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长保重,大石哥哥保重~”后面传来杏儿稚嫩的喊声。
第129章 绝不善罢甘休
日落时分,雉县东南,六匹快马疾驰而来。
为首一个二十左右的青色劲装青年,面相英俊,身边还有一个中年人和一个淡蓝衣裙的少女,后面还跟着三个虎背熊腰的布甲兵卒。
这六人长途奔袭而来,具都风尘仆仆,遥遥看见县城的城墙,这才都松了一口气放慢马速进城,而守门的兵卒看见之后,大声呵斥将堵路乡民全部赶开,让六人快速通过。
六人直奔县衙,下马之后三个兵卒收拾马匹行李,中年人带着青年和少女径直进了县衙。
忙完一天的江北亭正准备收拾文书去小院歇息。
“老爷!我们回来了!”中年人走进大堂之后赶紧行礼。
“拜见父亲大人!”劲装青年也激动的赶紧跪拜行礼。
“见过爹爹!”少女嘟着嘴很不高兴。
“咦,星儿月儿,你们怎么也一起来了?”江北亭惊奇不已,丢下手里的竹简站起来。
“爹,是母亲大人吩咐我专门送小妹来的,这里有大伯写的一封书信,您或许一看便知!”年轻人站起来之后打开背上的一个包裹,拿出一卷竹简递给江北亭。
江北亭解开捆扎竹简的麻绳,拉开只看了几个字便脸色大变,合上之后说:“青山,你带月儿去洗漱歇息,星儿随我去书房!”
“哼~什么东西弄的神神秘秘还要瞒着我。”少女脸色更加不高兴,冲着青年的后背狠狠的翻了一个白眼儿,闷闷不乐的跟着中年人去后院洗漱休息。
“坐!”书房内,江北亭给儿子到了一杯茶水之后,这才坐到凉榻上慢慢展开竹简细看起来,脸色变的阴沉无比,看完之后胡子眉毛都有些发抖。
“爹,大伯信上说的什么?”青年忍不住问。
“唉!”半晌之后,江北亭才长叹一口气,再次把书信快速看了一遍,“你大伯言说可能是丞相李斯从中作梗,这才让赵府令拒绝了月儿的婚事!”
“怎么可能?”青年人手一哆嗦,茶杯哐当一声掉到地上。
这卷书信从咸阳出发,他就一直未曾打开看过,毕竟是大伯和母亲特意叮嘱之事,因此连少女和中年人都不知道。
“我也感觉此事蹊跷啊,李斯贵为大秦左相,怎么会……怎么会无聊到这种地步,竟然去干涉月儿的婚事,而且我江氏一族也算大秦望族,与他无冤无仇,蹊跷……太蹊跷了……”江北亭仿似喃喃自语。
“那……那大伯是如何说的?”青年把茶杯捡起来结结巴巴的问。
“你大伯说李斯午间进宫去见过皇帝,下午朝会之后皇帝便唤赵高,很快那赵高便在回家路途上追上他拒绝了月儿的婚事,赵高本是皇室宗亲,当初和他联姻之事宗正府也有备案,皇帝即便不知晓此事,赵高也会禀告,怎会突然翻脸,如若不是李斯从中作梗,他断然不会变卦,要知道这会让江氏和他赵家成水火之势,老死不相往来也!”
“您……您说是……是李丞相让皇帝下的命令搅乱了小妹的婚事?”青年更加惊讶。
“不错,你大伯在信中也是如此猜测,不然赵高也不会这样做,对他没有任何好处,这……这该如何是好?”江北亭也心里混乱的一塌糊涂,沉默了半晌之后才问:“你母亲兄弟可都好?”
“回父亲大人,母亲安好,兄长和四弟也都很好!”听到询问家里的情况,年轻人赶紧站起来说。
“那就好,关于月儿之事,你母亲是如何说的?”
