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有毒-第5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丝毫改变。
  “王诜拜见苏大官人,内人和小女救命之恩不敢忘,请上座。”
  打法走了王二,洪涛赶紧把那盆已经凉透的饭菜塞进肚子,抹了抹嘴,背着手迈着螃蟹步来到了前堂。一见面就给苏轼施了个大礼,感谢他的搭救之恩。
  从驸马府里偷偷带走长公主和王小丫不是没风险,即便当时没被发现事后也有可能被追责。就算碍于名望不会降罪,也会被皇帝视为敌人。幸好皇帝挂了,没来得及报复,但这份人情是欠下了。


第828章 遥控摄政(二)
  “休要虚情假意,我且问你,官家之事可是有意为之!”丈夫一来,长公主马上告退。她刚走,苏轼就变了脸,凑过来恶狠狠的追问,问题还特别尖锐。
  “本王对外族手段狠毒不假,但从来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谋害官家对本王和齐王一点好处也没有,还容易引发朝堂动荡,何苦来的呢?”
  这不是苏轼一个人的问题,大部分朝臣怕是都或多或少的想过,只是碍于形势不便直说。在外人看来,自己也确实有很大嫌疑。
  原本皇帝好好的,就算晕厥过几次,也不至于暴毙而亡,怎么自己和齐王一进京就突然驾崩了呢。
  而且皇后和章惇之后的表现也太大公无私了,同时宣布放弃皇子的继任权利,改为由朝臣共议新君,还主动推荐齐王。
  还玩意还用议吗?掰着脚指头数,最有资格继任的就是皇子和齐王。现在皇子退出了,就剩下齐王一个人选,谁要是再不识时务,非要逆潮流而动,也就只能和程颐一样主动辞官回家。
  多余的话敢说半个字,立马就是杀身之祸。祖训是说不让擅杀士大夫,但前提是别招上谋逆的罪过。你都指责皇后、新君的合法性了,不是谋逆是啥。
  可不管别人怎么想,洪涛都不能有丝毫犹豫,必须干净彻底的否认这个指控。答应做摄政王但不入京,也有这种考量。
  大模大样的回京执掌大权,看似更容易推行新政,可实际上也加深了人们心中的想法。现在远离权力中心,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有心人:咱不眷恋权利,更看不上那个皇位,别瞎猜了。
  “不是就好、不是就好,老夫也不愿意相信晋卿是此等人。不知皇后的懿旨可曾看过,若是没有不妥,还请晋卿速速启程回京。齐王初登大宝,朝中很多事情还要等着晋卿拿主意。”
  苏轼也不愿意自己的朋友是个弑君佞臣,眼见王诜回答得合情合理,也就不再追究这个问题,转而催促赶紧上路。他虽然辞官不做,可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思并没冷,还想有所作为。
  “皇后懿旨小弟看过了,没有不妥,理当为国出力。不过还不能进京,小弟这个摄政王就在扬子镇待着吧。当初小弟和皇后发过誓,只要官家禅让我就辞官不做、远离朝政。虽然目前还无法完全放手不管,但回京摄政万万不能,还望子瞻体谅一二。”
  和王二解释完了不进京的缘由,转头就还得和苏轼再解释一遍,只是内容不一样了,还得再编一套出来。这次是拿誓言当挡箭牌,当初发誓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一步。
  “啊!不进京……那、那晋卿所言新政该如何行使?”苏轼的表情比王二还夸张,折腾了这么长时间,好不容易达到了目的,突然又不打算玩了,这是唱的哪出戏,饶是苏轼久居高位也想不通。
