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野心家-第6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硝石、盐、芒硝,这三种到底如何配比,实在是个关键。
  那方士沉声道:“取一定额的罐子,盛装下相同的硝石、盐、和芒硝,我称重之后,发现他们的重量并不一样。这正是《解三十问》中的第一问,六齐之法。”
  “多次称量,我发现硝石最轻、盐次之、芒硝最重。而比例便是七十八、八十一、一百。”
  “如此,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单了。诸位也都学过九数,有方程求禾之问题,与之一样。”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
  胜绰听到这里,拍手大赞道:“妙极!妙极!这就是个三元方程,只需要测量出你从火药溶水中析出的那些硝石的重量,便可知道硝石、盐和芒硝的多寡!”
  到了这一步,在场的每个人都已经明白,火药中最为奥秘的硝石、盐和芒硝的配比数量就可以知晓了。
  芒硝吸水,天下方士真正研究过火药一物的都知道,这也是他们配比的火药总是不如泗上火药威力的一大因素,尤其是剩余的残渣极多不少,芒硝吸水性的结晶水也会让火药很快板结。
  在场的人精通方士手段的少,可论及九数,却是君子六艺之一,既为君子,谁人不会算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到这里就已经是九数常例中的上禾、中禾、下禾的问题了。
  方士沉默片刻,说道:“可我测重之后,却发现个问题。如果火药真的有盐、芒硝和硝石,那么这个三元方程就是无解的。”
  “因为我算出来的盐和芒硝的数量,是负的。负的在九数中可以存在,但在天下现实中无法存在。”
  “除非……那里面没有芒硝,也没有盐,这才有可能。”
  “墨家常言,九数和几何勾股不会骗人。”
  “那么算到这一步,只剩下两种可能。”
  “要么,九数是可以骗人的。”
  “要么……是墨家在骗人——火药里,根本没有盐,也没有芒硝!只有硝石!”
  在场诸人已经被这手段的运用所震惊。
  没有人怀疑火药里不含芒硝,因为墨家要的太多了,而这东西又似乎根本没用。
  芒硝很多盐碱池中都有,墨家的《蒸煮析盐之天志解》中介绍过温度和溶解度的关系,解释了一下怎么样才能将各种不同的硝、盐、碱等煮出来。
  他们并不知道那些看似运入火药作坊的芒硝,实际上被用在了生产韧皮纸、璆琳、瓷釉等行业。
  这是一个大骗局,本来思索火药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就不多,而剩下不多的思索的人中有要考虑人心:芒硝并没有什么用,墨家为什么还要花钱从别处收购?除非是火药的配方。
  方士一开始也没有怀疑,他只是想到了“禾出米”的问题,将繁复的原料分为水溶和不溶,然后再利用九数之中的三元方程解出答案。
  可他却算出来两个负数,这显然不对。
  如果相信九数不会骗人,那么便是墨家在骗人,火药里根本没有盐和芒硝。
  到了这里,胜绰已经不怀疑那一堆火药的真假了,他确信这方士已经得出了火药的正确配方。
  果然,那方士接着说道:“其时我也只是怀疑。然后我又取了那些火药沉在水下的那些东西。”
  “丹砂……我等方士自然熟悉。硫磺可燃,丹砂可以炼水银,方士皆知。我先假设里面真的有丹砂,然而结果就是,我一点水银都没有炼出来。”
  “墨家所著的《气亦沉重说》中说,物在天帝创世、伏羲开天之时就已经存在,不可多也不可能少。那么,既然没有水银,也就是说,那些里面根本没有丹砂。”
  “我又取了一些,只是点燃。陶土不可能燃烧,若是里面有陶土,那么很显然不可能全部烧的干净。所以我知道,里面也没有陶土。”
  “到了这一步,我已经确信,墨家一直在骗诸侯。于是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找了许多弟子侍从,一同从墨家所有的书中找一样东西……墨家是否亲口说了火药一定需要那九种物质?”
  “然而,没有。墨家不说谎,这是他们的义。”
  “但是在有些事上,他们会说部分真话。从始至终,墨家都没明确地说火药就是九物化合,只是一些传闻、和根据墨家运往作坊的原料推测的。”
  “所以我猜测,这火药……恐怕根本没有那么复杂。”
  “大繁至简,正合道理。”


第二百九十五章 大乱前夕(四)
  方士说到这里,已经是一脸得色,进而道:“随后我又排除了其余几种,最后推断,火药其实只是木炭、硫磺、硝石三物就能做。”
  “至于比例,那便好说了。我只需要用水分开硝石、木炭和硫磺,就可以知晓。”
  “墨家所著《气亦沉重说》,认为气体也有重量,水化为气,可以顶开盖子,由此可知,所谓火药,不要是固化为气,推动弹丸飞出。我想,若是有神力者,以最覆在枪管上猛吹,其实一样。巴蜀夷狄用吹筒,便是一样的道理。”
  “墨家所著《燃烧论》中,做过实验,气体中有东西可以让木炭燃烧,但若那种气没有了,木炭便不会燃烧。而且那种气可以测得,只有五分之一,称之为阳气。”
  “火药无气也能烧,我便想,很可能就是硝石为炭硫提供了可以让他们燃烧的阳气。”
  “为了确定我猜测的对,我又将盐在炉鼎中煅烧许久,不增不减。可是硝石按照当年鞔之适炼制‘祝融血’的办法隔气煅烧,可得一种气,这种气……可以让木炭在里面犹如烈日绽放。很可能就是阳气。”
  “于是我更加确定,火药里根本就没有盐和芒硝,只有硝石。所以火药,不过是硝石中藏着的阳气,与木炭和硫磺燃烧后化为气,如同巴蜀吹筒一般推动弹丸飞出。”
  方士说到这,指了指下面的那一堆火药道:“诸位可以试试,或与从墨家那里买到的对比。”
  胜绰起身,再三而拜,折服道:“已不用试。你已得《解三十问》之精髓。君上大智,原来竟早有用火药之心!”
