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七零妇产圣手-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秋理所当然:“可是蜻蜓养多了可以烤着吃,蜘蛛不行啊。”
年轻的生产队长下意识看了眼小赤脚大夫,有点儿心疼这小姑娘。
看看都把孩子馋成什么样了,每天挖空心思想着的都是吃。
他给余秋打包票:“你放心,等你培训结束回杨树湾,我们肯定杀猪吃肉。”
侯向群也向余秋保证:“放心,卫校培训时的伙食还是不错的,经常有蛋花汤喝。”
当地人向医生护士表达谢意的方法就是送鸡蛋。
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收到了病人送的鸡蛋很少自己拎回家,经常送去职工食堂或者是卫校食堂,倒是便宜了他们这帮培训的赤脚医生。
他去年过去培训一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蛋花汤。
余秋心道,年轻人,你们懂什么,烤水蜻蜓可是茶马古道上的一绝,味儿美的很。
何东胜怕她面子挂不住,赶紧转移话题,继续追问:“那二级塘里头放什么呀?”
“二级塘跟三级塘其实是轮流使用的。”余秋都设想了好久,“一级塘发酵成的沼液流入二级塘中,就是液体肥料。当这些肥料都被运进田里头之后,可以在塘中注满了池塘水,然后水中养鱼,水面种稻种菜,充分利用剩下的肥料。”
这个过程当中,从一级塘里头产生的沼液则流进三级塘里,满足农田以及自留地对肥料的需求。
二级塘里头的水变澄清之后,还可以回流进一级塘中,方便草塘继续沤肥。
至于害怕鱼虾跟水稻还有蔬菜的生长周期太长,担心二级塘跟三级塘来不及调换,那是不必的。
因为无论鱼虾还是浮床上的农作物,那都可以移动啊。鱼还能吃蚊子,有了稻子就不愁没有青蛙,敌敌。畏跟□□都可以省了。
侯向群在边上等着船排队靠码头,他听得目瞪口呆,半晌才竖起大拇指夸奖:“我的乖乖,小秋大夫,你可是个当家祖奶奶哦,瞧这算盘珠子拨的,分明是个当家人。”
何东胜笑着接腔,语气掩饰不住的得意:“那当然,我们小秋大夫可会替我们杨树湾人张罗日子了。”
余秋下意识地想翻白眼,她那全都是为了自己考虑。
要是草肥塘的蚊虫问题不解决,传播了疾病,到时候遭罪着的人还是她。

酱烧茄子
排了约摸20分钟的队,终于轮到红星公社的渡船了。
众人赶紧起身; 拎着自己的行李包裹往岸上去。
何东胜叮嘱侯向群:“我们小秋大夫就麻烦你多照应了; 有什么事情你在边上多帮衬着点儿。”
侯向群是个天生的曲艺演员。闻声他立刻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 煞有介事地强调:“那可不行; 像我们这种有家庭的人; 照顾年轻女同志容易犯错误的。你以为我跟你似的还是个光棍?”
何东胜哭笑不得:“有你这么怪话的吗?小秋大夫才多大?”
众人上了台阶; 刚好碰到郑卫红跟老成根的侄子正推着独轮车往河边来。
虽然现在还不到上午九点; 但勤快的小伙子们已经收完了一波居民家中的生活垃圾,正往船上运。
侯向群忍不住骂了一句:“狗日的; 你们杨树湾真是精明; 整个县城的肥料都被你们拖走了吧?”
说话的时候; 他两只眼睛亮得跟灯泡似的,恨不得粘在垃圾桶上,死活收不回头。
何东胜立刻摇头:“厕所可轮不到我们,我们只好上人家里头拖垃圾而已。对了; 你们板桥大队不是承包了公社粮管所、卫生院还有邮局的厕所吗,别人心不足蛇吞象。”
板桥大队就靠着公社; 路程方便,自然就近水楼台先得月。
侯向群连连摇头; 目光掩饰不住的羡慕:“跟你们没得比,公社才多点大的地方,多少人啊?”
