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门风华-第2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场呢。


………………………………

第四百五十七章、好消息

    陆呦一听不是让他上前线而是让他帮着改良器械,心下倒是松了一口气,不过他对自己仍是没有信心,可又不忍心让颜彦失望,因而看向颜彦的眼神很是有些矛盾。

    “夫君,记住我曾经和你说过的话,凡事尽力就好,成了固然是好事,不成也没关系,至少我们努力过了,就像我之前要求你的科考一样。”颜彦猜出对方心里想什么,安抚道。

    “好,我听娘子的,只要娘子开心,不管什么我都愿意尽力一试。”陆呦放下心结,拉起了颜彦的手。

    颜彦倒是因此想起了另一件事,如果陆呦要帮着和那些工匠们一起研究器械的改良,那么他肯定没有空去书院念书,明年的科考怎么办?

    “这样吧,我可以自己在家念书,有不懂的攒一起去问先生,或者是辛苦娘子帮我讲解一下。”

    陆呦在书院待了一年多时间,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先生布置的课业大部分他已经读过,而且背得很熟,就连注释也基本会背了,因而明经这一块他不用担心。

    而他的弱项策问这一块,先生早就开始刻意训练他了,且颜彦也会有意无意地问他一些对政事、时事的看法,尤其是经颜彦指点的策问,总能得到先生的称赞。

    因此,他觉得留在妻子身边也一样能有收效,只不过需要隔段时日去一趟书院,把他积攒的策问请先生批改讲解一下,随后再请先生给他出几个策问题目。

    至于其他的那些六艺,他留在家里练习就好了,骑射有大江几个,琴棋和数学有颜彦,书法他已经小有所成,剩下一个礼,他从小跟着先生耳闻目睹的,也差不了多少。

    颜彦本来有意送他去太学,可一看陆呦压根没有这想法,也只得作罢了,想着还是等他拿到秀才资格再去也不迟。

    两人商量好了之后,颜彦把青玉和大河叫来,细细地嘱咐了他们一番,命这两人扮作普通小商户前往绥州一带找寻颜芃的下落,其次顺带打听点军情什么的。

    至于路引,颜彦命大河拿着她的帖子去找一趟太子,让太子找人给他开一份假路引,说是回去探视病重的亲友。

    至于陆呦,颜彦给皇上修书一封,把他推荐给工部,和那些能工巧匠们一起共事,不过因着陆呦的性格比较特别,颜彦注明了一点,单给他指派两个人,同时,颜彦也把周海生送给了陆呦,因为周海生自己会瓦工、泥工,也会一点简单的木工,最重要的一点是,周海生曾是太子的人,有他在,外人欺负不了陆呦。

    李琮显然没有想到颜彦会给他这么大一个惊喜,不过他一开始可不认为是陆呦自己有本事,而是以为颜彦想借陆呦之手把她自己的设想做出来,换句话说,颜彦不想出名了。

    因而,李琮大笔一挥同意了,很快就打发人来把陆呦接走了。

    从此后,陆呦过上了近似于后世朝八晚五的上班生活,工部给这些工匠们专门辟出了几间大屋子,分成了好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配两个年岁大一点的师傅,能看得懂图纸,以前也做过投石机,此外再配四五个具体做事的熟练工人。

    和陆呦搭档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师傅,姓杨,杨师傅这么多年一直在工部做事,投石机、连弓弩、十字弩等都做过,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改良,可惜收效不大。

    颜彦自己也看过投石机的图纸,大致的原理她还是看得懂的,只是让她动手肯定是不行的,不过她给陆呦提了几点建议,一是看看能否适当增加点滑轮的数量,因为通过滑轮的作用,不但可以增加投掷的重量,而且最重要的是省力,同时还能减轻点投石机的体重和体积;二是看看能不能做成可以随时拆卸的投石机;如果不能随时拆卸,最好是能在底下加几个轮子,是为了运输方便。

    只是具体怎么做她就不明白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因而她给陆呦的提议也是先做小模型,省时省力。

    令颜彦惊艳的是,陆呦的领悟能力很强,他结合了自己看过的《墨子》以及《鬼谷子》等书中提到的投石机,再根据杨师傅多年的经验,一个月后,他们果真研究出了一种比较小巧实用且还能随时拆卸的投石机。

    这种投石机不用二百多号人,模型是两个人可以操作的,能把一块十斤左右的石头抛出五六丈远,也能有两丈来高,这个数字极大地鼓舞了陆呦。

    而与此同时,颜芃那边也有消息了,颜芃果然是在绥州一战中受伤昏迷了,当时情形特别混乱,西夏人以为他已死了,加之颜芃身边的将士们也以为他死了,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的尸身带回去,因而命两名侍卫背着他闯出去,其他人断后。

    最后,留下断后的那些人全部阵亡了,不过西夏那边也损失了一名二品将军和几十名士兵。

    而那两名侍卫带着颜芃逃出战场后才知颜芃没有死,可那会绥州已经落到西夏人手里,因而他们只能带着颜芃躲进山里找了一猎户家养伤,这么着才耽误了和外界的联系。

    而颜芃当时伤势也重,昏迷了十来天才醒,可身子却依旧不能动,且高热不退,这种情形下两名侍卫也不敢带他上路。

    待颜芃伤势稳定后,他们三个才绕道回到了大周这边,可巧碰上了皇上打发去找他们的人。

    颜芃自知这种情形下无颜回京,因而主动要求去了颜艾镇守的庆州,他要和颜艾一起守卫庆州,伺机看看还有没有机会夺回那三座城池。

    颜彦一听颜芃和颜艾会合了,倒是不那么忧心了,颜艾驻守庆州多年,别的不好说,但论沙场实战经验和排兵布阵的本事肯定比颜芃强一些的。

    因为颜芃之前压根就没上过战场,他是颜彦父亲去世后才坐上定南侯世子这个位置的,彼时再对他重新栽培显然来不及了。


………………………………

第四百五十八章、得来不费功夫

    安下心来的颜彦这段时日开始把精力放到了棉花上,因为此时已经进入八月,棉花可以陆续采摘了。

    这一年,后花园里依旧种了两畦棉花,和去年一样,她又专门记录了棉花生长过程中一些需要留意的事项,其中最关键的几点是,棉花种子的留取、播种的季节和温度,打顶的时间,施肥的时间等。

