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饭,李家餐桌上多了一道豆腐干炒肉片,菜是李石做的,他听李如意的话,把五花肉煸出油来然后放入蒜片、豆腐干炒。

    豆腐干本身就有独特的香味,再吸收了猪肉、大蒜的香味,特别好吃。

    李如意问道:“好吃吗?”

    “好吃。”

    “我们家的豆腐干一定好卖。”

    “妹,我觉得豆腐干比豆腐皮好吃。”

    赵氏岔话道:“那是,豆腐干跟肉炒在一起,当然比豆腐皮好吃。”

    李如意笑道:“各人口味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喜欢吃豆腐皮,有的人不喜欢,只喜欢吃豆腐干。”

    李福康问道:“妹,我们下次去江老爷家,能不能带些豆腐干去?”

    “当然能。”李如意见四个哥哥一脸欢喜,接着道:“明个起外面就有卖豆腐干的,你们只带豆腐干去江府显得不诚恳,我再弄样新鲜吃食。”

    “妹,你真是心思细腻。”

    “妹,你吃肉。”

    “妹,哥哥谢谢你。”

    “妹,你要做什么新鲜吃食?”

    李家四少年纷纷望向李如意。

    “江老爷守孝不能食荤,我能做的新奇吃食肯定是素的。”李如意心道:前世蜀地的人爱吃腊味,要是江青云能吃荤,送腊味给他最好不好了,可是他只吃素,又出身大家,很多东西都吃过了,不知什么素食能讨他喜欢。

    “那是。江老爷吃素不吃荤,要做他喜欢的吃食,还是新奇的这就有难度了。”

    “妹,你会做的面食很多,要不还是做面食。”

    “我记得上次江老爷在我们家时喜吃泡菜豆腐素包子。”

    “妹,你需要我们帮忙的就直说。”

    李家四少年纷纷表态。

    李如意轻声道:“他是蜀人,我听说蜀人喜吃米。”

    李福康性子急嘴快,道:“大米饭能有什么好吃的,还得配着菜吃。”燕城是北地,只产麦子。方圆千里的人们都喜吃面食,李家人也是如此。

 173荷花蜜糯米切糕

    李英华道:“妹,你做的粉蒸排骨、粉蒸肉都极好吃,可惜江老爷吃不得荤。”

    李如意缓缓道:“我这次用的主要食材除了大米,还有糯米。”

    一直埋头苦吃的李石停下来,抬头道:“糯米是端午节包粽子用的。”

    李如意答道“对。就是包粽子用的糯米。”

    李石一字一句的道:“今年没有吃粽子。”别看他智力低,可是家里吃过的好吃的,特别是年节的吃食,都记忆犹新。

    今年端午节,李家的银钱都给李如意治病花掉了,哪有钱买粽子。

    其实不止是李家,礼村许多人家都吃不起粽子,哪怕是条件最好的王海家,也因当时没有分家,人口太多,丰氏干脆没有买粽子。

    “好像是没有吃粽子。”李山表情有些尴尬的低下头。正好妻儿所说,曾经的他年年种地,可穷的连一年一次端午节的粽子都买不起,就这样这几天他还执着的想要种地,唉,幸亏前几天被妻子说通了。

    李如意柔声道:“原来二叔想吃粽子啊,糯米家里有,就是没有粽叶,明年端午节我给你做粽子,荤的素的馅料都有,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李石牛眼圆瞪,问道:“真的?”

    李如意没想到李石一个北方人这么爱吃南方的粽子,笑道:“真的不能再真了。”

    李福康高声道:“我也想在端午节吃粽子。”

    李敏寒眼睛一亮,“妹,我们家可以在端午节卖粽子吗?”

    李英华跟孪生弟弟想的不一样,“县城、镇里好些卖粽子的,我们家就别凑热闹了。”

    李如意想了想,“粽子成本高,且在夏季易腐坏,我们家不卖粽子。”

    赵氏见跑题了,问道:“如意,你要用糯米做什么吃食送给江老爷?”

