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神道(南枝)-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有时间在补吧,日!全勤不要了!

正文 no、226 兴唐之劫

    no、226 兴唐之劫

    所谓的祭天草草的就结束了。没有任何一个大臣知道,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又有什么意义,要不是李世民平日以来并不是那种胡作非为的帝王,恐怕单单李世民在今天救日仪式上的一举一动,就足以让群臣诟病,上书劝谏了。也正因为大臣们都了解李世民的性格和手段,所以才会暗自猜测,李世民今天的这一举一动。一定是暗有所指。正因为不同所以才神秘,正因为李世民今天的不寻常,才更让群臣门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思量着,揣测着李世民的内心。

    李世民在举行完救日仪式之后便登上了龙辇,没有对他们半点理会的意思 ,似乎是将群臣直接忽视掉了,这样一来,群臣的心底更加的忐忑了,不知是他们做错了什么,还是怎样。

    一路沉默无话,一直到走回了皇宫,李世民大马金刀的坐在龙椅上,望着随后跟进来的臣子们缓缓开口说道:“来人,关闭殿门!”

    太极殿里原本的侍卫随从全都不在,从龙椅下方一直到殿门,每五步便站着一名杀气腾腾的玄甲士兵,让人不敢直视。当那殿门缓缓的关上,整个太极殿内肃杀而又沉闷的气息开始蔓延,让每个人都觉得压抑。

    群臣们到底是对事态比较敏感的,见李世民坐在龙椅上不答话,却紧紧的盯着自己。连忙低头跪了下去。有了这跪下去的第一个,没过上两息功夫。整个太极殿中除了李世民和站立着的玄甲卫士之外。再无一人直着身子。

    李世民见整个大殿安静下来,缓缓开口道。“朕知道,你们对朕今日的所做所谓很不理解。也有很多话想说。不过!”李世民的话音猛地一转,随后继续说道:“从现在起,一直到朕说完,谁敢插嘴!谁就回家养老去吧!”

    “朕即位至今,半年有余。大唐建国至今。不足十年。无论是朕,还是父皇。自觉在这几年中,没有罔顾过任何一个子民。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将全身都绑缚在大唐身上的百姓。有些话,朕不用说。大家也明白,此次日食。定会有人站出来攻讦朕,要么说朕身边有妖孽作祟,要么说朕是个昏君!不过朕希望诸位在听到这种话的时候,用眼睛去看清楚。先在朕是大唐的皇帝,朕有必要在今后的灾年中挑起大梁,为天下负责!”李世民的声音并不高,但在这寂静无声,似乎可以听得到自己心跳的太极殿中确如震雷般在每个人的脑中炸响。

    今后的灾年?今后有灾年么?所有人都知道,李世民的这句“在今后的在年终挑起大梁,为天下负责!”是李世民先前所有话中的重点。而这句话。听在臣子们的耳中,却也是相当的震惊,灾年!旱灾!洪灾!蝗灾!兵灾!疫灾!在这个时代,绝对不是一件好事,灾来尸骨遍地。灾去哀嚎漫天。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唐朝的底蕴本来就不是特别丰厚,近两年的休养生息虽然让人民的生活有所起色,但灾年一来恐怕所有的努力便会化为乌有。甚至一旦操作不当更会有那亡国灭种的结局。这怎么不让臣子们心惊胆战?

    再有,李世民所说的回收到攻讦,每个人都是心知肚明的。这受人攻讦很容易就会造成朝廷大乱,更有甚者会引发地方的叛乱,万一来了灾年,国内乱,人民苦,外敌侵。恐怕又是一个南北朝混乱的结局。

    遇到灾年,什么都可以乱,但政府,军队,绝对不可以乱。只有政府不乱,才可以有条不紊的救灾,只有军队不乱才可以应对一切意外。按照李世民所说的讯息,灾年并不远,这时候要是再被人攻讦,让朝廷内部乱了起来,灾年一到。那恐怕什么都晚了。所以现在所有人都必须以李世民为中心,将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这样才会平稳的渡过灾年。

    当然,还是有些人暗自狐疑李世民所说的灾年是否准确,不过李世民在之前已经将话说了出来,谁敢打断他今天的话,谁就自己告老还乡。这乌纱帽,还是重要的。大家也相信,没有确切的讯息,李世民是不会将这灾年一事放出来的。毕竟引起民众的恐慌,那是谁也担负不起的责任。

    “朕,知道你们心中有疑问。朕虽然不能跟你们说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但是一些简单的浅显的话还是能说给你们的。”李世民给了大臣们充足的时间去想象,随后继续说道:“记得一个时辰之前,封德彝你说过,今天的这场日食并不在推算范围之内。所以定是使出有因是吧?朕可以告诉你们,朕早在上个月就已经得知今天会有日食!”李世民说道此处双眼猛地一瞪,那封德彝顿时觉得一股子杀气直透脊背,压得自己有些喘不过气来。本就年岁有些大的他,这么一惊之下,顿时觉得浑身乏力,手脚冰凉,一下子就瘫软了下去。

    李世民并未理会瘫软在下的封德彝,继续对着朝臣说道:“自古以来,无论每个朝代开国,都会发生这样活那样的劫难。而这种劫难,叫做开国之劫,也叫兴国之劫。只要度过了劫难,那国家便会蒸蒸日上,兴盛之势不弱当年文景。若在劫难中失败,国灭家忘,华夏大地再次陷入战火。朕说道这,你们可能也想到了,没错,大唐开国之劫马上就要来了。不,朕更想叫它为兴国之劫。因为朕有信心让大唐度过这场劫难!”

