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军和陆军的矛盾由来已久≡明治天皇开国维新以来,日本海军便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因为日本四面环海,而且东洋之威胁亦来自合,使得明治天皇以来日本越来越重视海军的建设。
无论是对清国作战,还是对露国作战的准备,都是以发展海军作为扩军备战的核心。日本是一个穷国,不可能同时发展陆军和海军,在这种情况下,在多次扩军都偏向海军的前提下,自然而然的引起了陆军的妒意。
随着海军一艘艘战舰的下海,甚至越来越多的最优秀的年青人更愿意投身海军。只有那些乡下的、山沟里的贫家子弟才愿意进入陆军,反而多年来规模有限的陆军,对比于规模日见庞大的海军,野心膨胀得竟比海军自身的发展还要快出许多。他们再不愿甘居陆军之下,开始在内阁、在枢密院。在一切重要的部门施加自己的影响,以期与陆军分庭抗礼。而出身海军的山本权兵卫出任首相,更是海军势力扩张的表现。
面对海军试图挑战陆军的地位,为打击海军,陆军随后利用“西门子事件”,由明石元二郎策划了利用群众的愤怒,成功推翻了山本内阁,而随后,陆海军的矛盾也由此加深开来。
去年,陆军发起青岛登陆之战。大本营统帅部原计划陆、海军协同,联合登陆,可争功心切的海军,未待陆军到来,便单独在石老人一带浅海登陆,占领了青岛。随后赶来的陆军恼羞成怒,招呼也不打便向城区开进,结果双方刀兵相见,大动干戈。陆军与海军间那种若隐若现的矛盾终于公开化了。
徐州会战,海军奉命掩护陆军在连云港登陆,其后海军则从合协助攻击。但是海军在遭遇顽强抵抗之后,却采取主动撤出了战区,直接导致胶澳会战随后一系列的惨败,而在连云外海的岚山之战中,海军的舰船在遭到攻击之后,完全不顾他们需要保护的陆军,甚至不等他们靠近海岸,不等主力部队上陆后,便纷纷试图撤出战场,尽管绝大多数舰艇都没能撤出战场,毕竟战舰再快也跑不过飞机,但是对于搭乘商船被击沉的陆军士兵来说,他们只能游上岸,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的情况下孤身苦战。
事后在岚山数万没有任何重装备只有少量步枪的陆军部队,面临支那军的包围,海军出于“保舰”之想,根本就是无视陆军部队在岸上遭受的围攻,顶多只是派出几艘巡洋舰象征性的给予支持,被围部队死伤惨重,吃尽了苦头,最后正是海军的“无能”,导致了陆军的惨败。
在东京,在陆军本部得知之后,完全失去了掩饰不和的心思,竟对陆相和海相在会议上更是大骂不绝,而随后的年度军费预算会议上,海军为重建几乎全军覆没的战斗舰队,更是占据了大多数军费,甚至挤占了陆军复建五师团的经费预算,这更将陆航军的矛盾推至白热化。
陆、海军高层之间的严重对立很快蔓延到日军的下层,毕竟在“胶澳事变”中,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遭到重创,在陆军下层官兵看来,陆军的惨败是海军抛弃掩护部队的责任的所至,而在海军看来,海军之所以遭受重创。根本就是因为海军要为陆军“擦屁股”所至。
几个月前。东京近卫师团一群少壮军官在市区内的一家酒家痛饮时,因不远处几名年轻的海军军官说“若是没有陆军在青岛贪生怕死,海军也不需要为陆军擦屁股,造成主力战舰俱损”,立即激怒了那些陆军军官,他们便冲上去和海军军官大打出手,肉搏海军从来都不是陆军的对手,在警察赶到之前,结果一名海军大尉在殴斗中当场丧命。消息传开之后,不仅东京街头议论纷纷。就是日本上下,亦是议论纷纷,而类似的斗殴更是接连不断,现在竟然发展到。陆军士兵在放假外出时,甚至特意“伏击”海军,海军则特意组织部队,随时等待出击“回应”陆军的地步,如不是因为双方都受军律限制,不能携带武器出营,否则,没准会在日本上演一出陆海军的内战。
如此白热化的、不受控制的矛盾,即便是在寺内正毅这位陆军出身的首相看来,陆军做的都有些过份了。毕竟“伏击”放假的海军官兵、拦截向镇守府运送青菜的菜商菜车,着实有些过份,现在陆海军这种混乱的局面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可是即便做为首相,寺内正毅也没有任何办法去阻止陆军下层部队的冲动,尤其是在海军又获准建造一艘主力战舰,而陆军欲扩充至二十四个师团的努力再次化为泡影之后,双方的矛盾更是被进一步激化。
“真是一群不让人省心的家伙!”
想着陆海军间的冲突,寺内正毅在嘴边嘀咕一声。
“参战武装师团?”
突然,他的脑海中再一次浮现出陆军大臣提出的建议,而这个建议则是在中国陆军参战之后。面对中国陆军参战兵获得的优厚条件,陆军一些高层人员提出的建议,利用参战,从而借助西洋的财力武装日本的陆军,就像中国人做的那样。可是在另一方面,派兵前往欧洲。卷入这场战争,国内会同意吗?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现在在中国之后出兵的日本,能不能获得同中国相同的优惠参战待遇?
一系列的问题,接连不断的在寺内正毅的脑海中闪现,最后,他却又是一叹,叹坐在榻榻米上,再一次思索开来。
“听说日本最近有人在讨论派兵参战的问题是吗?”
