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任何记录。”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这个精神需要。”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死了之后还能活——既然怎么都能活,那所有的可能性就都还在,现在的状态如何,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而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对于有限寿命的个体来说,时间是有巨大成本的,有了成本,我们才会想要通过一些方式,企图把这个成本损失挽救回来,哪怕只是一点点。”
  “但对于飞人来说,死亡的成本几乎是0,他们的寿命是永恒——也许实际达不到,但在每个人的意识中,却都是这么想的。也就是说,平均到固定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成本无限逼近0——所以他们怎么浪费都不会心疼。”
  主控室里,王有全跟许言听完,几乎都下意识想笑。
  但转过头看了看叶夫根尼和沈长文,又忍不住闭上了嘴。
  显然,这两位专家觉得吴小清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在他们听来,整个建议就很搞笑——人不死这种好事,竟然也会被说成缺陷?
  吴小清这根本,显然,肯定就是羡慕嫉妒恨吧!
  还别说,私下里,王有全和许言还真讨论过这个问题。
  王有全和许言关心的当然不是升天境文明的生死存亡,而是跟他们本身切实相关的工作福利——既然这里的飞人们都能长生不死,那能不能问问搜集队,也帮他们搞一搞,做个手术什么的……就不用学会充电什么的了,只要死了能活,就比什么都强。
  这个话题俩人还只是在酝酿阶段,准备抽空的时候,一起跟两个专家提一提——然后通过他们两个转述给搜救队。
  在王有全和许言看来,这两个已经年过6旬的老头,才会是最关心这个话题的人,而且又是队伍里的核心人物,这种打头阵的事情,让他们出面最好了。
  要是真的能够长生不死……那他们可是赚大了。就算做不到长生不死,来个延年益寿也是不错的啊……
  但是现在,两个专家似乎都被吴小清的话给说动了,互相开始小声的讨论起来。王有全凑过去听了几句,字他都听得懂,字正腔圈,一个一个都是正儿八经的普通话,毕竟是在大学里教书的。但这些话都是什么意思,可就太为难王有全了……
  俩人没办法,只能盯着吴小清那边传回来的画面看——话听不懂,但这画面却还是简单明了的。
  整个岛的切割方法,就跟饭店里的大厨子切西瓜一样——这跟平时家里切西瓜可不一样。
  普通人家自己吃西瓜,拿刀中间来一刀,要是人少,自己拿个勺直接挖着吃,要是人多,就切成扇面,大小完全看心情。要文雅一点的就切小一点,豪放一点就切大一点——大不了最后吃的时候拿西瓜皮顺便洗个脸。
  但在饭店里,西瓜在切之前,厨子就已经确定好西瓜未来摆在餐盘上的形状了——必须是一片一片标准的薄片,确保客人可以一小片一小片吃,既显得西瓜多,吃起来又方便。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西瓜往往不会选择像在家里一般,在椭圆形的长边选择切分,而是会在短边切开,然后把剩下来的部分一片一片的划开成均匀的部分……
  短发客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正是如此。
  整个岛的形状看起来更类似一个椭圆,只是和一般的西瓜相比更扁一些,更像是一个橄榄球的形状。
  红色的激光沿着长轴切下去,但没有完全切断,而是在中间保留了不少相连的部分。所以整个岛有些部分已经出现了开裂,但岛的结构却并没有散架。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这个巨大岛屿会在切割过程中不受控制,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在长轴的切割完毕之后,短发客便开始沿着短轴,一小片一小片的,把岛的部分结构剥离开来。
  这切下来的“每一片”大小都足足有数公里长宽,厚度不过十几米。
  每一小片在切下来之前,短发客都会提前使唤四五个乾阳门的门人,让他们使用飞剑分别固定住这片“西瓜”的四周以及中心,在这一小片被完整切下来之后,便让他们一起启动飞剑。
  之后,这五把飞剑就好像五艘港口的引航船,拽着目标轻松地就把他们朝着外围方向牵引而去。
  在离开了数百米之后,飞剑会再次返回,继续引导下一片……吴小清对这些“建筑垃圾”最终何去何从并不关心,许多切下来的薄片很快就因为快慢不一的速度撞到了一起,堆成了奇怪的形状,但那些都已经是数公里以外的事情了。
  很快,在原来的岛屿周围,被切下的小块岛屿碎片变得原来越多,远远地看去,这些大块的扇形物就像一片一片又一片漂浮在空中的面包片,而与此同时,岛屿本身的体积却开始变得越来越小。
  足足三个多小时以后,原本岛屿存在的地方,几乎已经是一片空白,而在他们周围,原本空荡荡的空间里,却多出了成百上千个崭新的片状“岛”。
  它们最早被切下来的部分已经在十几公里外停了下来,但切下来的部分,还在沿着惯性朝着远方过去,这一路上的碰撞自然又产生了一路的颗粒粉尘和污染……起码在吴小清视野里,原本周围还算舒适的区域,现在已经出现了大片灰蒙蒙的尘霾。
  还好,在这个世界中不存在什么城管,不然他们的举动肯定会被定义成非法处理建筑垃圾。
  “都处理完了?”眼镜里出现了字幕。
  “对,”吴小清道,“正要找你呢。”
  吴小清指了指他们眼前,整个岛屿最后剩下的那一个部分——那是包围住隐形目标区域的一个立方体金属结构。