  “无妨,小弟虽然不进京,但小弟还有很多不成器的子女。她们与齐王曾在本王门下一起学习过,说起来还是殿下的师哥师姐,互相之间极为熟悉。能力嘛,齐王殿下也知晓,完全可以拾遗补漏,助上一臂之力。”
  第二个借口更充分,齐王就是挡箭牌。想来他刚登上皇位,还没勇气对王二发出啥质疑。当初他到凉州的时候,王二已经是城主了,管理才能不用猜,亲眼所见。
  “本王依旧留在这里为朝廷训练禁军,并调遣新军北上驻扎在开封城内,断了某些人的念想。这样一来既不耽误新皇大事,又可以震慑宵小,说不定比本王亲自入京还要更有利。子瞻想必也了解小弟的品性,说实话,在朝堂之上并无任何优势,还会坏了事。常言道旁观者清,有殿下坐镇中枢、本王在此暗中查看,一内一外相得益彰。”
  不等苏轼发问,洪涛又把这么做的好处讲了出来,听上去确实也有道理。他的脾气真不太适合在朝堂上扯皮玩,说着说着就爱挤兑人,专门挑别人的短处揭,这玩意谁受得了啊,用不了多久又得弄得满朝文武全成敌人。
  “……既然晋卿主意已定,老夫就不多劝了,只是这样一来,皇后和齐王殿下怕是还要派人前来说项。”
  苏轼也没话可讲了,这位驸马自打得了疯病之后就不是谁能轻易说动的,每件事儿都是谋后而动,雷霆手段接连不断。反正自己也猜不透,干脆就别猜了。
  “这好办,我立刻修书一封交于子瞻兄,明日暂且休息,后日与小弟的儿女一起带着新军北上,沿途也风光一次,嘿嘿嘿。”
  只要苏轼不玩命劝,洪涛就没啥压力。他就怕两个人再因为此事谈崩,那之前的一系列努力就全白费了,还得从头来。这个老头都六十开外了,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命为自己摇旗呐喊。
  不用等到第二天,当晚扬子镇和长江学院就忙碌了起来,驻扎在两地的新军纷纷开始拔营起寨,做着远行的准备工作,人喊马嘶一直折腾到天亮。
  驻守京城,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王大也不曾有过。肩负着保护新皇帝、姐妹兄弟和稳准狠打击反对势力的重任,准备工作自然不能马虎。凡是能用上的辎重都带,用不上的也带着,闲了置忙了用嘛。
  洪涛没去干涉王大的安排,扬子镇和长江学院只留了三百新军,剩下的全交给王大。这也只是驻扎开封新军的一少部分,更多的主力会陆续从甘凉路、川陕四路紧急入京,然后和这些低级军官就地混编,暂时有一万左右就够了。
  “在事关生死成败的大问题上你来做主,平日里坑人害人的小动作还是多听听老十和老二的,她们更善于此道。另外要格外重视自身安全,万万不可疏忽大意。那些家伙连为父都敢暗中下黑手,你待在开封城里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留着小命以后还有大用。为父还指望你能带兵扫平北地,一直打到极东的海边,把它们全都纳入我大宋版图呢。”
  对于王大洪涛就没太多叮嘱了,她性子沉稳,又不爱四处交际,和朝政没什么关碍。但有个问题必须留意,那就是小命。
  死一个凉王是了不得的大事儿,后果谁也无法承受,但王大是谁无人知晓,死了也就死了,难不成还能为了一个军将再挑起战争?这种局面自己也很难应对,必须尽力避免。
  “还有大理和吐蕃!”王大点点头表示听懂了,也会照做,但她还觉得养父的格局不够大,光看着北面,南边疏漏了。
  “……你这个姐姐当得太不够格,就不打算给老三留点?”洪涛确实是忘了,大理国太偏,交通不便,太早抢回来除了耗费国力之外啥便宜都占不到。
  吐蕃……说实话,那个破地方洪涛根本就不打算要。平均海拔好几千米,种啥啥不长、养啥啥不活,也没有大规模矿产,抢回来毛用?
