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的大明亲王就有一百零一个,郡王数百,勋贵家族数百,受封武将数千。
  一旦政策出现变化,他们的反对声肯定是最大的。朱瞻基再厉害也需要这些武将,勋贵,宗室的支持才能管理这个国家。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稳定的社会层次确定,所以人人才会支持朱瞻基。
  文官们虽然不涉及分封,但是他们现在逐渐形成了以内务府贸易为代表的一大群体,以大明工业发展为代表的一大群体,他们虽然没有封地,但是他们能获得的利益并不比武将们少太多。
  所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朱瞻基还是决定不要打破现在的规则,但是也要试探一番。
  这套规则虽然看似有些僵硬,却非常稳定。在这个世界生产力解放还没有达到最有效的层次,在教育程度还没有达到人人开明的时代。
  越是稳定的制度,越是有利于统治。
  第二日一早,气温依旧很低,但是上早朝的大臣们看到了武国公世子,带着府中的所有郑姓子孙,跪在了承天门外。
  诸位大臣根本不知道在河中有一场未遂的叛逆,看到连那些六七岁的孩子们都也跪在大街上,忍不住有些诧异。
  有些与郑家交好的大臣,还欲上前询问一二,脱下大氅给那些孩子披上。
  但是昨夜西线电报局的电报响了一夜,了解内情的大臣也有,他们连忙劝止住了这些同僚,发出一声叹息。
  谋逆这个词在他们之中一传开,任何人也不敢向他们靠近一步。
  在陛下没有发话之前,跟他们亲近,那不就是形同谋逆?
  自正统元年以后,朱瞻基改变了许多原本的上朝规矩,早朝的时间被确定在了辰初,也就是早上七点。
  而能参加早朝的大臣,只有三品以上各部主官。
  他们这些人会在半个时辰的时间里,总结昨日的工作,汇报今日的计划。
  到了辰中,也就是八点,早朝散会,各部主官回到自己的衙门,只留下内阁成员。
  朱瞻基会在一刻钟的时间里吃完早餐,边吃早餐,边听鸿胪寺对午朝的安排。
  午朝一般从巳初开始,以接见外臣,处理突发事务为主。
  午时以后,朱瞻基将不会处理突发事务之外的公务,下午的时间他会自由安排。
  武英殿一开始是作为午朝场所,但这是因为当初的西宫空悬,里面只有朱元璋时期的几个老妃子。
  朱瞻基登基以后,张氏搬入了西宫,再到位于西宫的武英殿议事就有些不妥了。
  所以那以后,不管是早朝,午朝,都是在谨身殿举行。
  大朝会被转移到议会大楼举行之后,奉天殿就被空了下来,只有在举行大典的时候,才会动用。
  其实,如今在哪里举行大朝会的区别都不大,因为在正统十七年,就已经发明了共振式电子扩音器。
  有了这种扩音器之后,不再需要传令太监传话扩音,在任何地方议事都没有了限制。
  从郑家满门跪在承天门外,就已经确定了今日早朝的重点就在郑家事务上。
  所以今日早朝期间,总理大臣于谦并六部主官主动让出了主位,任由兵部,国防部的一众官员商谈对郑家的处置。
  朱瞻基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平静,谁也不知道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一直到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定国公徐永宁提出要将郑宏押解回京,在承天门外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朱瞻基才开口说道:“宣传部朱子埅何在?”
  朱子埅是朱有炖的侄儿,与朱瞻基平辈,但是年龄却比朱瞻基小了二十多岁。
  宣传部这个部门,朱瞻基一直控制在宗室的手里,确切的说,一直控制在周王这一支嫡系当中。
  朱有炖死后,因为无子,其弟朱有爝承爵,其后又传了两人,才到了朱子埅这个庶子的手中。
  他能够承爵,是因为此人是宗室里面少有的能干之辈。他早年在海龟岛开荒,在海龟岛成立了超过五十家医院。不仅救治大明百姓,体恤将士,还对当地食人族施以怀柔政策,让不少部落归心。
  周王府在海龟岛的快速发展,绝对有他一大半功劳,所以在继承周王爵位之后,朱瞻基没有让他在京城养老,而是让他掌管了宣传部。
  朱子埅从座位上站起身抱拳说道:“臣在。”
  朱瞻基道:“将河中电报整理成册,明日开始,朕要报纸上大力宣传郑宏的狼子野心。”
  听到朱瞻基的这句话,众人立刻就明白了过来,郑宏虽然被自己的儿子控制住了,也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是他已经是个死人了。
  不过大明安宁太久,百官安逸,也需要一个典型来震慑百官,包括封地上的勋贵们。
  如果连这样的谋逆朝廷都不严惩,只会助长所有人的狼子野心。死一个郑宏,却能震慑众人,他也算是立功了。
  兵部尚书白圭说道:“陛下,郑宏所为虽然不曾酿成大祸,但是其人在河中多年,所作所为应早有端倪。可是过去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情报,应该彻底清查河中吏治,查出原因。”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着兵部,通政司,锦衣卫,五军都督府组成联合调查小组,彻查此事。自郑宏承爵之后的朝廷历任官员,皆要呈上申辩书。”
  白圭领命退下,朱瞻基才又跟解祯期说道:“议会方面,围绕郑宏一案,提出相应改进措施,防止封藩坐大。”
  解祯期领命退下,朱瞻基又跟于谦说道:“近年来民政事务方面,官员与商人勾结日渐密切,朝廷要防止官商勾结,也应有相应之策。”
  于谦与原本的历史中一样,满腔正气。他担任总理大臣期间,吏治清明,官员无人敢贪。
  但是,官员能经商是朱瞻基时期就已经制定的政策,所以他们虽然不敢贪污,但是插手工业,商业,利益牵扯颇深,这是于谦也管不了的。
  听到朱瞻基的话,他躬身说道:“陛下,臣一直以为,准许官员经商才是最大的弊端,而且应当重新在百姓之中进行户籍分理,才能便于朝廷管制。”