乖乖; 这可是整个县城。
郑卫红走近了; 立刻冲何东胜喊话:“东胜哥; 带茭白了没有?有了毛豆米人家就想着茭白。”
何东胜笑容满面:“带了,中午肯定让大婶炒给你吃。”
侯向群立刻眨巴着嘴巴:“可以啊,你们这日子过的。茭白炒毛豆米,妈的,里头最好再切点儿红椒,煎两块田鼠肉当油,那味道是绝了。”
何东胜笑容满面:“行,你拿卫校的饭跟我换,回头我就抓了田鼠炒毛豆米。”
侯向群毫不含糊:“我才不干呢,我要踏踏实实的吃上三个月的公家饭,等到秋收完了以后刚好回去吃田鼠。”
余秋这才想起来吃饭问题。要命啊,城里头吃饭都要粮票的,她哪儿来的粮票?
“你甭担心这个,培训是包吃包住的。”侯向群笑嘻嘻,“就为着好饭好被褥,咱们也得好好培训。”
现在来县城培训,自然不会有培训单位派车接送。
何东胜将自己带的麻布口袋塞给了郑卫红,拎着余秋的行李箱,将人送到卫校门口。
卫校就在县医院旁边,中间隔着一道墙,两边还有个小门相通着,方便人们进出。
县卫校不大,占地面积只相当于红星公社卫生院。
一栋二层小楼外加前后两排平房,就构成了卫校里头的全部建筑群。它们加在一起,都没楼前的那棵皂荚树看着气派。
成串的皂荚果挂满了树梢,平静地注视着这群东张西望的赤脚大夫,像是在忖度这群家伙是否能够登堂入室。
据说前几年卫校就已经停办了,因为上头不给招生。
后来开始推荐上学,卫校这才重新办起来,但规模好像比以前缩小了不少。
何东胜招呼余秋站在树荫下,点点头:“行了,有什么事情的话就到渡口边找成根大爹他们,会传话回杨树湾的。”
余秋赶紧接过自己的行李箱:“我晓得了,何队长,你赶紧去忙你的事情吧。”
何东胜也没跟她客气,他朝红星公社的熟人们打了个招呼,脚步匆匆忙忙往街对面去。
侯向群看着他的背影又骂了一句:“狗日的,到底是在县里头上过学的人,看看这自在的,跟是他的地盘一样。”
戴眼镜的年轻人推攘侯向群:“嘿,现在下田的是他,拿着听诊器的可是你。”
侯向群直接翻了个白眼:“赤脚医生就不下田啊,赤脚医生要先赤脚。”
前排平房里走出个穿着白大褂的中年女人,看到他们乱糟糟的一群人,立刻扯着嗓子喊:“赶紧过来报到,马上就上课,就等你们了。”
余秋等人连行李都顾不得放下,赶紧跟着女教师往二层小楼走。
教室门几乎都锁着,只开了楼下的一间,里头挤挤挨挨的,已经来了不少人。
现在正是暑假阶段,原本应该休假的老师们又重新回到课堂上,给他们这群赤脚医生上课。
除了卫校老师之外,还有县医院的大夫们也会过来授业,主要说临床课程。
赤脚大夫其实主要任务是医疗卫生□□以及妇幼保健工作。真正的大病重病还得去卫生院。可是赤脚大夫作为第一经手医生,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初步诊断处理工作,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他们这批培训班学生经过两个月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卫校还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好让大家了解疾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本县总共有9个公社,每个公社差不多都有五六个大队,基本上每两个大队都派了位赤脚医生出来,三四十号人将整个教室坐的满满当当。
学生年龄层次分布极广,有满脸稚气的少年,也有满脸沧桑的中年人。前者多半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后者则基本上由各村各队的草药世家组成。
让余秋高兴的是,这些赤脚医生当中女性不少。在乡间,大夫跟老师都是受尊重的职业。以前这些工作基本上轮不到女性插手,现在这个人员结构起码说明了乡村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余秋混在人群当中,先由女教师带领大家进行政治学习,以端正求学思想。
她跟着人们大声地念诵:“资产阶级名利思想也侵袭了他们。有人买起了九块钱一本的洋书,在农村中挟进挟出,有的“赤脚医生”不想赤脚了,盼望进城穿起白大衣当“大夫”了。……”
足足学习了半天思想文化知识,眼看日头就要走到正中央的时候,县医院的大夫终于从临床上抽出空来,一路小跑着过来开始给大家上课。
余秋赶紧拿出《赤脚医生手册》。
