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要修复威西,拨两万两银两,也不知道中途有没有人盘剥,到威西能有几个。
“等朝廷拨来的银两到,之前代出的工钱还有粮食银钱,全部还回来。”
“是,只是怕不够吧。”
“是不够,慢慢来,未来还有几年,只要衙门有了收益,先还本官垫资的部分。”
“也好,一年还一部分,衙门的压力也不会很大。”
“等城墙加高完毕,砖瓦窑也能挣银钱,慢慢的,会变好的。”
刘师爷没有再说,城内危房众多,大人的意思是全部改造。
城内也要重新规划一番,扩大威西城的范围,还有改建一个自由交易区来,为各方商旅提供方便,也是一个赚钱的利器。
两人商量一些公务还有城内百废待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很多百姓的房屋,是土胚房,这都不算事儿。主要的是很多屋舍都只有一半,另外一半已经倒塌,无人修缮。
一问才知道,百姓们曾经也修缮过,可是修缮以后住不到一年又因为敌人前来抢劫,烧杀抢掠,屋舍一样再会倒塌。
久而久之,没有几户人家愿意修缮。
城中破败,看着就不像是一座有衙门的城,反而像是一座废弃的城。
麦子全部种下,女工们回到了家中,休息没有三天,官府又招募她们围着城墙种荆棘,那是一种名为千年青的荆棘,抗寒抗旱,可以长到六米多高,沿着城墙密密麻麻的栽种 ,一直种十米宽。千年青浑身都是利刺,长长的,尖尖的,但是每年秋天它会结果,结出来果子就成人大拇指大,味道酸甜,成熟后黄黄的,甜甜的,水嫩多汁,味道很好。
需要她们种植的范围是,除了城门,其余的地方全部被包围住,把这座城围的密不透风。
千年青四季常青,郁郁葱葱,砍掉上面的,只要不挖根,来年它又继续生长。
是阻挡敌人的办法之一,以后不需要再花钱种植,千年青的根会扎根到地下很深很深的土壤中。
开工种千年青的第一天,就有守在城门口的士兵们好奇的问,“沈大人,您让她们种荆棘干什么?”
“阻挡敌军啊。”沈清和乐呵呵的在一边看着大家栽种,都是做农活的好手,只要稍稍讲解讲解,都会种。
“阻挡敌军,大人莫是骗在下的吧?”守城的军士不相信,就凭大人让人种下的那一米高左右的荆棘,就能阻挡敌人,还要他们干什么,开什么玩笑。
摇着头,不相信。
“骗你,本官还没有那个雅兴,拭目以待。”
一个月以来,城墙加高了七米,该修补的地方也修补的差不多了,做工的男人们转战城西,城西基本上是一片荒芜,没有房屋,沈清和打算在这片建立一个自由交易中心,靠近城门,进进出出也方便。
除了自由交易市场,还得有客栈,有各种店铺,以及住家的宅子,都要有。各种配套设施全部都要齐全。
忙忙碌碌中,转眼就是五个月,威西城如今大变样,城内街道干净整洁,百姓安居乐业。
各种商铺生意也红火了不少,歇脚的商旅们,也愿意多停留一两日。
沈清和采购不少优质皮毛,还有一些土特产,让人送节礼回京城。随行送去的还有一张纯白色的虎皮,送给疼爱原主的祖母。
冬日来临,外面已经飘起雪花,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能看到成效,城内一半的房屋全部是新盖的,全部卖了出去。
只要是倒塌无主的屋舍,官府收拢后全部重新盖,不愿意盖新房子的百姓,也全部迁往一个区域集中居住,一样是面积换面积,他们也不吃亏。
其余的屋舍全部推到重新盖,全是一进,二进,三进的宅子,按照区域统一规划,每座宅子内都有一口深井,还有一个大地窖,几分菜园子,几颗果树。
院墙内都是统一种两圈千年青,防贼。
如今就是八十里外的军营,也是到处种满千年青。
第112章
威西城的范围扩大了一倍不止,城墙无法包裹的范围; 种植了密密麻麻; 二十多米宽的千年青。给日后加建城墙留出了地方。
如今的威西城,被高高的荆棘围成了铁桶一般。
踩在雪花上; “咯吱咯吱”的响,镇国公在城内那破旧的将军府; 也修缮一新。今日大将军府宴请众将; 每年一次,是战前一次聚会。
沈清和也应约前来参加,镇国公已经把威西的变化具表圣前。
全是新任县令的功劳; 没有夸大,没有添油加醋,只有客观的评说。
一众将领对于新来的县令; 也是佩服不已; 多少任县令没有做到的事情,一个二十不到的年轻人做到了 。
让威西大变样; 四个城区; 各不一样,城内五个区域,县衙与其周边衙役以及边关将军军士的家属; 居住在城内中心地段。
周围是城东; 城南,城西,城北; 都是重新规划过的,就是不愿意盖新房的百姓居住的地方,除了屋舍没有动,其余的都有改变。
每一个区域都有衙役巡逻,基本安全还是有保障。
几位相熟的将领,主动与沈清和搭话,他们家属现在居住的地方,也是眼前的县令出力。没有沈县令哪有他们家如今的舒服日子过。
家里父母,娘子,孩子住的安乐,舒服,家中也不用他们担心。可以全身心的在军营训练,值守。
镇国公与沈清和坐在一起说话,更多是镇国公在听,沈清和在说,主要的是说明年的规划,除了继续修蓄水库,还有鼓励百姓们开荒种地。
因为年年战乱被抢,沈清和也给京城的皇帝呈上过一封奏折,恳请皇上,减免威西百姓的赋税,列举多年被敌人抢掠带来的苦果,百姓的艰难。
不管皇帝是真的体谅百姓还是做的高姿态,反正威西免十年所有赋税,免十五年兵役,自愿的不算。
威西人口不多了,免兵役也是想此地百姓休养生息,多繁衍后代,以后再征兵役。