  吴小清站在它面前,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看着一栋已经被废弃,随时准备被爆破的大楼。
  大楼的外表的墙面上,还能清晰的看到被乾阳指的激光,扫描过的整齐痕迹——吴小清知道,那不过是金属被高温融化,又在原地冷却时的正常现象。
  但是此次此刻,他还是有一种错觉,仿佛他面对的是一个活物,那每一道痕迹仿佛都是这个巨大生物愈合的伤疤。
  这个巨大的立方体现在只有一个出入口,那是之前短发客切开的,一个标准的圆形窗口。吴小清放大了窗口处的图像,却什么都看不到——里面依然是黑漆漆的一片。
  以往使用眼镜的功能,都由搜救队来辅助,自动调用其中的功能。
  但是这一次,吴小清却开始试着自己调试。这幅眼镜是可以察觉到人的眼球动作的——他只需要通过眼神,很方便地就能控制它的运行。
  眼镜搜集信息的功能有很多种,常规的光学信息,高级一点的热运动分析——可以理解成黑科技版本的红外感应,然后还有未知原理的结构分析,甚至还有空间维度分析……
  也就是说,在这幅眼镜面前,哪怕是高维世界的一部分,它也可以正确识别。当然,在这里,远远用不到那么高端的功能。
  事实上,只是通过结构分析,吴小清就轻易的看了眼前这个黑漆漆的圆形窗口内,所蕴含的一切。
  吴小清张大了嘴巴,似乎要忍不住说些什么出来,但他嘴巴只是动了动,却没有一丁点声音从中漏出来。
  “吴小清,你看到什么了?”主控室里的沈长文忍不住问道。
  吴小清没有回答,他仍然在看。
  半分钟后,叶夫根尼忍不住用俄语追问了一次。
  吴小清还是没有回答,而他此刻的注意力,显然已经不在眼前的这栋大楼里了。
第249章 敏感技术
  “这是什么?”看着眼前的景象,吴小清嘴里轻声问道。
  “什么?你说什么?”主控室里,沈长文和叶夫根尼都下意识追问。
  吴小清没有回答他们,因为这话不是跟他们说的。
  吴小清关掉了无线电,主控室里的人只能从吴小清身后一位弟子控制的镜头中,看到吴小清的嘴巴在动。
  眼前巨大的金属立方依然是黑漆漆的,他们什么也看不到。
  但毫无疑问,吴小清显然是看到了,通过他的眼镜,非但他看到了,搜救队也看到了。
  吴小清说的这句话,显然是在问搜集队。
  他们看不到搜救队的回答,但搜救队显然回答了——因为吴小清还在继续说话。
  吴小清的确在说话,跟搜救队。
  “这是什么?”吴小清忍不住又重复了一遍自己的问题,哪怕搜救队在眼镜中,已经通过字幕回答了吴小清一次。
  “看起来,这应该是一间工厂。”同样的问题,搜救队的回答也出现了变化,他不再解释——吴小清现在的情绪,需要的显然不是解释,而是一个结论。
  毫无疑问,吴小清通过眼镜看到的这一切,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力范围。他就像一个来自中世纪的古人第一次进入现代的工厂——当他们注意到那无数自动运转的机械时,肯定也会有同样的巨大震惊。
  “什么工厂?”吴小清喃喃自语,“造人的工厂?”
  “克隆工厂吧……你看起来情绪有些不对,这吓到你了吗?”
  “不。”吴小清摇着头,一只手直接拿起手机,控制着绑在自己身上飞剑,让它带着自己向着眼前巨大的存在继续靠近过去,以希望能够看的更清楚一些——哪怕眼镜本身自带放大功能。
  最终,吴小清把手放到这个巨大立方体外层的金属墙壁上时,感觉到了这个建筑本身的温度。升天境的气温常年均衡,始终都维持在20度到30度之间,但吴小清的手指却感觉到了些许的温暖——就像正常的体温一样。
  关于重生机制的讨论,之前沈长文和叶夫根尼也讨论过很多次。
  克隆工厂这个概念,在地球的小说电影中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以说,几乎在重生机制被大家知道的同时,所有人就想到了这种可能。
  唯一的问题是,为什么140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一点。这才是最难解释的。
  隐形的膜材料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吴小清在来的这一路上,其实脑子里已经想象出了无数种可能的,在这隐形立场之下的画面。
  吴小清原以为这些想象已经给自己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不管自己将看到什么样的景象,自己都已然可以处变不惊。但当真的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吴小清仍然被震撼的无以复加。
  在眼镜中,所有的画面都是由无数简单的线条构成,就像是一个素描绘画师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下来的虚幻画面。
  吴小清不知道眼镜这种成像的原理,搜救队也不会对他解释——因为只要涉及超出地球知识的范围,对吴小清他们来说都意味着泄密。这是搜救队的原则。
  尽管不清楚原理,但吴小清依然能从这简单的画面中,轻易判断出这些画面大概是些什么内容——这一点也不难,只要是个人,拿起吴小清的这幅眼镜,都能辨认出来。
  立方体中,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泡泡,就像一个被许多气球充斥的世界。
  乍一看,它们就像是放大版的,高中生物课本上的细胞图,每一个肥皂泡都是一个单独的细胞。
  只不过,现在这些细胞就放到了吴小清的面前,它们大小不一,大的足足有吴小清整个人这么大,小的甚至看不清楚。
  但不管大小,这每一个泡泡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边界,在这些球体边界相交的地方,很明显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