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青葱岁月-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理由倒也说得通,“那你怎么给喂药啊?也不知道吃多少。”刘妈妈还是觉得得去医院。

    “没给吃药。”小张接了一句。

    没给吃药?刘明宣没忍住,直接问了一句:“为什么不给吃药啊!”这都三天了,孩子难不难受还另说,身体扛不住啊,别再给拖严重了,六个月的孩子实在是太娇嫩了,不像大人这么扛造。

    刘妈妈也皱眉,“还是得去医院看看,这么点的孩子病了,不吃药怎么能行。”这不是胡闹吗?

    “就是感冒,一病就吃药对孩子抵抗力不好,我打算让他熬熬,熬过去就好了。”说着紧接着拿出手机让她们看。

    一张像素顶多六百的照片出现在眼前,但就这也够看清里面想要表达的内容了,照片里,一胖乎乎的小孩,眼圈,鼻周都红扑扑的睡在一张木头小床上,脸上有点泛油光,睡着了眉头也是微微皱着的,看着就像是不舒服。

    而且最扯的是孩子额头上还系了一根白底黑字的护额,上书两个大字——必胜。

    刘明宣没忍住,在心里来了句脏字。

    刘妈妈都被整懵了,点着手机上的照片,问:“这头上戴的什么?”

    “护额,必胜。”小张立即又挥手振臂。

    刘妈妈无语了,这是个孩子,不是个玩具,哪能这么玩啊!

    刘明宣又看了一眼,觉得这照片里的小孩脸红的有点不正常,就问了句,“是发烧了吗?脸怎么这么红。”

    “感冒肯定跟着发烧,没事,我给她物理降温了。”小张摆手,不当回事。

    你也可以降降温了,刘明宣脑子里补了一句,脑子烧傻了吧!感冒可以抗抗,这发烧怎么扛,一不小心就烧成肺炎了。

    这么小的孩子,发烧真的很容易出大事。多少孩子小时候发烧给伤着了,影响了一辈子。

    刘妈妈在旁边就直接被气出真火了,“发烧啊,大人都扛不住,你还叫个六个月大的孩子扛?”脑子有病吧!刘妈妈强忍着没把最后一句说出来。

    “烧到多少度?”刘妈妈憋着气问。

    小张被刘妈妈吼了一通也没生气,就有点小小声的说:“38度5。”

    刘妈妈差点没把眼珠子瞪出来,孩子烧到38度5还不吃药送医院,心怎么就这么大,也不留人了,推着往外送。

    “你也别上班了,赶紧请个假,回家抱孩子去医院看看。”说句不好听的,别把孩子给烧傻了。

    小张还磨磨蹭蹭的,觉得这是不要紧,“我下午去吧,这都来了,怎么跟老板说。”

    “我给你说,你赶紧去吧!这是大事,一不小心孩子就坏你手上了。”小年轻没经验,刘妈妈把厉害一说,小张也不说什么扛不扛的话了,拎着包,踩着高跟鞋就往外跑。

    刘妈妈看她那着急忙慌的样,叹了一句,“这太年轻结婚养孩子就是不行,一点稳当劲都没有,还医院细菌多怕传染,哪那么多道道。”人家医院天天消毒还能比家里脏啊!

    扭头又朝刘明宣说,“这感冒拖拖行,一旦发烧了,千万别忍,该请假请假,该吃药吃药,发烧这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顺便的,刘妈妈还说了一遍育儿经,养了两个孩子的刘妈妈对这可是感触颇深,“当时你小时候就没有你哥壮实,就爱生个病。”

    刘明宣被壮实这个词给噎了一下。点点头示意刘妈妈接着说。

    “那时候你还没有三岁吧!我记得是刚会跑没多久,你爸这傻子就带着你去海边洗海澡,海边风大水凉的,你还那么小,回来就感冒了,小鼻涕一个接一个,脸都咳红了,你奶奶就抱着你去诊所。”这一点真是,刘奶奶哪都好,就一点,有点什么事不爱去医院,就好去个诊所。

