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姑娘们回家跟家里爹娘一商量,爹娘毕竟不放心女儿独自离家,但蓟城的相亲大会又很让他们动心,最后干脆暂时放下竹村的生意陪闺女去蓟城了。
结果跟村里人一商量,很多人就都动心了,虽然家里没有闺女去参加相亲大会,但那热闹也都想去看看,跟郭山一商量,郭山当即拍板,村里的生意停十日,什么事也没有村里姑娘们的婚事更重要,大家一起去蓟城给相看相看。
这样一来,要跟凌小柔去蓟城的人就多了,村子里除了留了一家老人看村,年轻的、能出门的都跟来了,足有近二百人。
凌小柔表示虽然人多了太多,还是可以为他们安排住处和解决吃饭问题。
五月初一,凌小柔同老太妃坐上马车赶回蓟城,在她们的马车后面跟了几十辆马车牛车,都是竹村到蓟城看热闹的队伍。
如今竹村家家户户都富裕,再拿出用去年凌小柔和大伯母一起回村时送的布料做的衣服,个个都精神抖擞的,瞧着倒像是哪个大家族出行。
等到了蓟城,连城门上都挂上不少的红灯笼,看着比过年还要喜庆。
刚进城门就见到旁边的空地上有人在排着队,一色都是爹娘陪着姑娘过来报名的,凌小柔之前想过相亲大会很好,却没想到这么受欢迎,从告示发出后就有不少姑娘在家人的陪伴下赶过来,很多竟是都想招赘个女婿回家,短短十几日报名的姑娘就多达好几千,这里面竟然有近半的姑娘是要招赘。
在城门口不意外地看到维持秩序的莫红绸,一身戎装的莫红绸昂首阔步地向凌小柔走来,帅气的引起排队的姑娘们阵阵惊呼,对找一个当兵的男人的信心更坚定了几分。
莫红绸早几日就赶回蓟城准备,那么大的活动,怎么也得保证城内安全,还有很多要准备的事宜,凌小柔可是说了,这次相亲大会不但要相亲,还要弄得跟灯节一样热闹,除了地方要大之外,还要有各种卖吃食的摊子。
不然都是一群大姑娘和大小伙子大眼瞪小眼,也让人放不开啊。
而且,不但相亲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可以参加,城里有人想要看热闹的也可以来。
只是参加相亲的之前要报名,报名后就会发放一朵绢花,想要招赘的姑娘发的是红花,想要出嫁的姑娘发的是粉花,这样一来小伙子们也就不会闹出误会了。
瞧着姑娘们小心又羞涩地将粉色的花收进袖口,凌小柔觉得这时代的姑娘其实有时候一点也不比她前世的姑娘脸皮薄啊。
莫红绸给凌小柔讲起这次相亲大会报名的盛况,边讲边激动着,原本贺楼远说给挑一千名士兵时莫红绸还怕士兵太多姑娘不够挑,结果这么一看,倒是士兵不够分了。
虽然不能保证所有姑娘和士兵都能配上对,有十之一二能配上对就不错了,可怎么着也不能让士兵在人数上怂了?
赶着给贺楼远送信,又挑了四千士兵,整整五千士兵一起来参加相亲大会才能体现出宁远王对这次相亲大会的重视。
若这次成功了,哪年退伍了又没老婆的士兵不是很多,一年举办一次也不错,而且据说还有不少没娶亲的将领也动了心,求了宁远王亲自带兵过来,也想要娶回个称心如意的媳妇。
因自己这边春风得意了,宁远王对于手下想要娶媳妇的心思还是很能体谅的,当即就应了下来,所以,这次相亲大会除了是即将退伍士兵的福利之外,连一些将领也都跟过来凑热闹了。
这不,在莫红绸跟凌小柔刚说了几句话,凌小柔就看到那边难得一脸羞涩的庆生,许久不见,他又是那副兴奋中带着娇羞的模样,凌小柔差点当自己认错了人。
这个人真是脸皮比城墙还厚的庆生吗?
