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小灰雀)-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案情一下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以平盛田的性子,从香红苑到富来客栈,只是一柱香都不用的工夫就能到,即便是再有急事要马上走,富来客栈也是去城门的必经之地,按香红苑的说法,平盛田是一大早,约摸天放亮是就离开香红苑了,可富来客栈每天刚放亮就已经开张卖早点了,凌晨时候,除了邝大,王师傅和孙嘉英这样的大拿不用起来外,其他的厨师和帮厨及伙计都在店里忙着。所以,平盛田没有任何的理由不告而别。

    “二郎你看,有没可能是那个?”李业嗣对平盛田的无故失踪也是迷惑不解,他心里一直存在一个疙瘩,没解开就永远不痛快,因为孙老族长的遇害,很有可能牵涉到许多方面,加上王况用狗来追踪的结果,他也很关心,所以,这个案子是他目前最为关注的事件,得知抓到一个,而且平盛田的失踪和许三父子无关后,他第一就找上了门来,那让李业嗣郁闷了好几年的人,总让他如鲠在喉,一天不抠出来就不舒服。

    “先查再说。如果真是那个,不管他身份,某也要他好看。”王况火冒三丈,如果平盛田的失踪真的不是许三父子所为,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还有另外的一股势力埋伏在旁边也不是刚潜伏下来的,而是已经在建安扎根多年了,连许三父子都不有平盛田,这一股势力的能量可想而知。

    王况现在的感觉,那就是身边有了一头饿狼,随时随地都能扑上来咬他一口,这个钉子,必须先除掉。李业嗣说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但是现在没有任何的证据将矛头指向那边,所以,只能是嫌疑,而且是小嫌疑,不是大嫌疑,以那人的身份和地位,也绝对不会看得上一个平盛田。

    第三天夜里,许三也被抓到了,不是大黄和那条细犬的功劳,而是南山巡逻的猎户有人鬼鬼祟祟的,就将其抓获,结果正好碰到循迹追来的衙役。自上次的石像失踪事件之后,南山的猎户们就加强了巡逻的力度,有几户人家,干脆将的家搬到了进山的那条唯一的路口上,不管任何人,除非他是空手来空手去可以爬山越岭的从其他方向进山,但只要带了比较重的,就只能从这条路进出。

    许三就是被猎户的家人其形迹可疑,又比较狼狈,因此就着人通知了巡山队,五六个猎户前后包抄,将许三抓获,同样和王况所料的差距很大,许三却是没工夫,只是在魏王府里跟着卫士学过两年而已,五六个猎户的包抄,加上他匆忙逃亡,根本来不及备干粮,又不敢到村镇上去买,加上他在来建安前又是没干农活,对山里的能吃,不能吃却是不了解,也不敢随意的乱吃,饿了两天了,早已经没了力气,所以,几个猎户几乎都没动手,许三就束手就擒。

    又是两天,平盛田已经失踪五天,还是没有任何的消息,这让王况感觉很不好,他觉得对不起平盛田的阿娘,虽然没见过她,但王况却能想象得到一个倚门天天盼望着早日学成归来的心。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里,能够支持的放弃学业,放弃功名而投身于匠人行列,投身于他所喜欢的事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倾注了一个母亲对多大的关爱和支持及理解。就是在后世,这样的母亲都非常的少,很少有父母能理解儿女心中的追求,理解和维护儿女所钟爱的,像平盛田的阿娘这样的母亲,无疑是伟大的。

    平盛田为人很低调,这为他专心学习厨艺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少了许多的干扰。但同时,也正是由于他的低调,使得他的人,见过他的人并不多,这就给寻找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可以想见,如果掳了平盛田走,用药将其迷昏了之后,只需要找辆马车大摇大摆的运着走,借口说是生病或者说是病危需要回家了,都不会有人会有一丝的怀疑。

    但从平盛田的失踪和许三父子无关的时候,用狗闻味寻人的最佳时机已经,狗鼻子是很灵敏,但也是有限制的,尤其是寻到许三的当天,还下了不小的一场雨,不要说黑龙,就是哮天犬下凡来了也是无能为力。

    日子还是得过,搜寻平盛田下落的工作也没停下来,但王况已经不报了希望,只能传令给魏小五,将平盛田的画像也传了,让他们的人仔细的留意,尤其是要留意有病人,病人不能动弹,不能言语的车马动向。

    不过许家子藏身在湛卢山却是给了王况一个将东平县拉回到和建安步调保持一致的新思路。以前王况也不是没想过要把东平县发展起来,但后世的松溪在王况的印象中,除了香菇和茶叶外产量比较高外,其他没听说有特产,就连湛卢宝剑是出自于东平也是刚刚才听说的。

    但这时候的东平,茶叶的产量连县里的消耗都不够,还需要到建宁去采买,香菇的人工栽培别说东平,就是全天下都没有,而王况也不懂。

    虽然这两年东平也是很自觉的往建安靠,也有人种辣椒种番薯,也有人采红菇,基本上,当地能发展的副业都发展了,但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当做拳头的产品,不能像建宁有莲子和瓷器,建安有栗子和竹雕,唐兴有桂花金桔和米仁一样,让人一说起某个产品就能想到产地。所以,东平的发展一直是建州的末位,等于是拖了建州的后腿,不是县令不努力,也不是百姓不专注,实在是没有出彩的地方。

    东平县令姓潘,也是一个朝中无人,在东平县令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十来年的,如果不是他年纪还不算大,而且东平县的经济在旁人看来没有出头之日的话,加上他为官还算公正廉明,很得东平百姓的拥戴的话,早就被朝中大佬的子弟给挤掉了。