  秦君亦大笑道:“如你所言,自公输班逝去,天下机械木匠之巧,无人能出墨翟之右。二十年前,墨翟以公输班所赠腰带邀公输班弟子入泗上,墨家守城又有转射机、床弩等大弩,制弩之术,无双无对,墨家却弃之不用,反用火药。”
  “墨家所谓的那些天志、演化,我或许不懂,可我却懂人心。泗上墨家能做出最好的弩却用火药,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人心,非是墨家所言的天志,却也一样可以知晓很多的道理。”
  吴起等人尽皆拜服,心中或喜或服。
  秦君又道:“除此之外,还有一物,更可坚定你们使用火枪之心。”
  说罢,他指了指地上的那个铜勾,问道:“你们可知此是何物?”
  这铜勾看起来很简单,一指长,甚至都不如弩的扳机那样精巧,在场之人都不知道这是何物,更不知道缘何这件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器物,能够让君上觉得此物可以坚定众人用火枪之心。
  秦君笑道:“墨翟逝后,鞔之适编纂了《鲁问》、《适问》等记录墨翟言行的书籍。里面有一则,说是当年在商丘守城的时候,适说将来有一物可以代替转射机、床弩、弓。”
  “后火枪出,鞔之适又有一次说,燧石能点醋绒,那么也能点燃火药,只需要蓄力精巧。他说他在那两位先生那里见过。但凡鞔之适说见过的东西,你们可曾听他说过诳语?”
  “数年前,墨家以百金,求天下能工巧匠做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很简单,只需要能够蓄力即可。不求形状,只求此物,做出即给百金……”
  言尚未毕,吴起指着地上的那个看起来简单的铜勾道:“这……这便是燧石发火枪中所谓的‘板簧’?”
  板簧之名,在场的诸人都知道。
  具体什么样,没人知道。
  但是原理,墨家早就在一些书中给出:火绳的作用只是点火,而燧石也能点火。只需要作出可以蓄力的板簧,便可以直接击发燧石点燃火药。
  板簧需要什么样?
  对于在场的诸人来说,不重要。
  只要能弄出板簧,工匠们便可以很容易地设计出机械,原理清楚,即便不是按图索骥,却也差不多。
  能够制作青铜弩机的工匠,只要知晓原理明白方向,给他们一块上等的簧片,都可以作出并不复杂的燧石打火的机械装置。
  杠杆原理、手指发力、板簧蓄力、弩机维持、勾动弩机、板簧回弹、牵动燧石,擦火点燃。
  蓄力的方式,很像是后世学堂常见的用格尺蓄力弹纸团的道理。
  这东西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在场的这些辩论大秦雄师将来是用弓弩还是火枪的人而言,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东西。
  墨家所著的《以说知术论将来战阵》中,有这样一个说法:
  火绳枪因为火绳存在的缘故,人和人之间不能挨得太近,所以齐射的威力尚且不如。
  若是能够用燧石代替获胜,那么原本一个连队的方阵就可以排下两个连队,一次齐射就是原本两个连队的火力。
  而且,戈矛手的作用只是为了掩护火绳枪,若是戈矛手能够和火绳枪合为一体,那么自此之后,诸夏步卒只有一种。
  另外,潡水一战墨家攻下了滕城之后,那一本名为《理性天志的胜利——论勾股术和攻城术》中做个解释:为什么子墨子守城的时候,要修筑行墙,都是为了增加宽度。
  而宽度的增加,是为了投射的优势。如果在宽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能够增加投射,效果是一样的。
  墨家在二十年内所著的这些书,如今已经流传开,而二十年的沉寂,不是除了泗上没人注意到,而是在慢慢消化。
  种子洒下。
  九州之内,遍地开花。
  然而这朵花,开的却有些异样。
  胜绰看了看那个铜勾,摇摇头道:“我听闻,墨家那边一直在制作这东西。但是,他们用的是铁,而且其实已经制成了,只不过蓄力不足,出火太低,所以并不用。”
  “但是,鞔之适说他从那两位先生那里看到的,就是铁的……怎么能是铜的呢?”
  他弯腰拾起那个板簧,用力一扳,果然需要力量,撒手之后,立刻弹直。
  那个方士道:“不论铜铁,要的是蓄力之能。莫说铜铁,就是用个小弩在上,以弩臂之力拉动弯钩擦动燧石,却还不是一样的道理?”
  胜绰不解道:“可是……天下铁匠都在尝试着用各种淬火的方式想要得到那百金……”
  “铜亦能蓄力为簧?”
  方士道:“先生有所不知。巴蜀以南,有夜郎国、且兰国,俱是夷狄。然而那里也有铜器,也曾有过交流。我曾见过一精巧之物,也是铜的,正可蓄力。”
  燧发枪的原理没有那么深奥,所差的只是一根合适的、有弹性的板簧。
  至于点火方式,化学若是飞速进步用弹簧的力量撞雷汞可以;用来擦燧石也一样。
  泗上早就有原始的燧发枪,只不过不在军中推广的原因就是打火率太低。而打火率太低的原因,就是材料不过关。
  这个时代,是属于工匠的,是工匠可以敲出来的。
  材料才是制约如今很多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