    李如意刚才已经有主意了,答道:“糯米切糕。”

    李山知道糯米,但不知道切糕,问道:“这是个啥?”

    李如意见全家人均是目光期待,都是吃货,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笑道:“到时我做出来,给你们尝尝,不就知道了。”

    李石憨笑道:“那我可等着吃了。”

    伍二离开大厅兴冲冲回到厨房,跟伍余年、伍大小声道:“小姐又想出新鲜吃食。”

    伍余年正在烧热水,惊诧道:“小姐又想出来了。”

    内向性子的伍大都忍不住激动的问道:“小姐真是太聪慧。你快说说小姐想出什么吃食?”

    伍二刚才进大厅送玉米面糊糊时也就是听了一耳朵,答道:“糯米什么糕。”

    伍余年便道:“糯米比白面、大米都贵,是好东西。”

    “糯米是什么味道,我还没吃过糯米。”伍大继续干活,喃喃道:“糯米什么糕肯定好吃。”

    赵氏吃完晚饭,张嫂才能去吃。伍家人吃饭比李家人晚。

    今晚,李家人吃的豆腐干炒肉片,伍家人也有,虽说只有一小盘子,也让伍家人心里感恩。

    “四位少爷有小姐谋划,可以向举人老爷请教学问,真是好命。”

    任余年道:“我们都听老爷、夫人、小姐、少爷的话,好好的活下去,指不定哪天少爷科举做了官,我们就跟着沾光过上好日子。”

    张嫂夹了一片肉放进任余年的碗里,“现在的日子就挺好。”

    伍余年表情十分满足,笑道:“那是。我们都识字了。”

    别看伍家人都是奴仆,可穿的吃的盖的用的,比礼村的一些人家都强,特别是识字,放眼礼村,识字的人可不多。

    李如意说做就做,家里糯米有一点,但不多,就去县城一趟,除了买糯米,还买了做糯米切糕的配料。

    她想买的桂花蜜没有,只有荷花、枣花、槐花蜜,就买了荷花蜜。

    糯米切糕里面要放红枣,她用的燕城盛产的金丝小枣。

    她把金丝小枣取出枣核,用荷花蜜浸泡,然后放入糯米糕里蒸。

    带着淡淡荷花香气的金丝小枣糯米切糕,色香味俱全,十分诱人,李家人品尝后个个夸赞。

    李家四少年第二次进江府就带上糯米切糕,把它送给江青云。

    李健安有些局促,“家里没有桂花蜜,只有用荷花蜜替代,不知您可喜欢吃?”

    江青云拿筷子夹起一块糯米切糕放入嘴里,半晌,点点头笑道:“荷花蜜香气淡雅,甜而不腻,甚好。”

    李家四少年均是暗喜。

    江青云跟平日一样由四少年陪伴在府里走走,“那是我们府的池塘,明年开春可种上荷花,夏季就能赏荷。到时你们可带小神医来。”

    眼瞅着进入腊月了,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西北风越刮越大,天越来越冷。

    李家新推出的豆腐干与之前的豆腐皮一样受主顾喜爱,已经由第一天的二十斤增加到现在的一百五十斤。

    长平、尚县的酒楼掌柜又来了,向李家订了豆腐干,还订了混糖月饼等吃食。

    马松本人在北边,派管家跟李家买了五千斤豆腐、一千斤豆腐干、一千斤豆腐皮、两千个混糖月饼。这是马松今年最后一次跟李家交易,下次就得明年开春。

    金鸡镇的刘大人早早的就跟李家订了混糖月饼、豆腐、豆腐皮,这回又加订豆腐干。

    光是这些订量就让李山兄弟及伍余年父子忙的脚不着地,腊月初,又有燕城南边的两座城府的商人赶来买混糖月饼、豆腐干,李如意帮忙都忙不过来,就雇了几个短工看着烤炉烤混糖月饼。

