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一次郑团长说他一直向往的维和任务要招两个人,虽然只是短期执行三个月的任务,但是如果成功执行,便能为今后进入新组建的猎豹特种部队奠定基础。
迟生为此是卯上了劲。
军人要想表现自已,只能在战场上。
当然,这个战场可以指打仗的战场,也可以指幕后无声的战场。
部队里有纪律,相关的信息未经允许都不能透露出去,迟生自是不方便告诉叶秋桐。
而因为早出晚归,再加上叶秋桐生意繁忙,两个人都没有时间交流。
叶秋桐最近忙着寻找新的厂房。
原来村部这里,厂房堪堪正好,如果再加一套德国造,这里根本容纳不下。
但是叶秋桐在向阳市四下找了几处,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地点。
不过,叶秋桐这边发愁,长庆镇的林镇长得知消息,却着急了。
这一天,叶秋桐正在办公室里和王娟商量合适的办厂地点,林镇长却不约而至。
“秋桐,我听说你们在找新厂址是吗?”
林镇长倒是单刀直入地问。
正文 第二百二十四章招商引资
“是啊,我们公司新买了条生产线,以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这里的厂房太窄了,我们要找个宽敞的地方。”
叶秋桐如实回答道。
对林镇长,叶秋桐自是怀有一份感激之心,如果不是他大笔一挥,贷了一万元无息贷款给她,她也不能一下子买两台机器,这么快进入赚钱的状态。
现在这个年代,真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即便没有强横的家庭背景,但是只要觑准项目,就能实现生活品质的飞跃。叶秋桐的塑料花生产已经进入了盈利模式,所获得的利润也超过了她的想象。
“哎,秋桐,有困难找组织嘛,你怎么不早说呢?需要用地我可以帮你解决。你不知道吗?我们准备把长庆村这一块附近,都规划成工业园区,实行三通一平免费不说,进园区还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
林镇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差没眼睛发绿了拍胸脯做保证了。
今年能不能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尤其是引进外资的任务,可就全靠叶秋桐了。
上级给他下达的任务是引进一家外资企业,四家私营企业,现在他引进私营企业的任务都完成了,外资企业还差一家呢。
可是如今外资企业都成了香饽饽,哪个地面上来个外商,当地的官员几乎是一拥而上,力图把外商搞定,根本不会给别人机会。
国家重视招商引资,逼得他们这些基层官员也要使出浑身解数来。
林镇长知道最恐怖的是,曾经有一个港商来国内投资,考察了一地不甚满意,于是往邻省而去,结果,那个被考察过放弃的市长,连夜跨省追击,用诚意把那个港商最终又吸引回本地投资。
而这样的事例,屡见于报端正面报道和官员们私下的口口相传中,让林镇长全身充满了危机感。
一听到王伟说叶秋桐要扩大再生产,林镇长立即屁股象着了火似的飞一般来找叶秋桐了。
当然,要让叶秋桐把企业留在本地,自然要有相应的诱惑条件。所以林镇长打出了工业园区牌。
不过,他出的这些政策,倒都是国家目前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很长一时间,国内招商引资,都靠这些政策来吸引外资企业。
而全国此时也陆续开始兴起了工业园区热。
叶秋桐一听,哟,这条件不错啊,三通一平,还有税收优惠?而且工业园区还是在长庆村?她同时要管理两个厂也方便。
但是再一思忖,叶秋桐笑了:
“林镇长,我机器下个月就要进来了,可是长庆村的工业园区在哪里?”
她想破了脑壳,也想不到林镇长的工业园区在哪,附近并没有一块叫“工业园区”的地方啊?
“哈,秋桐,没有工业园区,咱们可以打造嘛,只要你的厂落地在我们这里,明天村尾那块地就开始三通一平,下个月保证你的机器进厂。”
所谓三通一平,就是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
叶秋桐看到林镇长拍着胸口信誓旦旦的样子,顿时也有点辛酸,做领导也不容易啊,看林镇长,额头上似乎能看到白头发了,上回看到他还没有呢。
“林镇长,来得及吗?村尾那块地虽然平整,面积也大,但是荒草丛生。”
叶秋桐保持疑虑。
“来得及,怎么来不及?我同时调动十辆铲车入驻,日夜不停开工,然后你的工厂只需搭简单的棚盖就行,象这里这样嘛,十天就能搞定。放心,我保证让你机器一到,马上就有新厂房用,如何?”
林镇长胸口拍得山响。
叶秋桐听了,觉得林镇长应该不至于胡吹海说的,现在全国招商引资大热,一家企业简直是几十个部门在相求,企图挂上引资者的名字,好完成上级任务。
叶秋桐听说最荒唐的是有个穷乡镇,交通不便,四下都是山,为了完成上级招商引资的任务,最后把镇区里的理发店、加水点都算成引进企业……
虽然听起来很荒唐,但也说明现在招商引资的不易,叶秋桐能理解林镇长狂热的招商想法,何况,林镇长过去也支持过她,现在,是该她报恩的时候。
如果林镇长不能完成园区的三通一平,那到时候她就把厂定在别的方,林镇长就不能怪她了。
这么想,叶秋桐便道:
“行,林镇长,这件事就这么说定了。”
“太好了,秋桐,不过还有一件事要你支持。”
林镇长一脸得寸进尺,叶秋桐笑吟吟地道:
“还有什么事?一并说了。”
“秋桐,你这家厂能不能注册一个新名字?并且最好注册地是在香港什么的,这样,我就完成引进一家外资的任务。而且,相对内资来说,引进的外资优惠条件更多。”
林镇长建议道。
也是,如果叶秋桐还是用“好彩头”,也算不得一项引资任务了,但是如果注册成港资,那林镇长今年引进外资的任务就完成了,他的日子也能好过一些。
“不过林镇长,我不是香港人,怎么能注册成港资呢?”
