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外戚攻略-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有过即改,下罪己诏安稳藩王,诛奸臣、杀妖妃,复立皇后,如此方能安稳民心,保佑社稷,方不复祖宗恩典。
    承启帝冷眼瞧着吴阁老一脉颠倒黑白,打着忠义之名行逼宫之事。心下一阵冷笑,面上却一言不发。即命大将军谢师毅、陈黻方率领十万兵马出京平叛。为了使诸位将军无后顾之忧,承启帝更在大朝会上直接下旨,亲口说出“沙场搏命,刀剑无眼。既是敌对,再无君臣之说。尔等此番平叛,只需尽力而为。能将诸位王叔王兄押送回京最好,如若不能,相机行事。”
    说罢,仍旧冷笑着向满朝文武说道:“朕少年登基,见惯了人情冷暖。只认无愧于心,并不囿于史书清名。是非功过,自有后人传说。如今诸位藩王既敢起兵攻打朝廷,朕便不再当他们是王叔兄弟,只以乱臣贼子相待!诸位将军平叛时亦可名说,朕可怜他们受人蛊惑,才行此糊涂大事。只要能束手就擒负荆请罪,朕不追究他们的大逆不道之罪。倘若是执意与朝廷作对,那也不要怪朕出手无情。”
    一席话铿镪顿挫,掷地有声,诸位将军欣然领命。承启帝又将矛头转向吴阁老,眸中杀机凛然,直接吩咐玉沉将西厂搜集到的吴阁老与藩王私下结交,串通谋反之往来书信呈到殿中,摔在吴阁老的面前。
    铁证如山之下,也不容吴阁老反驳,就将吴阁老并其一党朝臣尽皆押入天牢候审。而在乾清宫外,京畿大营统领卫钧并御林军统领卫霖父子亦将诸位叛党朝臣之家眷全部扣下。便是之前以种种名义偷偷出京的那些个家眷,也都在锦衣军和东西两厂番子的紧迫盯梢下,一一漏了痕迹被抓回京中。
    承启帝龙颜大怒,也不理论众位臣子的剖白辩解,只以通敌之名示意刑部与大理寺按律判罪,或是抄家或是流放。只因怜恤大皇子年纪尚幼,两宫太后年高有德,不虞损了阴鸷,因此并不许刑部与大理寺将犯罪朝臣的女眷判入教坊,其余为奴为婢,倒是不与理论。
    至于罪魁祸首的吴阁老一家,原本通、敌、叛、国的罪名是该抄家灭族的。然承启帝心念吴阁老乃是三朝老臣,亦有许多功劳苦老,最后并没有下达抄家灭族的旨意,只不过是将吴家三族流放三千里,并且明下旨意,祖孙三代不能为官科举。
    首恶都是如此惩治,下剩附议之人,自然也无砍头灭族的。大都是抄家流放,嫡系子嗣或打入奴籍或是充军,皆以其罪大小而定。
    此旨一下,少不得亦有朝臣称赞承启帝的仁善之心。也有人因此想到了当年继宗时被污蔑通、敌、叛、国的帝师孙文并许多清流名士,如今再看吴阁老一党的下场,少不得唏嘘感叹。
    而在承启帝惩治朝中吴党一脉的时候,谢师毅、陈黻方等几位将军带领朝廷平叛大军一路攻城略地,以最快的速度收复失地。
    谢、陈两位将军皆是用兵老道,经验丰富的老将,而诸位藩王所能依仗的将领却大多数都是坐守没什么实战经验,或者已经很多年没能亲自上战场征伐的将领。
    盖因这次起事的藩王们原本大都是继宗的儿子,昔年继宗在位,疼爱子嗣,在封王就藩时给自家儿子选的地方都是膏粱丰腴之地。那些个响应顺王檄文的仁宗兄弟也大都是继宗一派的支持者,当日继宗为了笼络人心,给他们安排的封地也都在中原富丽之地。此消彼长,自然比不上谢师毅、陈黻方这等常年镇守边塞之地,经常打仗的老将领们。
    因此不下半年的时间,这些自立为王的藩地都被两位将军收回,最后朝廷大军打到了衢州,最先发兵靖难口口声声要清君侧的顺王却在朝廷大军兵临城下之时下的开门投降,负荆请罪。
