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中正有心于边事,王韶老于世故,王中正只多问了两句,他就看了出来,又从韩冈那里确认了,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很想把王中正这位大貂珰拉进来,不仅为了更好的得到天子的支持,更是为了对抗高遵裕。
王韶一直都希望有一个能在天子面前说上话的助力,高遵裕是太后亲叔,天子舅公,当然可以算得上。但高遵裕这个人本身的性格,却是贪功过甚,让王韶心中忌惮。说不准那天他的位置就给高遵裕给挤掉了。
所以王中正一来,王韶就盯上了他。为了与天子联系得更紧密,王韶不介意把一个支持开边之策的宦官拉来当监军。以宦官为监军,唐宋皆有。如走马承受一职,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地方上的事务。而在地方上领兵、修河的宦官为数也不少。
此时的士大夫,对阉人极端歧视,有事无事就要敲打他们一番。但对阉人参与到政事军事中来,却是习以为常,需要时说上几句,不需要时就任凭阉人在地方上领兵任官。而韩冈却正好相反,他不歧视阉人,却不习惯阉宦参与国政。
故而韩冈对王韶的想法不置可否,在心底里,还是反对居多。在他想来,王中正可不一定会与着王韶一条心,说不准会跟高遵裕打成一片,而且王中正本人的品行也成问题。只是他心里的想法并不打算说出来,因为对高遵裕,韩冈心中也有所顾忌。两害相权,也难说孰重孰轻。
陪了王中正用过晚饭,送了他去休息。王韶拉着韩冈和王厚又站到沙盘旁。他想听听韩冈的意见。
“玉昆,你觉得两堡如此布置是否妥当?”
“如果钱粮和人手足够的话,能造得更大一点就好了。”这是韩冈的回答。
韩冈对军寨建筑其实并不了解,他只知道城墙越高越厚,里面存放的粮秣军械越多,这城寨就越是难以攻克。但他更清楚,修造任何工程,第一个要考虑的都是预算问题,接下来则是人手问题,至于建造成什么模样,都是要受这两条左右。
“哪来的多余钱粮?超过五百步的寨子是不用想了!若是钱粮足够,直接渭源堡扩建成千步城不是更好?!何必弄什么犄角之势,在对岸再造一座堡?古渭寨、甘谷城都没有,还不是安安生生的。”
韩冈的话,引爆了王韶藏在心底的炸弹,他拍着沙盘边上,大声骂道:“政事堂也是好笑,我跟他们要钱修城,他们倒好,让二哥带回两百份空白度牒来。也不想想这里是秦州,不是京城,有几人会拿两三百贯来买一张度牒的?!还说是值五万贯,要能卖出一半价钱,我都要烧香念佛了!”
王韶的抱怨自有其道理。
因为有一张度牒,可以免人丁税,可以不用路引过所就能游走天下,想弄一张来护身的商人数不胜数。而且有的富户要保子嗣平安,也需要一张度牒来剃度一个替身。
所以度牒就相当于有价证券,能卖上不低的价钱。有时候,地方上有灾荒,朝中拿不出钱来救济,就发下度牒充当灾款。另一方面,真正吃斋念佛的僧侣,却有许多因为买不起一张度牒来剃度,而只能终身当个沙弥。
不过度牒的价格就跟有价证券一样,有着波动性。有时高有时低,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如京城、江南这些富庶之处,往往能卖高价,两百贯、三百贯都卖过。但在秦州,王韶刚刚让人问过价,一开始报得是一百二十贯一份,但当听说了王韶手上有两百份度牒,啪,当即就跌倒九十。
