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有金手指[快穿]-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他的装扮上看,应该是有功名或者最次是书生,只是不知道他是怎么混成现在这副凄惨的模样,好生奇怪。
  “三福,快去排队。”打发儿子去排队,沈清和伸手扶住中年男人,对着那位管事模样的男人说道,“休得瞧不起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笑傲一生,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沈清和没有很大声,可是周围的人都有听见,那位管事见沈清和说话和普通人有些区别,也不好往死里得罪,也许他主子不是一位背景深厚的人士。那位管事只是为了颜面,重重的“哼”了一声,表达自己是不满。
  沈清和拉着穿的一身洗的发白的柳成蹊坐在隔壁绸缎铺借来的长凳上。
  “想买什么点心,告诉我,顺道一起代买。”沈清和也没有因为他穷酸,胡乱同情,也没有随便可怜他,要知道古代的文人大部分都清高的很,同情可怜他们反而会让他们恼火。
  “谢谢,我想买盒枣泥糕,我女儿喜欢吃。”柳成蹊没有说今天是闺女十一岁的生辰,今年的生辰他混到连一份像样的枣泥糕也买不起,家里也没有多少银钱给女儿置办一身好看的衣裳和一桌像样的饭菜。
  他得罪了贵人,落入圈套,败光家产,还落了个瘸腿,功名虽在,可是有什么用,找不到事情做,挣不来一文钱。
  他知道那人就是逼他离开京城,只是他原来很不甘心,想试试自己是不是真的被京城抛弃。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他已经明白,“百无一用是书生”,他除了做学问,也没有别的本事,可是在京城不会有人愿意请他坐馆,也不会有人请他去做事。
  也到了“曲终人散”,他该离开京城,去到异乡找寻生路的时候,自己随便怎么样也无所谓,可是他还有一个乖乖女,是亡妻临走时也不放心的女儿。
  他应承过亡妻,要照顾好女儿,为她择一位好夫君,看着她家庭和美,生儿育女。
  沈清和交代三福买些什么,然后坐下来和柳成蹊继续说话,也许都是读书人的原因,两人还蛮有共同话题,很快就聊到一起来。
  柳成蹊也把自己买枣泥糕的银钱给了沈清和,他二话没说就说了起来,嘎嘣利落脆。他的举动让柳成蹊很舒服,对沈清的印象那是更好了。
  两人聊的很聊的来,说了很多话。
  沈清和也知道柳成蹊的底细,不动声色的谈论了一会儿诗词歌赋还有一些知识点,柳成蹊说的头头是道,许多地方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
  确实不错,沈清和很快的就向柳成蹊发出邀请,邀请他跟着自己去秋山村,各种待遇还有要求以及多带学生的事,也说了出来。
  沈清和历经多世,也有古代,他的文采不说斐然,至少能测试别人的文采好还是不好。
  亲自测试过以后,又听说柳成蹊得罪了贵人,不能再住在京城,不是正适合他家的情况。
  再探问一番,二话不说发出邀请,虽然邀请到先生,但是同窗家中还是要拜访的。
  等儿子拎着十来盒点心出来,沈清和先去柳成蹊住的地方接他女儿,一起住到客栈去,先好好在客栈休养两天,他还有事,等办完时间一起回去。
  柳成蹊没有想到自己今天出来给女儿买点心,还能有个好运道,解决了自己以后生存问题,去双河镇他还是愿意的,离京城不远不近,正是适合。
  柳成蹊以前过得也不错,举人嘛,钱财不多但是日子也过得不错。在富贵如云的京城,举人家的生活比普通人家还是要强上一点。
  在别的小地方,一个人中举以后能发笔小横财,不过在京城就不那么的容易。
  槐树巷的一个独门小院内,十一岁的柳慧兰焦急的等待着父亲的归来。
  家里的宅子早就卖给了人,父女俩在槐树巷租了一个独门小院居住,也就三间房子。
  院门关的紧紧的,每次父亲出门都从外面把院门从外面锁上,还叮嘱她在里面和插上门栓。
  小姑娘不知道父亲出去是要干什么,但她知道今天是自己的生辰,父亲肯定是为她的生辰出去买东西,其实她不需要父亲给她买什么好吃好玩好穿的,只要父亲好好活着就好。
  坐在屋檐下绣着帕子的小姑娘,听到外面开锁的声音,不敢喊,等待着看是不是父亲,只要外面是锁打开,父亲就会喊门。
  “兰儿,开门。”柳成蹊的声音,对于独自等待的孩子,宛如天籁。
  “父亲,回来了。”
  “嗯!”
