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棍厨子在大唐-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广饶肴驴肉始于宋代,具体是哪个时间段,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杨萧也没有闲功夫去考究,菜嘛,好吃就可以了。
  其实无论是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驴肉都是非常美味的东西,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驴肉馅饺子俨然已经成为了现代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
  可是在大唐,也就是杨萧现在所在的年代,驴肉还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肉类。
  要知道,在现代人们最常食用的是猪、羊、牛肉,可是在古代,肉本身就是奢侈品,而牛肉则更加的珍贵,几乎很少有人食用。
  那是因为牛在当时是大唐绝对的生产力,在没有机械化的古代,种地几乎都靠牛,因此很少有人会吃牛肉。
  而相比牛肉,驴肉则是更极少有人食用的了,至于原因,虽然也有工业用途在其中,但总体来说,还是因为驴肉的贫瘠。
  要知道,大唐的驴肉几乎都是源自关东,也就是内蒙、青海这些地方,可是在唐初的时候,这些地方还都是胡人的地盘。
  所以,若想在大唐买到驴肉,没有些歪门邪道的本事,那基本买不到,杨萧之所以能搞来这些,还是那赖皮余五帮他想的办法。
  至于这“广饶肴驴肉”其实并没有像“西湖醋鱼”那么唯美的故事,如果说这“广饶肴驴肉”真正成名,还是在清同治年间的事。
  当时广饶县出了一个武举人叫崔万庆,这家伙在家乡的时候除了崇尚武道之外,还极其的喜欢做菜。
  而他的家里也是有着几代厨子的底蕴,当时这崔万庆的家中正在熬驴肉汤,很多的材料都混放在厨台上。
  因为崔万庆第二天要准备武试,所以在看着火的时候闲来无事,便练习拳脚,一不小心踢翻了厨台上的各种调料罐。
  本以为这一锅驴肉汤就这样完了,没想到在蒸煮了一段时间之后,居然爆发出了极为鲜美的味道。
  后来,经过他多方的改进,才弄出了当今的“广饶肴驴肉”。
  再后来这武举人崔万庆被举荐兵部,肴驴肉也跟着被带入了京城,最后被其进献宫廷,从此这“广饶肴驴肉”便响彻京城,大受欢迎。
  晚清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在吃过这“广饶肴驴肉”之后,还给其写了首诗,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杨萧给他们说的时候,自然省去了年代,因此当她们听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代入感。
  这“广饶肴驴肉”故事也没有“西湖醋鱼”那么吸引人,不过这东西要是自己吃还可以,若是要卖的话,张嫂却考虑的比较多。
  “小子,你这‘肴驴肉’要在我们店里卖吗?”
  杨萧知道张嫂的考虑。
  “张嫂是怕供不应求,还是价格太高?”
  张嫂知道杨萧聪明,表示这亮点都是比较难实现的。若说这味道,绝对是没有问题,那种齿颊留香的味道,直到现在,她还是不能忘记。
  可是若卖这驴肉,则是有两大难题,第一是进货渠道,在大唐这驴肉有多难买,她是再清楚不过了。
  如果杨萧要卖,那么估计这驴肉恐怕会出现一天有,一天没的情况,那样的话,时间短还好,有些人没事还会偶尔来问问,可时间长了,怕是没有人再有那个闲功夫每天来问吧。
  至于这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价格,比如你的店里供应的驴肉,每天只有五斤,那么你的价格就非常的难定,太高没有市场,太低赚不到钱。
  这东西本来成本就高,如果加工之后再卖高一些,那几乎很少有人能买的起了,至少这张家村,有这种实力的人,就没有几个。
  至于这东西卖多少钱,张嫂估算了一下,得接近几两银子,才能买到几两。
  听了张嫂的解释,大家也是都明白了张嫂的意思,对于这样的尴尬境地,他们也是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于是只能将这个难题抛给了杨萧。
  杨萧微微一笑,其实他再弄出这东西的时候便考虑到了这点。
  “其实啊,这东西我没打算在店里卖。”
  段千雪问道。
  “那去哪儿卖,还去天满楼吗?如果是那里,恐怕销路会好一点,毕竟县城的人还是比较富裕的。”
  听了段千雪的话,大伙也都是点了点头,如果再复刻一次“孙家蟹壳黄”的销售方式,那么还真是解决了销路的问题。
  可是那样的话,张嫂刚刚说的第一点便无法满足,毕竟“孙家蟹壳黄”他们可以大量的提供货源,但这未来的“孙家肴驴肉”却不能,不要说供给三座城池了,估计一座城池都很难喂饱人家,而利润若再分给那些酒楼,就更难获得什么收益了。
  他们讨论到这里,杨萧也是不想让他们再继续猜测,于是淡淡的道。
  “季才,在青阳城,那些大家族的才子、才女,一般多久搞一次宴会?”
  麦季才虽然从来没参加过,但他知道,在青阳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宴会,几乎天天都有。
  “小的宴会基本每天都有,至于大宴会,估计只有那些大财主家遇到事情的时候才会举办,但每个月也都会有个三、四次的。”
  杨萧点了点头,然后又问麦季才。
  “你最近跟翠云联系了吗?他们酒楼经营的怎么样了?”
  麦季才一听这个就来了精神。
  “多亏了杨哥的帮助,现在柳家的酒楼凭着那‘孙家蟹壳黄’的大发神威,几乎已经垄断了青阳七层的客人,可以说是一家独大。”
  杨萧闻言就更有底气了,于是问张嫂他们。
  “各位,你们说我们就先以青阳县为突破口,将我们的几道招牌菜推上‘家宴’你觉得如何?”
