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那我先回酒店了。”开了一下午的会,叶秋桐也是晕乎乎的。
“叶总,你都忘了时间了,现在该吃晚饭了,不是说好要请你吃饭的吧?”丁晓生道,“我约了云龙,还有一些京城商界的人士。”
“哦?谁?”叶秋桐虽然想早点回酒店,但是若是能结识一些商务人士她还是乐意奉献时间的。
因为越往上走,叶秋桐便发现,光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而且她以前得到的资讯,也只是面上整合后的信息,一手鲜活的信息,还是要从业内人士口中才好相互印证。
见叶秋桐欣然应允,丁晓生便道:“行,那咱们现在就出发吧。”
出乎叶秋桐意料的是,丁晓生安排的并不是什么大酒店之类的场所,而是京城一条胡同里一家看上去颇有本地特色的小馆子。
随着他们到位,不一会儿,于云龙和两名三十多岁的男子也出现在馆子里。
大家寒喧让座,客气一番坐定后,两名陌生的男子知道叶秋桐便是新恒地产的实际掌舵人时,不由深感意外。
他们没想到,外表看上去这么年轻的叶秋桐,能创下偌大丰厚的身家不说,最重要的是叶秋桐还能收服了京城浪荡子丁晓生,让他一付心甘情愿为她打工的模样。
难道是因为丁晓生被她迷住了?
或许开头这两人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和叶秋桐一番交谈后,他们便明白,丁晓生能心甘情愿屈就,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中一名戴着眼镜,貌不惊人的男子自我介绍说姓段,是五通集团的总经理,创始人。
叶秋桐一听赫然起敬,五通集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不是无名之辈,它主要从事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内著名的民营科技,按时间估算工,现在五通集团已经年创产值数亿元了。对于一家两万元起家的民营企业来说,着实令人咋舌。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光是到九十年代末,这家民营企业抓住改革开放的好机会,产值已经达到十几亿元,它致力于办公室自动化,研制出了文字处理机,为国家在办公室自动化事业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目前来说,五通怕是想要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了吧?这家公司一向紧跟市场,抓住时代的需求,而这一切,都源自于眼前这位创始人、段总的领导。
叶秋桐陡然兴致大增,不说别的,能和这样的时代弄潮儿一番谈话,就能带来丰富的信息量。
而另外一位中年人,姓俞,自称刚才任教的北大辞职,正打算自主创业……
叶秋桐心潮澎湃,没想到京城果然是极具传奇之所,随便坐一桌人,都是大有来头的。
正文 第一千零九十三章激情四溢
这位姓俞的辞职教师,如果叶秋桐没有记错的话,是后来er民办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借着国人出国热潮创办的、以培训为主的er学校,培训的学生超过15万人,出国的学生中有七成是他的弟子,赚得盆满钵满。
进入二十世纪,他创办的er更是在纽交所上市,开创了国内民办教育的新模式。
后来,除了出国的学习培训,他更是抓住时代的热点,针对市场的需要,开僻了公务员考试培训、司考培训等五花八门的培训,成为民办教育机构的先驱。
只不过,现在俞老师还刚从学校辞职,er也还未成立,身上除了一股清寒之外,就是一股对创办事业的执着。
他眼神锐利,精神振奋,但说到具体的创业方向,他又会时而显得迷茫。
当然了,一个人不可能超越时代,不可能超越他的自身局限性,哪怕他再有激情的事业,也无法保证就一定能成功。
而丁晓生能把他们叫来一桌,正是他长袖善舞所在,他原本的意思是想让五通的段总看看能不能拉俞老师一把,毕竟他的女儿曾经被俞老师辅导过,英语水平突飞猛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丁晓生为此对俞老师颇为感激,想要投桃报李。
没想到,段总对俞老师的事业并不感兴趣,反倒是对叶秋桐说的国外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颇为向往,知道叶秋桐在这些产业中有熟人,还让叶秋桐帮他介绍认识。
叶秋桐自是一口答应,因为她对五通集团作为私营企业能打破国外技术在办公室自动化方面的垄断颇有好感,也不吝惜力气要帮他一把。
实则叶秋桐认识的那些相关业内人士并不是她所谓的熟人,都是她的属下罢了,要介绍段总认识只是分分钟的事情,不过叶秋桐并不愿意过多地暴露自己这些身份。
从上回美国股灾中捞到的红利还在发酵,缓过一口气后,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公司股价回升得比传统公司要快,叶秋桐借着“天灾人祸”,成为这些公司的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这些公司回过神来时,才发现自己的大老板已经变成了一家神秘的离岸公司……
俞老师听着叶秋桐和段总越说越投机,自觉今天和段总是没戏了,便只好低头喝闷酒。
于云龙并不知晓内幕,他只知道能和嫂子吃饭,现在对他和嫂子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因此丁晓生以此约他,他自是不会爽约。
看俞老师一脸愁闷地喝酒,于云龙便和他一杯接一杯地喝了起来。
等叶秋桐和段总谈妥相关接洽事宜,再回过神来,便看到俞老师已经是醉意朦胧了,嘴里还喃喃地道:
“创业难啊,我辞职出来,才发现,自己真是脑门发热,做生意哪有那么简单,到现在也没有拉到投资商,没人看好我的事业。”
叶秋桐心下一动,不会吧,俞老师辞职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甚至连投资商都没有找好?
