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面人太多了。”孙齐圣给她顺了下刘海,“头发都挤乱了。”
陶小霜掐了下鼻头;觉得鼻腔里全是火药味,“里面好大一股火硝的味道……我头发乱了吗?”
“乱了,我给你顺。”孙齐圣说着用手指作梳齿给陶小霜梳起头来。
他的手势很轻,感觉蛮舒服的,陶小霜就点点头,“你快点,我们还要去张姆妈那里取鸡的。”
“好了。”孙齐圣边说边从陶小霜的肩头取下两根落发。
“戴上手套再走。”陶小霜从孙齐圣的兜里掏出两人的手套,手套上带着孙齐圣的体温,一戴上就很暖和,“大圣,你也戴上。”
“我就不戴了,又不冷。”孙齐圣说着把手放在陶小霜的额头,“你看,比你的脑袋还热。”
“……”陶小霜抬眉看了他一眼,“体热就了不起呀!”
知道她是又羡慕上了,孙齐圣立刻放下手,笑着说:“我是实话实说……要不我戴上?”
“算了,你都不冷还戴什么?”陶小霜为自己叹了口气,这怕热又畏寒的体质看来是连迷雾镇的药材也挽救不了的。
两人去张姆妈那里,拿了两只母鸡和两只公鸡,才回了同寿里。
孙齐圣是过了新年才回的上海,他和朱大友带回一大包的四川辣椒。陶小霜把那些辣椒做成辣椒粉,和朱妈学着灌了些四川的辣味香肠。熏到今天,正好可以吃了。
“大圣,你来拿。”孙齐圣既然回来了,陶小霜就省了取晾衣杆的功夫。
孙齐圣举手就取下一根,他拿着闻了闻,“好香,小霜,等会你多切点,我估计爷爷喜欢吃。”
“你爷爷喜欢,那就多拿两根。”
接着,陶小霜就让孙齐圣又取了两根。下了楼,孙齐圣去水龙处洗香肠,陶小霜则从橱柜里拿出菜板和菜刀。今天,程家人和孙家人全体出动去买年货了,陶小霜和孙齐圣算是留守,所以两人要在大家回来前做好晚饭。
天冷人多,陶小霜准备做热汤面,和孙齐圣商量好怎么分工后,两人就忙活起来。孙齐圣负责做手擀面,这算是孙爷爷的绝活,作为孙子他也会个八成。
和完面,孙齐圣开始在长案上搓揉面团。一旁的陶小霜已经切好了香肠,正在烧水。等孙齐圣开始切面了,陶小霜已经从香喷喷的热汤里捞起了香肠,开始处理煮面要用的菜。
小白菜、包心菜和小香菜,陶小霜一一洗好后切好,然后把煮过香肠的水倒在面碗里作汤底,又烧了一大锅开水。
等水烧得开始冒泡了,她就把煤炉的火拨小,盖上了锅盖。
“我这边好了”,陶小霜走到孙齐圣身边,只见他手起刀落,刀锋过处,铺盖似的面坯立刻散成细长的面条,他已经切了一簸箕面条,还剩了半块面坯没切完。
陶小霜拎起几根面条,比较了一下,全是同样的粗细,“你这刀工是得了爷爷的真传了。”
孙齐圣一挑眉,“这话等你吃了面再说。”
“还得意上了!”陶小霜正要取笑他两句,灶坡间里却来了人。
走进灶坡间的李照弟抱着一大包的东西,嘴里嚷嚷道:“这是毛脚女婿在献手艺了!小霜,以后你可是有口福了。”
作者有话要说: 年终加班,所以今天有些少,明天争取多一点。
第126章 过年
陶小霜没接李照弟的话,她和孙齐圣对看了一眼,然后孙齐圣转头看向李照弟,“这话可就错了;小霜做的饭比我做的好吃10倍,所以是我以后有福了!李阿姨,聪明人说话要三思才好!”