“母亲说小妹在咸阳待不下去了,让我送她来雉县,让您就在这里帮他寻一门亲事,以后……以后就不要回咸阳了!”青年很是不安的回答。
江北亭闻言愣了半天,然后使劲儿的捋着胡须,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可以说因为这个变故,自己唯一的女儿一生名节被毁的干干净净,虽然这个时代对山野村夫来说,名节之事并不是特别重要,但作为官宦和名门望族来说,还是看的特别重,联姻之事门当户对是首要考虑的对象,而且一旦女儿嫁在雉县,以后自己调往他地任职,父女说不定一辈子也再无见面的机会,更何况按照女儿的心性,嫁人之后一定全家会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纠结啊!江北亭有气又怒又无可奈何。
突然之间一个少年的身影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同时还有那块玉佩。
江北亭赶紧回想了一下刚才见面的情形,似乎真的没看到那块十岁生日送给女儿,而且平日佩带不曾离身的玉佩,顿时一个古怪的念头再次浮现出来。
难道女儿和那陈旭已经……
若是如此,女儿的婚事或许有了着落。
他在脑海中反复回想上次女儿见了陈旭回来之后的表现,然后又联想到女儿行事的一些细节,心里反复掂量之后还是摇了摇头,有气无力的摆摆手说:“星儿,你一路赶路辛苦,也先去洗漱歇息,此事容我仔细考虑再说。”
“是,星儿告退!”青年拱手行礼之后退出书房,只留下江北亭一个人坐在窗前发呆。
许久之后,阴暗的房间里响起一声咬牙切齿的哼哼:“李斯匹夫,竟然暗中作梗坏我女儿婚姻,我江氏一族与你绝不善罢甘休!”
有人郁闷愤怒,但几十里外的清河镇最近几天却很热闹开心。
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牛马队伍不断的把一袋袋粮食从四周村落收集上来入仓,随着夏粮收割进入尾声,秋粮税也已经基本收齐,只等全部准备好之后送往县城交割就算圆满完成夏粮税的征收工作,而且今年的夏粮税征收的也异常顺利,一丝一毫的纰漏都没有。
而新上任的小里典大人最近也是动作不断,召集镇上的木石匠工在镇西头一块荒地上用木石修建了一个带院子的房子和一个大大的凉棚,同时也让游缴、医卜和亭长通知乡民闲暇之余出去采挖各种药材,药材的样品已经摆放在了镇中央的一块木板上,并且也注明了收购的价格。
板蓝根一钱三斤,黄姜一钱两斤,黄芩一钱一斤,甘草两钱一斤,蒲黄粉一钱一斤,蜂蜜二十钱一斤,各种口径的干竹筒一钱十个到二十个不等……
医卜还反复向乡民指导采收的规矩,所有的药材要切片晒干的,不能有泥土等等。
于是最近很多人都开始在田间地头和附近的山野中寻找采挖药材,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药材正在晾晒。
而新修的凉棚里面,搭建了一排土灶,上面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陶盆,专门用来炒制药材的,同时还摆放了三副崭新的复合石磨,还有一个巨大的石碾也在两个石匠和几个学徒的带领下正在加工制作当中。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清河镇的人都忙碌的很,见面都是问今天又采挖了几斤药材,能赚到多少钱币。
第130章 振兴大秦的计划
马大伯和四个村民领着八个十岁左右的小孩来到镇上找到陈旭。
陈旭此时正在给医卜讲解如何处理收购上来的各种药材,让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用石磨和石臼将这些其中的一些药材处理干净后研磨成粉,然后分门别类的装好。
“小旭,这些娃子我就都交给你了,不听话就可劲儿揍,没啥好说的!”马大伯反复叮嘱说。