政事堂发下两百张度牒当作五万贯来拨款,但实际上却只能卖出不到两万贯,这让王韶如何不气?这种东西,还不好找人硬摊派,只能一张张发卖出去。
王韶骂了一阵,也就停了。事已至此,也只能向朝中将此事说明,并继续要钱要粮——用不到两万贯来筑寨堡,在秦州城边上还好说,但换到离秦州三百多里的渭源,单是征发起来的民伕所需的粮草,在路中转运的消耗就能吃掉一半去。
“再能要到两三万贯就好了。”王厚为他老子端来一杯凉茶消气,王韶心气平和了下来。他还是有些自信,凭借他现在在天子心中的地位,再要到两三万不成问题。
韩冈低头看着沙盘模型:“若能再多个两三万贯,照着图样,将现在的渭源堡扩建一番,再在对岸新建一座,勉强也够了。届时在两边各放上一个指挥。有三四百人足以将堡子守住。”
王厚在旁插话道:“禁军一个指挥才有三四百,厢军可没有。”
“怎么也不可能放厢军来戍守的!”韩冈摇头,提高的音调中满是不屑,“就是招乡兵弓箭手来此受田戍守,都比放厢军的好。”
按照编制,一个指挥一般是五百人上下。但这只是兵籍上的数字,减去吃空饷的比例,和一些不堪上阵、但后有靠山的老弱,一个指挥真正可以投入战斗的也就三百多人
——这里指的是普通的禁军,若是厢军,则一半是空额,剩下的一半又多半在官员家奔走听命。他们的战力甚至还不如关西的乡兵。若韩冈当初押运军饷去甘谷城,随行的不是当过弓箭手的民伕,而是厢军,他说不定早早的就跑路了。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14章卧薪三载终逢春(下)
【赶到现在,实在困得受不了了,不过还是完成了承诺。第一更,求红票,收藏。】
在渭源待了两天,仔细确认了筑堡的地点,王韶又领着大队回返古渭。
虽然从渭源到古渭的一路上,看到的都是羌人。但那些羌人,一看到王韶亮出来的棋牌,便是立刻闪到路边,有的甚至跪下来叩拜,比汉人看到高官棋牌还要恭敬许多。
王中正看着王韶的威势,眼热不已:“左正言在蕃地果然积威深重。两次大捷,倒把这些蕃人的桀骜不驯给打掉了。”
王韶却是无甚喜色:“蕃人叩拜,不如汉儿一揖。这百多里地,汉人是实在太少了。要想稳定西番,必须加快屯田的速度。没有数万户口,镇不住这里的蕃人。纵使一次过砍个千百个首级,让蕃人心惊胆寒,但过个几十年,他们又会故态复萌。”
王韶说的一点不错。自古渭到渭源这条沿着渭水河谷的道路上,除了熟羊寨这个算不上战略要地的歇脚用的中继点,设有宋人的军寨外,其他地方皆是蕃人的土地。韩冈倒是想见着几个汉人,但除了身边的这些人,见到的都是把袖子脱了半边的吐蕃人。
其实真正说起来,窦舜卿说三百里渭河没有一顷宜垦荒地,其实也不算错。河谷中的这些荒地,被吐蕃人占了几百年,都可以说是他们的土地。王韶要在这些土地上屯田开垦,其实是违反了赵顼早前下过的不许夺占蕃人土地的旨意。但自古以来,古渭州就是汉人土地,真要论起土地归属,所有吐蕃人都没地方站了。
而土地的所有权问题本质上就是跟实力有关。现今吐蕃人已不复在长安城三进三出的荣光,在古渭的势力并不算强。区区一个青唐部又不敢跟官军相争,不及早占据渭水河谷移民屯田,等到吐蕃人中出个李元昊或是李继迁一般的人物,那就是第二个西夏,又或是换作了党项人过来吞了此地,那情况就更是糟糕了。
王中正也听得心有戚戚焉:“左正言所言甚是。此亦是天子所担心的。等回京之后,吾亦会向官家奏请及早在古渭招民屯田,以充实边地。”
“如此,王韶先多谢都知御前赞言之德。”王韶在马上对王中正拱手称谢。