    但是,现在有湛卢宝剑和欧冶子的名头可以借用,王况再不抓住机会就太过笨了,可以说,如果把东平这个除了建宁外面积最大的县、除了建安和唐兴外,人口最多的县给发展起来,建州在大唐的东南一带的地位就能上升很多。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冷兵器时代,一件好兵器对朝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而喻的,尤其是东平远离边疆地区,县内崇山峻岭延绵不绝,除了朝廷外,其他人想进来运兵器运铁困难重重,实在是一个最好的兵工厂所在之地。

    王况不能碰兵器,但不代表东平不可以打出好兵器,尤其是有了湛卢宝剑和欧冶子早就在此留名,那么,东平的匠人经过反复的摸索,经过建州衙门的大力支持而恢复了欧冶子大师的技艺,不是没有可能,谁也不会怀疑到王况的头上,只会说王况的眼光实在厉害,能抓住重点。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铸造,金工和热处理,这些都是要学的,别的王况不敢保证,但可以保证百叠锻造法不需要任何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改造就可以实现,王况的刻刀,虽然没有用到百叠,但也是有几十叠的,放在黄良这个曾经随着李世民征战天下,见识过无数刀兵的老头眼里,一眼就能瞧出是把好刀,可以想象,如果百叠法能推广出来,那么东平就将迎来飞速的发展,而王况很早就推出的风箱,能提高炉温,就更为用百叠法打出大件兵器创造了可能。

    第三三九章 湛卢诞生之地

    第三三九章 湛卢诞生之地

第三四0章 另有他人

    第三四0章 另有他人

    只是,王况之前已经很明确的向李业嗣表示过不懂刀兵了,所以,要想让东平的兵器工业发展起来,就必须隐密进行,而且还不能让人看到新的锻造工艺是王况提供的。

    用办法呢?靠东平的匠人去发掘是不可能,要是能的话,这些年王况月月在讲要求各县发掘本县特色,要换了王况是潘县令,见周围的县都发展的如火如荼,还不早就绞尽了脑汁的去想?不要说为百姓为民生这样的大道理,就为的前途着想也会如此。

    没有合适的人选,东平的匠人,王况都不了解,如果所传非人,万一哪一天把王况卖了,那么王况就只能乖乖的到长安去做他的安乐辅国县伯,当个富家翁,再也别想赖在建安自*由自在了(蛋疼,连自*由这个词也合鞋)。

    因此,现在看来最为保险的办法就是,得有一个人,一个东平人不是王况手下的人的,到东平去,将百叠法传了出去,至于风箱就简单,建安的铁匠铺里早就安上了,找人去东平暗示一下说建安铁匠铺里有这么个好,能够将炉温大幅度的提高的,那些匠人肯定会跑来学,再然后,建安铁匠铺肯定会来征求王况的意见,是不是要把这传授出去,点下头就可以了。

    只是,该谁去呢?现在手下的人,几乎建安人都认得,王况犯难了。

    就在王况为找谁去东平暗中传授百叠锻造技艺而发愁的时候,黄大却了,身后跟着平盛田

    原来,黄大到东治港后,却因为去建东的楼船还没完成补给的补充,而且从建州和福州抽调上去的镇军将士原来并不是水军,哪怕水性再好,也还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才能出海,否则大风浪一起,这些没在船上呆过的兵士起码要因为晕船而趴下至少六七成,因此王霖泊坚持要让这些兵士随着沿海巡逻的楼船训练一个月后才能出海。

    明面上,王霖泊是归建安镇将府指挥,但谁都,实际上他还是听辅国建安县伯王况的,所以对于他的坚持,也没人反对,而且人家坚持又不是没有道理,再加上王况从来都是有权就往下放的人,所以,王霖泊很顺利的就让那些兵士去训练了,出海的也推迟了一个月,虽然到那时候,风颱是从南往北,会给楼船下建东带来不小的麻烦,但楼船本身足够大,如果不用风帆,光靠浆轮也不会比在大江里航行慢多少,顶多是多花一个月到建东罢了,相对来说,还是王霖泊的做法比较稳妥。

    因此,黄大也就没能出海,但他又对大洋实在好奇,王霖泊黄大在王况心中的位置,黄大在建州就连李镇将也要另眼对他相待的,因此,就安排了黄大随着巡海的楼船过把瘾先,等到大军正式开拔了,再随船去建东。

    也因为黄大的身份特殊性,王霖泊特地拨了一艘小楼船给黄大指挥,又安排了得力的亲信在旁帮忙。

    那日,黄大造例兴致勃勃的随船巡海,黄大不满足于只在东治港的上下百里巡逻,他很想看看,大唐天下的海有多大,就下令让船一路往北,也幸好他这是小楼船,打的旗号是大唐的,沿途不用愁补给问题,就这么着,连续航行了三天后,到了甬东(今舟山群岛),见一艘小舢板搁浅在一个无名岛上,而船上的人见了大唐的楼船却不像他们这一路上碰到的几艘同样搁浅的渔船一样挥动巾帕求助,黄大是从来没领过兵的,对这些细节是没有任何的想法,但王霖泊给他安排的副将却是了问题,道这舢板可疑,于是楼船便靠了上去,结果了昏迷中的平盛田。

    自然,那几个渔民模样的人也就被黄大给扣了起来,寻了一处港口靠岸,找来郎中救醒了平盛田后,黄大就了事情的始末,而那几个渔民模样的人却是倭人,他们借着行商的名头,在瓯宁潜伏了三年,三年来,这帮倭人不光是装束和语言上和大唐本地人毫无区别,只从身高上,是看不出来倭人和唐民的区别的。

    在他们潜心的打探下,被他们了平盛田的存在,他是跟着孙嘉英学厨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