    她需要拿到今年的产量数据和去年的对比,看看哪个优劣,毕竟这对她来说,也算是一项新生事物。

    因而,把后花园第一批棉桃摘完后,颜彦又去了一趟庄里,亲自带人去教他们如何采摘棉花,毕竟庄子里才是正经的棉花实验基地,有那么七八亩地,颜彦把它们分别交给了两位种植能手,一半是跟着颜彦的方式种植的,另一半是

    是完按照老农自己的方式种植的,不过打顶这块是颜彦要求的。

    颜彦是想比较一下,究竟哪种种植方式产量更高。

    第一批棉桃采摘结束后,颜彦用这些棉花给太后、皇上和皇后做了一件棉袄,剩下的,她要研究怎么织布。

    当然了,颜彦自己是不懂织布的,可家里的老妈妈和嬷嬷们大多会,因为这些人是从庄子里挑上来的,纺纱织布对她们来说和家常便饭一样。

    可惜的是,她们织出来的棉布太粗糙,达不到颜彦的要求,而又因着棉花数量有限,颜彦也没舍得让她们继续研究,毕竟对大多数穷苦人家来说,冬天的棉被和棉袄才是最紧要的,衣服有葛麻的足够了。

    谁知就在颜彦放弃这棉布的研究时,周婉忽然来给颜彦送八月节礼了,她的节礼中有一样礼物很特别,半匹白色的纯棉布。

    原来,颜彦分了她大约两亩地的棉花苗子,也时常派人去指点她打理,如今第一批棉花也采摘结束了,闲来无事,她想起了颜彦念叨的棉布,于是,她用第一批采摘的棉花试着织起了布,没想到还真让她织成了。

    颜彦见她送来的棉布比自己家下人织的要细致不少,当然了,和颜彦上一世穿过的自是没法比,但也很不错了,至少做里衣是没有问题的。

    细问之下,颜彦才知道周婉自幼在江南长大,没少看家里的织娘纺纱织布的,而且她家现在还有从江南带来的两个织娘,第一批布织出来也粗糙,为此她们把纺纱机和织布机都做了一点改良。

    颜彦见自己担忧许久的问题被周婉解决了,自是欣喜,而周婉见颜彦拿着这半匹布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显见的是真喜欢,因而笑道:“彦儿姐姐若是需要的话,改天我把家里的织娘给送来。”

    “别,还是自己留着吧,不说别的,再过三年,棉花的产量推广出去了,家就可以凭着这织布的手艺和那改良版的纺纱机和织布机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了。”颜彦摆手笑道。

    至于别的,她就不好保证了。

    “若果真如姐姐所言,我愿意和姐姐一起合伙做这门生意,要没有姐姐的提携,我们也绝不会想到去改良什么机子。”周婉正色说道。

    她心里明镜似的,这次绝对是借颜彦的光了,而且那纺纱机和织布机的改良也不难,颜彦随便去南方找几个织娘估计就能研究出来。

    因而,她提出和颜彦合伙也算是一举两得,既还了颜彦的人情还能挣一笔银子养家,要是能把关系维系下来,颜彦不拘从哪里照应她一下就够她少奋斗几年的。

    可颜彦却不想和她把关系走太近了,不过这档口颜彦也没有把话说出来,三年的变数太大了,尤其是处在这战争年代。

    不过颜彦倒有心问问她最近和陆家关系如何,可又怕弄巧成拙,显得她好像在防着对方似的,便拉着她问起今年的收成来。

    正说着时,谁知陆呦兴冲冲地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个同样兴头的李穑。

    原来,李穑也对这些军事器械感兴趣,偶然得知陆呦放弃了书院的学习进了工部研习这些,他也时常跑去工部找陆呦,李穑虽没有摆弄过那种大型的投石机和连弓弩什么的,但他会做十字弩,小型的十字弩。

    此外,他对各种机括什么的也感兴趣,只是他平时接触不到这些,读的书也不多,这点陆呦正好弥补他了,陆呦不但看过这些器械的图纸,而且他还记住了每种器械的优缺点,而他尤其擅长背诵文字的东西。

    因而不管是哪位师傅拿出那种器械的图纸以及说出这种器械的名字,陆呦几乎都能从脑子里找到相应的文字说明,因而,他相当于一个活的行走的典籍。

    这不,两人刚一起完成了一种结合了十字弩和连弓弩的弓弩改良,这种十字连弓弩的直径和一根筷子差不多,重量不到一斤,单手就能操作,杀伤力还蛮大的,对着一头十几丈远的猪射过去,猪在地上打了几个滚,很快就站不起来了。

    李穑一高兴,拉着陆呦进宫去给皇上献宝了,皇上接过李穑手里的十字连弓弩研究了一会,命人去御膳房抓了一只羊过来,李琮站在离羊十来丈处对着羊射出了一箭,同时发出去的却是两支箭头,很快就把羊打出了两个窟窿。

    聪明的李琮很快意识到这种十字连弓弩可以用来对付敌方的骑兵,短兵相见时,对方的骑兵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大周这边的步兵很难和对方抗衡,可有了这十字连弓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