“不敢当。”王中正摆着手,“吾此是为国而言,左正言何谈‘谢’字。”
王中正再次向王韶保证了他对河湟开边的支持,也让王韶更加坚定了将王中正请来监军,作为联系天子的助力。
一路再无他话,自清晨天色刚刚泛白之时就离开渭源,到了华灯初上时分,韩冈终于跟随着王韶回到古渭寨。
高遵裕此时就在寨中,见到王韶等人回返,便登时出门相迎,而另一人也迎了出来——却是纳芝临占部的族长张香儿。
张香儿最近精神状况好了不少,不再颓丧,迎出来的时候脸上带着真切的笑意。
一来是因为纳芝临占部的损失比当时董裕攻来时听到的要小不少。丢掉的多是财物,烧掉的也不过是座吹莽城,但人员损失并不多——纳芝临占离得古渭很近,是最后一家受到进攻的部族,早做好了逃跑的准备,看到董裕大军,几乎都翻山越岭跑了,只死了些躲避不及的。比起其余六家被董裕打得残破不堪的部族,纳芝临占部的运气,实在好得让人羡慕。
另一个原因,就是王韶准备将被董裕摧毁的其余六部的残部交给张香儿,由他一并统领。虽然六部残破,部众皆是流离失所,但对纳芝临占部来说,却是最补的一块肥肉。更重要的是,纳芝临占部一旦收拢了六部余众,朝廷划拨给七部的补偿和救济,也将全数交给张香儿。
高遵裕、张香儿,还有回到古渭寨的刘昌祚迎着王韶、王中正一阵寒暄,一起回到城衙。张香儿当即向王韶禀报:“小人前日奉机宜之命,清点六部残余。如今户口已经点算出来:总计三千一百六十六帐,八千余口,马一万余匹,牛三千余,羊两万,其余财物则剩得不多,而各家的土地都已经给青唐部占去了。”
王韶向高遵裕看去,高遵裕点了点头,他派了两名清客,跟着一起去清点人数,知道张香儿没有在其中作假。
“既然已经点算完毕,那从今天起,这三千残余就归入纳芝临占部。”王韶在城衙中,对张香儿再一次嘱咐着:“不过这三千余帐,都是你纳芝临占部的子民。本官不想看到你厚此薄彼,以至于六部余族与朝廷背心的情况出现。这一句,望你能谨记在心。”
张香儿连忙跪下,“小人不敢。小人对天发誓。但凡纳芝临占的部众,不论出身何处,就是小人的兄弟姊妹,尊长子侄,绝不敢对他们刻薄半点。”
“希望你日后行事,不忘今日所言。”王韶又说了几句,弹了弹手指,示意张香儿退了下去。
王厚冲着张香儿的背影呶呶嘴:“这人选得是不是太差了一点,”
韩冈笑道;“是差了点,但缓急间,也找不到更好的人选。”
“三千帐蕃部部众,当在一万五千到两万口上下。而六部残余的三千帐就只有八千口,几乎都是精壮。”刘昌祚接口说道。秦州西路都巡检精明强干一如往昔。
且有消息称,因为他在甘谷城的功绩,以及留下的威望。大约只能在秦州军中挤进前十的刘昌祚,即将跳过排在他前面的几位武官,接任张守约留下的位置——秦凤路兵马都监兼甘谷城主。但他现在还只是一个都巡检,兼着古渭知寨一职。
“有这八千精壮充实进部众,纳芝临占部的实力又上了一个档次。至少可以在俞龙珂和瞎药中间,做个左右摇晃的不倒翁了。俞龙珂势强,就与瞎药结盟,俞龙珂示弱,就反过来跟瞎药为敌。相信此事张香儿能做到。”
韩冈如此说着,王韶、高遵裕和刘昌祚都一个个都点着头。
无论是大宋,还是王韶本人,都不会容许青渭一带由青唐部一家独大。可官军要保持超然的姿态,对蕃部内部的纷争尽量要做到不偏不倚,这一点,是天子和王安石都耳提面命过的。所以就必须另外找一家过来。一直对朝廷恭顺有加,军令不敢稍违的纳芝临占便被挑选上了。
尽管如今青唐部接近于分裂的态势,俞龙珂和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