  正统二十六年,大明朝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国的大部分州府,包括县城已经通电,并且连上了喇叭。
  各地的喇叭之中,每天都会有半个时辰的时间,由当地的官员进行普法。
  这个时候,朱瞻基提出了取消户籍编等。
  朱元璋时期,为了便于管理,推行了里甲制度。
  里甲制度比今天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还要严密!每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劳力多产粮多的前十户为里长,其他一百户划分为十甲,每甲十户。
  每年需要出徭役的时节,这个里呢,要派出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还有其他九人,共十一人去负担出工等责任。
  十个甲一甲负责一年,大家排着班,叫做“排年”。
  鳏寡孤独,属于特殊困难家庭,负担不了徭役的,可免,但是必须记录,叫做“畸零”。
  由于户部的户籍册封面是黄色的,大家把它称之为“黄册”。
  全国全部报上来,那是一万多册啊,一大堆!藏在皇宫后湖的东西二库。碰到祭祀等场合,还要拿出来供奉一下。
  由于黄册数量太多,为了征税、编徭的方便实用,户部又专门弄出一个白册。
  每年,户科给事中一人、御史二人、户部主事四人,共计七人,带着一帮会计拎着算盘,噼里啪啦,核对错误。
  这相当于今天的税务专管员,以及国家税务局稽查分局。
  这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大明朝最开始稳定的基础,不管是朱允炆,还是朱棣,从来没有在这方面改革。
  除此之外,户口还分为三等,民籍,军籍,匠籍,统称民户。还有一类,就是乐户,属于贱籍。
  民籍,那是属于或农或商,自负盈亏型,自己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军籍、匠籍,军是指的职业军人,匠是指的技术工人,那干活国家是要支付工资的,属于“公家人”!
  民籍、军籍、匠籍,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为了国家稳定,不允许你来回变。
  这种制度有一定的好处,就是不管什么时候,大明不会缺了兵源,也不会缺了匠人。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向上的通道变的非常狭窄。
  除了读书改变命运之外,农夫的儿子只能当农夫,不能去做工,不能去当兵。其他的两种户籍也是如此,所以很多人才,可能因为这种制约,就变的泯然众人。
  而且还有乐户,在后世,艺人,歌星,那可是地位很高的。但是在大明,却属于最低等的人,他们这些人,连读书做官的资格都被取消了。
  女孩子长大了只能当几女,卖艺,男孩从小被强迫戴上绿头巾,作为区别普通平民的标志。
  后世人们所说的“戴绿帽子”,就是这么来的。
  朱瞻基取消了户籍编等,就等于是取消了对所有人的限制。你是农户的子弟,不仅可以当农户,也可以进工厂做工,也可以去当兵了。
  最重要的是,取消了乐户的歧视,让那些罪臣之后,不用再低人一等了。
  这种改变对大明的冲击歧视非常大,大明的户部这边,整整十年,都不能对国内民众的身份完整确定下来。
  一直到近几年,国家才有平稳下来。
  但是,依旧给国家的管理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就连税赋,也少了许多。
  虽然大明现在不是主要依靠农税来填充国库,这种损失依旧让许多官员不能接受。
  朱瞻基说的是腐败问题,于谦提的是户籍问题,看似不是一回事。但是这中间有一个税制的联系,对两方面的影响是相同的。
  于谦考虑的是像以前那样严格户籍制度,任何人的管制就比较简单,包括腐败。
  可是朱瞻基不能仅仅只考虑这些方面,他所考虑的更加深远,甚至包括了现在的分封制度的隐患。一个软弱的皇帝,以后就有可能导致诸侯离心,各地独立。
  虽然即使独立了,依旧是他朱家的子孙掌权,依旧是汉人的天下。但是对朱瞻基来说,能尽量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还是要尽量维持。
  现在取消户籍制度,能够为以后的爵位继承,职衔继承打开一个口子。
  爵位继承制的危害并不大,但是职衔继承的危害其实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这几乎堵死了普通百姓的上升通道,因为上面的官职都几乎是固定的。
  百姓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往文官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将一些无能之辈安排在重要职位上,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斗争和内斗,消耗自身的实力。
  为了发展,朱瞻基依旧采用了当初的继承制,但是这几十年下来,朱瞻基有心改变这个不合理,甚至制约大明发展的政策。
  而郑宏一案,就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听了于谦的话,朱瞻基笑道:“改革是为大明发展计,岂能因噎废食。关于这方面,朕已经有了一点计划,今日也跟总理好好说说。”
  于谦又躬身。“臣洗耳恭听。”
  朱瞻基说道:“朕欲清查天下百姓户籍,将为每个百姓编上独一无二的编号。这个编号将会是此人的身份象征,不论通关文牒,还是银行账户,都必须实名编制。每个人只允许一个帐号,这样一来,不管这人是为商,为工,为农,所有财富一目了然。即便是想要逃税,也不可能。想要管制,也都有迹可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