青壮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同时派出信使,向诸帝国的君王求救。
这期间,许多青壮应召入伍,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各地镇守也尽起勤王之兵,还有许多地方的青壮自发的组建义勇军,一路向晋安前进,队伍人数越走越多,短短的十数天时间,至少有近三十万青壮涌向国都晋安城。
苍云大陆诸帝国中,晋帝国的疆土最为宽广,物质资源丰富,人口基数最多,国力也最为强盛,若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倾半国之兵力,很容易就能灭掉其中的一个帝国。
正因为晋帝国过于强大,严重威胁到了诸帝国的生存,因此,各帝国的君王都达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协议,不管哪个帝国受到晋帝国的进攻,其他帝国都会出兵相救,拼命的拖晋帝国的后腿。
唇亡齿寒,这道理谁都明白,再任由晋帝国坐大,最终被灭的必然是自已。
对于周王的求救,各帝国的君王都没有犹豫,当即下旨,调集大军出征,以解周帝国亡国之危机。
嘉月城内,秦王的信使还没有抵达,老太守卫煌已下令大军集结,准备出征。
第79章 浑水摸鱼
两天的时间,卫煌就集结七万三千人的军队,其中步兵五万,三万是常备军的老兵,二万是只经过不足一个月短期训练的新兵蛋子。
在这之前,嘉月省府就以各种名义暗中征召新兵进行训练,这也是卫煌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就集结好七万军队的原因。
再傻的人也不可能把手中的精锐都派出去,凑数是很正常的现象,三比二的搭配是为了不让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得太厉害,也正好以老带新,实战是让新兵快速成长的最好办法,虽然有点残酷,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另外的二万步兵为辅兵,即辎重兵、青壮组成的后勤部队,一般不列入战斗序列,另外的三千兵是精锐骑兵,嘉月省府军里仅有五千精锐骑兵,一下派出三千人马,对长安那边可算是给足了面子。
统军将帅为卫大衙内的二姐夫,负责镇守百武关的唐天和,巫悠则作为谋士跟随出征,目的是对他进行锻炼和考验。
大军已经整装待命,两天之后,长安的使者才匆匆忙忙赶到,卫煌跪接圣旨后,唐天和率领大军跟随使者起程,直奔绍关,在那里等候红枫、青川两省府的大军,会合后乘坐战船横渡滔滔怒江,进攻晋帝国的东门户之一的临潼关。
红枫省府出兵8万,青川省府出兵10万,外加长安一万羽林军,号称三十万大军,可谓声势浩大,不过,红枫省和青川省的大军仍在集结之中。
大军如此大张旗鼓的集结,已失去了出其不意,攻敌不备的奇效,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给予了临潼守军极大的压力,据夜不收回报,晋王已抽调大军增援,临潼守军已达五万人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周帝国的压力。
红枫青川两省的大军仍在集结中,七天后,青川省集结的十万大军终于开拨,进入红枫省境内,与屯兵在居云关渡口的红枫省府大军及长安的一万羽林军会合。
青川府兵取道红枫省看似很平常,但嗅觉灵敏的人能够嗅出其中不寻觉的味儿,孔宁自接掌青川省后,隐有和红枫蓝氏结盟,打压嘉月卫氏之意,这风向,换了个人,就有点儿变了。
居云关渡口集结了二十万大军,上百艘大型战船及几百艘中小型渔船,完全摆出要强渡怒江的态势,声势比嘉月省的数万大军更为浩大。
这期间,嘉月省的水师与晋帝国的水师在怒江江面上展开了数次交锋,双方互有死伤。