    “那时候你郑爷爷还没退休,就去的村西头的那个小诊所,就那个大红脸的老头,老是喝醉酒的那个。”刘妈妈说着还比划了一下方向。

    刘明宣接着点头,表示自己知道,那诊所没郑爷爷家那大,但好处就是离家近,有很多人不愿意走远就图方便在他那看,她毕业以后那老头退休了,诊所就传给了他儿子,也算是子承父业了,当然了,好喝个小酒这优良传统也跟着继承下来了,每次碰到都看那医生一脸的醉醺醺。

    “他也就会治个感冒,拉肚,别的都不会,看见这点的小孩,试试温度表就直接给开药,幸亏啊,这人还有点谱,嘱咐了一下分量。”没说直接吞一片,让一片分三次。

    “吃了药你也不见好,还是咳,而且越咳越厉害,到晚上九点是不,你就开始发烧了。”刘妈妈现在想起来还是一脸的后怕。

    “就你爸,还说要去那小诊所给你打针呢,我跟你说啊,你爸年轻的时候可懒了,属于那种能躺着绝对不带坐着的,少走一步算一步啊,又要图方便。现在也是,在家里,酱油瓶子倒了都不带扶一下的,到这会儿了,袜子还是我给洗……”刘妈妈开始偏题。

    刘明宣赶紧咳嗽一声,打断,“那我去的哪?”

    “我当时害怕了,直接借车送你去的儿童医院,说起来当时也就是条件不行,全村都没有一个车,你爸摩托车还没有灯,最后还是你爷爷骑自行车去北村找了个三轮车,我跟你爸抱着你就坐在车斗里,吹着风,去了儿童医院。”

    “那儿童医院是给开药了,还是给打针了?”

    “说起来不服不行,这干什么就是要找对门,去了医院,人家医生就给开了三片小白药片,就吃了半片,当年晚上烧就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不咳了。”

    这么神?不会是化学药吧!刘明宣有点担心的想。

    “结果你也不省心,感冒还没好利索,又开始生沙子,一开始是红的,找人收好了又开始起白的,当时直接就病的不会走路了,我心都要吓出来了,还以为你不能好了,喂什么也不吃,差点没把人给愁死。”当时她嘴上那燎泡啊,就没有好的时候。

    “我还生过沙子?我没听说过有这一出啊!”刘明宣表示对自己三岁以前的记忆完全就是一片空白。

 第二百五十二章 想哭想笑

    “你什么病没得过,人家感冒了你跟着,人家不感冒了,你还感冒,三天两头的就要拉个肚子,也就是上学这几年才消停一点。”也不知道是喝了多少药,打了多少针。

    “那到最后是怎么好的。”

    “还是在儿童医院,那会儿医院里有一老中医,去那就看了一眼,给了个偏方,让回来拿白糖熬白桑葚树的树皮喝,也不是树皮,就是里面的那点白膜。”说实话,当时她心就哐当一下,那医生的态度特别敷衍,连仔细看都没看,说了方子就把他们给打发走了,她就觉得是没希望了。

    “谁知道那么管用,你喝完当天晚上就知道要东西吃了。”然后就慢慢好起来了。

    “说起来那时候,真的让人哭都哭不出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当时我们村芬瑶家,就是筱筱她三爸家,筱筱三爸是工人,他们家条件好,偶尔还能来点稀罕东西填填嘴,你哥刚三岁,你还刚会走,他们家就煎带鱼吃,把你哥给馋的啊,满院子乱转转,一个劲的跟我喊,妈妈,什么东西,怎么这么香。”刘妈妈说着说着就回忆起了那些年的艰苦岁月。

    不管是刘奶奶还是刘妈妈,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一独有的岁月的童年记忆,可能生活物质条件的差距,每个人的“苦”都不一样,但又有一个相差不多的大环境,刘奶奶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填饱肚子,刘妈妈的中心思想是改善生活。