当得知庆生也是想要趁这机会娶个媳妇回去,凌小柔也替他高兴,就算这次庆生在相亲大会上遇不到他的真命天女,凌小柔都决定一定给他找个称心如意的媳妇。
庆生听了凌小柔的保证后,连连道谢,一张脸都要乐成菊花了,莫红绸在旁鄙视这个多年的战友,瞧他这点出息吧,一个媳妇就让他美得要忘了自己姓什么?
不过,庆生姓什么来着?莫红绸表示她还真不知道呢。
因有凌小柔的关系,竹村的人也算走了后门,姑娘们不必去排队报名领花,只要点准人数说一声,就会有人将绢花送来。
至于这些姑娘的安置问题,凌小柔虽然想把人都安排在庄子里,可竹村的人觉得庄子到城里也有一段路,他们想趁这些日子在城里好好逛逛,这一来一去也不方便。
☆、237 有毛病的不能拈花惹草
凌小柔就想是将人送到屈鸿泽在城里买的宅子里好呢,还是她现在就去买个宅子,往后竹村的人回去了,宅子也是个产业,到时当嫁妆都不错。
然后,老太妃一句话就给解决了。
宁远王府地方够大,住个一、二百人都不是问题,既然都是凌小柔的乡亲,那就是宁远王府的贵客,哪有客人到了家门口还往外推的理儿?
凌小柔知道老太妃这是在竹村人面前给她长脸,也是想让人知道老太妃对她有多看重,不但是看重她,连着她的乡邻都高看一等。
不然宁远王府那是谁都能住的地儿?别说是这些村民,就是那些一、二品的大官到了宁远王府都得低着头弯着腰,进个门请安还得看老太妃愿不愿意搭理。
之前一路过来时,竹村的人都知道跟凌小柔同乘一辆马车的是个老夫人,但谁也不知道这位老夫人的身份,毕竟老太妃出行虽然不是多隐蔽的事,也不可能闹得人尽皆知。
平时下车透透气时,老太妃对谁都挺和蔼可亲的,在别人看就是个很不错很亲切的老太太。
知道这位老夫人不一般,但谁也没想到老夫人会是老太妃,平日见个富户家的夫人那眼睛都要长到头顶了,谁能想像得到老太妃竟然如此亲民。
当听老太妃说让他们都住进宁远王府时,村民都有些傻眼,都不怎么相信自己的耳朵了,直到随着老太妃的马车一直进到这个挂着‘宁远王府’匾额的大门,他们还是当自己在做梦。
虽然知道凌小柔跟宁远王府有那么一点点拐弯抹角的关系,可也没想到凌小柔能得老太妃如此疼爱,就看一路上老太妃看凌小柔时的眼神,那真是发自内心的稀罕。
与在大街上的随意不同,进到宁远王府,明明是精致还带着几分幽静的建筑,置身其中却让村民们大气都不怎么敢出,一路上连窃窃私语都省了,直到被习秋带到客房那边,众人才如梦初醒。
当着老太妃的面也不好打听,如今就剩下几个过来侍候的丫鬟,村民们也都轻松了,纷纷问起凌小柔在宁远王府的事。
谁也不傻,就算因为屈府的关系凌小柔算得上是宁远王府的表小姐,可真正的表小姐都未必有凌小柔有面子啊,连带着她的乡亲都能住进宁远王府不说,还有丫鬟侍候着。
习秋不愿议论主子的事,等习秋走后,留下来侍候的小丫鬟就不管那个了,说起表小姐都是一脸崇拜。
表小姐不但做菜好吃,还会赚钱,因为表小姐如今城里好玩的地方也多了起来,平时不当值的时候她们也会被准许出去逛逛,都是年数不大的小姑娘,正是贪玩的年纪,对这些城里的变化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甚至连一些不是因凌小柔而改变的,只要是好的,她们都给安到了表小姐身上,谁让表小姐的能力尽人皆知呢。
当说起表小姐在福荣楼抓到西夷奸细那段,更是把凌小柔给神话了个彻底,听得竹村人一愣一愣的,从前真没看出来,这凌家二房就是不一般,哥哥深入敌国抓了敌军的王,妹妹在国内也能抓奸细。
以往在他们心中还挺亲切的凌小柔立时就变得陌生而又遥远了,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他们都不得不承认凌家兄妹和他们的差距已经越来越远了。
说到最后,当丫鬟神秘兮兮地说起表小姐和宁远王之间的小情意时,村民们总算是明白为何凌小柔在老太妃眼前那样得宠了,这是老太妃相中的儿媳啊。
可是他们也听说过宁远王有隐疾,这大丫嫁过去……
当然更多的人觉得那都是空穴来风,就算宁远王真有什么毛病,宁远王妃这个位置就弥补一切了,再说就是宁远王没毛病,那些嫁进高门大户的女人又有几个能得夫君一心对待的?