几次接触下来,镇国公很喜欢眼前的年轻人,有谋断,有想法,又有善心。这样的人,才是值得结交之人。
想到自己的嫡幼女袁蔓蔓,自小体弱,已经及笄,他与长公主也不敢给她相看人家,一是怕她的病体熬不了几年,去婆家反而遭罪。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家。
不过眼前的年轻人不错,已经分家,上面没有长辈管着,小女儿也不需要应付多余的人,成婚后关着门过自己的小日子就成。
想来想去,觉得沈清和是最适合的人选,心动不如行动,镇国公对着沈清和说了好一番话,明里暗里的意思,沈清和是听明白了。
镇国公想自己做他女婿,只是他的嫡次女是个病弱的,在京城的勋贵,都知道御医也治不好,还说她活不过二十岁。
沈清和倒是不在意,只要人不死,他就有把握悄悄治好雅兰郡主。
沈清和也点头答应,只是他说要知会京城的祖母和父亲一声。他见过长公主,长得不错,镇国公也浓眉大眼,他们俩的女儿应该长的不丑。没有什么不同意的,一门好姻缘,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他也不是啥清高之人,不用走弯路,有啥不好的。
当晚,镇国公修家书一封,奏折一封,还有一封给皇帝表兄的书信一封,在第二天就让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沈清和也送了两封信前往京城,也是托镇国公派的心腹一起送去的。
送信后的半个月,还没有等到回信,先等来了西戎贼子。
呼啦来了不少骑兵,直奔威西而来。
只是一排冬日还郁郁葱葱的荆棘十分碍眼的挡在他们前行的路上。
呆楞之时,不知道从哪儿飞来几只飞禽,嘴里叼着什么,白色的粉末对着敌军飞撒而去。
几个呼吸间,敌军成片的倒下,不费一兵一卒,收拾了敌军的先锋营。
镇国公可不手软,每一颗敌军的首级都是军功,挥舞着手中的大刀,让下面的军士快速收割敌军的首级。
打扫完战场,战马一匹未损,全部收缴归边关镇守的军士们。
大家伙才议论起刚才诡异的一幕,站在高高城墙上的沈清和早就神不知鬼不觉的收回飞禽。
敌军不信邪,几次派来的都被消灭的一个不剩,大部队前往,只是他们的结果一样,第一道防线都没有靠近,就莫名其妙的倒在马背上或者从马背上跌落倒在地上。
最后等待他们的命运就是人头落地。
反复几次,西戎损失惨重,今年就是饿死,估计也不会来攻城抢掠。反而在他们心底烙下阴影,经年挥散不去。
一直在背后悄悄使力的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他研制的加强版迷药,效果真不错,有成千上万的贼子给他实验效果,真不错。
一场激烈的苦战,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结束,所有人都还有点不适应,以往都是苦战几天才能结束。今年有点像过家家,来的都是软脚猫,不用动手就自己倒地不起。
众将领一时还适应不了,仗还能这么打,开天辟地第一次。
边关发生的一切,京城不知道,只是慧安长公主忙了起来,接到表哥夫君的信件,心中就盘算起来。
拿着信件先进宫找亲哥,然后让亲哥帮忙调查沈清和,是不是未来女婿,得等调查。
让皇帝帮忙调查,那是让皇帝以后出血的意思,舅舅不是那么好当的。
两天以后,慧安长公主拿着皇帝给她的几张纸反复的琢磨,耳边还回响着亲哥说的那番话,意思就是人不错,就是家世出身差了些。
但是皇帝也漏了口风,就是此子可堪大用,是个不错的年轻人。只是她也觉得沈家小子出身差了些,是个庶子,要是是嫡子哪怕是个嫡次子,也不错啊。可惜了,不过她不能自己拿主意,得问问女儿,自己是个什么意思。
如果小女儿自己不愿意,她也不勉强,孩子身体不好,本来就各种的不舒服,身体上的心中的,她不想她有一丝的勉强。
希望她剩余的几年时间,能悠哉的过完。不用去理会一些俗务杂事,也不用去应付一些她不愿意应付的人。住在家里还能快活一些,不用面对很多她不用面对的,也不用去操心一些琐事。
兰居,文静温婉的袁蔓蔓(雅兰郡主),手上拿着一本书,慢慢的翻开着,站在门外的慧安长公主看着小女儿那样,心里难受。
小女儿打小就知道身体不好,从不闹腾,特别听话知事,从不给别人添麻烦。有时能安静的像没有任何存在感。
快步走进去阻止丫鬟们惊扰小女儿,自己坐在炕沿,静静的看着小女儿。
直到蔓蔓转身看到一直陪坐在一边的母亲,“娘,什么时候来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雀跃,任何一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的关爱与陪伴。
她懂事文静,不代表她不喜欢父母的关心。
慧安长公主伸出依然白皙保养的不错的手,抚摸上小女儿蔓蔓的头顶,怜爱的说,“来了一会儿,想看看咱蔓蔓在做什么?”
“娘,有事吧?”袁蔓蔓的心是敏感的,一下子就觉察到坐在她身边,怜爱抚摸她的人有心事。心事的来源还是自己。
“我儿还是一样的聪敏,不知道该怎么说。前几日,你爹送来家书,有提到你的婚事,大约是看中一位年轻人,只是他出身差了点,但是人品不错,有能力有担当,还很有孝心,最重要的是他嫡母不慈,养育他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