    至于他们这一代,她自己总结,应该是基础条件已满,奋力追求四有生活的一代,有房,有车,有钱,有学历。

    刘明宣也挺乐意听这些的,当笑话的同时,还能偶尔拿出来臭臭人。

    “那你当时是怎么跟我哥说的?”要是能直接去市场买一根那就没什么说的必要了。

    “我还能怎么说,我就说这是人家家里炸肉了,一会儿吃饭咱也炸,结果吃饭的时候,你哥吃着肉歪头问我,这怎么跟人家哪味不太一样呢?”刘妈妈边说还边模仿,语气动作还都学的挺像。

    刘明宣在一边被逗的笑。

    “那时候能炸个肉吃就够美了,你以为像现在啊,猪肉,排骨的随便吃啊!”那时候手里没钱,什么都要算着花。

    现在说起来,想笑也想哭。

    “也就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像我们小时候,还带鱼?面鱼都少见,我记得你当时你大姨在家专管做饭,每次炒饭你姥姥都问,家里还有油吗?你大姨每次都喊有,还多着呢!”想想那时候啊,刘妈妈摇头。

    “那是真有吗?”听刘妈妈刚才那口气怎么听怎么觉得大姨是在糊弄人。

    “有,怎么没有,你都不知道你大姨做饭怎么放油。”放下手里的苹果,伸手一比划,“就拿个调羹,在锅上面这么轻轻转一圈,你大姨手还稳,一次都甩不进去两滴。”可不是够嘛,放现在这种十斤的桶,估计能吃一辈子。

    刘明宣想象了一下,直接乐了,“真假的?就两滴?菜不会糊吗?”

    刘妈妈斜她一眼,“糊什么糊,当时就吃个土豆,白菜的,想糊都糊不起来。”那时候粮食多当东西啊!谁敢糊!

    说了一通的少年苦楚,下了班,刘妈妈带着她直奔市场,打算改善改善伙食。

    顺便打电话问了刘奶奶过年家里缺的,想要一口气买齐。

    但去了市场才觉得这目标貌似有点太大,挺难实现,无他,人太多!

    还有一礼拜就过年了,现在已经很正式的进入了抢购的高峰期,大人小孩,老头老太太,能动的都动起来了,整个市场人挤人。

    俩人先挤到卖猪肉的那,刘妈妈点点钩子上挂着的猪腿,问多少钱。

    摊主头都不抬的来了句九块。

    “能便宜点吗?”怎么贵这么多。

    摊主趁着递肉的空档扫了刘妈妈一眼,“大妹子,今天不讲价。”

    刘妈妈也知道点行情,挑着差不多的,直接来了二十斤。

    然后她们很快就意识到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没人跟着拎包,二十斤肉真的很不轻,刚开始还好,慢慢的刘明宣就拎不住了,也不管地上脏不脏了,直接扔地上了,心里安慰自己,反正有两层塑料袋。

    然后想要买全年货这事就很自然的被俩人给选择性遗忘了。

    买完猪肉,刘妈妈目标明确的直奔水产市场。

    水产市场那人也不少,老板忙的都没空给装货,分着袋让顾客自己挑。

    而且价钱也还自觉的涨了两成。

    先买虾,这没什么技巧,就是要活的,蹦的越欢越好,能挑挑的就是品种和大小。

    买完虾就转头去买刘明沣小时候碎碎念的带鱼,带鱼没新鲜的,都是冰货,一条条的还是单独包装,冻的笔直,堆成一摞,自己挑,挑完就上称。

    放下猪肉,刘明宣就蹲着跟刘妈妈一起挑,“不要黄眼珠的,那是外地的,要白的,看着眼珠是亮的,没有血丝的就是好的。”

    刘明宣点头,俩人一通挑,最后也就挑了七根,不是说不好,只是这鱼个头有点大,七条就十四斤了。

    这个头是不是有点太大了?她好像还没吃过二斤一条的带鱼。

    “这称准吗?”刘明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