晋帝国虽国力强大,但并不是很注重水军的发展,仅有的一支水师要分守临潼、江淮、丰都三处大渡口,防备卫、秦两帝国的水师,这也是嘉月水师敢以一省之水军对抗一帝国水师的原因,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嘉月水师略处下风。
这天傍晚,一支十二人的晋军夜不收小队分乘两艘小渔船驶入陀龙山的芦苇涧,秦帝国的三十万大军集结江边,摆出强渡怒江的态势,令临潼守将及水师都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为防止秦军半夜渡江偷袭,晋军加强的防守,大量的夜不收撒出去打探敌情。
这支晋军夜不收小队刚小心翼翼的踏上芦苇涧,弓弦声突然响起,密集的箭雨从茂密的芦苇内洒射出来,当场就射倒了九人,剩下的三个面色大变,顾不得受伤的同袍,慌忙往小船奔去。
刚才走过的污泥中突然暴起数道黑影,冷厉寒芒闪现,三名夜不收惨呼倒下。
一个全身上下都涂满污泥,仅露出眼睛和鼻孔的大汉低声说道:“衙内高见啊。”
他身边的几个泥人都同时点头,若不是衙内让他们藏身污泥中设伏,只怕真让敌人的夜不收逃脱了。
卫大衙内和特种夜不收的副统领孟海从茂密的芦苇丛里走出来,低声吩咐了一翻,两支身着晋帝国军服饰的小队分乘数艘小船,朝江对岸驶去。
强大的晋帝国入侵周帝国,势若破竹,攻占周帝国的数座重镇我,令大陆诸帝国的君王都生出强烈的危机感,全都派出大军,或派大军进入卫帝国助战,或直接进攻晋国,给晋帝国施加压力,这是风云际变的大陆之战,同时也充满了机会。
如此良机,向来喜欢浑水摸鱼的卫大衙内岂会错过?不仅是二姐夫唐天和的七万三千大军屯兵绍关,他花重金打造,还没有完成训练,进行最后淘汰的五千虎豹铁骑及两万精锐嘉月步军都秘密云集绍关,等待机会江。
前一夜里,卫大衙内已随孟海的第一特种夜不收大队潜入芦苇涧内埋伏,先后清除了几组搜索的晋军夜不收小队后,派出两个穿着晋军军服的夜不收小队大摇大摆的乘船前往对岸打探情报。
将近半夜,第一小组安全返回,禀明情况后,负责引导特种夜不收第一大队先行渡江,控制临潼下游的李家渡之后,大船才载运步军渡江。
首批步军二千人顺利登陆李家渡后,空船逆流返航,再继续运送军队,这一次,大船除运载士兵,还装载了三十辆射程比抛石呈更远的雷霆战车,在芦苇涧里还架设起五十辆雷霆战车和十架抛石车,一旦行动泄露,就用手臂粗的巨箭和巨石封锁江面,不让晋军的水师战船攻击已方的运兵船。
当天空放亮时,嘉月府军的偷渡终于被晋军的一支夜不收小队发现,不过此时,顺利登陆的一万嘉月府军已连夜在李家渡一带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
一支两万人的晋军从临潼出击,攻击李家渡的嘉月府军,以百艘在中型战船为主力的晋军水师则顺流而下,攻击嘉月省府的运兵船。
主力船队驶近芦苇涧时,受到了抛石车和雷霆战车的猛烈攻击,只要被盘磨巨石砸中,木制战船必碎裂沉没,更让晋军水师将士心惊胆颤的是那手臂粗的巨箭,不仅密集,而且洞穿力吓人,打前阵的三艘大型战船在第一波箭雨的攻击中碎裂解体,杀伤力极恐怖。
双方的军队在江面上展开大战,不过是以步军对战船,嘉月府兵仰仗抛石机和雷霆战车之力,轰沉了一艘又一艘试图通过芦苇润的晋军战船,已方0伤亡,战果极辉煌。
正式开战后,嘉月省的水师战船全变成了运兵船,满载一船船的士兵和武器装备登陆李家渡。
第80章 大洗劫
面对抛石车和雷霆战车的凶狠攻击,晋军水师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回水寨,眼睁睁的看着嘉月省的水师战船在江面上肆无忌惮的运载士兵登岸。
李家渡,双方将士浴血奋战,嘉月府军依托构筑防御工事进行顽强的抵抗,密集的箭雨射倒了大片的晋军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