  听了杨萧提议,顿时段千雪等人便为之一惊,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了杨萧的意思,最后还是张嫂第一个站了出来,上去就给了杨萧一个脑勺,大笑道。
  “你小子还真是个天才,孙嫂,看来你的孙家食舍窝在这张家村的日子,要不多了。”
  PS:求**荐票,谢了。


第七十六章 所谓“家宴”
  “家宴”从字面解释,就是在家里请客吃饭,在现代基本都已经成为日常,闲来无事,三五个朋友聚到一起,吃喝一顿,也没什么讲究。
  可是在古代就不同了,一般家宴可以说都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大唐,当高桌大椅出现之后,人们的进餐方式由独餐式,变成了群餐式,更加促进了“家宴”的发展。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宴席也就陆续出现,比如:祝贺考中举人或贡生的“鹿鸣宴”;唐中期考中武状元的“鹰扬宴”;搬入新宅要办的“烧尾宴”;北方的“全驴宴”;蒙族的“全羊宴”等等。
  在大唐,人们可以说找到各种借口来摆家宴吃喝、宴请,在比较偏远的村庄,甚至家里的母猪生子都要宴请一番,所以“家宴”在大唐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个职业,那就是“家厨”。
  这里说的“家厨”与驻扎在大户人家的厨师是不同的,这里提到的“家厨”是提供一种上门服务的名词。
  就与现在农村办丧喜事时摆流水席一样,会请来一些专业的厨师和后勤人员,来负责摆宴,这种“家厨”需要提供桌椅板凳,各种餐具,以及服务人员。
  也就是说,雇主只需要提供银两,其他的皆由“家厨”团队负责,而有些“家厨”机构还会提供大型的演出,比如戏曲或者一些绝活的表演,以到达活跃宴会气氛的目的。
  也正是因为这差事的繁琐和复杂,所以在大唐一般“家厨”的出场费是极高的,不算设备,单单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肴,就有可能卖到平时3~5倍的价格。
  当然,在大唐如果能雇得起“家厨”的人,怕是也不差那几个钱。
  杨萧的提议自然振奋人心,他们这些人都是大唐的坐地户,非常明白杨萧的意思,不过现在有一个问题,柳家的酒楼在青阳的地位自没得说,可如果是做“家宴”那么就只能算是新军了。
  那么组建家厨团队,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厨师到服务员几乎全部都要去招募,而且还要有专门的人员去联系业务,毕竟这行业已经出现,若想打入到已经固定的市场当中,还是非常困难的。
  不但菜品要过关,而且还需要有钢铁般的后勤,和自己的特色,在价格方面也很难要上高价。
  张嫂知道,家宴一般都是晚上举行,所以,如果杨萧他们去忙活这个,也不是不可能,但一切就要看杨萧的打算了。
  就在大家都在为家宴的事苦恼的时候,赵六突然发现在这地窖的另外一个房间里,还有着五口大杠,大杠的上面都有盖子,盖子周围被封上了青泥膏,上面还压着大石头。
  “师父,你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啊?”
  杨萧一看自己的这些秘密都被发现了,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道。
  “这个现在还不能说,等过段时间我研制成功之后,再告诉你们吧,这东西现在连半成品都算不上。”
  听杨萧这么一说,赵六也不好再问,于是点了点头,把话题又转回到这“家宴”上来了。
  而议论到这里,杨萧也是打算趁热打铁,他敢来一辆马车,带着麦季才、段千雪和赵六,赶往了青阳柳家。
  当见到柳翠云之后,杨萧几人把他们的想法告诉了柳翠云,以她跟麦季才的关系,她自然会帮忙,而且这件事显然也不会让她白干,再加上那“孙家蟹壳黄”的事情,柳翠云就更加肯定了与杨萧合作的决心。
  柳翠云想了想,然后有些凝重的道。
  “据我所知,青阳的宴席众多,组织家宴的队伍也不少,最大的应该有三家。”
  “其中有两家只承办一些中小型的‘家宴’,一家是东城的王家酒楼,一家是西城的宋家酒楼,我想我们可以先从他们这里下手,毕竟我们若组建队伍,也只能算是新军。”
  杨萧自然是明白柳翠云的意思,她的想法也非常正确,毕竟他们没有什么经验,一步一步的向前可能会更好。
  但杨萧这个人偏偏就是个喜欢挑战,同时也不愿意走寻常路,于是他还是向柳翠云打听道。
  “那个最大的一家是什么来头?”
  柳翠云想了想,然后表情凝重的道。
  “这最大的一家,也是我们柳家这么多年的死对头,就是城西的仙玉楼,在‘孙家蟹壳黄’还没有进入我们柳家酒楼之前,他们仙玉楼一直是我们最强的敌人。”
  “可以说无论是在酒楼的经营,还是厨师的底蕴,他们都要高过我们,至于这‘家宴’,他们也是老牌的队伍,在青阳有着非常丰富的底蕴,可以说,只要青阳有大宴会,那么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菜,别家基本没有任何的机会。”
  说到这里,柳翠云则是叹了口气。
  “不瞒杨大哥,我们柳家在之前也已经想过进军‘家宴’,不过在尝试了一下之后,不要说撼动仙玉楼的地位,就连王家酒楼和宋家酒楼都比不了,所以在几年前就放弃了。”
  杨萧点了点头,他知道这“家宴”就如同现代的婚庆一样,没有好的创意,单单从某些方面有一些特色,是很难吸引到人的。
  所以听柳翠云这么一说,杨萧也并不意外。
  但是现在不同了,杨萧可以说是一个拥有二十一世纪记忆的人,在他的脑袋里,什么样的创意会没有,不要说是一场“家宴”,就算是一场世纪婚礼,只要你钱给的到位,那杨萧也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