    李山见这一切都被爱女料到了,心里再次服气,这就打消了卖掉下人的念头。

    腊月中旬,礼村就开始有要过年的气氛。

    在外面砌火炕的王族汉子轮流回家看望家人,他们原以为自己赚的银子很多,谁知家里的妇人孩子靠着卖豆腐也赚到银子了。

    卖豆腐没有砌火炕累,可是赚的也不少,最重要的是妇人孩子就能干。

    有这么多的银子可以过个肥年,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

    猪肉、鱼、点心、糖、酒、花生、瓜子、鞭炮、布等等,过年吃的用的都可以放开手脚去采购。

    再也不会被一个铜钱难住,再也不怕回娘家没有面子,再也不怕孩子在集市上看到好吃的走不动路。

    这一切的好处都是王海夫妻争取李家给的。

 174福禄寿喜护膝

    王族纯朴感恩的人多,他们记得李家的好处,纷纷给李家送去年礼。

    李家不用买花生、瓜子、猪肉、糖,王族人给送的足够吃到明年开春了。

    许家也给李家送年礼,两条羊腿、一些婴孩的玩具,还有马氏、五狗子给李如意和两个婴孩做的鞋袜。

    自从许正从燕城回村,就不让四狗子、五狗子出去卖豆腐。

    许正带着长子二狗子每天赶着骡车去尚县卖豆腐,然后回来从尚县捎人到金鸡镇,这些天已经赚了二十多两银子。

    许家有了银子,盖了两间新房,给二狗子的定了亲事。

    二狗子未来的媳妇邓银花是邓村人。

    邓村离礼村三十几里地,在尚县北边。

    邓村比礼村穷很多。

    邓银花家里的境况比原来的许家还差。邓家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到冬天,棉裤不够穿,家里人只能轮流出门。

    马氏选择邓银花,是因为邓家不但人好,并且人口简单。

    邓银花爹娘的憨厚在邓村是出了名的,夫妻只生了一儿一女。

    邓银花娘几年前过世,邓银花爹没再娶,就守着儿女过日子,去年给邓银花哥办了亲事,今年赶紧给邓银花定了亲事。

    邓银花爹怕邓银花嫁到许家受气,就没多要聘礼。马氏与许正商量,还是按照常理给了邓家三两银子,又给了猪肉、鸡、糖、面四样礼。

    李家、许家的长子先后定亲,两家的女主人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上午,马氏又到李家找赵氏商量,“我家二狗子明年十五岁,倒是等得,那边银花明年就十八岁了,上次我听亲家的话里话外的意思有点急。”

    邓银花的亲事是给生母守孝耽误了。不然早就定亲事了。邓银花比二狗子整整大了三岁。不过在当地有句俗话,女大三抱金砖。许家在此事上面没有不满意。

    赵氏直言道:“我记得你说过,银花的嫂子开春生了一胎,前些天又怀上了,一年给邓家添两个人口,邓家的房子不多,银花单独住了一间,你看要是银花出嫁,她那间房就能腾出来。房子是一方面,还有银花年龄确实大了,不好留在家里。而你也需要长媳帮忙。”

    马氏一说起长子的亲事就忍不住堆满笑容,道:“我与你姐夫过两日去跟亲家说正月办喜事,你看行不?”

    赵氏道:“行。怎么不行。咱们不是大户人家,没那么多的讲究。”

    马氏又说了一会儿话,问道:“你家啥时把燕儿娶进门?”

    赵氏早就跟丰氏约定好了,答道:“等明年燕儿及笄后再说。”

    另一间房,五狗子拿着两件护膝样品给李如意瞧看,“我听你的买了两匹棉布,黑色、蓝色各一匹,又买了十五斤棉花,找了小东、荷花先做了十件。”

    五狗子做不了豆腐买卖,冬天山里不能采草药,每天闲得要命,她哪里闲得住,前些天又来求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