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者的妻子-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我让人给你倒杯茶,咱们坐下喝会儿茶,我三姨身体咋样?”
  郭明坐了下来,薛琳亲自给他泡了杯茶,他靠在沙发上翘起了二郎腿,喝了一口之后点了点头,“你这儿的茶还行,走的时候给我包点儿啊。”
  “我一整盒都送你。你别喝瞎了啊,这可是两千多一斤的大红袍,别人送我的。”
  “你这儿还能有差东西?”郭明把玩着茶杯,“我妈跟我说让我有点自知之明,少上你这儿来找钉子碰,我说琳琳就不是那样的人,她这人可认了,指定不能卷她哥的面子。”
  “我三姨说得对,你上我这儿当经理的事,肯定不行。我们这里高级职员人事任免,得上董事会,就你的履历,肯定通不过。”
  “啥董事会啊?我听我妈说公司就你一个人的。”
  薛琳一个人确实就是一个董事会,可这事儿能跟郭明说吗?必须不能啊,“你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啊,现在也就是个高级打工的,我啥底细你又不是不知道,凭啥让我在帝京支应这么大的场面啊,我是丫鬟带钥匙,当家做不了主。”
  郭明沉思了不到一分钟就接受了这一“事实”,确实啊,薛琳啥样他比谁都清楚啊,哪有这么大能耐啊,“那也不行,你得给我安排个工作!我听说你那个餐厅的经理一个月都三千多不算提成,给上三险。”
  “我觉得吧,餐厅经理这种职位对你来讲屈材了,我哥是啥人啊,必须是能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你原来养车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又不养了呢?”薛琳的三表姨和三姨夫两口子特别能干,一辈子买卖人,经济条件是不错的,郭明第一次结婚的时候,他们就给郭明买了一辆大货车。
  “开大货车太累了,也赚不了几个钱。”郭明摇头晃脑地说道。
  “你要是这么说啥也干不了。”薛琳摇头,郭明就是典型的被惯坏了,被宠得不知天高地厚,眼高手低,他妈妈还指望他能够光宗耀祖呢。“要依我说,你不如继续养车,我听说咱们那里可以包运输线了?”
  “能包了,没意思,赚不了几个钱。”
  “赚多少都是自己的,再说时间自由啊,司机和售票员都是外请的,你每天去客运站转一圈儿就行。”
  “那倒也是。”
  “三姨那边我去说,我不信她和我姨夫这些年没攒下家底。”
  郭明脸色难看了起来,说这么热闹,原来是还是一毛不拨,让他妈掏钱给他买车,在他看来,薛琳别的没有,一千万总有吧?分个几十万给他不疼不痒的,他好歹也是表哥,“我家没钱了。”
  “不能,你家的实力我清楚得很,我爸妈一直上班赚死工资,三姨和姨夫可以一直没停下做买卖。要是差个三万五万的,我赞助。”三万五万,也就是她的极限了,在她心里郭明就值这些钱。
  “五万?你打发要饭花子呢?”
  “要饭花子还跟我说声谢谢呢,咋地了,我欠你的啊?”薛琳直接拍桌子了。
  郭明眨巴眨巴眼睛,五万也是钱啊,他脑子里精明的一面终于起了点儿做用,“你不欠我的,你是大领导行不行?我回去跟我妈说,看看买客运公交运输线多少钱。咋地也得几十万吧。”
  “要是几十万你干脆别买,赚不回来。”薛琳知道,买客运公交线说起来就是通过长途客运公司买大客和线路运营权,每天固定的时间发车往返,到最后算钱。等到以后地铁越修越远,大客就没什么利润可言了。
  “知道了。”
  薛琳从心里叹了口气,还得继续哄着,亲戚,不管什么时候都得安抚,看来这一下午她是别想安生了。
  请郭明去外面吃了顿饭,找了间酒店把他安置了,又找人给他买了回程的飞机票,这才把这位爷送上了车。
  回头人家来了电话,二十万,家里只能凑出十万来,薛琳同意借十万,一年之内还清,让三姨写借条,黄丽英当时就炸了,直接给薛琳打电话,“你看不起谁啊?都是亲戚,借十万块要借条?我们不借了!”
