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小灰雀)-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王况心中也有那么一点点的小兴奋,这么看来,不光可以看了,还可以吃了?以前不敢动,一是为的林颖芝和小疲q俩丫头考虑,另外就是梅兰竹菊四个丫环好歹是卢国公府送出来的,不比得买的丫环,不能太唐突了。

    但是,除了梅兰竹菊四个丫环外,还有如花和秋香呢,对这两个丫环,王况是没有任何的邪念,只是为着她的日后着想,俩丫环的年纪比梅兰竹菊四个都大,是该为她们找个婆家了,总不能有一个就收一个吧?随着以后家业的扩大,丫环只能是越来越多,哪怕是三全上,那也要忙得。

    王况,呆在建安的不会太长,这些年里,其实是赖在建安不走,本来按说,封了公,侯,伯,子四个爵位的,如果不是领兵在外的,都必须住在长安,只有封王的,才是必须到封地去住。王况借了建安离不开他,又有个建东刚兴的由头,赖着不走,李世民也就没催他,朝中大佬又不想得罪他,也都是睁一眼闭一眼的,要换了是其他人做这个建安县伯还赖在建安的话,恐怕弹劾他的奏折就能把人淹死。

    而且,不可能所有的府上丫环都把眼睛盯着主家的,和主家见面的机会,远没有和家丁相处的机会多,长了,总归是会有两情相悦的出现。可不能只顾着的性福,而忘了家人的性福。

    果不其然,王况将消息放了出去后,候老四就板了一张脸来找王况了,这个侯老四,就是当初在富来参与设计曹六的,狠狠的坑了一把蒲熙亮的那个面部受伤,没有表情的候老四,王况也请孙老头为他看过,孙药王对这个也是束手无策,神经损伤放在后世都是非常难治疗,王况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不行也就罢了,所以侯老四到现在还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不过这个样子,拿出去唬人倒是好使,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到富来客栈闹事的外地客人,侯老四一出面,木然的表情加上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带着的一丝杀气,往往都不用多说,往那一杵,就能把闹事的给吓跑了。

    让王况没想到的是,如花和秋香这俩丫环中年纪比较小的如花没看上最为机灵的陈大,却是看上了侯老四,看来如花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后世人的心态,喜欢酷难,别说,侯老四成天的板着一张脸,倒还有几分酷像。如花相中侯老四,自然平日里对他看顾有加,帮他洗洗袍衫啊,或者是帮着整理整理下房间啊的,一长,这二人就都对上了眼。

    如花是个女儿家,害羞,自然是瞒着不说,侯老四呢,则是和陈大他们一起,一直奉王凌为老大,以前是担心如花会被王况看上,自然是一直不敢提这事,现在王况放话出来说,只要郎有情妾有意,就会成全,侯四也就找上了门来。

    王况当然乐于见到这样的结果,候四和如花就是一对榜样,当然要答应,而且还要给他们办个风光的喜宴。有这一对标杆立在那,效果十分的显著,一,秋香一下就成了香饽饽,在家里许多事情都有其他人抢着帮满做了,就连出门采买,也都有那小郎自告奋勇的或是开路或是提。

    本来王况还想着借这个机会,看看能不能把梅兰竹菊四个丫环中至少发落出去一两个,他可是记得,以前陈大一伙是团团围着这四个丫环转的,有事没事都要在璃棚附近转,就连他们的操练场地,也央着王凌从厨房边挪到了璃棚边上,大概是存了在四个丫环面前展露身手的心思罢。

    可诡怪的是,竟然没一个人到王况的面前来求四个丫环中的任何一个,王况这回彻底死心了,想必是这四个丫环已经明确的表过态了,只是不而已。

    唐时的风气,远比后世和*谐(郁闷,连这个词也要合鞋)朝开放得多,经常能在街上碰到主动出击追着小郎跑的正经人家的女郎,王况是早在扩建城墙的时候就亲身经历过了,现在已经见怪不怪。这些年,随着王况的地位提升,建安人家又都了王况的立场,所以这些年也就几乎没有女郎再来“调戏”王况的事情发生,倒是王凌,这些年里是花边新闻不断,有时候回家,王况还要提醒他擦一擦嘴角的胭脂。

    第三三四章 梅兰竹菊的出路

    第三三四章 梅兰竹菊的出路

第三三五章 风雨欲来

    第三三五章 风雨欲来

    夏天,其实过得很快,恼人厌烦的蝉都没鸣叫几天,就渐渐的安静了下来,稻田里的稻谷早就灌满了浆,一粒粒圆鼓鼓的,眼看着,又是一年好收成。不仅是稻谷,番薯和米仁都是长势喜人,辣椒也是如此,放眼望去,辣椒地里是红彤彤的一片,还没到秋天,就已经开始有许多辣椒泛红了。

    今年天公作美,不光是建州,其他地方的粮食长势都非常的喜人,虽然还有近一个月的才是秋收时节,北方还会更晚一点,但今年的大丰已经是不可阻挡。

    建州今年更是人人脸上喜气洋洋,许多人家种的柰果树都有了好收成,被王况以一斤十文的价格收去了,少部分送到长安去,大部分则用来做水果罐头了,而种甘桔的人家,也收到了富来商行的预订。细心的人,但凡是家中有种了多棵花梨的人家,今年的收入都要比去年翻一番还多,而那些没种花梨的,则变化不是很明显,一,传言四起,说那花梨果真是聚财之木,许多没种花梨的人,纷纷的抗起锄头上山去找树苗去了,想赶在秋收前先找到树苗,先移植个一棵两棵的,其他的则做好记号,标记给别人看,这是有主的树苗,等到明年春天再来移植。