  在柳家等待了半个时辰,父女俩收拾好仅有的几套衣裳,又等柳成蹊退了小院,一行四人才回到客栈。
  在隔壁房间给父女俩开了一间也是有两张床的房间。供他们居住,中午的生辰宴,也让柳成蹊很是感动。
  下午,沈清和让儿子在客栈待着,他一个人出去了一趟,先是去书铺,买了很多低等的宣纸,砚台,还淘到不少旧书,很多都是他人看过并有注释的书,还注释的非常不错。
  买了六套前期需要的书籍,让送到客栈去,让三福签收。
  他自己四处淘,还买了不少,他空间的碎银子多,都是没有任何朝代印记的碎银子碎金子,金叶子。金银元宝也有,现在不会拿出来。
  每一世他心里都有数,动用空间多少存货,以后后期都会补回去。从不会只消耗,他也很喜欢古代世界,可以囤积一些古代绿色蔬菜,食材,粮食,空间出产的掺杂着在别的世界一起用。
  效果才不会那么明显,要不怕有些奇人异士发现问题。
  买完书,笔墨纸砚,沈清和又去到牲畜市场了解行情,他家里以后发家致富的就与此有关。
  三天时间,在京城办了不少的事情,回家的时候,多了两辆牛车还有极其稀罕的一公一母两头花牛(奶牛),一辆牛车是沈三福赶载着柳成蹊父女俩,另外一辆是沈清和,与新买的一家下人在牛车上套着两头花牛,农家出身的秀才,年少时也自己赶过牛车。
  他的车上都是书籍笔墨纸砚还有给家里人带的礼物。
  多置办了一头牛,沈三福欢喜的见牙不见眼,乐呵了一整天。对于爹说的两头花牛,沈三福没有什么兴趣。
  家里买户下人,他也觉得挺好,家里现在忙着呢,一户下人估计要住在大哥家,后面也要起房子。荒山也是要起房子的,以后家中的是要住到荒山去的。
  他不知道的是,亲爹还在京城最有名的书院边上买了一座二进带左右跨院的宅子。
  如今是租出去的,三天时间办了多少事,他除了第二天上午跟着亲爹出去拜访长辈,后面就一直待在客栈,专门收东西。
  *
  时间过得很快,秋山村沈氏小私塾已经办了起来,村里外姓的孩子想要读书识字也能把孩子送到沈二福家。
  对于分支九房的举动,沈家村的族长嗤笑一声,认为沈清和是银钱多了烧的,就他们家几个孩子,送进镇上的私塾就完了,还请先生回家教,典型的有银子烧包烧的。
  “爹,九房的老五是不是吃多了撑的?”族长的儿子和沈清和一辈,长寿的爹还一直活着,族长还轮不到他。
  “别管九房,他一个秀才死攒活攒,能有多少银钱,看他折腾的那样,没两年准能折腾完。”
  老族长不以为意,只是他没有深思,人家不是死攒,是攒了以后买田买铺,再生财,加上沈老五在大病之前,还有别的来钱的道,人家可不是光会死攒。
  要不一个乡下秀才,能攒出那么份家业来,又不是祖上有祖产。
  “我听说老五买了两座荒山,稀稀拉拉的种了一些果树,其余的全部种草,养牛。真是不知道他想要干什么?”