  过了不到一天又来陪小心,“那个,借条让明明给你写怎么样?”
  “三姨啊,钱我本来都给你准备好了,你说不借了,我又花出去了,不好意思啊,你找找别人吧,我听人说可以贷款的?”
  黄丽英直接把电话挂了,郭明那个傻子不明白,黄丽英明白了,薛琳耍她呢。
  在家气呼呼地生了半天的气,拿起电话挨个儿给亲戚打电话扯老婆舌。
  这事儿在薛琳的意料之中,她才不在乎呢,亲戚们在老家本来就说她啥的都有,有说她给老头当小蜜人家才给她钱开公司的,还有说她靠上了谁谁谁的,更有说她在外面扯三拽两好几个老爷们的,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她要是在乎这些事的人,上辈子连五十五都活不到就憋屈死了。
  不管乐意不乐意,大过年的,总要回一趟老家,尤其薛琳“光宗耀祖”了,薛长智出了二十万,族人一共凑了一万,修了祖坟,还像模像样地修了个简单的祠堂。
  东北不太讲究这个,早年闯关东的时候,一家家的都是丢了祖谱、祖坟、祠堂的“无根之人”,再加上识字率太氏,很多人最后也就是祭祀一下父母,其余的亲人到了小一辈,没人记得了。
  祖坟什么的也无从谈起,薛家这次主要也是把祖父母的坟迁近一些,别的亲人,找不到的也就请人写个牌子写个名字影葬了,连生辰八字都说不全。
  只不过这次张秀薇听说了一件不怎么让她高兴的事儿,报信儿的人是跟她关系最好的妯娌,薛琳的二伯娘,张秀薇为这事儿,一路上都是阴沉着脸,薛琳问她什么事儿,她也不说。
  等快要到地方了,她借口要上厕所,带着薛琳去“上厕所”,“我告诉你,等会儿你到地方了,别对他们太真心,那帮人没安好心眼子,不知道谁跟他们说的,你现在发达了是因为你爷爷奶奶的风水旺女不旺男,他们迁坟就是为了改运,让新坟地旺男。”
  薛琳眯了眯眼睛,上辈子他们整过一回这样的事儿,不过结果也一样,还是要靠她想办法各种提携才慢慢一个个越过越好,也不知道是靠坟,还是靠人,“亲戚,就那么回事儿。”
  “是啊,这次我算看清楚了。你爷爷家也就有限的几个好人,你姥姥家的人啊……唉……”
  “妈,你别为这些事儿烦心,咱们家现在条件好了,你跟我爸该享受生活了,以后一到冬天你们就去南方,平时想去哪儿旅游去哪儿旅游,别让他们抓着影儿,我跟我哥他们还不敢找。那帮人也就是蹭点儿吃喝,还能怎么样?要是那些认干的,咱们也不是不帮,妈,我给草儿打了五万块钱,让她开了间豆腐店专门给我家供货。”
  “知道。”张秀薇点头,活了几十年,也应该活明白了。
  等车到了地方,远远的就看见一大群人围着,那叫一个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连秧歌队都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第75章 衣锦还乡(一)
  薛琳的父亲出生的村子叫郭庄, 由此可见郭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姓氏,据说此姓来源是郭络罗氏, 此已不可考, 绝大部分村里姓郭的人,户口本上的民族一栏都是汉族, 这也是归化之后的普遍现象,没人提及旧族和旧姓。
  薛家是闯关东过来的一户人家,在郭家庄繁衍至今,再加上迁徒之类的因素, 现在占了全村四分之一的人口, 也算是大户,余下的还有其余姓氏的,总之姓郭的人还是占了二分之一强。