    李世民说着说着,从龙椅上站了起来,举步走到群臣之间。突然声音猛地一高。威严的说道:“贞观二年将为我大唐兴唐之劫年。劫难一至,蝗虫扑天抢地。所过之处,绿意皆无。民无所食,易子而食。民无所生,卖女而生。路有饿殍,地有枯骨。实乃地狱景象。然,大道之下皆有一线生机。朕先知大劫而求告于天,得新犁。得消灾之法。故定以贞观元年为基,提前应对大劫。” 李世民字字铿锵,听得臣子们即是惊恐由从心中升起一丝坚毅的希望。

    “来人,抬新犁!”李世民对着守着偏殿的四名玄甲卫士喊道。随着曲辕犁一点一点的由远至近,当朝群臣终于见到了这李世民口中“求告于天”的新犁。好在这唐初的官员很多人对农事还是有所了解的,见了这新犁之后,多少也有了点底气。这时又听李世民说道。

    “此犁,名为曲辕犁。以形为名。耕地极其便利。一人一牛便可轻易操作,效率乃是直犁的六七倍之多。朕决定,将此犁传于天下,鼓励民众开垦荒地,保证今年粮食丰收。应对明年蝗灾。同时,更改农人耕种方式,由官府统一协调,搜集肥料,免费发放于农民。鼓励百姓饲养鸡鸭鹅等家禽,以消减蝗虫数量。各级官府务必落到实施。由当地军队进行监督。任何人不得阻挠,若有阻挠,杀无赦!”李世民的面目一下子变得憎狞了起来,李世民怕,怕这曲辕犁一旦传下,却被世家官宦等人掐在手里。等到了灾年,百姓依然没有食物果腹。所以下了这条杀令。

    “曲辕犁成本为四十文,贩卖此犁不得超过五十文。良种价格以当下为准,哄抬物价者杀!本年肥料由官府统筹免费按照实际土地发放,先平民,后豪族。擅自截留肥料者杀!准许百姓以其个人能力开垦荒地,但私自圈地者,杀!更改本年税收方式,收取实际收成的十分之一。余粮除举家所需外。由官府平价收购,瞒报收成者杀!私自买卖者杀!任何人不得寻理由鼓动民心,蝗灾来临在即,鼓动民心者杀!”

    李世民一连说了五个杀字,顿时让整个太极殿内杀气纵横,不过这几个“杀”的理由,每个大臣都理解,大灾在即,遇到哪些钻空子,损人不利己的,必须杀掉,稳定民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齐心协力,度过灾年。

    “贞观元年为抵御蝗灾之基础和保障,任何人必须全心尽力。若有懈怠着,自挂官印,力不从心着,自挂官印。思家不思国事者,自挂官印。。。。” 李世民又是一通叙说,说的理由很明白,大灾就要来了,你们要是不尽心尽力,或者说没有能力的,不全心全意办事的,自己把官位教出来回家吧。你的职位让有能力的人去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度过灾年。

    ———————————————————————————————————————————————————————

    今天第一更,呐,呐。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啊。哎呦,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休息了。有命才有更新,没命那就没命了。。。如果明天阳光明媚。那就照常更新喽~

正文 no、227 边疆!边疆!

    no、227 边疆!边疆!

    不提那在太极殿和群臣们述说明年蝗灾事情的李世民,在这天仙宫内,黄俊明却看着已经打好包裹的万冥子和沐轩子感慨良多。自从上次和这两人说过他们即将去边疆,去那个大唐和突厥共同建立起来的商城,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了。昨日,李世民传来消息,商城的一切架构早已准备妥当,就等着天仙宫的道人们入住了。

    而这几个月来,无论是万冥子,还是沐轩子。全都在埋头苦读,研习道家思想,选出来一同前往的道士们也都努力的习武,努力的扩展自己的知识。虽说算是突击式的训练,但这几个月来的坚持不懈,也让大家对道家的了解深入骨髓,照比从前不知道提升了多少档次。让他们去哪边疆的不毛之地传教,甚至都有些显得大材小用绰绰有余了,可黄俊明也知道,万冥子和沐轩子带着这一批人前去,就是给道教走出国门打下前站。这个前站必须要稳,只要这个前站越稳,那道教在今后走出国门的路途中便走的越轻松,若这个前站打得有些松垮,以后道教走出国门,恐怕要废上一些时间了。

    除了研习道法,无论是万冥子、沐轩子还是那其他跟随的道士,也都多少的学习了一些科道、医道知识。甚至连命、相、卜三道也是小有涉猎。在一个对道教相知甚少的地方,科、医、命、相、卜这五门本领。就是吸引信徒的一个切入点。甚至也可能是道人们在那个四处充满危机的地方用以保命的稻草。

    突厥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之心可比大唐严重的多,想必那些简易的科道会让他们看到神迹的降临,简易的医道会让他们知道原来生病了,受伤了并不是听天由命或者让那些萨满跳几段舞喝些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煮成的草药,而是有更好地,更安全的处理方式。而命、相、卜三门知识实在是太过精深,不过黄俊明也是想出了些办法。让大家都选取的那研究人心里去揣测过去的功夫,虽然是骗人的功夫,但这在直来直去的突厥人面前。恐怕又是要惊为天人了吧。

    另外一件事就是关于这些道人的身手方面,出门在外,没有点傍身的武艺那是坚决行不通的。黄俊明对于这些即将离开国内生活的道士,更是一百个不放心。远在突厥和大唐的国境之间,唐军是不可能及时有效的给予道人们有利的支援的。而突厥又是个名义上的国家,黄俊明敢肯定突厥的上层人可以再颉利的约束下不找道人们的麻烦,但是那些突厥中的小部族和突厥中的士兵呢?本来就习惯了在大唐劫掠获取物资的他们。怎么可能不对商城中的货物感兴趣?所以黄俊明除了加强了他们原本的武艺之外,更是把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