至少宁远王真有毛病就不会在外面拈花惹草了。
安置好村民,凌小柔就带了两个卫兵去了福荣楼,如今蓟城热闹非凡,喜庆的同时安全问题也很重要,不但张知府已经连着好些日子没睡好觉了,连着蓟城周边的武将也都忙了起来,每日调兵遣将就要保证蓟城治安。
一路向福荣楼走去,就看到除了从周边府县赶来的姑娘们的报名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蓟城内各商家也看到了里面的利润。
除了花重金在相亲大会的会场里支起个摊子外,也雇了人在相亲大会中为自己的铺子造势,福荣楼也不例外,因有凌小柔和宁远王府这层关系,福荣楼不但成为这次相亲大会的主要商家,更是占据了大会正中的位置。
是的,相亲大会是以福荣楼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包括了五条城内主干道在内。
之前福荣楼门外支起的棚子也都拆了,在楼前搭起高三尺的彩台,上面不但有吹拉弹唱的表演,隔段时间还会有免费的食物发放。
虽然只是一些牛肉干,水果干之类的小食物,但绝对会让福荣楼在这次相亲大会名声大噪,同时也将牛肉干和水果干深入人心,只要吃得好了,就不怕卖不出去。
凌小柔觉得何掌柜还真是会做生意,若是换她来做也未必做得更好,甚至说她都未必会想得起来。
既然还有三天相亲大会就要正式开始了,凌小柔受到何掌柜的提醒,凌小柔觉得还有很多事情也是可以做做的。
比如用干的蔬菜水果丁泡好了可以做成美味的沙拉,还有很多庄子里出产的鱼干之类的也可以拿出来试吃。
如今她的生意越做越大,跟风肯定避免不了,以往庄子的出产多是卖到京城,价也高得离谱,可用不了多久肯定会有人琢磨出那些东西的制法,庄子特产的价格肯定要受到冲击。
既然这样她也没必要再藏着掖着,不如就将庄子里的特产就此公诸于世,谁爱琢磨谁就去琢磨,琢磨透了也是本事,就是价格上不去,还可以量补,到时赚多赚少就全凭能力了。
何况就算庄子如今的特产再也赚不到钱了,她还可以去做别的,真算起来她能赚钱的美食还有千百种,这才拿出来多少啊,她是一点都不担心积累财富的速度。
把想法与何掌柜一说,何掌柜举双手赞同,他是看出来了,东家就是个聚宝盆,跟着东家完全不用愁没钱可赚。
上次凌小柔教庆生等人做适合阵前食用的食物时,就发现大衍国没有吃粽子的习俗,毕竟这里人连屈原是谁都不知道,不知道粽子也没什么奇怪的。
当时凌小柔就有想过有机会将粽子做出来卖,端午不吃粽子凌小柔总是觉得缺少些什么,既然想到了那就做吧,刚好可以在相亲大会上拿出来。
派人去采竹叶,剩下的工作也就简单了,原味粽子、绿豆粽子、水果粽子、肉粽子……一片片竹叶在凌小柔的手上弯转,塞入泡好的糯米和馅料,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