  “养牛那是好养的,他一个秀才又不通俗务,谁给他的勇气?”
  “是啊,牲畜养一点也成,但是大量的养,每年家禽牲畜的瘟病一来,能倒下一大片,亏本能亏得吐血。”
  “可不嘛,当年他爷他爹那一辈分支分走以后,老九房就和我们没啥关系了,以后他们的事情少打听,我懒的理会。有事求上门,你也别管。
  分出去就要有分出去的骨气,别来求我们。”
  老族长是经历当年的那场分支事件的,从内心他知道是他们长房一直欺负老九房欺负的很厉害,可是老九房的人居然敢提出来分出去,要不是被九房的人捏着把柄,他们怎么可能光明正大的分支分出去。


第196章 
  对于四五年前的事情; 他还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当时的他早就成年成家; 记得很清楚。
  对于九房不说恨,至少不会喜欢。
  长房如今一支两三百年来; 一直发展的很好,长房其中有一户在京城已经居住百年; 虽然和他家的关系有些远,但是还是长房人,他们也照拂着长房一脉。
  几十年来,历经战乱到大齐朝立国,京城的那户人家; 在京城也是朝廷命官(四品)。京城沈家那脉百年来不断有人做官; 富贵了三代人; 有了些底蕴。
  老族长躺在睡椅上; 慢慢的陷入回忆中。
  沈清和家里,荒山上牛不多; 就十来头,买很多可买不起,十来头是种牛; 以后慢慢繁衍; 发展壮大。
  鸡很多,上万只鸡,满山遍野都是。古代版的走地鸡; 两山中间下边的人工湖,滴落不少灵水,对牛或鸡,都是大补之物。到了瘟病来临时,它们也不会有事。
  沈清和联系了一家类似连锁的酒楼,只是不是加盟,是大商人雷家的产业,在大齐朝南北有大约几十家酒楼,无论是日后的鸡蛋还是鸡,都能吃下。
  雷家的嫡支二老爷是沈清和的同窗,他不能考功名,但是可以读书,两人性格合得来,当初关系不错,早几年还来往过。
  雷家的老家就是寿县,雷贵初(雷家老二)答应沈清和等沈家有出产的时候,会收,价格双方都没有谈,那要等到有出产的时候再说,毕竟价格是随市场波动来定。
  关系归关系,生意归生意。二人都分的很清楚。
  山上撒的种子已经长出来,嫩嫩的牧草已经有三四厘米高,环绕两座荒山的千年青也长高不少,上面的荆棘长长的,看着就有点吓人,密密麻麻的千年青,前后种植了六圈,每一圈前后有七八株靠着。
  想要突破进去,还是不容易的,要想进山就得从唯一的进入口进,如今盖了一座小庄子,从庄子才能进,庄子的前后门是沈清和特制的,结实扛造。
  对于沈清和的大手笔,没有人特意问询过,让沈清和少了一份解释的精力。
  天热起来,沈清和也不愿意动弹,有些惫懒,早晚上山看看,其余的时间都待在家里不出去。
  沈家私塾是上五天半休息一天半 ,和原生世界早期孩子们上学时一周休息一天半是一样的。
  孩子们轻松,先生柳成蹊也轻松不少,沈清和偶尔还客串给教孩子们。
  秋山村的生活,平稳安宁,还有份野趣,柳成蹊很喜欢,也把自己打算定居的想法告诉了沈清和。
  打算过两年盖个一进的小院,以后慢慢置办上一些良田,家里会慢慢好起来。
  两个鳏夫时常一起切磋才艺,还交流学问,让孩子们在一边听着,也算是给他们开的另外小灶。
  族长其实也很忙,今早,沈清和从山上回来不久,家里就进来一群人,全是沈氏族人。
  “五叔,求您给侄子做做主。”一位三十多的高大汉子“扑通”一声跪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