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武十七年,黄福登进士第。后入太学,历任金吾前卫经历。
  他因为上书论国家大事,得朱元璋赏识,擢升其为工部右侍郎。
  建文帝即位后,颇为倚任黄福。靖难之役时,朱棣制奸党二十九人名单,黄福位列其中。
  但是后来因为其才华出众,为官出色,朱棣不予追问,恢复其官职。不久,升任为工部尚书。
  朱棣时期的大臣,被区分成为了几个阵营,有朱元璋时期的,有建文帝时期的,也有朱棣自己的近臣。
  像黄福这样的大臣,如果和光同尘,夹着尾巴做人,可能还会有个好结果,但是因为他做事负责,结果遭到了不少对手的构陷。
  陈瑛弹劾黄福不体恤工匠,于是被改为北京行部尚书。次年因事连坐,逮捕入锦衣狱,后被贬为事官。不久,恢复官职,因明军进攻安南,其负责总督军饷。
  以文臣负责南征军的总后勤官,黄福仍然做的非常出色。安南平定后,明朝改安南为交趾。朱棣命黄福以尚书头衔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成为大明著名的封疆大吏。
  像这样能做事的文臣是朱瞻基真正想要重用的,他虽然不能接触朝政,但是也一直在朝堂内外寻找这些能臣,并记载下来。
  至于那些只喜欢放嘴炮的,还是哪凉快哪待着去。
  就比如解缙,虽然贵为朱瞻基的老师,曾经的内阁大学士,文采出众,才华过人。
  但是他是一个单纯的文人,这样的人,搞学术可以,搞教育可以,让他当官,却是一场灾难。
  而这个时期的大明,像解缙和黄福这样各具代表性的文臣还有不少,许多人的职位安排,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黄福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还有许多跟他一样勇于任事的能干之臣,如今却被关在监狱里。
  连朱高炽这个太子,都不能参与太多政事,更别说朱瞻基这个太孙了。
  为了不让朱棣忌讳,即使朱瞻基知道一些人是被冤枉的,也只能暗中关注,不敢插手朝中事务。
  而且,这个时代那种思想僵化的大臣不能说没有,但是数量的确很少。因为那种腐儒,不仅朱瞻基看不起,就连朱棣也看不起,那些人在永乐朝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对此,朱瞻基也是比较庆幸的,如果他要穿越到明朝的中期,晚期,那个时候,恐怕想要找一点真正能用的人都很少了。
  八月十八,朝廷连续颁发了多项制诏,大赏天下,同时也大赦天下。
  皇帝颁发的制书,诏书,旨意其实都有明显的区分,制书是制度方面的改革,诏书是具体人,具体事件的命令通告。
  而旨意,更多的是指私人事务方面的命令。
  那些圣旨,大部分其实是诏书。
  而且来到这个时代,朱瞻基才知道,原来每道圣旨前面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而这些常识方面的见识,才是朱瞻基觉得最大的收获。
  大赦天下这样的举动,历朝历代原来都是备受文人推崇的。朱棣此举也是为了迎合文人们的民意,一次换来他们对武将们的支持。
  大赦天下并不是一刀切,那些谋反、欺君、与皇权相抗的政治犯,还有杀人犯,都不在大赦之列。
  但是真正的这样的人,也没有人会同情他们,人们主要关注的是那些犯了小罪,或者是受到牵连的大臣亲属。
  当这个命令通过驿站传到大明各地的时候,整个大明都沸腾了起来,不管是文臣武将,乡野小民,无不对朱棣感恩戴德。
  这个时候的朱棣的威望,也真正达到了巅峰。
  这一切跟朱瞻基都没有什么关系,他低调地待在赵王府别院,细心地准备了一份开发铜矿的商业计划。
  这个工作对别人来说可能是错综复杂,难上加难。但是对于在后世已经做出过几百个矿山开发计划的朱瞻基来说,却是小菜一碟。
  当八月即将过去,朱棣准备动身返回应天府的时候,朱瞻基的商业计划也全部做了出来。


第六十六章 制度
  八月二十九,朱棣在与一帮文臣经过近半个月的商议之后,下达了正式制书,在开平前屯卫也就是后世的锡林郭勒成立开平羁縻都司府和开平承宣布政使司。
  在军事方面,准许朵颜三卫保留自己的军队和管理制度,任命了大批的当地酋长、族首领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官,由朝廷发给□书、印信。因俗而治,直隶于兵部。
  大明也将在当地驻扎一支由各部抽调人马建立的五万人骑兵军队和五万卫所军。成山侯王通颁发将军印,并被任命为征北前将军。
  他将在开平率军屯田,加强守备,解决大同边患。
  同时,以原宁夏布政使曹明转开平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负责民政事务。
  朵颜三部每年需要向驻军提供一万只牛,十万只羊,而大明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朵颜三卫不受鞑靼和瓦剌人的侵犯。
  与此同时,大明也在鞑靼和瓦剌的中心腹地,成立了北明山都司。这个都司府可不是羁縻都司府,而是完全属于大明的势力范围,在后世来说,叫飞地。
  因为在这个地区,现在根本毫无人烟,大明将移民二十万,并且在当地驻扎一支十万人的纯骑兵,保护当地的这座铜山。
  北明山都司府以郑亨领将军印,任征西前将军,当地不设布政司,不管是军政还是民政大权,都掌握在郑亨的手里。
  不过当地苦寒,只会少量发展农业,补贴粮食供应。他的主要精力就是保护这座铜山,开发这座铜山。
  与此同时,一些重刑犯也被从全国各地的监狱里放了出来,他们将会被强制发配北明山开矿,并且能获得减刑特赦。