不过再一想,也不奇怪,八九十年代的下海经商潮中,多少体制内的人受时代的感召,再加上年轻人的热血,体制内束缚的诸多不便,再加上微薄的薪资,他们都是脑子一热,按后来的说法,叫“裸辞”了。
只带着一脑门的创意和一腔热血,便赤手空拳从温室中跳到社会上。
有些人成功了,大部份人失败了……
这就是九十年代的神奇之处。
它给人无限的机会,激发创业者的热情,也给许多创意以丰厚的回报。
不象后来,只要能赚钱的领域,都被高精尖的人才挤满了,要象这个时代这么好赚钱,只能是做梦了。
段总听出了端倪,但是他没有说话。他所从事的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和俞老师的教育业不是同一个行业,他现在只想精进和拓展自己的相关行业,并不想跨界投资。
叶秋桐倒是有了想法,她微微一笑道:“俞老师,说说你的想法,或许我有兴趣呢?”
其实,俞老师不用说,她也知道他的想法和企图,只不过,她若不让俞老师说,莫名其妙就答应投资,在座的人又不是傻子……
段总见叶秋桐突然对俞老师的事业有兴趣,有点吃惊,觉得南方人是不是真的象他们北方人说的:人傻钱多啊?
每个行业都有门道,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贸然投资,能全身而退就不错了,别把身家都折在上面。
正是因为这么想的,所以段总方才不敢轻易对俞老师开口,说实话,他对俞老师的产业也不感兴趣就是了。
培训学生,才能赚几个钱哟……
叶秋桐的话,却让俞老师顿时象打了鸡血一样。
他刚才一进门,虽然没有指望叶秋桐能关注到他,重点放在段总身上,但是从叶秋桐和段总的谈话中,俞老师已经察觉到,叶秋桐的实力不俗。没见身家上亿的段总都对叶秋桐恭恭敬敬的吗?
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俞老师的酒一下子就醒了,他意识到,或许眼前就是一个自己梦想了很久的天赐良机。
于是,他整理了一番思路,说起了自己的创业意向,盈利模式,投资金额等等。
“第一期投资三十万?”叶秋桐问俞老师。
“是啊,三十万,如果叶总觉得太多,我还可以缩减,比如学校的选址可以选在偏僻但公交车有通的地方。这样房租就能节约起来,夏天的话,也不用开空调,就用电扇就好了,节约能源也能省不少钱。”
俞老师一听叶秋桐这么问,便紧张起来,生怕第一期投资金额太高,把叶秋桐吓跑了。
这是他辞职以后,目前为止,第一个正儿八经问起他投资意向且有实力投资的人,俞老师觉得,如果能拉来第一期投资,他就可以做出实例,让投资商们相信教育事业也是一个可以创下巨额利润的产业。
因此,现在他特别重视叶秋桐的一言一行,生怕会引起她不满,让投资又打水漂了。
正文 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太少
俞老师真是什么能省说什么,就差没说他不要工资,免费上课这样的话了。
他一腔热血地下了海,放弃了在家里人看来是铁饭碗的工作,简直成了众矢之的。而下海之后,他才发觉,自己除了一腔热血,还真没有能够成功的条件。
没有资金、没有背景靠山、没有人脉……
这些做生意成功的必需条件,他一桩也没有。
今天晚上,他被丁晓生叫来,仗的是过去对丁晓生女儿辅导的一点功劳,不过,大抵这点功劳,今晚见过五通的段总之后,也被抵掉了。
现在看来,段总对他的宏图伟业根本不感兴趣,而叶秋桐,这个年轻的女子,素不相识,第一次见面的女子,却似乎长着一双睿智的眼睛,一下子看破了表面,直刺他的灵魂,他直觉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或许,错过了叶秋桐,他就不知道要再等多久,有哪个投资人愿意倾听他的梦想了。
此时的俞老师,尚未发出“为了不让生活留下遗憾和后悔,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改变生活的机会”、“机会,需要我们去寻找。让我们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创造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这些经典语句,在叶秋桐面前,他只是一个极度渴望受到关注的创业者。
屋内安静了几秒,但是在俞老师的感觉里,这几秒长得象一辈子,接着,他便听到叶秋桐的笑语:
“俞老师,你误会了,我问你的意思是,第一期投资三十多万太少了,不是太多了!”
“什么?”俞老师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了。
“我觉得你这个创意值一百万,第一期投资,我投一百万如何?不过,具体的分成占股,咱们要再好好协商一下。”叶秋桐淡定地道。
嗯,一家未来会在纽交所上市的教育机构,还是值得她投资的。稳赚不赔的买卖,她为什么不做呢?傻瓜才不做呢。
“一、一、一百万?”俞老师禁不住用手指抠了下耳朵,他真的没听错吧?
满京城里,有几个人会听到他说创业构思,即便听了,大家也都会嫌弃地道:“做补习能赚几个钱?”
没有人会为他想创办的机构投一分钱,哪怕在他看来,极富冒险精神的段总,他当做最后希望的段总。
结果不曾想,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反倒是这位第一次见到的叶总,竟然要概然出手了?
别说俞老师了,就连段总和丁晓生、于云龙都大吃一惊,丁晓生本身就是要帮俞老师的,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