有孙齐圣在,想趁机羞一羞陶小霜是不可能了,李照弟见好就收,仰天打了个哈哈,“嘿……算我说快嘴了。”
陶小霜抿着嘴偷笑,同寿里的李大喇叭谁的闲话都敢说,就只怕被孙大圣这样软硬不吃的小赤佬硬呛。这样想着,她就凑到孙齐圣的耳边,小声道:“做得好……”
孙齐圣勾了勾嘴角,“谢谢夸奖。”
陶小霜小声道:“不客气。”
孙齐圣觉得自己被她暖热的呼吸吹拂着的左耳有些痒,还痒到了心里去,忍不住就低笑了两声。
“你别笑——李阿姨在往这边看了。”陶小霜贴得更近的说。
更痒了,孙齐圣转头对着陶小霜的耳朵吐了口热气,然后说:“我笑是因为这个……”
“……又作怪!”陶小霜推了他一下,然后捏了捏有些发痒的耳朵。
孙齐圣指了指她掐耳朵的手,伸舌做了个怪相。陶小霜忍不住也笑了,“好吧,确实有点痒。”
开着水龙头正洗菜的李照弟半侧着身,用眼角瞅着旁若无人卿卿我我的两人,又想张嘴了,但她心里有些怵孙齐圣,就忍住了没张。李照弟嘴是大,但脸皮还不够厚,她自觉抗不住孙齐圣的嘴,这小子是真嘴毒,而且一点也不怕得罪人。
切好静置的面条容易黏在一起,陶小霜一手翻动簸箕里的面条,一手往里面抛撒了些面粉。很快,孙齐圣就把最后的面条切完了,“我切了差不多5斤半,应该够了。”
陶小霜想了想,“要不再加些熟肉,我记得査家送来的金华火腿还剩了半支。”
“把半支全加了吧”,孙齐圣的态度一向是碗里的肉越多越好。
“那你去拿,就放在橱柜里。”陶小霜说着又去生了个煤炉,准备烧些水煮火腿。
孙齐圣把皮色黄亮的半支金华火腿取了出来,在切面的案板上切成了连皮带肉的薄片。看他切好了,陶小霜就道:“我这边水也好了,你快来。”
“马上来”,孙齐圣横过刀面把小两斤的火腿片一扫而空,然后转运去了陶小霜那边。
咕噜咕噜,小铝锅里的水在不停的翻滚,随着清水变为米浆似的乳白色。整个灶坡间里都弥漫着一股清炖火腿的诱人香味。闻着那股味,站在楼梯阴影里的王小慧咽了咽口水,她半眯着眼对着那小铝锅看了好几眼,然后轻手轻脚的退进了走廊里。
冬天里天黑得快,5点半不到,太阳就开始偃旗息鼓了。陶小霜和孙齐圣觉得有些饿,就吃了几片火腿垫了垫肚子。刚吃完,以徐阿婆孙爷孙奶为首的年货大军浩浩荡荡的班师回朝了。
“阿婆,今晚吃香肠和火腿面,你们先上去吧,我很快就煮好。”陶小霜开始煮面了。孙齐圣则上前拿过爷爷奶奶手里的东西,大步往隔壁去了。
煮面的那一大锅水一直是用小火温着的,陶小霜在煤炉里加了个煤球,调旺了火,等水一沸就开始下菜下面。
水沸过三回后,陶小霜停下搅拌的长筷子,一边挑面,一边喊道:“采秀、迎国、迎泰,下来端面了!”
“来了!”三个小鬼早饿了,立刻就跑了下来。
客堂间里,4两面条吃下肚,孙爷爷出了一头的毛汗,他喜辣,所以特别喜欢陶小霜试做的川味香肠,“小霜,你这辣椒香肠做得够味,好吃!”
陶小霜正喝面汤,闻言就笑着说,“我还怕太辣了,够味就好!”
徐阿婆笑着对孙奶奶说:“既然大柱喜欢,你们就多拿几串。”
“徐姐,那我就不客气了。”霍清芬点点头。
吃完面,孙齐圣陪着疲倦的爷爷奶奶回了孙家。陶小霜则下楼帮着二舅妈洗碗。两人利落的洗完碗,把锅碗放进了橱柜里。
睡觉前,采秀兴高采烈的和陶小霜说起今天买到的年货,“姐,我买到花色鱼了,两斤昌鱼——足足排了两个小时!”