  如果这些人能带着家人搬到当地,每家每户还会免费分配两百亩土地,朝廷负责提供种子,粮食和牲畜,并且五年免税。
  如果是良民迁移,按照人口和劳力比例,能获得三百亩到五百亩的土地。
  不过,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牧场,只有少数临河的土地才能开发成为农田,并且因为气候的原因,收获不会太高。
  而就在朱棣安排好这些事,准备回应天府的时候,驻扎在北明山的郑亨派兵传讯,鞑靼阿鲁台经过万里追杀,在北海北部将马哈木一行擒获。
  阿鲁台的派使者送来了马哈木和傀儡大汗答里巴的人头,这也代表,瓦剌人的势力这次一下子就被大明打的四分五裂。
  马哈木本部遭遇重创,左王太平和右王把秃孛罗也根本没有了造反的能力。
  可惜的是,不管是朱棣,还是朱瞻基都不知道马哈木的大儿子脱欢被阿鲁台收做奴隶。他们也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脱欢的儿子也先将在以后会成为大明最大的敌人。
  朱棣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朱瞻基也是只记得也先的名字,根本不知道他是脱欢的儿子。
  不过知道也不会在意,因为现在的大明不再是历史上的大明,他也不是原本历史上的蠢货朱瞻基。
  得到这个喜讯,朱棣大喜过望。虽然这次北征将瓦剌人给打残废了,但是几个首领都跑了,让这场胜利就显得有些成色不足。
  如今的大汗答里巴和国师马哈木的人头被送了过来,那让这场胜利也就显得更加辉煌了。
  为此,朱棣推迟了返回应天府的时间。又等了五天,使团才在报讯的传令兵后面跟了上来,抵达北平。
  这两个首级被硝制了以后,将会带回应天府,在太庙祭祀。
  阿鲁台这次不等朱棣的命令,就跑掉了,朱棣一开始很为恼火。现在他送上了马哈木的人头,也让朱棣心情好了一些。
  但是他的心里也有一些担忧,怕阿鲁台又接手了马哈木的势力后,势力大增。
  事实也的确如此,以后的几十年,阿鲁台一直是草原最大的势力,朱棣后面三次围剿他,都被他逃掉。
  不过现在,不管是朱瞻基还是朱棣,都不会在乎他了。
  北明山铜山的发现,就让大明在草原的中心地区能获得足够的利益,这批利益足以满足上百万人的胃口,还能给大明带来急需的贵重金属。
  现在,哪怕是朱棣想要撤军,恐怕那些军队也不会同意,谁会舍得这么大一块利益啊!
  而这么多的军队驻扎在那里之后,等于直接卡住了鞑靼人和瓦剌人的脖子,他们还想再像原本的历史上那样自由发展是没有机会了。
  朱瞻基的商业计划在朱棣看过以后,简直是有些惊为天人了。
  大明的商业管理模式,还是原始的,粗略的,主要依靠人政而不是制度。遇到一个能干的领导者,就能发展的很快,遇到一个窝囊的领导者,可能就会干的一塌糊涂。
  而且,如今的政策还有很明显的人亡政息的模式,根本没有一套完整的通用的制度。
  但是朱瞻基在前世的时候能够发展的那么大,虽然有财力和人缘垄断的因素,但是主要依靠的就是先进的管理制度。
  朱瞻基身为领导人,自然对这一套模式精通无比。现在还没有后世的复杂的外部环境,只要能让人人遵从这套管理模式,有军队这个暴力集团在,就不怕有人不听话。
  不过,通过军队来管理,也就难免会让军队的人在这里面做些手脚。
  水至清则无鱼,只要各方能够完成朝廷布置的任务,自然要给他们留一部分利益空间。
  朱瞻基的这套计划虽然在技术方面有些疏漏,但是在管理层次上,建立了以工部为首的矿工利益集团,以军队为首的管理利益集团,以太监和户部为首的监督集团。
  三个集团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同时,利用严格的考核制度进行人事方面的调整。
  在给出相应的利益比例之后,只要朝廷能够得到相应的利益不会减少,就任由他们自己相互斗争。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今的通信,运输等各个方面都不能弥补这些管理漏洞,也就只能确定一个利益分配比例了。
  如果朝廷一股脑全部管起来,只会导致更大腐败的衍生。后世的张之洞搞汉阳钢铁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最后腐败到整个系统都崩溃。
  其实这是一种复杂的承包制,朝廷负责统筹,每一方获得相应的利益,确保属于朝廷的利益不被侵害。
  而将矿石运到开平炼制,直接将产出又交换到另一个利益集团的手里,也保证了他们之间的竞争性和制约性。
  只要朝廷这边能够牢牢把控住最后的产出环节,就不至于让几个利益集团沆瀣一气。
  朱棣对这套方案是非常喜欢的,如今的大明除了这座矿山,还有其他的矿山,包括盐税等等都能套用这套模式。
  所以,他直接是不改一词,就让人将这份计划书分发了下去,要求各部门严格遵循这套模式来开发北明山铜山。
  朱棣无心隐瞒,所有人都知道这套方案是谁搞出来的,众人虽然拿着这套方案研究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出明显的漏洞来。
  而朱瞻基这个太孙,第一次参与政事,就拿出了这么好的一套方案也让所有人另眼相看。
  不过,虽然这套方案是朱瞻基拿出来的,他也不可能在这里面能分一杯羹。
  这不是文武大臣门反对,而是朱棣反对。帝制的集权时代,朱棣又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大的人,哪怕是自己的孙子,也不能抢了自己的权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