    眼见顺王如此无耻,可把谢、陈两位将军恶心坏了。恨不得一刀砍下顺王的脑袋。可是承启帝当初给两人的旨意是“倘或藩王在战场上负隅顽抗,则无君臣之义,只有敌我之分”,如今顺王已经开门投降,他们也不好斩杀手无缚鸡之力的皇亲王族。
    朝廷平叛大军在衢州修整了三日,方才压着顺王回返京都。此时附议顺王起兵靖难的藩王们或束手就擒,或战死沙场。
    承启帝待看到被大军押回京中的手下败将们,心中着实腻歪的很。可是为了一世英名不被后世史官骂成弑亲杀弟兄之人,面上却又不能做的太绝,最后只能将人待到朝上,疾言厉色的叱骂一番,褫夺了诸位藩王的封号,贬为庶民,却又都圈养在京中,锦衣玉食的招待着。只在府外命重兵把守,不许他们出来闲逛,也不许外人无诏入府探视。
    至于空下来的那些封地,承启帝也不再分封诸王,而是派了心腹臣子去各州县接手,且将军、政大权分开,自此以后,军不问政,政不问军。
    众位朝臣眼见如此,皆心如明镜。知道承启帝口上虽没有提出削藩,其一举一动皆是冲着削藩去的。自此以后,只怕这些州县军、政大权尽皆归入朝廷。承启帝也再不是那个初初登基,遇事且要看内阁脸色,自己做不得半点儿主的小皇帝了。
    而这位独揽大权的承启帝在平定叛乱之后的第一件事,却是以皇贵妃洪氏性情淑婉,德才兼备,为皇室绵延血脉,诞子有功为由,将皇贵妃洪氏封为皇后。
    封后大典便设在八月十五中秋之节。除此之外,承启帝更是不顾宫规祖制,旨意要在封后大典上行椒房之礼,算是补给洪芫一个婚礼。
    此事一经传开,朝中固守旧例的老臣们自然上折反对,然承启帝与东西两宫太后强力要求,如今朝中势力大涨的仁宗旧臣并军方亦不置可否,反而啧啧有兴的议论其该如何操办帝后的婚礼来,诸位老臣眼见如此,也都无可奈何了。
    何况承启帝又明言,如今天下初定能够,百废俱兴,他也不想将婚事操办的太过铺张。皇贵妃更是谏言两位太后,说皇帝体恤朝臣百姓,她身为皇后,也该同皇帝同气连枝,所以请两位太后准许她将祖制规定的筹办婚礼的银子拨出一半来赈济天下,筹备军饷。下剩的用以筹办封后大典与帝后婚礼。至于这仪式是铺张还是简朴,她半点儿也不在意。
    “臣妾只要能永远陪伴在陛下身边就好。”
    两宫太后与满朝文武都没有想到皇贵妃竟然如此深明大义,怪不得承启帝执意要她为后,并且多年只钟情于她一人。两宫太后见了,更是感念皇后的心思,立时下了懿旨,吩咐筹办婚礼和封后大典的礼部按照皇贵妃的意思行事。
    承启帝知道了,更是大为赞赏。为表自己对皇后的满意和支持,承启帝更是金口玉言,宣布在帝后大婚,封后大典之日要放三千宫女出宫嫁人。且名言今后宫中婢女,年过二十五岁者皆可放出宫外,很不必老死宫中。
    消息一经传开,朝野尽皆称赞陛下仁德宽厚,乃不世出之明君。纵使这一年的封后大典与帝后婚礼操办的十分简朴——皇帝的聘礼只有十万两银子,皇后的嫁妆只有十万两银子,一应酒席人力调度加起来,总共也不过四十万两的使用。堪称历史上最为简朴的帝王婚礼和封后大典。
    然而直到本朝覆灭,另立新朝之时,庙堂士林天下百姓亦对此事津津乐道。因为除承启帝与宣德皇后之外,这世间再无另一对帝后肯将自己筹备婚礼的银子拿出来捐赠天下……
    承启帝与宣德皇后的仁德之名,仍是因此名垂青史。
    

☆、第六十章

    封后大典过后没多久,便是洪茅与岑妙颜的成婚之日。作为洪茅的亲妹妹以及岑妙颜的闺中密友,洪萱尚在六月十七岑家送嫁妆这一日,到岑府给岑妙颜添妆。