“你和李嘉明先生不是很熟吗?你可以注册他的名字,然后联合注册啊。”
林镇长提出的,似乎是好主意,但仔细一想,也是个馊主意。
首先,人家李嘉明乐不乐意啊?出个名字做法人,以后厂里有什么情况也要担责的。
叶秋桐沉吟了下道:
“我和李总商量一下,看他有意吗?如果有意,不妨成立股份制公司。”
叶秋桐自是不想放弃这些优惠政策,这在公司起步时很重要,而且,她还有一个野心,要把自已的公司,变成一个上市公司。
所以,如果李嘉明能参与进来,他哈佛商学院的眼界和能耐可不是吹的,在变成上市公司的路上,也能领先人一步。
叶秋桐隐约记得:1984年,国内有了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然后,飞乐、宝安等公司相继发行了股票,再到1988年,国内的上海和深圳出现了地区性的股票交易。
如果她现在就办起股份制公司,就把国内有股份制公司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年。
想想自已改变了国内股份制公司的历史,叶秋桐还忍不住有点激动之意。
“成,只要能引资,你们怎么商量都成!”
林镇长一听有门,乐开了花。
正文 第二百二十五章借壳上市
不过,林镇长突然呆滞了一下,问叶秋桐道:
“什么是股份制公司?”
叶秋桐也楞了一下,这可是后世连八十岁的炒股奶奶都懂得的概念,不过也是,现如今都是国营的、大集体的,规模较大的私企都少见,别说什么股份制公司了。
叶秋桐还好之前要筹款时,提出股份这个概念,有到书店里翻了一些相前的法律书籍,所以概念还是比较明晰的。
于是,便现学现卖,和林镇长解释了一通。
“啊?这个股份制不错,我在想,如果成立了股份制公司,我能不能也入一股?”
果然是财帛动人心,林镇长听得这股份制公司的好处,他也动了心。
当然,象林镇长这样的身份入股公司的,自是大有人在,叶秋桐也不可能拒绝他,便笑道:
“这个自然没有问题,不过我建议林镇长还是不要以自已的名字入股为好,免得于你的身份有碍。”
“哎,秋桐,你以为我们这个工作是好做的吗?你看看我,整天为了完成任务求爷爷告奶奶的,一个月领多少钱?40块多一点,还不够你们这些大老板吃一顿饭的钱。
当然,我们是人民人仆嘛,也是我们的本职工作,虽然工资低,但是该做的事还得做。
不过,或许哪一天,我就辞职了,到时候也和你们一样选择经商,还得请叶总你赏口饭吃哈哈!”
林镇长此时俨然已经把叶秋桐看成自已人了,小小的抱怨了一下。
能这样的私下聊天,说明叶秋桐已经取得林镇长的信任。
而叶秋桐也不觉得奇怪,因为象林镇长这样的人,在自已较高的平台上,能接触到层次较高的人,从而也发现更广阔的新领域。
这个年代,还真有许多领导辞了公职,跳到商海中,辞职经商在未来几年内,是时髦也是机会。当然,跳了商海淹死的人也不少……
所以,林镇长说的事情,还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林镇长,你这样的才智,放在哪个体系内都能大放光彩。”
叶秋桐不置可否,微微一笑道。
现在她是小庙,还容不下林镇长这尊大佛,所以话也不会说死,免得双方都没意思。
“好,就不闲扯了,你赶紧和李嘉明联系一下,看看那个股份制公司怎么成立,我也赶紧回去布置工业园区的推进工作。”
林镇长很利落地离开了。
现如今,各项管控制度还不完善,同时也鼓励政府干部大胆创新工作方式和思路,所以林镇长说马上办起一个工业园区,还真不是吹牛的。
叶秋桐亦是当机立断,打通了港澳长途,和远在香港的李嘉明取得了联系。
“你的意思是我也投资入股是吗?”
李嘉明考虑了一下,问道。
“没错,虽然塑料花在香港已经是夕阳产业,但是在内地还是朝阳产业,还有一段时间的利润可以赚取,目前国内用这样机器生产的厂家还没有,如果我们能抢先一步,占领市场,一定能打出自已的品牌。
但国内也有股票市场后,我想还可以谋划成为首批的上市公司之一。”
叶秋桐的发展思路清晰,而且十分大胆,让李嘉明听了亦是一阵咋舌。
在香港资本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他的公司什么都按步就班,但是内地如今不一样,资本市场还处于幼稚空白期间,因此,机会远比香港更大。
他若是要发展强大自身,摆脱父亲的影响,如果他能在内地异军突起,也是一种选择。
李嘉明考虑了一番,道:
“秋桐,如果公司要上市,必须有三年连续赢利的记录。林镇长既然是建议你重新注册一个公司,你不如收购一家企业,借壳上市。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