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空间]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圣说得也没错,这老三是怎么搞的?话也不说清楚,就掰扯出个女儿来?”孙大柱挠着花白的头发嘀咕道。说是嘀咕,以他一贯的大嗓门,这嘀咕和直接说话没两样。
  “是养女!”霍清芬瞪了孙大柱一眼,这是嫌孙子的气还不够大呀。
  孙齐圣冷笑,“谁知道是怎么养出来的!”
  然后一直不说话的佰岁笑着开了口:“要不我哥办席时,就让这养女代替她爸出席吧?”
  “她爸?老三的信上不是说这人死了吗?”孙大柱一时没听懂。
  霍清芬在心里直拍脑门,得,连一向听话懂事的二孙子都气上他爸了!
  突然就多了个名义上的小姑子,陶小霜心里也有些烦闷,但她可不能再火上浇油了,正想岔开话题,却见方桌下掉了个东西。
  她弯腰一看,原来是孙齐圣丢信纸时扇起的风把信封给掀到了地上,她就去捡起信封,却有一张小小的照片落了出来。
  “信里还有一张照片!”她起身,把照片放在了桌上,“刚才没注意到。”
  这照片只有两张邮票大小,是一张标准又不寻常的半身证件照,说标准是指它的结构标准:背景底墙加上一个端坐的照相人,说不寻常则是因为它是张彩色照片。至于那个照相人,则是一个身板瘦小,肩膀窄得把头衬得老大的小女孩。
  孙大柱眯着眼端详,“这女娃……是不是身上有什么病呀?”这都已经瘦到两个颧骨都凸出来了。
  孙齐圣皱眉把照片翻过来,只见背面还有一行字:“上官静,摄于1973年12月。”
  陶小霜道:“上官静,她就是孙叔叔要领养的那个人吧,看这模样,有10岁没有?”这人要是瘦脱了形,从脸面上就不大看得出年纪了,再加上只照了上半身,所以陶小霜猜测她大概10岁左右。
  正学素描的佰岁道:“看骨架子,大概11、12岁吧。”看到爸爸的养女是这个样子,他的气也就下去了一半。
  孙齐圣从鼻腔里呼出口气,有些悻悻的坐到了陶小霜的旁边。
  霍清芬见状就道:“看来老三认她作养女,是要让她来上海治病的。正好,我写封回信,让他早请两天假,9月时就和这上官静一起回来。这不就两全了!大圣,你说是吧?”一边说她一边看着孙齐圣,试图打动长孙。
  孙齐圣皱起眉头,心里犹有不甘,见他这样,陶小霜就伸手附在他的手背上,无声的支持他,她的做法反而动摇了孙齐圣,他知道自己要是再摇头,爷爷奶奶肯定要捉急上火了,那小霜可就成了夹心饼干了,于是就道:“我和小霜商量好了,10月5号去民政局领证,6号摆喜宴,要是我爸早回来了,那也不少他的那一双筷子。”
  霍清芬很高兴的点点头,“我马上写信,大柱,去给我拿纸笔。”
  6月初,孙仲的回信到了。信上说,他会和上官静一起回上海,时间大概定在9月的中旬。到时不用去接站,因为他们不坐火车。
  ……
  7月上旬,都是16岁的采秀和佰岁从中学毕业了,两人都免去了插队。采秀分去了无线电学校新开设的两年制的广播班——这是高四海找到的门路,而佰岁则分去了美院开设的一个技校,学习画画。两年后,他们才会正式的分配工作。
  至于19岁的迎国,他已经工作3年了。在3年前,孙齐圣通过自己在话剧团方面的关系,想法让他进了胜利电影院做了一名实习放映员,今年初刚转了正。而从小到大都十分贪吃的迎泰则想做个厨师,所以就求着陶小霜,把自己塞到了华一的小食堂里。
  忙完了弟弟妹妹入学的事,陶小霜和孙齐圣开始琢磨起婚房来。这几年,不算龙泉里的两套,她和孙齐圣的手里只屯下了3套房子,这么少,一是因为这时的私房少,要卖的更少,而且还要考虑买下后保密的问题;二来则是因为两人贵精不贵多,非洋楼、公寓和新式里弄不买。