    同去的还有京中相熟人家的女孩儿,姊妹之间揽着手亲亲热热的说笑了一句,不知是谁促狭,竟提了洪萱的亲事来打趣。
    世人皆知,洪萱要嫁之人乃三千御林军统领卫霖。其人少年才俊,手握重权,功勋表彰,深得皇帝信赖。其父更因平叛有功,被圣上连升三级,如今且任着耳畔骠骑大将军,管辖着京畿大营五万兵马。
    父子皆掌权,两人的兵力合起来简直能攻打京城了。承启帝居然如此信任卫家父子,也不知道信任的究竟是卫家父子,还是皇后洪芫与外戚洪氏。
    不过不论怎么说,世人原先还以卫家的门第不高,而遗憾洪萱的亲事论低了,这会子却有志一同的羡慕起洪萱的际遇来。
    而洪萱是后世穿越来的,自然也不将众人含蓄腼腆的打趣放在眼里。就着众人的话头说笑了一回,少不得又借婚嫁之事打趣诸人。众姊妹们见状,或有啐她胡沁的,或有羞涩腼腆的低头不语的。唯有岑妙颜的表姐邵琼芳面上一片黯淡之色。竟趁着众人不注意,躲了出去。洪萱一时莫名,又碍于今日是岑妙颜的好日子,倒不好开口问的。
    还是岑妙颜背着众人的时候悄悄同洪萱说明了,原来邵琼芳之前定下的人家就是吴阁老的得意门生。如今吴阁老因通敌之事全家被流放,那位得意门生也因此受了牵连。邵琼芳的父母兄弟眼见那户人家败落了,竟不顾两家已经交换了庚帖八字小定之礼,强逼着那户人家退亲了。
    那户人家原就落魄了,门第比不得邵家。却没想到邵家竟然如此无耻,要说两家当初定下亲事,还是邵家图了那户人家的富贵权势,巴巴儿地自个儿凑上去的。为着能同那家结亲,还托了昕王世子妃岑妙黛保媒。岂料到了最后,竟然又为着富贵权势退了亲,还让岑妙黛这个媒人做了蜡。因此岑妙颜面上无光,也迁怒起邵家,连带着对邵琼芳也没个好脸色。
    诸如今日岑妙颜添妆之喜,岑妙黛原不想通知邵家的。还是岑父岑母顾念着两家是亲戚,这才给邵家下了帖子。只是邵家诸人来是来了,岑家却也不曾热络招待。就连岑妙颜,虽性格温柔腼腆,也看不惯邵家如此势利。更何况今日往来道喜的姊妹甚多,岑妙颜身为主人家,也没有精力去照管邵琼芳。
    洪萱听了这一番原委,也不好说些什么。只是感叹邵琼芳今年都十九岁了,倘或放在后世,十九岁恰是青春年华,便是二十九岁不嫁人也没什么。可这会子的姑娘到了十九岁还没嫁出去,再往后议论亲事,门第相对的人家恐怕没有那么些适龄的优秀子弟,说不得要往大一倍的继室续弦上使劲儿了。
    何况以邵家父母的行事,挑女婿只看门第前程,这样的局面更是必然的。
    只是不论洪萱如何唏嘘,这也是旁人的家事了。
    次日乃是洪岑两府成婚的正日子。两府人丁宾客热热闹闹的混了一整日,如何迎亲送亲,如何拜天地父母,如何饮宴吃酒,如何闹洞房……种种热闹自不必细说。
    且说洪茅的婚事过了之后,便是卫霖与洪萱的婚事。
    如今卫家因平叛有功,不但封侯赏爵,官升三级,更简在帝心,深得陛下器重。两家的门第根基也不似当年的相差悬殊。两家父母更是对这一门亲事无比满意,再挑不出一点儿不好的。
    因此便请了孙太后做媒人,下懿旨为两家赐婚。其后便是小定大定请期……最后便定下了八月十八这一日成亲。
    洪家为了给洪萱筹备嫁妆,更是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按照洪赋夫妇的想法,男孩儿要穷养,女孩儿要富养的。所以当日洪茅娶妻,洪家的聘礼虽然也有十万两,但如今洪赋嫁女,给洪萱置办的嫁妆却几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