“我们家采秀好厉害”,陶小霜鼓励的拍了拍巴掌。
迎泰不服气了,揭发道:“根本不是采秀一个人排的,她排到一半就说要撒尿,让我帮着排,结果一去就她不回来了。她溜了——后面那一个小时是我排的好伐?”
采秀跳了起来,插着腰道:“我没溜,上完厕所,我看到街边有买水笋的老乡,就赶去叫阿婆了!不信你问阿婆。”
大卧室里正算账的徐阿婆闻声道:“采秀是去叫我了。”
“嗯哼!”采秀用鼻子发声鄙视了自己愚蠢的二哥。
迎泰红着脸嘀咕了一句,“我脑袋后面又没有长眼睛……”
“没长就别乱说,大嘴精。”采秀得理不饶人。
“好了,排了一天队,还不累呀”,陶小霜一手抓一个,往外走,“都去漱口洗脸,然后洗脚睡觉。”然后回头道:“还有迎国,别听广播了,你去给我看着他们,要是再闹起来,我就找你哦。”
……
依着这时沪上过年的规矩,要买的东西太多了,鸡鸭鱼且不说,吉利应景的四喜烤麸和肉丝荠菜春卷是必备的,还有大年初一早上必要吃的汤团,也得提前备好。这是吃的规矩,还有穿的规矩,过年要穿新衣,至少上下一套,请裁缝做的最好,要能配上双新鞋就更好了。
吃穿完了,还有玩的规矩,再穷的人家都要买一些鞭炮和焰火,要不大年晚上都没脸开门,家里的小鬼一个年都得被弄堂里的小伙伴们嘲笑;还有,城隍庙是必去白相一次的,不去,你就不是上海阿拉。
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置办些植物装饰。银柳和腊梅可以插瓶,水仙和天竺(又称南天竺)可以养在花盆里。
所以,别看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年货了,但离年关越近,陶小霜就觉得没买到的东西越多。华一从除夕那天的下午开始放假,放假前的一个星期,全校的师生们就魂不守舍了。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讨论过年时家里会吃什么好菜,老师和后勤干事们则拿出十万分的热情互通有无,争取为自家的年货筹备添砖加瓦。
在这种状态下,也谈不上什么认真学习和工作了。学生们等着考完试回家过年,教职工则等着开年终大会,好把过年的福利拿到手。
于是,大年二十八的当天,连爱发言的周大主任都顶不住大家期盼的眼神,草草说了两句后,就宣布发放今年的大票证。
所谓大票证,就是集合式的票证,一张印满邮票大小的各式票证的油印纸,用的时候得很小心的把票证一张张剪下来,然后分别购买。
“大黄鱼三条,冻鸭一只,冰蛋半斤,冰糖两斤,花生仁半斤,干发肉皮半斤,线粉二两……”王姐叹了口气,“怎么越来越来少了,桂圆没了,木耳金针菇也没有,怎么做四喜烤麸?”说完,她开始小心的剪起‘邮票’来。
郭萍放下大票证,和陶小霜商量,“小霜,我们俩换换物资——你应该不缺肉,要不你用黄鱼和冻鸭和我换其他东西。”
陶小霜觉得这办法不错,就点了点头,“行呀,我们算算价,然后就剪票互换。”
等陶小霜把这些票拿回同寿里去,接下来两天里排队的任务就又重了几分。
大年二十九,陶小霜早早巡完夜,凌晨5点就起床,和孙齐圣一起去卖腊梅的南货店排队。排到8点钟,南货店还没开门,旷课的采秀和佰岁跑来接班了。
两个小鬼还带来了早饭:一大盅甜豆浆,4根油条,5个肉馒头。
陶小霜和孙齐圣站着把早饭吃了,就各奔东西去上班了。
手忙脚乱的过了一个上午,总算到了中午。
“除夕快乐,过年后见。”陶小霜和总三的同事们一一道别,再要见面就是在2月的事了。
想要赶快回家,陶小霜连食堂都没多呆,买了两块炸粢饭糕,边吃边出了校门。一上街遇上了正好也下班的周百灵。
两人都急着回家,也不多说,打了个招呼就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