这话听的陈旭略有些牙疼,这就和自己小时候上小学的时候爹妈送到学校去和老师说的话一模一样,于是只能笑着说:“大伯放心,我会把他们照顾好的!”。
不过这些小孩子皮是皮,但从小便吃得苦,一个个瘦的跟猴子似的,精神状态都很不错,干活儿也从不偷懒,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家长比之后世农村的家长更加不讲道理,而且也不会讲道理,一点儿做的不好就是棍棒招呼,所以这些小孩基本上就是每天在挨打中长大的,扛揍的很。
“对了,这是你娘编好的蚊帐,我给你带来了!还有一些晒干切好的药材。”马大伯将一卷用麻布缠裹的蔑丝蚊帐从背篓里拿出来,然后几个村民也都把几个藤筐上面的盖子都打开,露出里面各种药材。
“许医卜过来,帮忙把小河村的这些药材收一下!”陈旭看都没看,抬手把医卜召唤过来。
医卜叫许垆,快五十岁了,放在后世就是一个老中医,可惜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对于各种药材的药性也是似懂非懂,大部分时候治病全靠感觉,什么泥巴牛粪马粪树皮都可以拿来往病人嘴里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些病重的塞着塞着就挂了,当然这个时代是没有医闹的,死了也就死了,家属哭哭啼啼的抬回去挖个坑一埋,然后找亭长登记就算完事儿。
医卜老是老,但还是很有眼色,知道这几个人都是里典大人一个村的,因此胡乱翻看了一下,然后就称重。
秦朝称重用的就是提钮横杆秤,和后世陈旭见到的差不多,由官府统一制作发放,不允许民间私自刻秤,不仅秤杆有固定的标准,长短大小都必须严格要求,秤砣更是由匠作少府统一定制重量,各郡都必须按照严格要求打造,不得有分毫差异然后下发至县乡两级,当然这个说法肯定有些夸张,差别肯定会有点儿,但绝对不会太大,因为每杆秤上都刻有制作工匠的名字,一旦出现太过明显的误差,那惩罚是非常重的。
一番称量之后,医卜付钱,马大伯和几个村民都拿到或多或少的钱币,这些都是村里这几天采挖的,不算太多,但林林总总加一起也就一百多钱,拿回去家家户户能够分上一些,差不多能够买上一斗盐了。
送走几个喜笑颜开的村民,陈旭又开始忙碌。
这八个小孩五男三女,虽然穿的已经是最好的一衣衫,但还是破破烂烂衣不蔽体,还需要安排镇上的妇女给他们缝制一套像样的衣服,当然,这件事自然有人代劳。
领着几个同村的孩子去了旁边新修的院子里吩咐几句之后,一个中年人便把几个孩子领走去量身高和安排住处。
“陈老,这些孩子我就交给您了,上午学习识字和算术,下午跟随牛全学习珠算,如果调皮捣蛋可以惩戒一下,但切记不可太重了!”陈旭对每次给他讲解秦朝律法知识的老头儿说。
“里典放心,老朽既然做了这小学的院长,自然一切尽力!”老头儿满脸的兴奋。
陈旭在修这栋清河镇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咨询过他,作为镇上的三老之一,陈老头儿还是很激动,陈旭的做法虽然在大秦前所未有,让一些农夫平民家的孩子读书识字,但对于他来说是提高名望的一个极好的机会,要知道开馆授徒可只有那些名士大儒才能做到,如今他一个穷乡僻壤的耄耋老朽也能做,临死了还能如此露一把脸实在是幸福来得有些突然,因此自然是满口的答应,导致另外俩老头儿都对他充满了羡慕嫉妒恨。
其实除开小河村的八个孩子外,陈旭还从镇上挑选了十来个年岁差不多的小孩子,男女都有,混在一起也没分班,到时候让陈老头儿和牛全一起教,主要是学习识字和珠算,陈旭自己偶尔也会抽空去给这些孩子上一些简单的物理和计算课,这就是未来大秦推新式数学的种子,等稍微长大点儿,这些孩子就可以参与到自己振兴大秦的计划之中。
只有知识增长,才能带来社会的变革,也只有更多有知识,有数学和理化知识的人出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