在驻日公使馆内陆宗舆,这位有着亲日派之称的驻日公使,望着面前的崔国诚,他是国务院工商部派驻日本的官员,不过在陆宗舆看来,这位工商部会办除去基本的工商事物活动之外,同样也进行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活动。
工商部派往他国的官员,大都负有情报收集的使命,虽说其中大都是科技、经济、工业情报,但是就陆宗舆的了解,他们同样收集军事、政治情报,而李致远很多决策都是根据工商情报局的情报作出。
“这件事,我也有所耳闻,不过陆公使,对于具体内情并不了解。”
与看上去有些僵硬的陆宗舆不同,催国诚却是神色轻松地仰靠在沙发上,事实上,在大多数时候,他都显得很是轻松,甚至于在外人看来,他和那些一本正经的工商部官员有着明显的区别。
“不过我觉得,日本之所以现在会有派兵的议向,恐怕还是因为咱们得到的参战条件非常优惠,再考虑到日本国内目前白热化的陆海军纷争,想来寺内首相想通过派兵,从而满足陆军扩军的愿意,以化解陆海军间的矛盾。”
陆宗舆的问题背后是什么,崔国诚自然非冲楚,或许陆宗舆是位亲日派,但作为驻外使节,收集情报本就是他的本职工作,不过相比于工商部驻日办事处的主动,公使馆的情报收集实在是太过被动。
“哎。”
叹口气,陆宗舆摇了摇头。
“真有些的,日本如果派兵的话,会不会对咱们造成什么影响,没准现在的优惠条件,到时也地受到影响。如果那样的话,咱们可就吃大亏了,”
陆宗舆不无的的叹了一句。
陆宗舆的的,让崔国诚思索片刻,然后他口气平静但却十分肯定地说:
“其实,问题不在日本!”
“不在日本?”
望着惊讶不解的陆宗舆,崔国诚提醒道:
“远征军才是根本,如果远征不争气,不能在前线证明自己,即便是没有日本介入,法国人也会想办法放弃咱们,西洋人的钞票有那么好拿吗?不,肯定不好拿,不打上几仗证明自己,法国人自然不愿再花钱武装咱们。”
他的话却是让陆宗舆有些沮丧地长叹口气,这下子他的心里算是清楚,如果远征军不能向法国人证明,他们的“投资”物有所值,恐怕不等日本人出面,一切就都结束了,到那时,这借欧战武装一支强大陆军的算盘怕也就落空了。
想着国内对远征军的期待,陆宗舆的心立即提到了嗓子眼里。
这远征军啊……(未完待续。。
第65章 地中海上的龙
“这注定将是举世关注的一次远征,一支东方军队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从19世纪以来,在西洋各国纷纷在亚洲争夺殖民地,西洋各国的军队进出于远东各国,而现在,中国远征军的军靴却即将踏响于巴黎的香谢丽舍大道。…《 书海阁 》…(shuhaige。)
历史总是如此的惊人。
十五年前,当西洋各国军队在清国皇城阅兵的时候,有谁能想象,十五年后,中国远征军的军靴会踏响于欧洲,踩踏法兰西的土地!”
《纽约时报》——《举世瞩目的远征》
在大海上,一只庞大的船队拖着阴沉沉有剪影航行着,商船船艏划开大洋,只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浪迹,而在商船队周围,十余艘悬挂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海军旗的千吨级左右的军舰,则保持着与商船同等均速,为庞大的商船队提供护航。
这十三艘一千三百吨的护航舰均为清一色的“江河级”护航舰,这是中国最为新锐的护航军舰,不过尽管作为中国最新锐的护航舰,但看起来却并不怎么先进,甚至可以说武备简陋,比如在建造时全面引用商船标准,以加快建造速度,武器亦不过三门128毫米舰炮和数门小口径单管机关炮,不过他却是一种动力机械性能极为优良的可以执行远程护航任务的护卫舰,20节的航速,看似不快,但是用于商船护航却正合适,而两座深水炸弹投掷槽,8座深水炸弹投掷器以及一门刺猬弹发射炮,更是使其成为的潜艇的天敌,如果单就反潜艇而言,这种看似简陋的护航舰或许是此时各国最为先进的反潜护航舰。
这一批十三艘军舰,原本是江苏陆军海战队向鹰游门船厂定购的“简易舰”,每艘造价不过百万元,而因远征军出征,因海军没有足够的护航舰。而英法两国又无法派出舰队护航,所以才临时悬挂海军旗,随远征军出征,为庞大的远征军舰队提供护航任务。不过,对于护航舰队而言,至少在船队穿过苏伊士运河之前,他们都不需要考虑战斗,但是,在船队驶过苏伊河后,就需要提高警惕。以防止船队遭到德奥两国潜艇的攻击。
尽管强大的协约国舰队,早已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权,但是德奥两国的潜艇部队,却能够不断的从海底出击,击沉一艘艘军舰、商船、邮轮、运兵船,而对于中国而言,如何为运兵船队提供护航,则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为确保运兵船队的安全。首先,会同陆军部、海军部以及法国派出的海军运输官员,交通部制定详细的运输条令。原本计划运输出口物资的包括英、法、美等国在内的商船,凡发往法国、英国的商船一率被扣下,这是为了扩大船队,随后根据运输条令,按照物资种类进行“阵型”调配,居于船队中央的则是运兵船,中间则是军用物资,外围方才是那些运送消费品的商船,可即便如此,几乎是在船队一通过苏伊士运河之后。除去护航舰之外,所有商船的武装人员,都会日夜值班,全神贯注的警惕着海洋。
相比于任何一个大洋,地中海的海浪并不大,不过也谈不上什么风平浪静。海浪一波接一波的向着这个庞大的挂着中国海军旗帜的船队涌来。在驶过苏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