  有征服吐蕃的力气,不如改为攻打东南亚各国,或者干脆西进平了回鹘人、北进把东西伯利亚纳入版图,这几个地方要不可以扩展海疆、要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笔财富,总比一片荒芜的高原有利可图。
  在自己的规划中,吐蕃最终的命运就是个属国,培养傀儡政府让他们自己一边玩去吧。以当地的物产和人口数量,对内地丝毫没有威胁。
  但不能和王大说自己忘了,那样显得多低端啊。在她们眼中自己还要尽力保持一段时间无所不能半神的印象,否则离完全失控更近。
  “嘿嘿嘿……孩儿此话千万不要让三妹知晓,只要不和我抢北地,南边都给她!”
  王大的脸顿时就红成了紫茄子色,确实太自私了,光想着自己忘了姐妹,还是从小跟在自己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的死党,必须非常内疚。


第829章 年号中兴
  大宋中祥元年,公历1096年,用老话讲就是多事之秋。刚改的年号第一年还没过完,先是高太后驾崩,三七刚刚过完,皇帝赵颢也挂了。母子俩算是心心相映、骨肉相连,脚尖踩脚跟的去了另一个世界。
  如果光是太后和皇帝驾崩还算不得多事,接下来的发展更有意思。皇帝的独子还不满一岁,无法承担起管理国家的重任,庞皇后深明大义,不愿意让朝堂陷入主幼国疑的处境,决定另立新君。
  经过朝臣一致推选,正值壮年、出身高贵、屡立战功的齐王赵佣成为了不二人选,远在扬子镇的凉王也没有提出异议。十一月底,新皇在开封皇城内正式登基,改年号为中兴。
  老皇帝尸骨未寒,新皇帝就急急忙忙的登基会不会显得太猴急了?洪涛也曾这么问过长公主,结果又被深深的鄙视了。
  按照古代帝国的律法,新皇帝必须要在老皇帝葬礼完成之前登基,只有这样才能为老皇帝请定谥号、指定丧葬团队等诸多事宜。否则没人主事,谁来给老皇帝办后事定荣辱呢。
  其实此时葬礼的事情已经不被众多朝臣关注了,从中央到地方,大宋的万千官员都眼巴巴的等着新皇帝的上任三把火。
  历朝历代新皇登基,第一件事儿往往就是调整政治格局、重新分派权利和利益。一直跟着新皇帝的臣工必须有飞黄腾达的,多了好几位,少了也得有一两位进入朝廷中枢掌权,否则这个皇位就坐不稳。
  朝堂势力发生了变化,连带着地方格局也得跟着变。新兴势力要夺权、原本的势力要自保,各种或明或暗的交锋想躲都躲不开,谁赶上谁倒霉。
  大家都想通过新皇帝的第一批任命名单来判断今后的风向,该改换门庭的赶紧重新找粗腿,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要是实在找不到门路抱粗腿也没关系,找准了即将失势的一方玩命踩,以此向皇帝表明立场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但是赵佣的第一把火烧的有点不太旺,只任命了一位自己人进入中枢。王诜,职务特别怪异,摄政王。
  这个职务起源很早,从周朝就有,其职责就是代替皇帝行事职权。一般都是在皇帝出征、病重,无法执政,又没有年纪合适的太子监国时,才委托给一位特别信任且德高望重的大臣来临时打理朝政,权当过渡。
  但到了汉代之后这个职务和头衔就绝了,因为大多数摄政王拿到大权之后就不想撒手,想尽了办法自己当皇帝,结局就是导致国家内乱,危害非常大。
  之后的朝代一般都由皇后、皇太后代替摄政王。虽然外戚篡权的也不在少数,但好歹有点亲情关系,总比把皇权交到纯粹外人手里多些保险。
  现在赵佣又把这个职务恢复了,既没有皇帝出征、病重,也不是皇帝年幼,如此安排,让人不得不担忧凉王的品行。
  这件事儿虽有争论,但并没在朝堂引来什么大风波。原因很简单,只要是不太瞎、太聋的臣子,心里都明白齐王之所以能上位、皇后之所以会主动让贤、章惇和章桀之所以会大力支持,都和凉王有密切关系。
  以此功劳,当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