  所以,要说起来,只单纯的看房子本身,就两人手上的这3套房子,任选一套做为婚房都是可以的,可是两人都想离龙泉里近一点。
  从孙齐圣来说,他的爸爸孙仲2、3年才能回一次上海,只是孙家名义上的当家人,所以自从开始工作,孙齐圣就当仁不让的顶起了孙家的梁柱。而陶小霜,自然也不想和徐阿婆和二舅家离得太远了,这算是她的娘家了。
  可两人手里的那3套房子,两套在普陀区,一套在静安区,别说离龙泉近的了,连在虹口的都没有。
  “早知道是这样,去年闸北的那间公寓我们就该买下来。”陶小霜有些后悔了,闸北的那间公寓有些背阴,再加上价格实在贵,面积与12号的二楼差不多大,却喊价5000块,简直是敲竹杠,所以两人商量后就没买。
  两人正坐在孙家的客厅里,桌上摊着虹口区的地图——12号那边采秀正带着新同学来玩。
  孙齐圣拿笔在龙泉里附近的山阴路和爱伦路上划了圈,“这几天,我们分头去换房子的市场看一下,不是私房也没关系,这年头只要不买卖,公房和私房没两样。”这几年,沪上的房源越来越紧张,无论是哪个区,几乎每隔几个街角就有人贴换房子的纸条,有些地方贴得密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由的房屋市场——早晚都有很多人举着木牌在那寻求换房的机会。
  “也只有这样了。”陶小霜也拿了只笔,在甜爱路上也划了个圈,“我明天早点下班,先去这里看一看。”作领导就是有这个好处,只要办公室里不忙,就尽可以给自己放假。
  然后她又道:“可要是公房,我们用什么来换了。”既然叫换房子,那就是要对换的,把手里的那三套精挑细选的私房拿去交换,她可舍不得。
  孙齐圣思忖了一下,“以公换私的话,用面积来抵吧,把静安那套公寓分成一半的话,一半就是40平米,至少能换个60平米以上的公房。”普陀的那两套都是小洋楼,一个是二层,一个是三层加阁楼,都不太好分割。
  “那套公寓?”陶小霜想了想,点头道:“好吧,要是有合适的,我们就换了吧。不过,老鳖那里还要催催他,能买就不换。”
  “那是当然。”
  话虽这么说,但时间已经耽误不起了,毕竟房子到手了还要重新布置。这时根本就没有了装修的概念——有些老上海倒是有,可没人敢,像12号二楼那样的属于保存得好的历史遗留物,所以即使手里有钱,两人也找不到装修的队伍和建材,可重新粉刷和布置一下总是可以的。
  于是,接下来两人就围绕着龙泉里,在附近的‘交易市场’里进进出出起来。
  跑了半个月,合适的房子还是没找到。
  这一天,陶小霜又去了山阴路,在市场里转了一圈,又是一无所获,她就和总能遇上的一个换房人道了别,“张姐,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去吃饭了,就先走了。要是有合适我的,你就把我的电话给那人说。”
  “知道了,你明早也帮我看着。”头发已经有些白了的张姐一挥手道。
  这张姐的大儿子要结婚了,她想把自家的一室一厅换成两套,是以大换小,和陶小霜没冲突,所以两人就结成了换房同盟——陶小霜每天早上6点来溜一趟,而张姐则下午来待到晚上8点才走,她丈夫会给她送饭;有合适的房子两人就帮对方留意着。
  这几年都是通过老鳖在买房子,陶小霜真是没想到这大上海已经人满为患到这个地步了——就刚才,有一个刚来‘市场’的姆妈居然要把自家的20平米换成4个单间,这一间才5平米大好伐!可那个姆妈说,她是给她跟老伴和3个儿子换的,她家的媳妇很能生,连她的小儿子都有两个孩子了!