她翻开书,却发现周围人手中抓着的东西五花八门。有人是水蓝底的《南方常见病多发病讲义》,有人是红壳子的《农村医疗卫生手册》,有人干脆拿着上面印刷“为人民服务”的笔记本,还有人直接掏出本小学作业本,然后抓着笔,两只眼睛就盯着讲台上的老师看。
站在讲台后头的老师手里头抓着的则是一沓油印材料。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印刷好,上面的墨迹尚未干涸,余秋在他的手指上看到了粘着的黑油。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周,在县医院的急诊科工作,你们以后叫我周老师或者周医生都可以。”
身穿白大褂的周医生抓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周字。粉笔的质量似乎不怎么样,很快粘在他手上,盖住了那黑黑的油墨。
周老师却怡然自得的很,他放下粉笔,也不看讲台上的讲义,而是扫视了一圈下面的学生:“行啦,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就讲讲常见病多发病。”
他伸手指着窗户外头白花花的太阳地,“现在热不热?”
众人立刻大声回应:“热。”
怎么可能不热,教室里头密密麻麻的全是人,旁边同桌嘴里头呼出了热气都能喷在人身上,像是能够燎起火星子。
周医生点点头:“那你们上课的时候可以扇扇子,就是不要发出声音,也不要打扰到旁边的同学就好,免得中暑。”
下面立刻有人笑起来,感觉老师可真是幽默。他们人在屋子里头呢,又不是在大太阳底下晒着,怎么会中暑?
周老师立刻板下脸:“这种错误的观点会害死人的。前段时间我就碰到过在屋里头坐月子中暑的产妇。”
余秋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落在周老师脸上。
周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一些:“我们当大夫的人一定不能想当然,要实事求是从病情出发。什么是中暑啊?暑就是暑热,人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机能发生紊乱,就叫中暑。你们现在坐在屋子里头觉得热,这热就不是暑热了吗?”
课堂立刻安静下来,先前发笑的学生羞愧地低下了脑袋。
大约是怕学生面上挂不住,周老师又放缓了语气:“好了,那我们大家现在说说看,除了我刚才说的坐月子的人以外,还有哪些人容易在屋子里头中暑?”
这下子课堂上的气氛又活跃起来。
坐在余秋前面的女学生举起手来:“长期卧病在床的老人病人,不能下床活动的人。”
周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对,这个思路很正确。你们要是去病人家里头看病,一进屋子就应该先评估周围的环境,要是周围凉飕飕的,躺着的人却发了烧,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可能性是受凉。反过来,屋子里头跟灶膛似的,没毛病,得想想看是不是中暑了。”
那女学生受到了夸奖,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背,颇为自豪的模样。
周老师抓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中暑。
“既然是夏天,咱们就先说说这个中暑。”他目光微微往下压,看着学生们,“除了屋子里头的中暑之外,最常见的应该就是夏天出门劳动。碰到中暑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需要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底下的学生活跃起来,中暑的确是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几乎每位赤脚大夫都亲手处理过。
把人拖到阴凉的地方,通风换气。给人喂人丹十滴水,让人缓过来。这都是常见的处理办法。
周老师对每一种方案都点头,等到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完了,他才端正颜色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