  在农村, 人多力量还是很大的,郭家一度在郭家庄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薛家虽不弱,却也要让郭家三分, 幸亏薛家的人不知道是遗传基因比较强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都非常会读书, 薛琳的父亲兄弟五个, 除了大哥和二哥还在农村之外, 剩下的全考出去了, 薛琳的父亲行三,中专毕业后一路镇中学的老师, 高升到中学校长。
  也算是在地方上比较有话语权的,再加上薛琳的另外两个叔叔,混得也相当不错,一个在银行系统做到了主任,一个魔都外企工作,说起来薛家也算是有名号的人家了。
  可再怎么样,也没有繁盛到如今的地步,在这个村子里,虽然已经撤镇并市,成为市里的一员,并且不断有消息说要拆迁建工业园,让村民变市民什么的,但这些消息永远没有薛家的那个叫薛琳的丫头有多发达更受村民欢迎。
  从一个月前薛家的人就大冬天的破土动工了,用薛家老宅的空地盖起了“祠堂”,又请阴阳先生看祖坟,又翻县志续族谱什么的,听说薛大老板过年要回来祭祖,这下子全村都轰动了,不用说别的,大过年的回来了,看见孩子,晚辈什么的,不得给个红包啊?
  更远一些的在外地打工的,甚至做白领的也都回来了,不为别的,就为了能沾一下薛总的光,那怕合张影弄到博客上也是不错的。
  更让这些人没想到的是,区里的领导也关心起了这件事,薛总在全省援建了一百所希望小学,区里虽然不怎么贫困,但因为是薛总的老家,还是得到了二十所的名额,做到了人口比较多的行政村村都有薛氏希望小学。
  现在薛总回来了,区长怎么可能不来呢?
  做为平时看见乡长就觉得官很大很大的村民而言,区长,简直是大得不能再大了,更不用说人家参与进来了,各种设备都带齐了,小学生放寒假也从家里挖出来欢迎薛总,光节目就拍了半个多月,小孩一个个小脸冻得通红还挺高兴的。
  一大早到现在迎接薛总,连区长都亲在车上等……
  薛琳见到的就是这样的场面,她觉得头皮有些发麻——倒不是说她没见过这些,上辈子她也曾经“衣锦还乡”过,派红包,援建小学,风风光光的,心情激动万分,可仔细想想有什么意思?他们哪个不知道她实际上是沈樾的弃妇?
  什么泽被乡里,什么善暖人心啊,薛琳只觉得累。
  就算是这样,还是打起精神该握手的握手,该应酬的应酬,聊了一会儿家乡的大好形势,了解了一下希望小学的建设情况之后,薛琳对区长告辞了,“这次回来是为了探亲祭祖,要上香……”
  “当然,当然,那我就不打扰了。这是我的办公室电话和私人电话,保持联系。”区长怎么样也没堕落到帮薛家人上香的程度,当然了,如果他知道董甜甜平时给薛琳拎包的话,也许他会去上一柱香的,可惜他不知道。
  “保持联系。”薛琳微笑着把区长同志送上了车,这才在薛家人的簇拥“保护”下,到了新盖好的,还有油漆味儿的祠堂。
  不得不说祠堂盖得比她想像得好,完全的仿古建筑,不是世面上那些唬人的东西,盖得很讲究,很像她在胶东祖地那边看见过的薛家真正的祠堂。
  是的,在上一世,薛琳是寻过根问过祖的,在经过查找寻访之后,真的找到了薛家的来源,他们这一支是一百多年前闯关东来的,当年三兄弟只留下了长兄一支,拜别了高堂,带着家庭闯关东。
  二哥留在了辽宁那一带,他们这一家往更北边走,到了黑龙江。
  不过这些薛琳现在应该是“不知道”的。
  因为年代久远,除了薛琳的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有名有姓有照片之外,余下的全都是些名字。
  薛琳的大伯父不知道从哪儿找来的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