  陶小霜一边往龙泉里的方向走,一边想:回去后和大圣商量一下吧,要不放低条件,只要有40个平米就换,要不先住到普陀区去吧!
  有些沮丧的陶小霜走到龙泉里的主弄口,才想起中午徐阿婆打电话到华一,说家里没有给地板打蜡的蜡油了,就赶紧回身往街上常去的那家叫团结的杂货店走。
  据解放前就住龙泉里的人说,那家杂货店以前叫宋记杂货店,那时就卖蜡油,而且店里的伙计还会上门来帮着打蜡。当然,现在这个团结杂货店是没这个服务了。
  “李同志,我要一罐蜡油!”陶小霜赶时间,一进门就叫道。
  见她进来,正和姓李的售货员争吵的吕丽立时就住了嘴。怕丢脸,吕丽抄起蜡油罐,抛下句“这事没完”就低头出了门。
  陶小霜也认得吕丽——她家住在龙泉里的5号,正好和12号在十字星的一左一右。陶小霜对这人的印象不好,也没兴趣打听她的事。
  李售货员却气得喋喋不休,她边从柜台下拿罐子,边道:“陶同志,你不知道,这姓吕的简直是无理取闹,这店里的东西一向不退的,她偏说她家要搬走了,非要把已经开了罐的蜡油给退掉!我知道,这一罐就是15块钱,是很贵,可规矩就是规矩,一点没用又怎么样……”
  陶小霜打断她:“吕丽家要搬走?”
  作者有话要说:  首先,上一章监狱的那部分改了一点(隐晦了些),有兴趣的或者被恶心到的可以返回去看。
  然后,我发现大家都好有套路,不过(叉腰笑),套路的方向错了——话说你们这么想看孙齐圣毒蛇小三吗?这次的套路不是我们大JJ的,而是点娘风格的O(∩_∩)O~
  还有,JJ又抽了,好像少了几个评论。
  最后,过年前后我真的很忙,实在是不能早更,要早睡的小天使就明天看,好吧?


第150章 婚房2
  “啊?什么?”
  售货员就是一愣,被陶小霜心急的追问后,她才回道:“对呀,她家是要搬走了。昨天早上我们这里一开门,她就跑来喊着要退蜡油罐,手里还牵着她家的两个小鬼头,那个小一点的一直哭,嘴里直嚷着‘阿拉不会用马桶,不要搬走’!被吕丽捶了下脑袋,才消停了!”
  话说到这里,见陶小霜听得入神,她就有些得意的挤了挤眼,“……我是听住她隔壁的费家阿婆说的,好像是她家公公非要和她男人分家,所以她家只能调房子啦!”
  “调房子?以一换二吗?”
  “怎么可能,那房子的户主可是她公公!”她有些神秘的道:“她公公好像要钱!”
  这时候正是饭点,杂货店里很清闲,陶小霜就站在柜台外,把李售货员肚子里的那些关于吕丽家的情况问了个遍。
  对吕丽家的事,陶小霜曾听楼下的张惠说起过一些:她的丈夫姓马,叫马当,是她公公唯一的儿子,
  她家公公在解放前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奉帮裁缝——在老上海,所谓奉帮裁缝就是指那些手艺好,专做西装的裁缝。手工西服的造价昂贵,所以这些奉帮裁缝大都比较有钱。如果家累不重又节省,那十几年忙活下来,攒下一层甚至一栋新式里弄也是可能的。
  但马家的情况和一般的奉帮裁缝不一样。据说,吕丽的公公年轻时用起钱来十分大手大脚,常寅年里吃卯年的粮,他早年还娶过一个二房,所以马家现在所住的房子是他在解放前租住的,还不是一层楼,而是半层楼。
  1949年后,5号的房东跑去了台湾,整个5号自然就成了公房。算出身时,因为吕丽的公公多年来的经济状况一直是入不敷出的,又是自己养活自己的手艺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