    其实,这不关聚财不聚财的事,也不是王况的有意安排,家中有花梨的人,大多都是房前屋后空地不少的,有空地,又他们的小东家,自然就会去种花梨,同样的,也是因为有空地多,也就多种了不少柰果树,收入当然会增加不少,而那些没种的,基本都是家中空地不多,有的又因为信风水的缘故,以前种的老树舍不得挪了,因此在是信风水还是信小东家这两个问题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是选择了先保持不动,观望一年两年再说,现在一看,还是信小东家来得现实些,就都开始准备了,不仅要种花梨,也要种柰果,以后凡是小东家让大家种的,将再也不能过了。

    历史的车轮,终究是偏向了,王况第一次,历史的改变,竟然能引起气候的改变,不光是本来应该在去年七月发生的谷水泛滥和大河决口都没发生,就是本应该在今年春发生在松、丛两州的地震也没发生,这都是历史大事件,就这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让一直关注这两个灾害的王况吃惊不小。

    为这两个灾害,王况可是做了不少准备,结果最后就好象是一拳打在了棉花堆上,无处着力。也幸好,没人王况为这两个灾害做准备,不然,这时候肯定会有人说王况故意危言耸听,扰乱民心了。

    不过有一个人,却还是严格的按照历史这个编剧的安排,走完了他的一生,这就是和欧阳洵、诸遂良及薛稷一起并称“四大家”的虞世南。李世民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虞世南因为身在人才辈出的贞观年间,所以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其真实地位差距不少,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其兄虞世基可是个厉害人物,曾经在前隋任建安王法曹参军事,炀帝时为内史侍郎,专典机密,参掌朝政,名声显赫一时。

    王况本来和这些文人都没交集,他们搞他们的文,王况搞的吃食,两不相干。但这次,因为王冼在长安闹得动静不小,又得了诸遂良的指点,算是有半师之谊;兼且其兄虞世基曾供职于建安,所以,虞世南对建安出来的王冼也是颇多看顾,没少为王冼在世族豪门中造势。在得知其去世的消息后,王况特地着人前往长安吊唁。

    本来王冼就去吊唁过了的,但王况吊唁却是不同,王冼吊唁是以个人身份,但王况吊唁则是代表了建安王家。这么一来,又一次的加深了朝中各大佬对建安王家的印象,再一次的落实了王况对那些肯看顾王家人的回报的说法,这可是王况第一次派人到长安吊唁逝者,要,六月,虞国公温彦博去世,王况可没派人去的,而虞世南只是个永兴县公,比稳彦博低了不少档次。

    也是这一年六月,黄良得了个好消息,朝廷订立了功臣可任世袭刺史的制度,这里的刺史不是指的一定是实职的刺史,比如说黄良若去世,建州刺史改派他人,则黄良的仍旧是建州刺史,不过是转为虚职遥领罢了。黄良算是功臣,所以这个消息对他而言,比起升职还要高兴许多。

    王况同样也得了好消息,在东治港建造的两艘大楼船提前半年完工,正好可以赶上季风转向起锚开往建东,同时建好的还有五艘小楼船。大楼船可容纳三千多兵士,这是在海上远洋航行时候的标准,如果在内河,因为不需要载太多的物资,则可容纳四千兵士,在同等大小的情况下,比改进前要多容纳了一千人。小楼船则可容纳五百兵士。

    两大五小的楼船,再加上原有的一艘大楼船,就一共是三大五小的楼船,除了原来的那艘搂船要用做沿海巡逻外,一大五小的楼船将组成一个舰队,长期驻扎在建东,另一艘搂船则用做大陆与建东之间往返的运输船。

    有了这个舰队,大唐就成了太平洋的霸主,而新的楼船也已经开工了。第二批将再建五艘楼船,全是海用大楼船。造船的钱,自然是建州出,为建这五艘楼船,建州将不得不推迟一年申请从中州升格到上州,本来按计划,应该是后年,黄良这一任满后马上申请的,为了楼船,只好推迟了。

    以王况的财力,要他独立承担造船费用是没任何的困难,别说五艘,就是再造十艘也行,但是王况不能,这楼船可一算是国之利器,只能是朝廷出钱,个人嘛,还是少掺合为妙,现在是不会有人说东说西,但难保过个几年,会被人扯出来。

    建东置县的建议及县令人选的建议已经递了上去,同时,两大五小的楼船,也载满了兵士和物资开往建东,这些兵士都是从建州和福州两州的镇军中抽水性好的出来的,这一派出去就是五千多兵,占了两州镇军兵力的差不多一半,而因为抽调兵士形成的防卫空白,则是由衢州和饶州“友情赞助”临时抽调了部分兵力。

    对王况的动作,江南东道镇军府是大开绿灯,本来镇军的调动需要兵部行文和镇军府的批文,但镇军府是皇帝默许王况的作为,且这调兵去帮助建州和福州防卫也是李业嗣的出面邀请,不是他们主动出兵,在这个情况下,只要事后将一应公文补全了,并且得到兵部的补充说明,就不是问题。兵部尚书是李靖,难道他还会为难的孙儿么。

    再者,建东之事,朝廷早就下过旨意,允许建州镇军便宜行事,是便宜行事?那就是建州镇军认为好就去做,时候报备即可。有这一层原因在,又其实着幕后的推手就是王况,没有王况就没有福州水军,也没有建东并入大唐版图的事情,各地镇军正愁着没机会和建州方面把关系搞得更好呢,现在有机会了,还不赶快的抓住?

    王况这边忙着,长安那边也没闲着,李老2要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